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天子任性

父子商定之後,楊瓒回房整理箱籠,以待明日。

正房內,楊枞沉思半晌,換上一件厚袍,支着拐杖就要出門,未想在院中遇到楊叔。

聞聽楊土沒了,楊叔和楊嬸都哭了一場。

現下,楊嬸悲意難消,歪倒在榻上,身邊有兩個兒子和一個閨女守着。楊叔聽到動靜,擦擦眼淚,推開房門,就見楊枞穿過小院,正向外走。

“老爺這是去哪?”

“去尋族長。”

“這個時候,老爺也該打個燈籠。”

“天還光亮,沒那麽多講究。”

“臘月裏,日頭下的早。”楊叔沒多争辯,從廊下取來一只氣死風燈,擦響火石,點亮還剩大半截的蠟燭。

“族長家可有些路,我給老爺打燈籠。”

說着,提起木杆,幾步走到院門前,為楊枞引路。

因住得近,院子裏有任何響動,楊瓒都能聽到。

聞得腳踩積雪的吱嘎聲,忙放下手中的東西,快步走出房門。見到楊枞和打着燈籠的楊叔,臉上閃過一抹詫異。

“這個時候,爹要出門?”

“去族長家裏。”楊枞道,“事情趕早不趕晚。早些說了,也好同族裏商量。”

“我同爹一起。”

“你留在家裏。”楊枞搖頭,“你輩分小,沒有說話的地兒。我走一趟把事情講明,只要族長點頭,老人也同意,明日裏,事情都能辦好。”

楊枞緊了緊外袍,握緊木杖。

“你趕了這些天的路,早點歇息。”

“可……”

楊瓒還想說,楊枞的态度卻十分堅決。

別看楊瓒考中進士做了官,在族長和老人面前,依舊只有站着的份。

要毀牌坊,說好辦也好辦,說難辦也難辦,端看族裏老人點頭與否。

辦族學是好事,然方方面面牽扯太多,總要有個章程。收不收外姓子弟,就是頭一個難題。

同一裏中,住的不只楊氏族人。

東家西舍,街坊鄰裏,真要求到跟前,還能硬着心腸不答應?再有,族裏的媳婦,外嫁的閨女,聽到消息,哪有不打聽,不動心思的?

裏外牽扯起來,一層層鋪開,都不好酸臉。

族學辦在哪,收多少人,各家出多少銀子,都要掰扯開,不能有半點含糊。

人情世故不是那麽簡單。

一個不小心,沒能照顧周全,好事就會變成壞事,好心也會招來埋怨。

“到底經歷的少啊。”

楊枞支着拐杖,微駝着背,輕咳兩聲。

楊叔忙慢下腳步,問道:“老爺,可要慢些?”

“不必。”楊枞搖頭,“再遲怕要歇了。”

早點把事情說開,也好早下決定。

楊土的事,楊枞已聽楊瓒說過。對楊叔一家,既感激又愧疚。

思量着翻年楊廉啓蒙,也将楊叔的小兒子帶上。不做書童,而是和楊廉一并讀書,他日一同科舉,哪怕只中童生,也能改換門匾,全家有個奔頭。

這對夫妻向來忠厚,這個當頭提起,必不會答應。

楊枞決意,等事情定下,再說不遲。

兩人一路前行,四周民宅漸漸被夜色籠罩,蒼茫的北方大地,冷風飒飒,燭光映着雪光,愈發顯得空曠孤寂。

族長家剛用過飯,幾個兒媳在廚下收拾,男人們在正房閑話,年幼的孩子裹着厚襖,在榻上堆着木塊,解着九連環。

對于楊枞的到來,全家都有些意外。

“怎麽這個時候過來?”族長起身,将楊枞讓到身旁,“可是有事?老六,給你三叔端碗熱湯。”

“有事和大哥商量。”楊枞道。

“可是祠堂的事?”

楊枞點頭,道:“還有祠堂前的那塊牌坊。”

“牌坊?”

族長微頓,待熱湯送來,讓兒媳婦将孫子孫女抱走。死人的事,不好讓小輩聽見。

“是忌諱孫家那閨女的事?四郎怎麽說?”

端起熱湯,楊枞潤了潤嗓子,将楊瓒的顧慮和提議說明,又道出辦族學一事。

“這都是四郎的主意?”

“四郎和我商量,想問問族裏的意思。”楊枞道,“一切由族裏決定。”

族長沒急着表态,沉思半晌,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難為那孩子。”

“大哥?”

“本就是族裏惹出來的禍,還要小輩來周全。我這個做伯父的,當真是臊得沒臉!”

“大哥快別這麽說,族裏也是為四郎好。”

“好?”族長搖頭,“旁的不說,單是孫家那個閨女,裏裏外外惹出多少麻煩。”

提到孫家,楊枞不由皺緊眉頭,閉上了嘴。

“四郎體諒他十叔一家,不做計較,做長輩的可不能偏着良心說話。”

“大哥……”

族長擡起手,止住楊枞。

“還是見識少,揣着私心。幸虧這事沒成,要是成了,麻煩更大。”

誰家沒有親戚,找不出摽梅之年的姑娘?

同為楊姓,多一層“姻親”更能拉近關系。日後為兒孫輩謀個出身,尋個差事,也更好開口。

将親戚家的姑娘說給人做妾,必會被戳脊梁骨。但考慮到兒孫的前途,拼着臉面不要,總要賭上一賭。

族長嘆了口氣,道:“孫家的事鬧出來,未必全是禍事。有了這場風波,知道好壞的都得仔細想想。”

就算不吃教訓,有他和族裏老人壓着,也不敢亂生心思。

楊枞點點頭,“大哥想的周到。”

“說到底,是我為保存十弟的顏面,沒早點處置,委屈了四郎。”

這次過後,一族之內,再不會有人揣着私心給楊瓒保媒。外人敢打主意,也會被族人舉着掃把掃出去。

就此而言,楊瓒也算因禍得福,了卻“半樁”心事。

至于拆牌坊,建族學,族長有九分贊成,餘下還要詢問族中老人意見。

“的确是晦氣。”

要是旁的地方,還要多思量。偏在祠堂前,進出都要經過,留着這塊牌坊,當真是讓人心裏膈應。

“這事說明白,老人們多會點頭。”族長道。

“再有,辦族學是好事,該族裏出錢。建在哪,收多少人,都由老人商量。和裏長說好,有親戚鄰裏尋上門,好說便罷,胡攪蠻纏,自有處說理。”

“大哥,這辦學的銀兩,還是……”

“不必多說。”

打斷楊枞的話,族長道:“這不是一家的事,關乎全族,你得聽我的。回去同四郎說,他有心,做伯父的很是欣慰。等族學建好,延請有真才實學的儒師,才是緊要。這是都得仰賴他,族人可沒那個本事。”

楊枞無奈,只能點頭。

“一切都聽大哥安排。”

“這就對了。”族長話鋒一轉,又道,“常日裏不見廉娃,就算帶着孝,也不能不出門。五歲大的娃子,又沒個兄弟,當心拘壞了。”

“大郎沒了,我又一直病着,有心無力。”

“這可不成。”族長皺眉,道,“長成立不起來的性子,沒得後悔。”

“這事我也想過。”楊枞道,“好在四郎記着兄弟,和我說,翻年就給廉娃啓蒙。”

“四郎給廉娃啓蒙?”

“對。”

“這是要把廉娃帶去京城?”

楊枞頓時一愣。

他之前怎麽沒想到?

“去京城也好。”

“四郎孝順。”族長笑道,“廉娃帶去,八成也要接你去享福。将來,咱們這些鄉下泥腿子,見着了都要叫聲老太爺。”

楊枞張開嘴,不知說什麽才好。

年輕時,大哥就是喜好說笑的性子。近些年扳正不少,沒料想,今日又拿兄弟取笑。

族長幾個兒子立在一旁,想笑不敢笑,憋得滿臉通紅。

族長媳婦和幾個兒媳都在隔屋。聽到楊枞的話,三個兒媳抱着孩子,齊齊看向婆婆。

“都看我作甚?”

“娘,”小兒媳最是潑辣,也投婆婆的緣,大膽開口道,“四郎是文曲星下凡,能給娃兒啓蒙,可是天大的福運。”

“娘,不求和廉娃一樣,哪怕教給孩子幾個字,也是好的。”

“娘,您和爹說說?”

“這又不是什麽難事,有爹開口,四郎總該點頭。”

三個兒媳你一言我一語,族長媳婦被說動七分。

“容我想想,再和你爹商量。”

“哎,都聽娘的。”

三個兒媳互相看看,都是滿懷期待,盼望事情能成。

事情談完,族長讓長子楊珁送楊枞歸家。

“天黑路滑,好生扶着你三叔。”

“是。”

族長的幾個兒子,只有老六楊玘繼承他早年的性子,能說會道。餘下都是悶葫蘆,心思不缺,嘴卻不怎麽利落。

值得安慰的是,手腳勤快,都能吃苦。甭管什麽年頭,家裏從不缺糧食。

送走楊枞,族長坐在榻上,思量該怎麽和老人開口。

族長媳婦走進來,撥亮燭火,将幾個兒媳的心思道出。

“你瞧着這事怎麽樣?”

族長揉了揉眼皮,道:“廉娃是他親兄弟的骨血,又聰明伶俐,四郎自會帶在身邊。咱家這幾個孩子,未必是那塊料子,等族學辦起來再啓蒙不遲。”

“可是……”

“你就沒想想,咱們開口,四郎抹不開答應了,旁人聽說也求上門,四郎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答應是累了自己,不答應必要得罪族人。

左右都是為難。

“是我想差了。這事的确不妥當。”

“咱們楊氏,苦了幾代,好容易翻身,有了盼頭。”族長道,“沒有四郎,闫家把咱們害得絕戶,都沒處伸冤。才過幾天安生日子,不能忘了前頭的教訓。你和幾個媳婦都說說,也和族裏媳婦、外嫁的閨女講明,凡是敢起私心,給四郎找麻煩,別怪我這做長輩的不講情面!”

族長媳婦點頭答應,再不提讓楊瓒為孫子啓蒙一事。

楊枞回到家中,将族長的态度告知楊瓒。

“得族裏老人點頭,才能決定。”

“勞煩爹爹,是兒之過。”

楊枞搖頭,道:“大事上我幫不得你,族裏這些事,好歹還能說上幾句話。”

“爹,兒慚愧。”

“你孝順,我知道。”楊枞道,“你楊叔家的事,我有個念頭,你看是妥當……”

要說的事情太多,父子倆都沒有睡意。臨到子時,方才各自歇息。

翌日,雞鳴三聲,院門便被敲響,族長家的兩個兒子親自來請。

“三叔,四郎,可起身了?”

臨到正月,開祠堂不是小事。需得早作準備,才不會出岔子。

“起來了。”

楊瓒早早醒來,整備妥當,親自奉水伺候楊枞洗漱。楊玘兄弟來時,兩人已用過米粥。

“三叔起得早。”

見楊瓒穿着儒衫,楊玘不由道:“四郎為何不着官服?也好讓祖宗看看。”

楊瓒搖頭苦笑。

在大明朝,事事有講究,車轎不能随便坐,衣服同樣不能亂穿。

朝服,公服,乃至常服,凡是朝廷發下,穿着都有嚴格規定。天子賞賜的麒麟服更不能随便穿,連腰帶都不能随便系。

敢不守規矩,言官的口水能淹死他。

“官服豈是能随便穿的?”

瞪了弟弟一眼,楊珁和楊瓒說起祭祀安排,巨細靡遺,不漏一句。

“家父正同老人商量,開祠堂之前先拆牌坊。”

牌坊建在祠堂正面,不想穿行,只能繞路。多少代人,向來沒有這個規矩。

“先拆牌坊?”

“對。”楊玘逮住機會,插嘴道,“兩塊石基都是我和大哥打下,要拆,也得咱們兄弟動手。”

楊瓒轉頭看向楊枞,見後者點頭,才同楊珁兄弟道:“一切聽族中安排。”

天尚未大亮,楊枞父子已随楊珁兄弟動身,先往族長家,再往祠堂。

彼時,族中老人多已聚到一處,商議拆掉牌坊,開辦族學之事。

多數人同意楊瓒的提議。只是今後是否再建,還要另論。

“事情不好耽擱,等四郎一到,就去祠堂。”

“好。”

京城

臨近歲尾,神京城內愈發熱鬧。街市喧嚣,百姓面上帶笑,喜迎爆竹聲聲。

朝堂之上,卻是風聲鶴唳,沒有半分喜氣。

天子和朝臣的矛盾愈發尖銳,每日早朝,都有一番唇槍舌劍,如雷聲滾滾,八方雨來。

繼言官之後,六部侍郎接連上疏,請天子革武職冗員,召回鎮守太監,嚴束廠衛,移審诏獄人犯。

“地動未赈,暴雪為災,妖星鼓動,尤示大變。”

“陛下踐祚至今,虜寇猖獗,土官跳梁,京畿猶現匪患。五月霪雨不絕,六月至八月亢旱蝗災,九月十月地動不歇,十一月至今,暴雪連連,災民上千,均不得赈濟。”

“災患異頻,實天之戒。”

“武職冗員,耗費靡甚;鹽法壞于戚裏,千萬引被占;鎮守太監貪婪無度,欺奪民利;廠衛無視法度,濫造冤獄。”

“內廷壞于中官,朝中亂于奸佞,剛正毀于廠衛。”

“百官上疏,天子不查,仍任以私近,親近群小,實被蒙蔽正聽。”

“天子不用老成,不修寔德,專好騎射,實莽夫所為。”

“縱廠衛亂罰,由鎮守太監誣告,抄忠誠之家,屏逐剛正之士,上幹天戒,下失民心。長此以往,必聖名不存,禍患叢生。”

“伏望陛下仰觀俯察,興革弊端,驅逐奸邪,正玑明德;宣化仁政,操持正法,膏澤萬民。應天之道,則災異可息,仁德可以保全。”

洋洋灑灑幾百字,可謂嘔心瀝血,煞費苦心。

字字句句,染血含淚,聽之落淚,觀之驚心。

奏疏送上,本以為能打動天子。不立即處置內官,好歹将诏獄中的人放出幾個。多數雖然可惡,總也有真心為朝廷着想,可辦實事之人。

查證貪墨,當交刑部大理寺法辦。關在诏獄裏,音訊不聞,生死不知,才真是令人焦心。

朱厚照的反應十分迅速,動作也相當快。

奏疏遞送隔日,天子即下敕令,一巴掌扇在群臣臉上。

“命太監韋興鎮守湖廣,太監石岩鎮守四川,加各鎮守太監祿米歲十二石。”

“令太監陳寬清查訓練騰骧四衛,裁汰老弱,選補新丁。”

“太監韋敏調耀武營,太監張永調顯武營,太監丘聚調敢勇營。”

“太監谷大用升司禮監少監,調神機營任監槍官。太監劉瑾升司禮監監丞,同調神機營。”

“着錦衣衛嚴查貪墨,涉銀五兩,即下诏獄!”

連串命令下達,群臣眼花缭亂。待理清思緒,猜透敕令真意,均無比驚心。

天子半點不服軟,置上請于不顧,是要和滿朝文武硬扛到底?

朱厚照遣張永等至各處宣旨,自己坐在乾清宮,對着案上一疊奏疏,鼻孔噴氣。

說朕不講道理,任人唯親?

好,朕就“任人唯親”給你們看!

說朕不知法,不守法?

好,朕守法。

聖祖高皇帝年間的律條,全都翻出來,一條條對照,大家一起守,看看誰先受不了!

接到敕令的中官,多數都是喜上眉梢。唯有劉瑾,捧着敕令欲哭無淚。

分哪不好,偏分到司禮監!

想起司禮監兩座大佛,劉公公就雙腿打顫。躲尚且來不及,到了眼皮子底下,還能得好?

早知道,他絕不往天子跟前湊。

前頭走路發飄,後頭就掉坑裏,這日子當真沒法過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