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由此及彼,只要玉娘嫁人了,再生幾個兒子在婆家立穩了腳跟。那好日子,可也就來了。

崔玉沒想到鄭氏會想這麽長遠,張口就是說她嫁人的誰人。心裏不由有些不好意思,到底誰說古人含蓄的?成親的事兒都能當着人的面說出來,哪有一點避嫌的意思?

她卻不知道,并不是古人不含蓄。而是陳河溝算是東寧縣最靠山裏的村子,雖說土地肥沃能産糧食,但因為沒別的營生,到手的銀錢自然不會多了。人窮的時候,那還會有那麽多講究啊。

不過崔玉也明白,村裏娘們沒事兒的時候,除了坐在一塊說些七長八短的閑話,也沒別的樂趣。加上婦人們看人,大多都會先瞧那家的男人有沒有本事。

如今崔家沒有頂門庭的男人,不說她是剛出孝的大閨女。就說有李氏這個新寡的身份,可不就有不少人等着抓話頭子呢。

倆人正說着話呢,王大爺就扛着鋤頭回來了。到底是年紀不對了,幹了半日就覺得有些扛不住,好在幾個兒子孝順,勸着他早點回家歇着。

“玉娘來了啊。”王大爺進了院子,瞅見有人在,就搭了一句話。然後放下鋤頭,自個蹲在院牆邊上的大樹墩上抽起了旱煙。

“孩他爹,玉娘拿了點東西來讓你瞧瞧能不能換錢,我瞧着也像那麽回事兒。”鄭氏放下手裏的活兒,起身去拿了大掃帚把之前散在地上的苞米粒掃到一塊。然後拿了簸箕準備搓起來,回頭洗幹淨磨成苞米面吃。

王大爺是個好說話的,聽了這話也不含糊,直接讓崔玉把東西拿給他瞧瞧。聞了聞,又嘗了一點,他才點頭說是藥鋪裏常用的野柴胡。

“玉娘啊,鎮上藥鋪裏都收藥材,不過長春堂的價格最是公道。那掌櫃的也是個老實人,最見不得藥鋪裏欺負窮苦人家,所以你可以把東西送過去。”王大爺把煙鍋往腳底下的石頭上磕了幾下,笑道,“咱們村沒人賣過藥材,就算是我只怕也識不得它沒曬幹時候的模樣,你倒是個有福的。以前我在醫館給人打雜時,倒聽說過有人一兩八文錢的賣過野柴胡。”

鄭氏聽了這話,一臉驚奇,她倒是沒想到,這麽個不起眼的幹貨還挺值錢的。就算是她們粜麥子,也不過一斤三文。

“那可是件好事兒呢,我就說玉娘是有福的吧。”鄭氏知道玉娘沒白忙活,心裏也是替她高興的。

崔玉這會兒的心情也是很好的,想到王大爺說他也識不得山上的草藥模樣,心思一動。左右,人家幫了她也不是一回兩回了。

“大爺,大娘,其實我這柴胡就是在咱們前山那個土坡上挖到的,我尋思着應該還有不少。要不……”

可惜,還沒等她的話說完,王大爺那邊就開了腔。

“行了,這東西是你挖到的,就好好的抓住機會,能攢一文是一文。至于別人家,就算再難到底也是不缺吃喝的。”活了大半輩子,王大爺看事兒透徹着呢。別人家的物件,他就算再稀罕,也不會去眼饞的。

鄭氏也只在邊上笑道:“你王大爺說的在理,以後你家過好了,大娘到了門口不缺一碗水喝就行。哪會想着斷了你的奔頭呢?再說了,這都是你爹在天保佑着你呢,你可不敢随随便便的告訴別人。”

崔玉也沒想到王大叔兩口子這麽淳樸厚道,竟然不要她送上門的財路,當下心裏也很是感激。于是便笑着把那會兒提過來的籃子遞過去,“籃子裏的物件不值錢,是我用新鮮的野菜跟苞米面幹鍋裏貼出來的,帶了一些給大叔大娘嘗嘗。”

沒等她的話說完呢,鄭氏就擺手了,“不用了,家裏剛收了苞米跟土豆,不缺吃食。再說了,你王大爺也不過是提點了你幾句話,哪值當的你送東西來啊。”

村裏人大多實誠,明知道別人家日子不好過,自然不會占人家便宜。所以,可就推辭起來了。

最後還是王大爺咳了兩聲,讓自家婆娘把東西收下,然後又讓人拿了些發黃的豆角跟半個南瓜塞進崔玉籃子裏。

“這豆角看着是幹了,回頭你剝了裏面的豆子再切點南瓜,也能吃幾頓稀飯。”

幾個人又說了幾句話,看着天色,該做後晌飯了。崔玉才趕緊拿了籃子回家去。

回家後,李氏已經做上了飯,虎子帶了三妮在炕上翻跟頭玩。逗的小丫頭,一個勁的拍巴掌樂呵。

“娘,後晌時候我拿了餅子跟剩下的倆雞蛋去王大娘家走了走。”崔玉放下籃子,見李氏進屋去拿幹糧,趕緊說到。神色間,卻有些忐忑跟不好意思。

到底不是她當家呢,現在越過李氏往外送東西,估計要挨訓了。

李氏愣了一下,想到自家閨女別憋在家裏這麽久,也是難為她了。所以也只點點頭道:“多出去串串門也好,娘顧不上你,你多跟着你王大娘學學去了婆家怎麽過日子,也是好事兒。”

“娘,您別多想,我是去問了問王大叔藥材的事兒。”崔玉見李氏臉上的神情突然有些低落,趕緊上前解釋道,“今兒我才知道,我挖的是野柴胡,拿到藥鋪裏一兩能賣七八文錢呢。”

這下,李氏可就驚着了。合着自己家,現在有一百多文呢?就算她去賣柴禾,連帶上她抽空接着月光熬夜繡的荷包,一個集上也不過賣十幾文錢。

呆滞了半天,她才在崔玉的喚聲中反應過來。有些懷疑的看了一眼崔玉,心裏只覺得有些不真實。

“娘,您放心吧,往後咱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的。少不得,咱們埋頭辛苦一陣子,還能送虎子去認字呢。”

李氏看着崔玉堅定的表情,覺得自家閨女經歷了她爹的事兒後,越發的懂事兒了。許她平日的念叨有用了,她爹真的在保佑着他們呢。

想到這裏,李氏連連說了幾聲好,拍着閨女的手背讓她進屋歇會兒去。雖說她沒追問,可也是心疼的很,畢竟哪家的孩子是天生就懂事的啊。無非是被逼的沒法子了,才不得不長大。

晚飯雖然還是簡單的苞米粥跟餅子,但倆小的卻因為碗裏多了倆煮鳥蛋高興的多吃了半碗。

“玉娘,趕明就是集了,咱得起個早。”看着崔玉要刷洗碗筷,李氏趕緊攔了一下說道,“你先去收拾一下吧。”

陳河溝離落霞鎮并不算近,就算繞近道兒也有近十來裏的路程,所以除了每逢一六去集市時候,村裏也沒人常出去。倒是陳阿婆的兒子陳二狗,在農閑時候,每兩日裏就會去鎮上送一趟人。不為別的,路上搭一個人,可就是兩文錢的進項。

以前她家出村,也會花錢搭車。只可惜日子越過越糟心,兩文錢也能掰開了花,自然也就舍不得再浪費了。

崔玉雖然沒走過十幾裏的山路,可也知道連着走兩三個時辰,不是件輕松的事兒。不過一想到明日就能換錢了,她心頭還是一陣熱枕。

一夜好眠,第二天一大早李氏就喚了崔玉起身。也不知道是不是想要跟着去趕集,之前總愛賴床的三妮也揉着眼睛爬出了被窩。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