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坐山觀虎鬥
戶部尚書孟謙這一日過得極是不順。他先是錯把彈劾平西軍軍費過于龐大的奏折遞到尚書省,還好當日是宰相姚歷隆在政事堂,在早朝之前将他攔在宮門外,臉色微沉,悄悄地把折子塞給他,提醒他切不可大意。
孟謙拿回來一看,驚出一身的冷汗。原本今日他要奏的本是西南水澇,顆粒無收,是否減免三年賦稅,怎麽會突然把這份尚處于醞釀中的奏折錯遞出去呢。彈劾平西軍一事尚處于籌劃階段,由孟謙執筆,只等姚歷隆一聲令下全面發難,奪了薛隐的兵權。只是目前薛隐風頭正盛,還未到彈劾的時候。孟謙做事向來穩妥可靠,所以姚歷隆才把這麽重要的事情交給他全權處理,若不是昨夜他晚歸,今日的朝會必會大亂。
當今聖上重文輕武,力求用兵不血刃的方式與西戎達到停戰協議,可薛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違背聖意連連重挫西戎大軍,雖有所建樹,但其功高蓋主,樹敵連連,今上對他的不滿已經積蓄到一定的程度。
孟謙一顆心虛懸着,熬過了冗長的朝會,回到戶部衙門問了崔侍郎昨日奏折一事,兩個人一番商議才知,這折子的問題出在桌案的擺放位置上,送折子的人估計是拿錯了,才會出了烏龍。
孟謙提着的心終于放了回去,把那份攔下來的奏折放在書櫃的隐秘位置,左看右看,确定不會再被人無意翻出,才松了口氣。
眼看着日暮西沉,華燈初上,恺恺的白雪壓着綻放紅梅,他起了玩性,踮着腳尖去摘紅梅,腳底一個不留神,摔了個底朝天,一身官服落滿霜雪,寒冷侵肌。
孟謙的書僮良兒遠遠地瞧見,連忙跑了過來,大聲疾呼:“哎呀,相公,你怎麽摔了,府裏來人,說是蘭姨娘召了穩婆,怕是快生了。”
孟謙扶正官帽,顧不得身上冰冷的衣裳,催促着往府裏趕。
孟謙出身寒門,依靠恩師胡庸純的舉薦到地方為官,雖然政績斐然,但在這個被世家把持的朝堂,他始終倍受排擠。
大業十七年,胡庸純由國子監祭酒擢升太子太傅,孟謙做為他最得意的門生而被舉薦給先皇,擔任中書舍人近十年,深得先皇倚重。現下,他執掌戶部四年,有望成為下一任的宰相。這對于寒門出身的孟謙來說,已是他仕途的頂峰。但是,一個身居高位的男人,沒有健康子嗣始終是他的一個遺憾。
孟謙的發妻為他育有二子一女。嫡長子孟遷還不到滿月就夭折了,嫡次子孟昶今年六歲,身弱多病,發妻亦在生他時難産而死。他還有一嫡長女孟桐,是他的心頭寶。據說,她出生于大業十七年春。在出生時,有一相士鐵口神斷,算出此女命格貴不可言,可幫父幫夫,光耀門楣。在她降生三個月後,孟謙返朝,從此平步青雲。孟謙對這個嫡長女疼愛有加,視若掌上明珠,在發妻死後,孟府的大小事務都是她一個人在操持。因為他這人極信命數,他相信是女兒的降生給他帶來平步青雲的機會。
雖說孟桐自幼懂事乖巧,知書達禮,但她到底是女兒家,始終是要嫁人,不能繼承他的衣缽,延續孟家的輝煌。這亦是孟謙此生的一大遺憾。
一路風雪更盛。
等不及門童取來油紙傘,孟謙頂着漫天雪片躍下馬車,如往常般跨過門檻,前腳剛踩在地,後腳不知道被什麽東西拌了一下,身體失去重心,摔倒在地。在倒地的同時,孟謙似乎聽到一陣嬰兒的啼哭聲,似有雷霆之勢,震得他耳膜發麻。
他忙立起來,召來管家,“蘭氏可生了?”
管家在前院候着,不知後院的狀況,忙差了人過去問。
Advertisement
孟謙壓下心中那份迫切,由良兒伺候着進屋更衣,待他褪去官服,伸手去取官帽,卻發現頭頂除了高結的發髻,什麽都沒有。這一下,孟謙就不淡定了。
入仕為官是他畢生追求,頭頂官帽是他惜如性命的至寶,無論何時何地,他的官帽都是身份的象征,他從不曾讓它輕易地離開他的頭頂。在他的卧榻旁邊,置有一方椽木,專門用來擺放官帽,每夜都要枕着它入眠,平日的清潔也是他親歷親為,從不假手于人。方才他在門口摔了一跤,一時着急,才會讓官帽摔飛而不自知。
孟謙立刻出去尋,迎面撞上一臉喜色的管家,“相公大喜,蘭姨娘誕下麟兒,恭喜相公後繼有人。”
孟謙眸光一閃而過,但他的注意力仍就在尋找遺失的官帽,徑自走到大門,在前院的花圃找到被大雪覆蓋的帽子。他動作輕緩地撣去雪片,目光專注,絲毫不受打擾。
這時,一個身披绛紫鬥篷的女子從花園的後門進來,一張俊俏的小臉似乎能掐出水來,她的眸光微沉,有着不符合年齡的淡然從容。
她微微福身,“阿爹。”
孟謙停下所有的動作,朝女兒溫柔地微笑,“桐兒,你姨娘為孟家添丁,你可有打點仔細?”
孟桐很自然地接過他擦了一半的官帽,“回阿爹,按姨娘之前生産的慣例,各多了一倍的打賞。”
蘭姨娘生過兩個女兒,這是她為孟謙生下的第三胎,正好是個男丁,夠她在其他姨娘面前揚眉吐氣。
“乳母找好了嗎?”孟謙又問。
孟桐說:“找好了,已經喂上了,阿爹可要去瞧瞧六郎?”
方才那一聲驚天的嬰兒啼哭,孟謙仍是心有餘悸,下意識地抗拒,“等等,等等再去。”
孟桐幫他理好官帽遞還給他,“阿爹可是累了,今日朝會可還順利?女兒叫人準備了姜湯丸子,阿爹先暖暖身子吧!”
孟謙轉身就往書房走去,孟桐朝身邊的丫鬟使了個眼色,她心領神會地退下去準備。
穿越至此已是十四個春秋,孟桐深深地明白,女人在古代只有兩個用處,一個是伺候丈夫,一個是傳宗接代。母親在世時,因無法阻止父親納妾而郁郁寡歡,拼死也要生下子嗣延續香火,現下只留下孤立無援的她和身弱多病的弟弟相依為命。
母親死後,孟謙先後又納了兩房侍妾,守喪期滿,不過而立之年的孟謙桃花不斷,不少世家都想把庶女嫁進來當填房,結交他這個官場新貴。而他最終娶了胡庸純的庶女,以報恩師再生之德為由,免了與世家的一番糾纏。
這樣對孟桐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三個姨娘的出身不是普通的商戶人家,就是地方小官的女兒,小家小戶,容易掌握,不會輕易撼動她和弟弟的地位。
孟桐剛回後院,李氏和趙氏後腳就過來,把丫鬟都拒在門外,房門緊閉。
李氏和趙氏都是去年進的門,眼瞅着就快過年,兩個人的肚子是一點消息都沒有,那邊蘭氏卻生了個大胖小子,難怪她們如此緊張。
孟桐解了鬥篷,接過沉香沏好的熱茶,慢條斯理地抿了一口,眼角掃過兩位姨娘欲言又止的臉,唇邊勾起嘲諷的笑意,不動聲色地繼續喝茶。
一盞茶将盡,李氏和趙氏還是坐着不說話,滿臉焦慮。
最終,還是出身商戶的李氏沉不住氣,“二娘,蘭氏那賤人生了大胖小子,這往後還有我們姐妹的活路嗎?”
三位姨娘平時明争暗鬥,孟桐自然都看在眼裏,時不時推波助瀾倒也不失為一種樂趣,只要她控制得住局面,任她們再怎麽鬥,也翻不出天去。但她終究是未出閣的閨女,終有一日要嫁為人.妻,不能一直把孟昶護在羽翼之下。
這些年,她一直在避免姨娘們生下過多的子嗣,分薄了父親的寵愛,可生男生女并不是她能掌控。
“二娘,這往後孟家的男丁就不止三郎……”趙氏的父親是地方小官,因受孟謙提攜,感恩戴德,把嫡女送過來當姨娘。出身官宦之家的李氏到底是讀過些聖賢書,知道驅利避害的道理,蘭氏生下男丁威脅的正是孟昶做為孟家唯一男丁的地位,所以她必須把孟桐拉下水,一致對敵。
孟桐眨着潋滟的眸子,略顯無辜,“李姨娘說得對,以後三郎就有伴兒了,阿爹也不會老是愁眉苦臉,逼着三郎開蒙。兩位姨娘也該多加努力,早日為孟家開枝散葉。只是……”
李、趙二人豎起耳朵。
“只是我聽管家說,阿爹今日似有不順,連蘭姨娘生下男丁也不能讓他開顏,也不知道是何故,你們多體貼阿爹,我到底是未出閣的閨女。”
“二娘,你說哪裏話,雖說這個家裏裏外外都是你在操持,但我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相公就是我的天,你不說我也會盡心服侍。”李氏性子直爽,沒有趙氏那麽多的彎彎繞繞,當即帶了貼身丫鬟離開,心想着蘭氏生産之後恐怕要歇個大半年,這段時日沒有她的見縫插針,她應該就會很快有孕。
李氏走後,趙氏面色略沉,良久才謹慎地開口道:“二娘,我聽說你出生後曾有相士批過命格,相公因此步步高升,可有此事?”
“倒是有這麽一回事,阿爹信命數,相信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但阿爹自幼苦讀詩書,能官居至此亦是他自身的努力。那些相士之言,聽聽就好。”
趙氏朝門外張望幾眼,“二娘,你方才所說之事,我亦有耳聞。相公今日險出大禍,出行不順,想必這新生嬰孩不利于相公……”
孟桐眉心一蹙,沉聲道:“姨娘,這話可不能亂說。忙中出錯總是難免,雪地難行,如履薄冰,誰也免不了摔跤。這話你我關起門來說說就好,可別往阿爹跟前說。”
第二日,孟謙終于出現在産房,略微看了一下新出生的嬰孩,并不熱衷地皺起眉,搖搖頭回到書房與屬下商議要事,一日未出。當夜,他用過晚飯回到卧房,在良兒的服侍下洗漱過後上榻休憩,下意識地擡手輕撫榻旁的官帽。原本平整無瑕的烏紗上,竟出現了數個破窟窿,每一個大小不同,從開口來看,應是鼠咬所至。
這一夜,戶部尚書府上燈火通明,所有的奴仆丫鬟都不敢有絲毫地懈怠,他們正在孟桐的指揮下,清掃阖府上下,捕滅老鼠。
至五更時分,共殲滅老鼠二十七只。
作者有話要說: 糾結很久,終于在生日這天把坑給開了
一為自己慶生,二為此生新生。
快祝我生日快樂吧~~
本文有存稿,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