第35章 五十年代小奮鬥

又是一個星期日,宋紅米在煮蚯蚓,不過用的不再是破罐子了。

她鳥槍換炮了。

現在宋家院子裏,宋爹和宋大哥搭建了個棚子,裏頭壘了個土坯竈臺,上面是正經八百的大鐵鍋。

不過這鐵鍋不是新的,裏頭全是焗過的痕跡。

一道道疤痕顯示着這鍋的年頭的不短。

這鐵鍋是宋爹在縣城舊品點買的,按照廢鐵價買的,不過送了看門大爺半瓶苞米酒。

之後又找老師傅給焗的。

老師傅手藝頂好,焗完別看難看,但不耽誤用。

炒菜有些麻煩,炖煮就一點問題沒有了。

用來煮雞食、豬食更是沒得挑。

現在雞食還是以蚯蚓末和野菜碎為主。

但是豬食卻更雜了。

包括豬草、糠皮、蚯蚓、泥鳅魚和土豆皮、地瓜皮、刷鍋水…

其中泥鳅魚也是宋紅米強烈要求的。

上輩子她沒在農村生活過,很多東西想不到。

所以之前她想到了蚯蚓喂豬,因為她知道蚯蚓是高蛋白,是好東西。

但她沒想到其他的。

好在她觀察力不差,看到村裏不少鴨子居然不用喂食。

就有些好奇,最後才知道鴨子可以自己捕獵,捕捉的是小魚小蝦和泥鳅魚。

泥鳅魚她知道啊,也吃過,還有黃鳝,價格都不便宜呢。

她沒想到村裏的水泡子和田地裏泥鳅魚都不少。

可是人們很少會捉,更沒人吃。

為此,她問過宋母,得到的答案是做泥鳅魚費油,而且還有土腥味,不好吃。

宋紅米覺得有些暴殄天物。

但是一時她改變不了家裏人的觀念。

可她也有辦法,就是讓宋爹多編織幾個魚簍子下到自家田地裏,捉泥鳅魚喂豬。

這下子家裏雞食、豬食檔次全上來了。

改變真的肉眼可見,這才多少天,小雞都大一圈,母雞更是天天下蛋,不帶落的,豬也是肉眼見長。

宋母都有些後悔,豬抓少了,要是開春多買幾頭小豬就好了,這麽喂一年,肯定都能成大肥豬。

宋爹也說了,其實之前村裏有人下簍子抓泥鳅,他一直以為是吃,還尋思這家人口味真怪,現在想來應該是喂豬或者喂雞。

“誰都像你這麽實誠呢?”宋母很是不樂意,有些抱怨。

因為宋爹将泥鳅喂豬的事兒告訴宋大伯和宋三叔了,回頭還要告訴兩個姑姑。

宋母的想法是悶聲發大財,再說泥鳅就那些,要是大家都抓,就不夠了,以後家裏豬吃啥。

宋爹也有理由,“你別忘了,咱家馬上就要拉土墊地基了,也得找大哥、三弟幫忙。”

現在春耕結束了,是時候弄後面的地基了,這可不是小活兒。

宋爹一說這話,宋母不吱聲了。

宋紅米笑笑,她站宋爹。

關鍵這事瞞不了多久,還壞情分。

在農村,哥兄弟都是有些抱團的,要不然擎等着挨欺負。

且不說,宋大伯是村長,她家得了不少方便。

別的不說,就說地基,也不是說批就批的。

就是她上學,也是搭宋大伯的人情。

別看村長官小,在這一畝三分地上挺好使的。

不過再是親兄弟,也都有自己的小家了,也得禮尚往來,總指望索取,不想投入,再親近的關系也長久不了。

所以對于宋爹的做法,宋紅米很是贊成,再說到墊地基這事,她也有些想法,是該和爹娘說說了,“爹,你和大哥一天能做幾個飯桌或者是凳子啊?”

宋爹愣了下,“四五張桌子肯定能做,要是凳子,我們爺倆使勁幹,十幾個吧。”

宋紅米又問,“爹,是不是村裏挺多家缺家具的?”

這回是宋母回答的,“缺也沒人打,除非要娶新媳婦了,打家具不要錢啊。你問這個幹嘛?”

宋大哥、宋大姐包括宋小弟她們也都瞅着宋紅米,不知道她這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宋紅米不再賣關子,“如果爹免費給他們打家具呢,然後讓他們免費給咱家幫忙,互相換工。爹和大哥一天就能做一套桌椅,就用這個換他七天八天的工,願意換的可以事先說好了,互相都不用管飯,有大伯和三叔家幫忙,再換個五六家,地基這活兒就好幹了。爹和大哥需要付出的就是閑暇的五六天功夫。”

她這小算盤打的絕對精明。

誰讓宋爹和宋大哥有手藝呢,他們就有優勢。

所以宋爹一天可以換他們很多天。

而且農村勞動力不值錢,讓他們免費幹幾天活兒,就得一套桌子,估計很多人家都要搶着幹。

宋爹越琢磨越合适,“木材讓他們自己準備,我和建國就負責打,真不費事。多找幾家,能把地基墊的高高的,這事上算!”說完哈哈直笑,“還是我小閨女這腦袋好使,我以前咋沒想到呢。”

宋母也聽明白了,直拍大腿,“孩他爹,你說蓋房子能不能這麽整?”

宋爹想了想,“家裏親戚不能這麽弄,顯得生分,別人倒是可以。”

宋母明白,“那也行啊,外人不用供飯,省多少事兒,還省錢,這招好。”

宋大哥嘟囔,“我和爹做家具也值錢。”

“沒人請你倆打家具,有屁錢。”宋母罵了句。

宋紅米憋笑,覺得宋母這話和上輩子那句“想屁吃”,有異曲同工之妙。

宋大姐更會想,“爹娘,那是不是以後地裏活兒也能這麽弄啊?”

要是那樣的話,她以後豈不是不用下地幹活了。

宋母瞪眼,“想啥美事兒呢,現在墊地基是剛忙完春耕,地裏沒活兒,咱家蓋房子也得避開秋收。土地是咱們老百姓的命根子,耽誤不得,誰家能耽誤自己家地裏活兒給咱家幹活呀,那得傻啥樣啊!”

宋爹也點頭,“除非找到家裏勞動力多的地又少的,還有些可能。咱村就沒這樣的人家。”

因為村裏的土地以前都是地主的,被打倒了,然後按照勞動力和人口剛分的。

人口少,分得田地自然少。

人口多勞動力多,分的土地就多。

當時規矩是一起定的,分的也挺公平。

這兩年村裏也沒新的外來戶,所以就不存在家裏人多,田地不多的情況。

宋紅米笑嘻嘻的問道,“爹娘,我立功了吧?”

“回頭給你煮倆雞蛋。”宋母很是大方。

“我想吃雞蛋羹。”水煮蛋她現在吃的有點傷。

膨脹了,膨脹了。

宋小弟給宋紅米擠眉弄眼的。

宋紅米完全明白,小饞包要分一杯羹。

她是大方的姐姐,給他兩口。

宋母不理宋紅米和宋小弟的眉眼官司,和宋爹商量找哪幾家“換工”。

得挑不偷奸耍滑的,還得挑家裏缺家具的。

……

農閑短暫,得趕時間。

宋家墊地基還不是小活兒。

在宋爹宋母商量個章程後,很快去找人了。

說好明日就開始幹活兒。

全家除了宋紅米和宋二哥,他們倆因為還在讀書,沒給安排活兒的。

本來也有宋二姐的,可她強烈要求在家幹活。

現在宋爹宋母對她已經放棄了,準備讓她念完二年級就下來,也就随她了。

宋紅米真的很是惋惜,勸過多次。

後來她發現她越勸,宋二姐越偏激。

甚至一些酸言酸語都出來了。

她就知道沒辦法了。

至少她不成了,因為宋二姐對她有成見了。

即使宋紅米和宋二哥要上學,也會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比如宋紅米每天早上都要熬煮雞食。

每次熬煮一大盆,一天就都夠了。

至于豬食是宋二姐的活兒。

雖然不用供飯,每天宋家都是熱熱鬧鬧人來人往的。

現在差不多整個村子都知道她家墊地基的事了。

柳宵哥自然也聽說了。

他還想幫忙來着,被她拉住了,将宋家用家具換勞動力的事說了。

他才改變主意。

不過每天還是大早就來宋家,幫她一起煮雞食。

惹得宋母特別喜歡他,還給他沖糖水喝。

這可是宋紅米、宋小弟都沒有的待遇。

宋紅米還好,宋小弟看着柳宵都酸溜溜的。

後讓柳宵用半塊綠豆糕就給收買了,也讓宋紅米哭笑不得。

瞧宋小弟這點出息。

時間轉眼就過,農閑結束了,宋家的地基也弄好了。

這活兒比預計要麻煩的多。

本來估計一百來車土就差不多,結果最後拉了二百多車。

不過多拉的土除了墊地基,宋爹宋母還夯了個谷場,就是給稻谷脫粒、晾曬的地方。

兩樣活兒一共幹了十來天,終于收尾了。

因為比預計多幹了幾天,宋爹又每家許出去兩條板凳。

這樣就皆大歡喜了。

之後宋爹宋母又開始下地了。

不過這時候地裏活兒不算多,多是拔草、上水的活兒。

這些活兒也累,但是不那麽趕,可以勻乎着來。

宋紅米和柳宵感嘆生活的不容易。“這輩人太能吃苦耐勞了。”

如果讓她面朝黃土背朝天,她想死。

柳宵握着她的手,“我不會讓你幹活的。”

“所以要讀書啊,我現在讀書特有動力。”誰都別想阻攔她上學。

柳宵看着她,“你去哪,我都陪着你。”

宋紅米到底臉薄,她也不想再和柳宵哥分開了。

曾經她們隔着時空,好不容易團聚了,誰也別想再把她們分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