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入吳人質
就事論事,這幾千個越國士兵存在,的确是巨大的消耗。他們每天所需的軍糧,使用的武器,其他補給的量都非常大。而且,勾踐還在逐漸的增加士兵的數量。在武器方面,也在不斷給他們裝備更好的。這一切,都是在暗地裏進行的。現在士兵的數量,已經從一開始的三千,逐漸發展到五千。無論是糧食還是其他方面,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想要鍛煉出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更何況,是他們這一支某種意義上的特種部隊。一般的軍隊,軍隊裏的士兵可以通過輪番耕種的方式參與勞動,從事生産。但是,就因為他們是一支見不得光的軍隊,只能藏在深山裏面。除了訓練拼殺之外,沒辦法參與到其他勞動中。所以,沒辦法自給自足。
跟這些士兵比起來,姑娘們所需要的糧食并不是那麽多。但是,她們吃用的标準要比一般人好太多。因為來的時候,這群越國姑娘們,除了長相出衆,在氣質言行舉止方面都非常欠缺。而且,因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她們的手腳和皮膚都非常粗糙。想要從內而外的改變,只是靠訓練教學是不行的。
因此,勾踐夫人,還給她們提供了許多滋養溫補的東西,來給姑娘們美容養顏。她還找人來給他們提供雍容華麗的衣服。從日常的吃穿打扮,舉止行為入手,一點一點,培養着姑娘們的氣質。這些都是需要,付出大筆的支出的。
因為戰敗和年年進貢的原因,越國國力空虛。勾踐現然能養活他們,已經十分艱難了。誰能想到,天降大旱。別說他們了,就連越國百姓的命,能不能夠保住,都還是問題。有官員提出這樣的建議後,勾踐也十分猶豫不決。
今年,越國的糧食基本上是沒有着落了,眼見着大饑|荒就來了。越國百姓怎麽辦?進貢給吳國的貢品怎麽辦?那群越國士兵和越國姑娘又怎麽辦?這都是擺在他面前的重大問題,讓他寝食難安。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
天幹旱成這個樣子,誰都知道,今年越國要大旱了。就連深山裏的姑娘們也知道了。她們本來都是農家女,在這方面自然很清楚。
該怎麽辦?
憂心忡忡的不僅是勾踐一個人,越國士兵和姑娘們都很擔心。他們都是越國的子民,都有親人,要是越國鬧大旱災,他們的親人該怎麽辦?
越女把這件事情告訴宋辭的時候,宋辭倒也不吃驚。越國已經幹旱到,連深山裏的樹木都已經枯萎了大半。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外面的情況會如何。宋辭早在盤算這件事情了。她很矛盾,要是她不知道該怎麽解決,那她反倒輕松了。天災人禍,自古皆然,又不是她造成的,她也無能為力。但是,她偏偏知道要怎麽辦。如果她什麽都不做,對她自己也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那她眼睜睜看着那麽多人餓死,這就讓她難以接受了。
因此,這段時間來,宋辭都有點心神不寧的,她時不時會向越女打聽情況,看勾踐他們有沒有找到什麽解決的辦法。越女對這個事情也很關心,只是每次她帶來的消息都不太好。越國上下一籌莫展,大家都陷入缺糧的恐慌中。
“那文種呢?他在做什麽?”宋辭忍不住問。
“你提他做什麽?”
“他難道沒有想出什麽辦法嗎?”
“沒有,為什麽你覺得他能夠想出辦法?”宋辭沒有回答。
Advertisement
在宋辭的記憶中,野史中文種曾經提過類似的辦法,不過不是為了解決饑|荒問題。他曾經讓勾踐謊稱越國遭逢大旱,土地顆粒無收,跑去向吳國借糧,并約好第二年豐收了就還他們。其實,越國那個時候并不缺糧,去借糧為的是耍陰謀詭計。
第二年,到還糧食的時候,文種讓人挑選了最好的糧食還回去。吳國人看見越國送來的糧食非常好,就用這些糧食播種。然而這些糧食,都是被蒸半熟以後,才送到吳國來的。所以,如果當年吳國就鬧大饑|荒,餓死了許多人,吳國因此國力大弱。這實在是非常厲害的損人利己的招數。
宋辭日等夜等,就等着文種提出向吳國借糧的計劃。她也很矛盾,一方面,她不想越國的百姓餓死,想越國去借糧。另一方面,她怕文種又提出把糧食蒸半熟的計策來。越國的百姓是人,吳國的百姓也是人,他們都是無辜的,都是一條條人命。
可是,等了那麽久,文種還沒有動靜。再不采取措施,就真的要餓死人了。宋辭想了很久,終于下定決心。要是死的人是越王勾踐,她才不會管。但是那天災這種東西,是沒有國界的。既然她能盡一點力,自然會幫忙。
于是,宋辭對越女說:“我有一個辦法,也許管用。你知道我不能去跟勾踐說,麻煩你跟他去說。”
“是什麽辦法?”
“去找吳國借糧食,現在吳王夫差對勾踐的防範比較松,只要提出一定的條件,然後再賄賂伯嚭,說不定能成功。”
“夫差會答應嗎?他會不會就這樣見死不救,看着越國自己滅亡?”
“很有可能,所以要提一個讓他很心動的條件。”
“什麽條件?”
“讓勾踐去做人質,去吳國再當一回奴隸。這樣的條件,一定會讓夫差看見越國的誠意的。”
“……勾踐好不容易回來了,讓他再回到火坑裏面,恐怕不太容易。”
“那就看他的喽,越國是他的越國,百姓是他的百姓。身為越國的大王,要是見死不救,那還有什麽好說的,活該他永不翻身。”
“這話,你總不能讓我直接對勾踐說吧。”
“不用你說,只要你把這個方法告訴他,會有人替他去權衡輕重,也會讓人開口說服他的。”宋辭擺了擺手。勾踐和他的手下們又不是一群傻瓜,只要有人提了,剩下的就是他們的事了。
宋辭附加上這個條件,其實也是有原因的。說得大義凜然一點,如果勾踐真的去吳國做人質了,那麽他們就不敢,再在越國還給吳國的糧食上做文章。糧食弱吳計很重要,但勾踐更重要。要是被吳國發現了,把勾踐咔嚓了,那麽一切休談。說得有私心一點,勾踐去當人質,他也就不能三天兩頭跑到山裏面來。宋辭也不用費腦筋,在他和他夫人之間周旋,看他們兩個惡心的嘴臉。怎麽說,這都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越女考慮了一晚上,還是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勾踐。
按照宋辭教自己的言辭說了一下,越女并沒有給勾踐分析利弊,只是以她的立場出發,按照她能夠想到的邏輯,提出了一個向吳國借糧的辦法。
“吳國不是越國的上國嗎?越國有難,吳國應該會幫忙的吧。要是吳王不答應,大王親自去求他,他再怎麽也會給大王一點面子吧。”越女是這樣說的。所謂的親自去求他。可以理解成,字面意思上的,去吳國跑一趟。至于吳王夫差是什麽反應、會提出怎樣的條件。去了能不能夠回來,只有天知道,那就不是越女考慮的了。
這就是宋辭,教給越女的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辭令。方法很明确,至于怎麽理解,怎麽使用,就看他們自己的了。
越女的話,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勾踐手下的文臣武将,立即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讨論。同意的,反對的,折中的,駁斥的,各式各樣的意見都有。
只有勾踐沒有發表意見。在越女對他說的這些話後,勾踐的臉色就很難看。當年在吳國給夫差當努力,所遭受的一切都歷歷在目。他所受的奇恥大辱,還一點都沒有,讓吳王夫差還過。他的深仇大恨,還等着他去報仇雪恨。如果現在再回到吳國去,他還能活着走回來嗎?他還能實現自己忍辱負重,報仇雪恨的理想嗎?
那邊,越國的官員們,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激烈的讨論。這邊,越王勾踐卻異常地安靜。打了許多口水仗之後,大家這才發現,自家大王異常的反應。他們忽然意識到了什麽,就都安靜下來,閉口不言。他們紛紛看向勾踐,等待着他的決定。
現在越國上下的命運,還有他自己的命運,就在勾踐的一念之間。到底,勾踐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呢?衆人屏息等待。簡陋的議事大廳,頓時間安靜得有些詭異。一股無形的壓力彌漫開來,壓得衆人逐漸有些喘不過氣來。
就在此時,一直都默不作聲,看着他們争來争去的範蠡忽然站了起來。他一起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到了他的身上。範蠡沒有看他們,只是目不轉睛地看着勾踐,斬釘截鐵地說道:“大王,這次您絕對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