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春日
長安春日慢。五月,草長莺飛,繁花開遍。
靈心許嫁出府,王妃送了豐厚的嫁妝。她眼中無淚,我攙扶着她,依照禮節拜別王妃。行宮回來後,我都盡量找些理由與她替換輪值,以便她能多在秦王近前服侍,讓百種情思,好有個可寄托之處。
我已換上青綠色的宮裝,頂替了靈心的位置後,我的襦裙可以用比以前舒适些的料子,也可以和淡綠、果綠或月白配色。一日,王妃吩咐我去給秦王送些果子,我才發現,我有日子沒單獨來文學館服侍秦王了。
秦王正在案幾之前,一本一本捋過那些遞交到尚書省和兵部的疏議,需要他親自定奪的,便提筆裁決。當然還有天策府的政務,這裏也是官署齊全,分門別類,俨然一個小朝廷。我看他十分專心,便沒有打擾,只将果子放下,便到一旁侍立。
他擡頭看見是我,像是有些要休息的意思。我便将果品奉上,又輕聲回話:“回禀殿下,王妃命奴婢将幾位郡王、郡主近日的功課整理好,拿給殿下過目。”
“似乎好久沒在文學館見到你了。”他拿起承乾和李恪的書法,一面随意翻着,一面與我說話。
“奴婢倒不覺得,畢竟日日都服侍着殿下呢”我笑着說道。
“我知道,你是在幫着靈心。”
“殿下……”我頓時十分驚異。
“你讓她多在我跟前,還不是為了圓她的心願嗎?”
“殿下……你都知道?”
“靈心在無垢身邊不是一日兩日了。雖然只是下人,但這麽多年下來,人非草木,焉能無情。我怎麽會不知道。”
“可是……殿下,她是真心……”
“我知道!但我并不能收下這府中的每一個女子,對不對?就算我可以,你來府中也有些日子了,你可覺得後院娘子們過得好?你可羨慕她們?”
“我……我”我被他這一問,愣住了神,一時間竟然語無倫次。
“你心裏都明白,所以不必暗地裏怨我。我覺得這樣對靈心最好。”
“可是……”
“哪有那麽多可是。你能理解其中原委,也知道我不是無情之人,就行了。”
“是……”我知道這話沒錯。若沒有走進秦王的心裏,便還是不要有那些癡心。他不容易被暖化,更不會輕易去溫暖別人。
正在此時,承乾、李泰和李恪一同走了進來,站成一排向秦王行禮。李泰年小,幾步向前,便爬到了父親的膝上。承乾和李恪,也在秦王左右站立。此時府中已有第五子李祐,尚是乳兒。次子李寬,幼年傷逝。
秦王難得親自察看孩子們的功課,先品評了他們的書法,又就着《尚書》和《禮記》談論。秦王總是謙虛自己文墨不及武功,因此特別重視孩子們的功課。但畢竟出身于貴胄,不必集大成,自然也是書香墨寶,底蘊深厚。
“阿耶!功課做完,阿耶教我們射箭可好?你今日難得在府中,承道哥哥和承業也來了。你上次答應我們的!”畢竟還是孩子,書讀了一會兒就明顯走神,都想出去瘋跑。但只有承乾敢向父親撒嬌。李恪一臉渴望,但他望着秦王的眼神總有更多的拘謹。
秦王今日似乎無甚要事,就答應了孩子們,轉頭吩咐我為他更衣。宮女們端來整齊的武服,我連忙動手,為他退下襕袍,換上對襟半臂和便于騎射的褶袴。乳娘們也一起上陣,給孩子們換好衣服,他們的笑容洋溢在臉上,難得如此快樂。
“阿耶,叫阿娘和妹妹一起來看,好不好?”承乾依戀母親,做什麽事都想着讓王妃知道。“好啊!我們直接去武場,阿耶差人去喚阿娘和麗質。”秦王親切地答允。
我看到李恪的眼中也閃耀出一陣期待。顯然,他也希望母親能看到。但是,恐怕他的年齡已經明白嫡庶的區分,不敢多言。倒是秦王體貼,喚道:“恪兒,快走吧。你阿娘一會兒也去看你!”
李恪聽了,一下子高興不已,拍手叫着:“太好了太好了!”
我跟随秦王一行來到武場,眼看各色都已經準備妥當。王妃和楊孺人都已經到了,見到秦王,兩人連忙起身。秦王親切執王妃之手入正座,楊孺人在一旁欠身行禮。秦王揮手示意她坐下,她方在側面坐下來。
她衣着仍然華麗。的确,再華麗的衣物她也襯得起,無一點庸俗。
男孩子們等不及,拉着秦王來到箭池。秦王的柘木大弓,讓幾個男孩傾心了好一會兒。尤其是承道,更是喜歡不已。秦王一箭直中靶心,引起了孩子們的歡呼。他還随手射落了北歸的大雁,貫穿咽喉,本領令人驚嘆。
承道和承業簡直奉他們的叔父為天神一般,圍着連連叫好。恐怕太子見狀,都只有嫉妒的份兒。
孩子們也學得格外認真。秦王一一幫他們展弓,比上弓箭,握着他們的小手擡到合适的位置。然後看着那箭嗖地一聲飛出,無論射在什麽地方,孩子們都高興得不行,連連拍手歡呼。
承乾和承道年長,弓箭已經拿得穩,在秦王的教導下,幾次就差不多能射到箭靶邊緣。
李恪雖然年紀小些,但明顯更善于琢磨。他獨自拿着弓箭把玩,上下瞄準。秦王還沒有來得及顧及到他,他就一箭放了出去,竟然也中了邊緣。這無師自通,足以讓衆人傻眼。
秦王也楞了一下,沒想到,李恪天賦如此之高。他的确疏于關注了,于是他走到李恪身邊:“恪兒,你這……自己學會的?”
“阿耶……”他還有些怯怯,點了點頭。
“你再射一箭我看?”秦王想再确認剛才那一箭是不是偶然。
李恪倒很是自信,大大方方的拉開弓,一箭射出。這一下倒好,幾乎就快中了靶心正中。大家驚呼起來。我看到楊孺人紅潤的臉色,那種神氣和驕傲是發自內心的。
王妃倒面容平淡,先與楊孺人說話:“恪兒有這般天賦,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楊孺人沒有收起她的得意,倒也沒有挑釁的意思:“王妃過獎了,怎麽能比得上承乾和泰兒。他也就是這般粗莽好武,讀書便不行了。”
王妃笑笑。楊孺人繼續她的風光:“聽說秦王如恪兒一般的年紀,也能射中靶心了。”
王妃心中不悅,但仍然保持端莊,說道:“孩子們都需要好好教導和歷練,才能如殿下這般文武雙全。楊孺人,你是恪兒的生母,我便把恪兒拜托給你了!”
“是”,楊孺人回話。這般提醒,的确讓楊孺人無奈,身為妾,自己的孩子,如今也只能被嫡母拜托才能順理成章的照顧。王妃對旁人一向和善,但對楊孺人,的确,說不上好。
但我今日卻無心觀察她們之間的糾葛,我的眼睛更多在承道身上。
他身量不高,卻已是挺拔俊逸的少年。他正是仰慕英雄的年紀,而大唐的英雄除了叔父秦王,還有何人?但等着他的未來,卻實在有些殘酷。也許這也是他所仰慕的英雄才能有那般作為,殺伐決斷,在所不惜。
而此時,我倒真想讓他多享受這般美好。只是,不知還有沒有下次……
轉眼,秦王殿下帶着孩子們回到座位。王妃滿面含笑,賞賜李恪一把漂亮的弓箭。承乾嚷着,“我為什麽沒有?”
王妃笑着:“獎賞自然只有一份,你下次若比過了恪兒,自然就有了。”
承乾倒也不曾生氣,只是輕輕哼了一聲。
李恪上前說道:“謝過母親。”王妃把李恪攬在懷中,盡是贊許,笑意溫柔。
秦王道:“來人,挑兩匹上好的宣州貢绫,送給孺人裁衣。”又對楊孺人笑道:“恪兒真是個好孩子!你教導有方,我要謝謝你!”孺人今日面上有光,便笑着起身謝過。
正是一家人難得融洽的時光。顏雷卻突然前來禀報,陛下傳旨讓秦王與王妃一同入宮見駕。兩人十分詫異,不知發生了什麽事,連連吩咐我更衣。
白露居中的宮女都已經與我配合地十分默契。我用最快的速度為殿下和王妃換上進宮的衣服,并貼身陪伴他們入宮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