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入駐王府
不論蕭山怎麽勸說,都無法消除王美娘心中的不安,他當然不會去聽王美娘的建議離開京城,最後只能搬出一個理由——這件事情是當今皇帝趙構親口定下來的,如果跑了,那就是抗旨不遵,準備誅滅九族吧。
王美娘和秦重思前想後,都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夠憂心忡忡的回房幹着急。而蕭山躺在自己床上的時候,卻有點興奮的睡不着了,那種感覺,簡直快趕上前世搞軍事演習前的激動程度了,他只能數次深呼吸,才能漸漸的平複下來。
等心情徹底平靜下來之後,他開始在心底盤算以後的計劃了。這樣容易的就能刷到小皇子,簡直讓他有點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要知道,就在一天前,他晚上琢磨的還是如何能夠引起趙瑗的注意,讓對方能夠聽自己說一句話。
現在能夠進入對方的王府,別說一句,就是百句千句都不是問題。
不過,接下來的問題也來了——今天把趙瑗得罪死了,如果想要化解開來,恐怕不是那麽容易。
蕭山在心中給自己規劃了一下解決這件事情的辦法。
第一,趙瑗交代的事情一定要辦好,在王府中也要非常的謹慎小心,絕對不能被他抓到任何茬子。只有這樣,才能夠比較長時間的接觸趙瑗。
第二,要努力的扭轉自己在趙瑗心中是秦桧一黨的印象,這個努力可不是自己說幾句話就能夠達到的,必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蕭山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但希望這個時間能夠盡量的縮短。
第三,他依舊在考慮自己的前程,只要在未來皇帝這裏挂好了號,那麽将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蕭山并不準備一直呆在趙瑗的府上,畢竟自己需要歷練,如果想要達成将來的目标,從士兵到将軍這個歷程必不可少,而如果一直呆在趙瑗府上的話,是不可能有這種歷練機會的。
最後,就是秦桧那邊的問題了,如何敷衍秦桧是一個讓人有點頭疼的事情,而且秦桧老奸巨猾,和剛剛十六歲的趙瑗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蕭山相信自己或許能夠忽悠趙瑗,但對于秦桧,蕭山心中半點把握也沒有,只能夠随機應變,走一步看一步了。
蕭山現在已經徹底的從能夠接近未來皇帝的喜悅中冷靜下來,他緩緩的閉上眼睛,沉入夢鄉,靜靜的等候三天後要來的挑戰。
蕭山本以為在接下來的兩天秦桧一定會給自己一些暗示或明示,但出乎意料的是,秦桧根本就沒有再搭理過自己,更加沒跟自己說過任何關于進王府後該如何如何的話,只是派了兩個仆從過來,說是當做認親的禮物送給自己的。
蕭山很懷疑這兩個人是秦桧派來監視自己的,但随即他就發現自己錯了。
這兩個人根本對蕭山毫無興趣,他們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秦重和王美娘的身上。
對于秦桧的這個做法,蕭山便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在必要的時候,秦桧一定會用父母的性命,逼迫自己做些什麽。
蕭山從小死了親爹,母親帶着自己改嫁後,又生了一個弟弟,從此母親和後爹的注意力都在弟弟身上,對蕭山管的很少,他自小也明白這些,對于親情的渴望完全壓抑在心底,從未有過任何奢望。
Advertisement
但來到這個時空之後,秦重和王美娘卻對他很好,關懷備至,在不知不覺間,蕭山也将他們當成了自己真正的親人,一想到他們可能有危險,蕭山決不能夠坐視不理。
蕭山看着那兩個秦桧送來的仆從,貌似殷勤的跑前跑後,幫王美娘倒茶,給秦重捶肩,一副低眉順眼的樣子。但是蕭山心中很清楚,這兩個人,在必要的時刻,肯定會化身為惡魔殺手,絕不會留情。
這是兩個随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蕭山也無法排除他們,只能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說要焚香祭奠好友,在房中偷偷的将先前買回來的一些帶有河蟹內容的書和自己做的筆記燒掉。
處理完這些之後,蕭山又認真的檢查了一遍自己所有的事物,發現再無任何不妥之後,才準備前去趙眘府上報道了。
第三天早晨的時候,蕭山一家都早早的起來,蕭山換上王美娘新做的一套淡青色的袍子,梳洗整齊,用過早點之後,便等來了趙瑗府上的人。
早在三個月前,趙構就已經命人給趙瑗建立府邸,并且封其為普安郡王。府邸已經在一個月前建好,丫鬟,太監都入住其中,趙瑗本人卻是擇了個黃道吉日,才搬入府中。
作為皇帝親口應下的趙瑗的伴讀,蕭山也要同一日到府上報道,讨個吉利。頭一天就有王府的太監前來,交代給蕭山一應禮儀。
來接蕭山的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太監,名叫李化德,是趙構新指派去照管王府的。蕭山在他的引路之下,先抵達臨安皇宮的大門邊等候。
此刻天才剛朦朦亮,皇宮門前的菜市剛收,有的宮女還提着籃子往回走,太監們則手持竹掃帚在清理路面,周圍并沒有什麽人。
蕭山和李化德等了一會兒之後,就又有人陸陸續續的來了,蕭山跟李化德低聲交談了一陣後,才只道,原來趙瑗的老師也不止史浩一個,還有樞密院編修官趙衛,和大理寺直錢周材。
蕭山和這三位老師見過禮後,便開始了耐心的等待。
史浩和蕭山打了個招呼,随便說了兩句話後,便和自己的另外兩位同僚閑聊,談天的內容自然是不涉及秦桧和朝政的,主要圍繞普安郡王殿下的功課安排和天氣以及早餐午餐晚餐。談話之間,宮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官員,大多數是來上早朝的,也都互相問好閑聊。
蕭山見除了這些官員之外,便沒有了旁人,心中有些奇怪,便悄悄的問領自己來的太監李化德:“李押班,怎麽陪同殿下一同入府的,只有我們幾個嗎?”
宋代的太監不稱呼其為公公,都是稱呼他們的官職,李化德是押班,在太監系統中,處于中等偏上的位置。
李化德對蕭山解釋了一通,蕭山這才只道,原來因為自己和幾位老師是外臣,不得入宮,所以才等在外面。至于其他的侍衛,太監,仆從等,早已經在王府住了個把月了。
直到所有官員都去上朝了以後,蕭山才等到了趙瑗的出現。
趙瑗今天穿的十分普通,一套淡褐色的袍子,腰間束着玉帶,頭上戴着鎏金小冠,行走之間,氣度雍容。他身後跟着一隊侍衛,也各個身穿铠甲,要懸長劍,頗有氣勢。
趙瑗身邊走着一個宮妃模樣的女子,長得俊秀,眉目之間透露出一股英氣,正拉着趙瑗的手在說些什麽。
蕭山心中微感詫異,那宮妃看起來只有二十多歲的樣子,趙瑗今年已經十六,她在大庭廣衆之下拉着一個皇子的手,不怕被人傳閑話嗎?
蕭山低聲問過李化德,便知道了這位宮妃,就是當年在趙構逃難海上時,白魚躍上舢板事件的女主角,趙瑗的現任養母——吳貴妃。
吳貴妃将趙瑗一直送出宮門口,蕭山等一行人都上去行禮:“臣等見過貴妃娘娘。”
吳貴妃的雙眼在衆人臉上一一劃過,她雖是女流之輩,但因為武藝超群,數次在趙構遇險的時候救駕,非常的有威望。她這一眼望過去,幾名文臣心中都不免有些發虛的感覺。
吳貴妃的目光最後落在了蕭山的身上,問道:“你就是秦相公的義子,普安郡王殿下的伴讀秦山?”
蕭山忙躬身道:“正是小臣,不想賤命竟如娘娘貴耳,惶恐之極。”
蕭山由于是去給皇子當伴讀,也被秦桧随手封了個小官,現在是八品的承務郎,走的蔭補的路子,不用科考。純粹是個名稱,聽着好聽一點,一無俸祿,二沒職事,三無衙門,只有每年十鬥米的補貼。
吳貴妃聽見蕭山這麽說,也沒多話,只是道:“你擡起頭來,讓我瞧瞧?”
蕭山心說:這吳貴妃想幹什麽,在宮門口要看一個外臣長什麽樣子?
他心中雖然這樣想,卻還是依舊擡起頭來,卻不知道該把目光放哪裏。
放對方臉上,顯得不太尊重;放對方胸上,你顯然想找死;放腰上,放腿上?趙構該跳出來砍人了。
蕭山只得眼觀鼻,鼻觀心。
吳貴妃看了蕭山一會兒,道:“長得倒是不錯,我聽陛下也稱贊你學問好,以後陪殿下讀書,要謹慎規矩。”
蕭山忙答了聲是,心想看起來這個吳貴妃似乎非常關心趙瑗的樣子。
卻聽趙瑗道:“娘娘,已經抵達宮門,還請留步吧!”
吳貴妃點了點頭,站在原地,趙瑗走出宮門跨上馬,他的三個老師卻只是見過禮後就離開了,并不和趙瑗同行。
因宋時注重禮法,決沒有學生騎馬老師跟在後面跑的道理,但也沒有臣子騎馬皇子跟在後面跑的道理,一同騎馬固然是個好主意,但前後順序也不好安排,并排走還要考慮周圍侍衛的行走位置。三位老師幹脆及時回避,免得扯不清。
蕭山就不同了,他是伴讀,只得跟在趙瑗馬後吃灰,也幸好趙瑗體諒随行的侍衛們,馬走的不快,禦街早就清理幹淨,趙瑗身前有侍衛開道,身後有儀仗隊随行,蕭山就自覺的跟在趙瑗身邊。
趙瑗在馬背上,只是目視前方,并不和蕭山交談,蕭山也不着急這一時,一行人浩浩蕩蕩的朝新建的普安郡王府行去。
走了半日,終于抵達府邸,在臨安城西邊的一處幽靜街巷上,讓蕭山有些吃驚的是,王府居然和秦桧的府邸隔得很近,走路十多分鐘就能夠到。也不知道是湊巧還是刻意的安排。
王府大門敞開,數十名太監早已恭候在門兩側,府中的侍衛也已經迎了出來,趙瑗下馬,走入門內,衆人都朝趙瑗行過禮,趙瑗将府中的仆從,太監,丫鬟以及管事的官員一一的見過之後,才輪到蕭山前去拜見。
蕭山已經被太監教導過禮儀,在門外等了很長時間之後,才跨入大廳。
只見大廳非常的寬闊,約莫有個兩三百平米,廳中懸着一些書畫,兩旁擺着古玩和奇花,八名侍衛按劍分在在趙瑗兩側。
趙瑗則坐在椅子上,端着茶杯,一口一口的喝茶,動作優雅。
蕭山朝趙瑗恭恭敬敬的行了個禮:“小臣見過普安郡王殿下。”
趙瑗将茶杯放下,直視着蕭山,語調平和:“不必多禮,以後你就是小王的伴讀了,小王有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切磋研究吧。”
蕭山答了聲是,趙瑗又問道:“你家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你雖是小王的伴讀,但小王也沒有拘着你不放的道理。你是準備每日回家安歇,白天前來陪小王讀書呢?還是在這裏安歇早晚方便呢?”
蕭山被趙瑗這種官面又客氣的話弄得渾身不舒服,他還是比較喜歡趙瑗罵自己“無恥的家夥”。
他在心中飛快的盤算了一下,每天回家跑來跑去的麻煩不說,有什麽突發事件自己也不能及時的參與。還是住在王府上對于改變自己在趙瑗心中的形象有利,便也客氣的說:“既為伴讀,不敢懈怠,殿下若早晚有吩咐,小臣當盡心竭力。”這意思也就是準備住在王府了。
趙瑗的臉上看不出任何顏色,也不知道他是希望蕭山住在王府,還是滾回自己家裏去,只是道:“小王也是這樣想,李化德,你帶蕭大人前去他的住所吧。那裏就在小王寝閣旁,一切都非常的方便。”
蕭山聽到趙瑗這樣說,倒是一愣,住在皇子卧房旁?這待遇幾乎都趕上好戰友了。他也沒多想,便跟着李化德出去,前往自己的住處了。
等到蕭山走了之後,趙瑗便又見了史浩。
兩人見面的第一句話,便是趙瑗嘆了口氣:“史師傅,被你猜中了。秦老賊果然讓他住在我的府上,好随時監視我!”
史浩想了想,道:“既然如此,殿下何不做個順水人情,讓他住在殿下寝閣旁邊?”
趙瑗站起身,緩緩的道:“我也是這樣想的,他既然來監視我,我也要給他有東西可以監視。我的衣食住行都不會刻意的避開他,甚至連将來娶王妃……”說道這裏趙瑗心中湧起了一股憤怒,他已經可以想到,恐怕将來洞房花燭的時候,也要被蕭山監視,這簡直讓人不能容忍。
趙瑗深深的吸了口氣,語氣平靜但堅決:“但秦山絕對不會知道更多的東西!他遲早有一天,會後悔進入王府。不單單他會後悔,秦桧也會後悔!”
說到這裏,趙瑗又沉思了一會兒,道:“肯定不止他一個!秦桧決不會只派蕭山這個在明處的人來!暗中也會有別人,我要想想辦法,将這些釘子都拔掉!”
作者有話要說:注:我也不知道趙瑗該稱呼吳貴妃什麽,宋代宮廷頗為平民化,貌似應該叫娘,但寫起來總覺得有點不爽。母妃過于正式,肯定是不會這麽喊的。琢磨來琢磨去,幹脆用娘娘好了,是一種和母親同義,但表達敬意的詞。
當時“娘娘”的含義和後世的X娘娘還是有些不同,普通人家也有這樣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