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布局 朱瞻基相貌身形都酷似少年時的永……
朱瞻基相貌身形都酷似少年時的永樂帝,是所有子孫裏長的最像永樂帝的人。看看永樂帝,就知道朱瞻基的中老年是什麽模樣。永樂帝留了垂到大腿的長胡須,就像戲臺上的關公似的(注1)。
朱瞻基先恭賀永樂帝禦駕親征,不戰而屈人之兵,後要講他的山東圍剿白蓮教之行。
永樂帝手一擡,“先把政務放到一邊,朕先看看基兒的傷。”
孫行千裏爺擔憂,一手帶大的大孫子,得知朱瞻基在德州失蹤的消息,永樂帝在前線寝食難安,若不是次日就傳來朱瞻基已經逃脫刺殺,一切安好的消息,永樂帝怕是要提前回到北平。
朱瞻基說道:“孫兒的傷已經好了。”
“你不脫,朕自己來。”永樂帝捉小雞似的一把扯着朱瞻基的衣領,把他拉到自己跟前。
朱瞻基只好聽爺爺的話,亮出了上半身。
他年輕,恢複的快,縫合的線已經拆了,新長出粉嫩的肉,就像趴着一條條蚯蚓。
永樂帝戎馬半生,身上的傷疤當然比孫子多,當然知道這一道道傷疤有多兇險、有多疼。
他親手把大孫子的衣服穿好,“這些建文餘孽,實在可惡,敢傷朕好大孫兒。”
朱瞻基安慰祖父,“他們盡心算計,傾巢出動,布下天羅地網,孫兒依然能夠逃出生天,這正表示
建文餘孽氣數已盡,連老天都不幫他們。”
這話說得漂亮,永樂帝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被朝臣大罵“殿下百年之後,逃不過一個篡字”,這一直是永樂帝的痛點。
永樂帝說道:“我們這一脈順應天命,自是能逢兇化吉。當年朕南下靖難,仁孝皇後只帶着五千兵守北平城,結果十萬大軍兵臨城下,你皇祖母乃将門虎女,親自披甲上陣,以五千對抗十萬,也是奇跡般的勝了。只是——”
永樂帝看着亡妻的牌位,心中一片酸楚,“北平保衛戰,仁孝皇後受了重傷,身體垮了,纏綿病榻,連封後大典都推遲了兩年,唉。”
永樂帝拍着朱瞻基的肩膀,“治國重要,但你也要好好保護好自己,君子不立威牆之下,以後輕易不要出城,莫要讓朕再後悔一次。”
Advertisement
朱瞻基應下,拿出了白蓮教給的山東官場貪腐名冊,細述唐賽兒官逼民反,建白蓮教造反的經過。
“……山東官場從根子開始就爛透了,要他們抓唐賽兒,他們就把山東所有尼姑道姑抓起來,搞得民怨沸騰,雞犬不寧。連無名小卒都打出家人随身財物的主意,想渾水摸魚發一筆小財。若不是孫兒親眼所見,還真不敢相信這些貪官污吏有多膽大妄為,山東老百姓過的真是水深火熱的日子。”
永樂帝拿起朱筆,把名冊上的名字全部勾了,由于名字實在太多,一個個勾的麻煩,最後幾頁幹脆揮毫潑墨,在書頁上寫了個大大的“斬”字。
就這樣,從山東最大的官山東布政司布政使開始,到強取豪奪女性出家人財物的小卒,一共好幾百號人,全部砍了腦袋,山東官場幾乎被一鍋端。
永樂帝不僅僅殺伐決斷,還愛惜民力,說道:“立刻派欽差去山東赈災,不能再餓死人了。之前拖欠的賦稅全部免去,今年賦稅也全免,再免去今年的徭役兵役,讓這些壯勞力都回家幫忙種地,才剛剛入夏,補充莊稼還來得及。”
永樂帝一邊說,兩個中年女官拿着筆記錄,走筆如龍,記錄帝王的吩咐(注1),然後拿給永樂帝核對、增補,最後交給太監馬雲,送到文淵閣的學士們手中,草拟诏書,往下推行。
解決了兩樁大事,永樂帝還對招安白蓮教一事做出了決定,“自古以來,朝廷剿匪屢次不勝才招安,勝利了就沒有招安的必要。況且,唐賽兒在朝廷初次招安時殺了使節,又殺了數錢朝廷官兵。
如果我們還宣布招安白蓮教,那麽民衆會認為朝廷軟弱,斬殺了使節也沒事。受損的軍隊也會對朝廷失望,失了敬畏之心,朝廷顏面何存?”
起初朱瞻基的想法和永樂帝是一樣的,唐賽兒斬殺使節來祭天,就已經斬斷了招安的可能。他所謂招安談判其實是“請君入甕”的局而已,他就想抓住匪首唐賽兒,徹底鏟除白蓮教。
但是他被唐賽兒所救,又聽她的血淚控訴時,改變了主意,想要放唐賽兒和白蓮教一馬,連忙說道:“可是皇爺爺,唐賽兒有苦衷,使節收受賄賂故意侮辱她,他不是去招安,是點火去了。何況,唐賽兒他們也救了孫兒一命。孫兒鬥膽給他們求情,放他們一條生路,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永樂帝先對兩個負責記錄的女官說道,“朕接下來說的話不必記錄,你們先退下。”
女官告退,永樂帝對大孫子說道:“朝廷不能明面上招安白蓮教,但是暗地裏可以放一馬,停止搜查抓捕白蓮教成員便是了。但是你要轉告唐賽兒,要她必須就地解散白蓮教,不得再聚衆鬧事,不得再以‘佛母’的身份示人,蠱惑人心,世上從此沒有唐賽兒,也沒有白蓮教。如果再鬧,朝廷定會再次圍剿,絕不留情。”
朝廷和白蓮教各退一步,這已經是朱瞻基預料到最好的結果了。
安排了白蓮教,永樂帝操心大孫子的安全問題,“這次你在山東遇險,是因禍起蕭牆,被建文餘孽安插在身邊細作算計了,帶過去的侍衛幾乎死絕了,剩下的人也不可信,朕要錦衣衛一一摸清底細才敢給你用,朕會在各個衛所抽調精兵組建新衛隊來保護你。”
對于護衛,朱瞻基有自己的想法,這次差點死于漢王父子設計的刺殺,他痛定思痛,發誓不會讓自己再次被這對父子算計。心想漢王雖就藩山東,但在軍中的威望尚存,朝中武将勳貴們和漢王一起在靖難之征時并肩作戰,有同袍之誼,他們都支持漢王,即使從軍中招募新人,大部分人心裏也向着漢王。
在漢王出生入死幫永樂帝奪天下的時候,太子一直坐鎮後方——他太胖了,且腿腳殘疾,走路都要四個人扶着,如何上陣打仗?
因而朝中武将多支持英勇善戰的漢王,文臣多支持溫和寬厚的太子。
朱瞻基曉得,要保護自己,就要學皇爺爺将整個山東官場連根拔起的手段,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現有軍隊的人他都不敢相信。
朱瞻基早就想好的對策,說道:“皇爺爺,孫兒有個想法,這次皇太孫宮的衛隊就不從軍中挑選了,新紫禁城即将落成,這兩年大明就要遷都了,肯定有人想借機興風作浪。邊關和各地衛所都要提高警惕,增加人手維持穩定。本來人手就不夠用——皇爺爺剛才還免去了山東今年的徭役兵役,少了一部分兵源。如果孫兒從先有軍戶裏選人,一個蘿蔔一個坑,孫兒選了一個,軍中必然要有新人填補進去,人從何來呢?”
大明是按照職業來劃分戶籍的,分為農戶、商戶、軍戶、林戶、漁戶等等,軍戶都是世襲制,代代以軍人為職業,家族傳承,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漢王善戰,又舍得花錢籠絡,安頓老弱病殘,因而在軍戶中的威望遠遠壓過太子。
永樂帝問:“你不要從軍戶裏選,那裏來的人?”
朱瞻基說道:“孫兒覺得可以從民間招募。無論商戶還是農戶,各行各業,只要年輕力壯,願意從軍,都可以參選孫兒的護衛軍。一來可以解決軍戶兵源短缺的問題。”
“二來這些人大多沒田沒地沒有産業,就不計後果了,在城鄉游手好閑、好勇鬥狠,還自诩行俠仗義,一旦有類似白蓮教這種□□鼓動,就會加入為之賣命,落草為寇,與朝廷為敵,攪亂時局,白蓮教能夠在兩個月的時間掀起這麽大的風浪,其主力都是這些沒有産業但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如果孫兒給他們一條生路,憑本事建功立業吃飽飯,他們應召而來,被軍紀約束,從地痞流民變成軍人,市井鄉村都鬧不起事來,就穩定了。”
永樂帝一想,的确是個一箭雙雕的好法子,反正軍饷都要支出的,不如把這些市井“閑人”養起來,好生調/教,這樣兵源有了,地方也能穩定。
永樂帝頓首道:“好,就按照你說的辦,來人。”
兩個女官進來了,永樂帝口述了在全國非軍戶的年輕人中為皇太孫招募新衛隊的決定,沉吟片刻,“……都是些沒有當兵經歷的新人,就像新芽一般稚嫩,那就叫做‘幼軍’吧。選五萬幼軍,交給皇太孫親自訓練。”
五萬!朱瞻基狂喜,他以為五千人就頂天了,沒想到皇爺爺大手一揮,給了他五萬絕對忠誠的幼軍。這些人都不是軍戶出身,和漢王一點關系都沒有。
有了五萬幼軍保護搖搖欲墜的儲位,朱瞻基多了份自信。
永樂帝用手比了比大孫子的身高,“朕去年出征時你才到朕的額頭這裏,現在已經和朕一樣高了,這模樣也越來越像,朕年輕時也俊過呢。”
看着已經大人模樣的大孫子,永樂帝感慨萬千,“你今年十八了,因北伐還有遷都之事,一直沒有大婚。朕十五歲就娶了仁孝皇後,十八歲就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朕就是想在遷都之後,萬象更新,看着你在新紫禁城裏大婚,好好熱鬧熱鬧,大明的未來從你們這對新人開始,朕明年就要禮部張羅選秀,給你好好挑個媳婦,孫兒,你喜歡什麽樣的姑娘?”
身為儲君,朱瞻基自是給出标準答案,“任憑皇爺爺做主。”
永樂帝笑道:“你別害羞,要與孫媳婦攜手一生的人是你啊,豈能不問你的意思,大膽的說出來,這是朕的旨意。”
不說就要抗旨,朱瞻基的目光落在仁孝皇後的牌位上,又給出标準答案,“像仁孝皇後這般聰明勇敢、臨危不亂、剛柔并濟的女子。”
在永樂帝看來,最完美的女人肯定就是仁孝皇後。
果然,這個答案戳動了永樂帝內心最柔軟處,又是高興,又是悲傷,“朕的大孫子就是有眼光,還有一年時間,朕一定會找到合你心意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