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宮裏的消息來得比想象中的還要快, 按照俞錦年的想法,蕭辰齡回宮陳情到皇上賜婚,總歸得要三四日的功夫。然後着內務府準備, 定親事宜該是要月餘才能下達。

不過第三日,便有辰妃娘娘的口谕, 送了兩只玉如意過來, 以表診視之意。

這意思不言而喻, 自是宮裏十分滿意, 辰妃才會如此行事。至于兩只玉如意,倒是比那日淑妃娘娘賜給俞錦清的要小上許多。

寧姑姑滿心歡喜, 将玉如意好生收好:“聽聞辰妃娘娘十分爽朗, 又得聖寵,沒想到卻是個這般細致之人。畢竟淑妃娘娘品階高, 恒王自然也更尊貴些, 別看這玉如意是小事, 細節上才更能彰顯皇室的森嚴呢。”

幾個小丫鬟連連點頭表示受教,祿兒不太懂:“可是, 淑妃也是妃, 辰妃也是妃,怎麽淑妃娘娘品階就更高呢?”

“貴賢淑德四妃,是正二品妃, 如今後宮四妃只有淑妃娘娘一人。而辰妃娘娘只是正三品三妃之一,品階上自是差一等。當然了, 宮裏的貴人與我們來說, 都是一樣的, 若是将來得見,需得萬分尊重, 不能出了岔子。”

她們連連點頭,都有些惶惶不安,倒是惹得俞錦年發笑:“寧姑姑說的這些,我都不大懂,何況是她們。”

寧姑姑便笑:“總歸是要弄懂的,這王爺迎娶王妃之前要準備的事情太多了,并不是直接過府便行了,光是六禮走下來,都得要個兩年。而且在此期間,還會安排專門的嬷嬷,來教導貴女,以便能做個合格的王妃。”

“這樣麻煩啊?”祿兒不由得咋舌,“小姐都要當王妃了,還有這樣受約束啊?”

俞錦年聽她們閑話,也不插話了,兀自坐在妝臺前,盯着小匣子裏放着的鴛鴦佩,耳邊似乎還有那日他溫柔的聲音。

她滿心歡喜,對将來也全都是憧憬。

鋪開信紙,俞錦年給老家去信,想要将自己的歡愉告訴祖母。可是想了想,卻是寫下堂妹的名諱。

春雲見狀有些好奇:“小姐只告訴三小姐,而不是寫信給老夫人嗎?”

“這樣大的事情,父母自會寫信回去告知,不用我單獨說……”俞錦年面頰紅紅,想一想又道,“而且,祖母未必覺得這是一門好親事。”

“為何?”

小丫鬟不懂,青嬷嬷卻是懂的,她微嘆一聲:“的确,老夫人以前給二小姐準備,都是尋差不多門楣的兒郎,或是門楣略低些,只要郎君品行端正就行。如今雖則小姐覓得佳婿,可王府豈是一般的地方?小姐自幼灑脫,怕是不怎麽能受約束。”

俞錦年微笑着:“無妨,從前祖父就說過,我最大的好處,就是懂得審時度勢,知道既來之則安之的道理。去到哪裏,我都能好好過,更何況……我樂意。”

是啊,她樂意。

一門兩王妃是何等的榮耀,自也将一貫高調的淮安侯府推上了風口浪尖。俞家勢盛,自是有多少不服氣之人,暗地裏議論,無非是說淮安侯就是汲汲營營之徒,更說俞家雙姝何等厲害。

尤其是那剛剛回京的俞錦年,即便在嚴家宴席上,一首笛音驚豔絕倫,可教養上到底有些欠缺。從她在宴席上不顧體面,與表妹紛争,更是直斥生母,便可見一斑。

如此,俞錦年做晉王妃,實在很有些德不配位。

至于淮安侯府,原本倒是覺得光鮮亮麗,現如今女兒回來,反倒是将內裏的污糟都展現出來了。

有些原就與俞家不睦,或是看不上陳氏的,便私下議論。

“俞家二小姐是老夫人養大的,老夫人可是武英郡主,教養怎麽會差?瞧着俞夫人對女兒,還不如對自己侄女呢,還有上次俞家女及笄的事情,你們都知道吧?這女郎初初回京難免不适應,做父母的不好生待之,可不是叫女兒心寒?”

卻也有與陳氏關系好的,免不得替俞家分辯。

“便是父母有過,做兒女的私下谏言即可,怎可在人家的宴席上咄咄逼人?我觀那俞二小姐性子潑辣,卻不是個好相與的。”

“即便是武英郡主養大的,到底是隔代親,加之自幼離開父母,做祖父母的難免更疼寵些,給寵壞了也是有的。”

在場的還有個年邁夫人,略略思慮一番方笑道:“說起來,我倒是想起當年的武英郡主,如今俞二小姐,可不就是與她祖母年輕時的性子,一般無二嗎?”

外頭流言紛紛,陳氏雖然頭疼,但好在她平日的名聲不錯,京城裏相熟的婦人不少,一來二去,替她說話的人更多。

加之大周以仁孝治國,哪怕父母有錯,做兒女的都應順從為主,更何況俞錦年是個女郎,更應乖巧柔順。

俞錦年沒有因外面的流言紛擾,她平日待在內宅不怎麽出去,直到太後再次宣召,陳氏才帶着兩個女兒入宮。

比起上次的忐忑,這一回俞錦年十分平靜。從宴席上回來,陳氏免了她的晨昏定省,她樂得輕松。

而俞錦清借口事情忙,雖然兩人的院子比鄰,她也沒再去過聽雪堂。

至于陳玉琪,更是不見蹤影。

如此去往皇宮的馬車之中,母女三人都沒有說話,各自垂眸不知道在想什麽。

宮內的太後聽說了陳氏的要求,遲疑着:“她二人有此姻緣也是她們的造化,內務府自會送去合适的教養嬷嬷,你既然求到哀家面前,哀家便給你們指一個吧。”

太後指了李嬷嬷,是跟在她身邊的老人,在宮中亦是德高望重的老嬷嬷,于教養上便有格外的本事。若後妃有德行缺失者,太後便會指了李嬷嬷去指點教養。

當然,貴女點選為皇子妃,宮裏會派教養嬷嬷,卻是內務府安排,不必動用太後身邊的嬷嬷。

今日太後肯将李嬷嬷指給俞錦清俞錦年姐妹做教養嬷嬷,便是最大的恩賜了。

陳氏大喜過望,自是謝了又謝。

但太後目光卻是淡淡,招招手讓俞錦清俞錦年近前來,看向俞錦年的時候,卻有些嚴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