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次日,李淵将家眷同一部分臣子留在太原,另遣劉文靜北上聯絡突厥,以求援兵為名,實則是探查其動向。而自己率三萬人馬,攜膝下二子,帳下衆臣,自太原起事,浩蕩南去。
劉文靜臨行之前,李建成托他帶去一封書信。劉文靜恭敬接過,看也未看,只收入袖中,道:“臣定會親手将此信交給咄苾将軍。”
李建成微微挑眉道:“你不曾看過,如何知曉此信不是給始畢可汗的?”
劉文靜道:“始畢可汗年事已高,咄苾将軍正值壯年,手握重兵,且聽說為人十分豪爽。若換做臣,亦當如世子殿下這般,同咄苾将軍多些交情。”
他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而幾句話間,不但洞悉局勢,更是将事理說的分明透徹,果真不是尋常之人。驚嘆之餘,李建成一笑,道:“難怪父親如此敬重先生,建成受教了。”
劉文靜淡淡回禮,未多做停留,便作別而去。
————
大軍七月起兵,一路往長安南下。由于河西一戰廣布的仁德之名,途中所經過的小邑大都繳械歸附。遇到抵抗的,由于實力微小,卻也不足構成威脅。
這般暢通無阻地行軍了數日,天忽然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并且一下就是數日,不見停息的勢頭。
由于挂念着後方的糧草,李淵本下令全軍行的慢些。然而這一落雨,糧草一時半會兒卻又落下些路程了。
而正此時,前方送來急報,說隋朝西留守代王佑派遣宋老生領精兵兩萬駐守霍邑,與此同時,又遣屈突通守河東。
營帳裏,李淵将戰報給李建成李世民看過了,嘆道:“宋老生、屈突通二人均是隋朝名将,遣此二人把手霍邑、河東二處,想來又是兩場苦戰哪!”
李建成看罷戰報,走到懸挂的地圖邊沉吟道:“霍邑、河東二處毗鄰,一處有難,另一處便能及時來救。稍有不慎,便容易腹背受敵。”
李世民接口道:“攻取霍邑,應當以偷襲為上策,教那河東縱是得到消息,也已然太遲。”
“此事為父如何不知?”李淵走到窗邊,長嘆着道,“只是這雨勢不斷,糧草又未及跟上,總是有速戰速決之心,天公不作美,卻又如之奈何?”
“父親不必擔心,”李建成上前一步道,“既然如此,我們不如先在近郊安營紮寨等待幾日,待到雨停了,糧草到了,再整軍發兵不遲。”
Advertisement
李世民亦是此意,李淵聞言只得點點頭,表示依計行事。然而看着窗外淅淅瀝瀝的雨,總覺得或許是過去太過無阻,如今這種種不利,倒一齊來了。
李建成同李世民一同出了帳。見李建成要了一匹馬,便翻身而上,李世民急急走過去問:“大哥這是要去何處?”
李建成道:“去近郊看看。”
李世民知道他定是要去探查霍邑地形,便道:“大哥可否讓世民同去?”
李建成已一揚馬鞭,只留下一句:“你若要去,便速速跟來罷。”
李世民聞言大喜,當即要了一匹馬,匆匆跟了上去。
二人一路驅馳,很快來到霍邑附近的一片高地。此時的雨雖已小了幾分,然而卻仍是不斷,李世民同李建成并辔而行,看着他肩背均已被沾濕了幾分,心內不由得想替他撐起一把傘。
而此時李建成已然駐馬,翻身而下。将馬匹拴在一棵古木邊,便徑自走到陡崖邊,默然而立,久久不語。
李世民亦是栓了馬,走到他身邊,但見二人面前遠遠可見的,便正是那霍邑的城池。城頭旌旗招展,時見兵馬往來,足見宋老生定是做好了應戰準備。
李世民道:“大哥可想到破敵良策?”
李建成看着遠方,平靜地搖搖頭,道:“霍邑城池堅固,又有大軍駐守。縱是偷襲,又豈能那麽容易?”
李世民見他神色有些黯然,便當即道:“我大軍不乏精兵良将,如何敵不過他?且容我向父親請戰,定能砍得宋老生人頭回來!”
李建成聞言淡淡笑了笑,“若宋老生當真肯出城迎戰卻是最好,怕只怕他仗着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只是堅守不出。我大軍遠道而來,無論是糧草或是士氣,都是經不起這般消耗的。”
李世民沉吟道:“那便誘敵出戰。”
“這宋老生不比當年的高德儒,”李建成微微嘆息,道,“此事……還需的細細計議。”
一席話論過,二人之間便只剩了沉默。
李世民側過臉,只見李建成側臉的輪廓便近在咫尺,雨幕遮掩之下,竟飄渺得有些不真實。而他神色雖依舊如往常一般的平靜,長睫之上隐隐挂上了水滴,發也有些沾濕,讓整個人驀地柔和了許多。
定定地看了許久,李世民腦中萬千畫面湧入,一時間有些恍惚。朦胧間一個困擾了自己許久的問題浮上腦海,便不由自主地開了口:“大哥能否告訴世民,那日昏倒……卻是為何?”
李建成原本只是盯着原處,滿腹心思,并未意識到李世民的目光。聽聞此言,應聲一回頭,便恰是對上了對方雙眼,殷切的帶着期盼的,澄澈得不加掩飾的雙眼。
他微微一怔,随後仿佛才明白過來李世民問話。低頭笑了笑,伸手在對方肩頭輕拍了一下,道:“不過是心絞痛,并無大礙。”
雖然,是拜你所賜。
李世民偏過頭,看向扶在自己肩頭的手,指節勁瘦纖細,然而膚色卻極為白皙,不知不覺便伸手覆了上去。那手背有些濕潤,微微透着涼意,不知為何,這感覺連帶着心內也一瞬變得柔軟。
“大哥何時染上了這等病症,卻為何不請人來醫治?”李世民掌心微微用力,低着頭不看李建成,聲音有些低沉。
李建成任李世民将手握着,越過他的肩頭望向遠方的霍邑城,平靜道:“在河東時早便請大夫看過了,說只能靠用藥長期調理,能否根治,卻是不知。”頓了頓,笑道,“說來本不過極小的病症,病發時疼一陣子便過去了,也并無大礙。”
實則同前世被親近之人一箭穿心的痛楚相比,這點疼痛,又算得了什麽呢。
李建成徐徐垂下眼只想自嘲,然而這般神态落入李世民眼中卻顯得分外寥落。他握住李建成的手微微用力,有一霎那,恨不能将這人一把拉入懷中緊緊擁住。
哪怕,他是自己的大哥。
然而正此時,一名小校騎着馬自原處狂奔而來。馬蹄噠噠,打亂了二人的思緒,不由循聲望去。
那小校匆忙到了近前,幾乎是滾落馬下又再度爬起。張皇地跪倒在地,道:“世子殿下,二殿下,國公譴小的來此,速請二位殿下回去,說有要緊事相商!”
李建成李世民見他神色倉皇,心知定是發生了大事,也未多問,當即便翻身上馬,随那小校一路狂奔回去。
回到營中,二人不及更換衣衫,便大步來到李淵帳中。只見他背身立在帳內,正端詳着牆上的地圖。
二人對視一眼,李建成一抱拳,開口道:“不知父親召我和世民回來,卻是有何事吩咐?”
李淵沒有回頭,聞言嘆息一聲,道:“劉文靜送來急報,說突厥可汗近日同劉武周過從甚密,疑是有發兵太原的跡象。”
李建成李世民聞言,俱是一驚。
那劉武周原是隋朝鷹揚府校尉,于當年二月起事,三月稱帝,盤踞馬邑,素來便是依附于突厥,與之往來密切。此時李淵大軍南下,倘若他與突厥聯合進攻太原,其後果自是不言而喻。
李建成思量片刻開口道:“父親,此消息可确定屬實?”
李淵這才回過身道:“劉文靜信中只道他将全力與突厥周旋。只是無論是否屬實,我等都不可輕視。在攻取關中之前,太原便是不可動搖的後方。若失了太原,我大軍便當真無回頭之路了。更何況,軍中諸多親眷尚留在彼處,太原若有個一二,軍心必然動搖。”
李建成聽聞他一席話,隐約明白了什麽,便道:“父親可是有回撤營救太原之意?”實則他心內十分清楚,此時大軍的境地,無非兩條路可走:前行繼續南下關中,或者後撤救援太原。
李淵道:“方才我已召裴寂等前來商讨過,他們言下之意,大都是馳救太原。”嘆了嘆道,“為父……也很是為難哪。”
話音方落,便聽聞李世民上前一步,搶道:“父親!此時我大軍已連克數城,倘若此時回撤,便可謂前功盡棄,還望父親三思!”
李淵沉默片刻,轉向自己的長子,“建成,你的意思如何?”
李建成道:“建成的意思,同世民一樣。”
李淵微微挑眉,李建成的态度,顯然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然而世子之言,畢竟舉足輕重,于是頓了頓,他複又開口道:“建成,說說你的理由罷。”
“是。”李建成上前一步道,“劉武周與突厥雖一丘之貉,然而畢竟不可同心協力,相互間必互有猜忌。突厥所欲,不過劫取錢糧而已,太原雖富饒,然而到底路途遙遠。相較而言,劉武周所踞之地馬邑,亦是富庶非法。突厥當真會舍近求遠,攻去太原?此為其一。”
李淵見他刻意停頓下來,便道:“建成只管繼續。”
“其二,且不論此事是否屬實,卻還有待商榷,然而倘若我等中途折返,于軍內,則恐引起禍亂;于軍外,則許教人趁虛而入。”李建成言辭懇切道,“如此內外受敵,突厥縱原本沒有攻去太原之心,此刻也必将趁虛而入;而南面宋老生、屈突通二人,又豈可坐視這等良機?如此一來,我等必将腹背受敵矣!”
聽聞此言,李淵微微斂了眉,分明是在沉吟。李建成一席話下來,微微轉開了目光,卻對上一旁李世民的視線。李世民神情急切,似是有萬語千言要說。李建成看在眼裏,終是對他颔首示意。
李世民當即抱拳道:“父親,大哥所言極是。更何況,我大軍此時士氣正盛,兵甲充足,而宋老生此人輕躁,不足為懼。此時只需稍候幾日,待到糧草運至,雨罷進軍,世民敢以性命擔保,必破宋老生!”說罷已然跪了下來。
他此言說得慷慨激昂,李淵聞言有些動容,只微微颔首。
李建成心知他心中終是有幾分疑慮,便同李世民相視一眼,複又上前道:“父親,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時糧草未到,父親心中疑慮也是自然。”頓了頓,“建成有一計,願能替父親分憂?”
李淵已然開了口,道:“建成有何計策?”
李建成道:“這附近大抵有十幾處村落,父親可差人向周遭百姓借糧。到糧草來時,則能稍緩一時之需。建成不才,願主動請擔此任!”話音落了,亦是筆直地跪了下來。
李淵看着地下跪着的兩個兒子,仍是不語。
建成抱拳道:“軍情如火,是進是退,還請父親速速決斷!”
李淵默然許久,終是長長地嘆息一聲,道:“大抵是為父老了,早失了你們這般拼闖的意氣。實則你二人說得确是字字在理,為父便聽了你們……賭這一次罷!”
底下二人聞言的當即面露喜色道:“父親英明!”
李淵面色這才緩和了幾分,頗有幾分無奈地道:“你們兄弟兩這一唱一和的,片刻便将為父說服了。”頓了頓,走過去将二人扶起,拍了拍肩道,“這一仗,便全要倚仗你二人了!”
李世民暗暗松了一口氣,聽聞此言微微一愣,轉眼看向李建成。對方并未看着他,垂下的眼中神色淡淡的,而唇邊則是挂着一絲殘餘的喜悅之色。
李世民覺得有些恍然。方才二人事先并未商議便來此,情急之下,便不謀而合地一人一語,終是這般勸服了李淵退兵之意。
如此……可否算作一種默契?
他和大哥之間,獨有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