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輪番登場
範蠡朝伍子胥的劍撲過去的時候,一直混在越國使者團中渾水摸魚的宋辭,最先明白他的意圖。範蠡這是要主動碰瓷,借題發揮,整得伍子胥下不來臺。不過,範蠡可是地地道道的文官,要是他一個把握不好,真撞上了伍子胥的劍,那可就真翻車了。伍子胥拿着的劍,可是一把好劍,寒光閃閃,鋒利無比,絕對能夠把範蠡紮個透心涼。
看起來,伍子胥也有要把範蠡紮死的想法。要真發生了這事,範蠡的任務就完不成了。越國的百姓還等着他帶着糧食回去,可不能讓他就這麽死了。
說時遲,那時快,宋辭裝作擡手擦眼淚,不小心用肘尖“溫柔”地撞了身後的人一下。那一下,正好撞在那人的胸膛上。那個人被戳了個結實,立刻條件反射性地朝後跌去。他後面也有人,身後的人比那人更倒黴,被他撞到了眼睛,痛得蹦起來。于是,後面的人也倒了黴。這麽一個撞一個,一連串地跳起來,立刻引發了人群的騷動。
人們一騷動起來,就到處亂跳,場面可就有一些控制不住了。朝伍子胥奔去的範蠡馬上受到牽連,被人狠狠撞了一下,向前撲去。伍子胥也受到身旁的人潮影響,被撞得踉踉跄跄,拿不穩劍。他怕傷到無辜的人,只好把劍收回去。
引發騷動的罪魁禍首宋辭看到這一幕,在心裏給自己比了個耶。不枉她這大半年以來,吃了越女那麽多苦頭,辛苦訓練總算有點成效了。剛才她那看似無意的一下,實際上勁道十足。後面那位老兄,要是不跳起來,那才是奇了怪了。
眼看着一出悲劇,忽然就演變成了一場鬧劇。已經足夠吃驚的吳王夫差,臉黑得像鍋底,立刻讓人上前去阻止騷亂的人群。一陣喧嘩吵鬧過後,院子裏總算平靜了下來。夫差臉色陰沉地看了看伍子胥,又看了看範蠡,什麽話都沒說,轉頭就朝門外走去。跟着夫差來的人,也簇擁着他走了出去。
夫差的反應,讓伍子胥十分不安。按照夫差的脾氣,當衆大發雷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為什麽現在他隐忍不發,什麽都不說?
平靜的背後,永遠是暗流湧動。
回到王宮中,看了一場鬧劇的夫差,派人去宣召相國伍子胥、太宰伯嚭和越國使團。雖然是同時宣召這三撥人來,但是召見的順序卻大有學問。夫差首先見的是太宰伯嚭,而不是相國伍子胥。這就很耐人尋味了,相國的職務可是比太宰要高得多。這下,誰受寵誰不受待見,一目了然。
夫差召見伯嚭的時候,越國使團正在偏殿中等候。一路過來,他們都看見了頗為不尋常的景象。吳國都城之中,到處都是缟衣素服,就連王宮之中也是。
之前在相國府中,範蠡就暗自覺得奇怪,為什麽相國府的人都戴着孝?看向國府中的人的樣子,也不像是伍子胥的家人出了什麽事。等到了進吳國王宮,範蠡可以肯定,吳國必有國殇,因此才舉國皆哀。從夫差的打扮,範蠡已經大概猜到,死的人是誰。為了證實心中的猜測,一路上他都非常留心旁人的言行。從他們的口中,範蠡得到了确切的答案,吳國的太後,夫差的母親死了。所以,吳國上上下下都在行國喪。
摸清這一點後,範蠡臨時決定,将他們身上穿着的孝服利用得再徹底一些。于是,借着在偏殿等候的時間,範蠡拿出勾踐寫給夫差的國書,又緊急拿出空竹簡,開始趕制悼念吳國太後的祭文。範蠡心分二用,一邊趕制祭文,一邊快速向越國使團,交代着前因後果。範蠡還囑咐他們,等一下配合自己,再演一出哭喪的戲。
祭文趕好後,範蠡為這次出使的首次發言定下了調子。他們越國使團這次出使吳國,是為了兩件事。第一,為吳國太後奔喪。第二,請吳王夫差借糧給他們,解救越國百姓。
看着範蠡像變色龍一樣,對自己的言行一變再變,宋辭算是大開眼界。到了今天,她才見識到所謂謀士是什麽動物。真的就是有奶就是娘,只要能達到目的,過程不重要,立場不重要,打臉不重要,道德更不重要。果然,玩政治的心都髒。
不過,吐槽歸吐槽。宋辭對範蠡見機行事,随風轉舵的本事是十分佩服的。就這麽一件掩人耳目的孝服,他都可以搞出那麽多的事情,還搞得理所當然,有板有眼。怪不得能夠在勾踐那種人手底下,混得風生水起了。
臨時編好說辭後,夫差那邊也宣召他們了。範蠡再次低聲交代了幾句,越國使團就跟着前來宣召的宮人上殿。
Advertisement
見到夫差之後,範蠡的個人秀又開始了。他二話不說,領頭帶着所有越國使團的人,鄭重其事地向夫差行了大禮。之後,範蠡借勢就伏在地上,痛哭着陳述他們的來意。順便把他臨時趕工出來的祭文,聲情并茂地在堂上朗誦出來。
說實話,祭文的內容,宋辭沒太聽懂。因為範蠡那家夥用的,又是吳國的方言。她只能隐約辨認出幾句,什麽天地失色,日月無光,蒼生同悲,萬民齊哀,什麽登太虛以游仙,頌長歌以不滅。
總之,說得吳國君臣們都哭得稀裏嘩啦。範蠡又恬不知恥地,把他們這個使團,這次出使的首要目的改成奔喪。還把本來是,來吳國做人質的勾踐夫人和越國太子,說成是自願來為太後守喪的,把夫差給感動得一塌糊塗。
然後,範蠡這才開始敘述此行真正的目的。他敘述的時候,玩了個邏輯圈套。他說,大王是無比仁愛的大王,對自己的子民,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那樣,呵護備至,一視同仁。越國是吳國的臣國,越王是吳王的臣子,越國的百姓就是吳王的子民,越國受災就是吳國受災,大王一定會幫助他無辜的子民。
總之什麽好聽說什麽,把夫差誇得飄飄然,都快到天上去了。鋪墊了那麽多,範蠡才說出了借糧的請求,同時呈上勾踐的國書。當然,是經過範蠡臨時加工過的國書。
“罪臣範蠡受,我王勾踐所托,跪請大王保重身體,莫要過于悲哀。我王在東海之濱,日夜為大王向蒼天祈禱。願大王身體康健,萬年無期。”洋洋灑灑、淋漓盡致的一番發言後,範蠡總結道。
他說了一大通,只字沒有提到宋辭。因為現在事情有變,夫差的母親死了。哪有人家的母親剛死,就上趕着給人家送女人的?所以,範蠡臨時把宋辭也歸類成,是來給太後守喪的人了。
這一點,宋辭非常滿意。她本來想着到了吳國要見機行事,想辦法拖延時間不進吳宮去。沒想到現在,不用她費事,範蠡這個神仙隊友,已經給她找好了借口,還安排了出路,這真是意外之喜。看來之前,暗地裏幫助範蠡的決定是對的。
聽了範蠡的一番話後,夫差原本鐵青的臉色也漸漸緩和。他順勢就問起了相國府的事,問他們為什麽會在伍子胥家中?
範蠡當然早就想好了措辭,他把事情半真半假地敘述了一遍。他們越國使團來吳國奔喪,在路上遇上了一夥強盜。為了保住性命,範蠡不得已就借伍相國的名氣,來吓唬那群盜匪。并許諾給那些盜匪許諾銀錢,讓那些盜匪帶他們去相國府換錢。
宋辭一邊聽,一邊暗自搖頭,範蠡這招太陰了。他這麽說,就把整個越國使團全部都摘出來了。至于其他事,範蠡什麽都不知道。什麽吳國內部的矛盾,什麽相國私自搞的陰謀,什麽大王被蒙在鼓裏,統統不知道。夫差要怎麽處理,都和使團無關。總之,他們是無辜的就對了。
回答過一連串送命題後,夫差終于滿意了。于是他大手一揮,同意借糧給越國,也同意讓勾踐夫人、越國太子等人暫時留在吳國,給吳國太後守喪。夫差這麽爽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之前勾踐的表現,越國歷年來進貢的東西,還有範蠡的一番言辭上。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看見了宋辭,也聽懂了範蠡的言下之意。
夫差不是傻子,越王勾踐怎麽可能千裏迢迢,把那麽漂亮的一個女人送過來,就只為了給他母親守喪的?只是因為現在他母親薨逝,舉國皆喪。所以,範蠡不能直接說這是獻給他的美女,而是非常有眼力見地,改成了來給太後守喪的。即便是君王,也要以孝字當頭,表面功夫總要做足。
人給你送來了,至于要守喪之後,要她去還是幹什麽,就是你的事了,大家心照不宣就行了。
範蠡的識趣,讓夫差很滿意。要是伍子胥那老家夥,能夠像範蠡一樣懂得變通,也不用天天看夫差臉色了。
這一點,宋辭也聽出來了。不過她不在乎,她只是想拖延時間而已。夫差再怎麽猴急,也不可能自己的媽剛死,就找女人尋歡作樂吧?
只要能夠拖上一段時間,她就能順利完成自己的計劃。現在,越國已經順利借到了糧食,她計劃的第一部 分,就算順利完成了。等範蠡離開,她就可以開始自己的第二部分計劃。
為了完成自己的計劃,同時也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在夫差同意借糧後,宋辭從越國使團中站出來,直接開口道:“大王,民女西施,鬥膽有一請求,請大王恩準。”
範蠡表演完了,就輪到宋辭上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