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反目 沒有取暖的木炭,漢王妃自己拾柴……
沒有取暖的木炭,漢王妃自己拾柴火、劈木頭升爐子,木頭太潮了,熏的屋子裏煙熏火燎。
漢王妃被熏得快要窒息了,全身脫力,連起床開窗的力氣都沒有,不是凍死也要被熏死。
梁君恰好趕來,打開窗戶透氣,将爐子上的熱水灌進湯婆子,放進被窩,給漢王妃取暖,又偷偷溜進庵堂廚房,偷了幾塊冷粥,加熱水重新煮沸了,喂給漢王妃。
梁君自從被漢王妃所救,就發誓不再偷了,否則斷手斷腳,不得好死。為了救漢王妃,他打破誓言。
漢王妃臉上總算有了幾分血色。
梁君看得難受,堂堂親王妃,被如此虐待,說道:“王妃一定要撐下去啊,等您身體好轉了,我就去京城找世子,他是您親兒子,不會不管你的。”
“你不要去!不要讓他知道!”漢王妃不知從那裏來力氣,一把抓住梁君的胳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綱常,他若為了我違抗父意,必定是玉石俱焚的下場,世子之位不保。還不如瞞着他,我是個沒用的女人,無法像郭側妃那樣有強大的娘家給丈夫助力,不給兒子拖後腿,這是我唯一能夠做的事情。”
“你——”梁君氣得無語,忘記了尊稱呼,“你怎麽可以如此糊塗!人心不足蛇吞象,你以為你死了,郭側妃扶了正,她會只甘心當一個繼妃?自古以來,有幾個後媽是好東西?她生了好幾個兒子,到時候使一些手段,逼你兒子讓出世子之位。”
漢王妃搖頭道:“不會的,皇上明理,又是親手撫養世子長大,祖孫情深,不會容許王爺廢長立幼。何況世子是王爺的親骨肉,在皇上身邊長大,世子對王爺有用,他的世子之位是穩當的。”
梁君急道:“我是個粗人,不懂得天家和朝政,什麽君臣父子這些大道理。但是我知道民間有幾句俗語,‘有了後娘就有了後爹’,還說‘寧要讨飯娘,不要當官的爹’。”
“當爹的不用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用命換孩子的命,不曉得珍惜子女,反正有的是女人給他生孩子。郭側妃将來上位,為了自己兒子當世子,天天給漢王吹枕頭風,她娘家有權有勢還有兵,即使漢王現在忌憚皇上,不會廢了世子,将來呢?若沒有皇上,誰來庇護世子?将來世子就是任人宰割的肉啊。王妃莫要執迷不悟,把世子的将來全賭在寵妾滅妻的王爺身上。”
漢王妃沉默片刻,說道:“夫為妻綱,父為子綱。誰頭逃脫不了禮教的約束,嫁雞随雞,嫁狗随狗,我已經認命了。世子知道我處境艱難又如何?他不能和王爺撕破臉、斬斷父子關系,世人會罵他不孝的。何況,這些年他一直養在皇上那裏,我們母子生疏的很,倒是他們父子關系親密,他未必相信你的話,會以為你故意出言挑撥,離間天家骨肉。”
梁君說道:“我拿着王妃的親筆信找她,或者要他來濟寧探望王妃。那有當兒子的眼睜睜看着母親受虐。”
漢王妃只是搖頭,“不要這麽做,我會拖累他的。我出身寒微,本就配不上王爺,本該自請下堂,退位讓賢,可是我成了下堂婦,兩個兒子就身份尴尬了,所以一直賴在王妃之位煎熬,死亡倒是個不錯的解脫,我不懼死。”
漢王對漢王妃常年累月的打壓、冷淡、嫌棄,已經牢牢控制住了她,讓她自輕自賤,也覺得自己不配,不敢反抗,只能接受現實。
梁君急的團團轉,“誰說您不配?您是太/祖皇帝賜的婚,有金書寶冊,明媒正娶的親王妃!那郭側妃娘家再厲害,她就是個妾。您不能被一個妾踩在頭上拉屎拉尿!您得支棱起來,争一争。”
Advertisement
梁君話糙理不糙,漢王妃雙目放空,“一個被丈夫厭棄的妻子如何與寵妾相争?算了吧,何況,争來争去也沒什麽意思,終究一個土饅頭。王爺所圖之事,我清楚的很,他不滿當一個藩王,就像不想娶一個平民女子當王妃一樣,他想娶豪門貴女,坐龍椅、當皇帝。”
“他執迷不悟,我曾經試探着勸過他,太子和皇太孫是大明正統,縱使王爺風頭一時能壓過東宮和皇太孫宮,終究失了禮法,王爺氣急,打了我一巴掌,罵我出身低微,沒得見識,鼠目寸光。”
漢王妃嘲諷一笑,“王爺這樣下去,終究會走向毀滅。漢王府注定覆滅,我只是早死幾年,先走一步而已。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在奈何橋上等我兩個兒子,和鬼差好好聊聊,下輩子莫要再讓他們投胎帝王家,天家無情。”
漢王妃早就有消極厭世之意,她身為妻子,無法掙脫丈夫的控制。兒子們身為人子,也無法反抗父親的操控。
漢王不甘心當藩王,非要争奪儲位,寧可拖着全家一起毀滅,她和兩個兒子都無法也不可能阻止,他們母子三人早就綁在漢王府這艘船上,等待沉船覆舟的結局。
漢王妃現在活着,其實是個活死人了。
當年萬裏挑一選秀出來的平民王妃啊,就這樣在皇家婚姻中凋零枯萎,猶如行屍走肉。
無論梁君如何勸,說幹口舌,漢王妃都是一副入定狀态,什麽都聽不進去。
梁君比當年病餓交加、倒在街頭等死時還要絕望,哀莫大于心死,他能救王妃的命,救不了她的心。
沒有人能夠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沒有人能夠勸得動一個一心等死的人。
梁君離開了庵堂,臨走時,到底心有不甘,偷了漢王妃的銅鏡,來到京城,他要想法子接近漢王世子朱瞻壑、再用鸾鳳銅鏡考驗他,看他會選擇站在“争儲位大業”的父親漢王這邊,還是站在出身低微的母親平民王妃這邊。
梁君是孤兒,深知人性是最禁不起考驗的。雖然俗話都說“寧跟讨飯的娘,不要當官的爹”,但在現實裏,絕大部分人會選擇跟着當官的爹,不要讨飯的娘。
所以梁君并沒有直接找朱瞻壑攤牌,他需要暗中觀察世子是什麽樣的人。
漢王世子身在宮廷,梁君一個流浪漢無法靠近,正好看到了幼軍選拔的告示,就從皇太孫身邊入手,加入了幼軍。
聽到梁君交代了來龍去脈,朱瞻壑問道:“你為何要殺了錦衣衛百戶?還是在端午節龍舟賽那天?你就不怕暴露?”
梁君說道:“那個百戶認出了我,他在南京的時候,曾經是王妃的護衛,王妃去積善堂救濟孤兒時,他跟在旁邊,所以認識我。那天在中/南海他認出我以後,追問為何我明明是王妃的人,卻加入幼軍,還改名換姓,我想法子把他騙到廁所裏,殺了他滅口。”
“殺人埋屍之後,我推測你一定會找他的下落,就把銅鏡放了出去,想知道你發現王妃銅鏡後會怎麽做,是選‘讨飯娘’,還是繼續跟着‘當官爹’奔赴前程。但可惜,銅鏡這個線索被皇太孫的人捷足先登了。”
朱瞻壑自嘲一笑,“原來你一直沒有被我收買,你願意當我安插在皇太孫那邊的眼線,不是為了錢和官位,只是想暗中觀察我。看我母親是不是白養兒子。”
“沒錯。”梁君說道:“當我看到世子殿下向皇太孫請辭,帶着太醫去青州府看望王妃,我就知道世子殿下心中是有母親的,并非王妃說的母子關系疏遠,所以決定将此事全部告訴世子。”
朱瞻壑目光一冷,“你就不怕我為了前途抛棄讨飯娘,替父王掩蓋真相,殺了你滅口?我可不是什麽好人,我的野心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梁君說道:“上個月胡女史被奸細算計綁架,殿下放下以往矛盾,與皇太孫齊心協力救人,可見殿下在人命和大是大非面前是可以一信的。”
朱瞻壑說道:“你剛才也說了,人性最經不起考驗。”
梁君雙手一攤,無所謂的說道:“王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盡力報答過了,無論結果如何,死而無憾。世子就是現在殺了我,我到了黃泉之下,也是有臉恭迎王妃的。”
仗義多是屠狗輩,負情多是枕邊人。朱瞻壑深吸一口氣,我的父王,我在北京謀皇位,你在青州虐我娘。你真是個好丈夫、好父親!
朱瞻壑連夜啓程,趕往青州。漢王妃在庵堂苦熬,一場中風,身體便垮了,等到朱瞻壑趕到時,已油枯燈盡,失去了意識,到了半夜就去了。
郭側妃在一旁哭泣,漢王也做出一副悲傷的樣子,藩王府所有人都在說王爺如何着急、如何親自登門請名醫;郭側妃如何衣不解帶伺候湯藥等等。
整個漢王府都是幫兇。
朱瞻壑向來對家事不上心,一心為父王争儲位,身邊除了元寶,都是父親的耳目,若不是從梁君那裏知道真相,他根本不會對母親的死因存疑,真的認為母親死于中風。
漢王命人趕到兩京報喪,對着朱瞻壑嘆氣,“你母親的病來得快,中風不好治,怕你擔心,就先瞞着你,沒想到她會走的這麽快。”
朱瞻壑木然的往火盆裏投着一張張紙錢,“生死有命,兒子本想為母親争一個世間最尊貴女人的寶座,沒想到母親命薄,無福消受。”
見長子并無疑惑,漢王放下心來。
朱瞻壑心下齒冷,說道:“父王,母親雖然故去了,兒子的志向還是沒有變,會鼎立協助父王達成心願,希望将來能夠親自将母親牌位送進奉先殿。”
漢王大喜,面色沉痛的将手按在朱瞻壑的肩頭,“我知道,你是個孝順的孩子。”
朱瞻壑乘機說道:“只是,兒子有個小小的請求,希望父王答應。”
漢王說道:“你說,你是我的嫡長子,将來我的都是你的。”
朱瞻壑說道:“兒子希望父王空懸漢王妃之位,兒子實在不想稱呼母親以外的人為母妃。”
郭側妃一心想扶正為漢王妃,朱瞻壑不準任何女人染指她母親的位置,兩者矛盾。但是對漢王而言,當然是先哄住長子幫他争皇位重要了,至于郭側妃……反正他的女人,當然要聽他的,縱使她不甘心,婦人身處後宅,翻不出浪來。
漢王抱着兒子,“好,我答應你。我父皇也是在我這個年紀失去了母後,從此再也沒有立繼後,我也要和父皇一樣。”
朱瞻壑也回抱父親,看着母親的牌位,他暗暗發誓:母親,這裏爛透了,終有一日,我會将整個漢王府與你陪葬!
辦完了漢王妃的喪事,朱瞻壑回到北京城,正好趕上九九重陽節,皇太孫按照舊例擺了宴席,請京城百歲老人們赴宴。
朱瞻壑警告朱瞻基:“到了敬酒環節之後,你假裝喝多了身體不适,要我替你下場與這些百歲老人噓寒問暖。”
“為何?”朱瞻基問。
朱瞻壑說道:“裏頭有漢王的死士冒名頂替成百歲老人赴宴,他拐杖裏藏着刀,伺機将你刺殺,并自稱是為瓦剌部首領馬哈木複仇。”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朱瞻基不敢相信的看着好弟弟。
朱瞻壑呵呵笑道:“沒錯,我以後就是你在漢王府埋得最深的卧底了。有我在,漢王想和你争?我看他是想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