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原配在朝堂
劉逸雲讓吳佳柒帶着孩子還有禮物出發了,這裏就剩他一個主子,他做了多手準備。
一方面派人過去水原府打探消息,另一方面要是劉東平萬一真的背叛了,他要收尾,或者說,斷尾求生,有些證據該毀掉的就毀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他不能就這麽栽了,蘇家還沒有倒,現在正如日中天,他要是現在就倒下的話,劉家的列祖列宗都不會瞑目的。
又一年的新年到了。
李鐵牛為了過年,大方的掏出了銅板,去了集市,買了兩條鹹魚,一斤羊肉,加上從河裏面釣出來的魚,自家養的雞鴨,今年這個年食物空前的豐盛。
甚至他還去扯了布料給家裏的未出世的孩子。
像他這樣做的人并不少,今年大家的日子好過,到過年的時候就更願意花錢犒勞家人。
他們這麽大方也是有原因的,先是開荒免稅,給家裏增加了地,然後修路,他們去應聘,憑借着一身的好力氣被納用了,一個月下來收了幾百文錢,而這路修好了之後,他們村裏的東西更容易送到集市上賣掉。
李鐵牛就把在山裏面摘下來的一些野果子給賣了個好價錢。
加上今年的收成不錯,也沒有遇到什麽災難。
風調雨順的,大家臉上都笑開懷。
他把在集市上買的東西帶了回去,家裏的女人有喜有憂,“太破費了。”
李鐵牛憨憨的笑:“不破費,日子越過越好,以後還會有的。”
寒冬臘月,也有些人無家可歸,但是這個冬天他們不用再擔心漫長的黑夜熬不過去了。
官府出面修建了收容所,裏面的設施很簡單,只有火炕和屋子,他們自己去找幹柴或者是稻草,有這兩樣東西,他們就不用再害怕寒冷。
晚上因為燒炕,火一直不熄滅,随時都能喝到暖乎乎的熱水。
喝得人心裏暖烘烘的。
白天他們就會去乞讨,或者是想辦法謀生,晚上就帶着可以燃燒的東西回來,過一個安心的晚上。
要是天氣太寒冷了,還會有人組織施粥,不會讓他們餓死。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個高興的事情,那就是等到開了春,府城多了幾座免費的學院要招生了。
注意,是免費的,這個免費的意思是只要是良家子都可以進去學習,認識常用字、算數等等,午飯自帶。
畫重點——免費,也就是交不起束修和拜師禮的人家也可以送孩子去學認字,這樣他們學成了就可以去做賬房,或者是其他識字的人才能做的事,他們未來的路一下子就寬廣了起來。
很多人都不會奢望叫孩子去科考,他們沒有那個經濟實力去供養他們,但是學常用字的話就很符合他們的觀點了。
認不認字,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這在老百姓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天然就對讀書人有一種敬佩,現在自家的孩子也可以去讀書認字了!
這是大好事啊!
自從那幾座學院的功能公布出去以後,百姓的話題就沒有離開過學堂二字。
不僅僅在百姓當中,在那些同僚和下屬中,這個決定也讓大家贊嘆,這又是一項政績。
這就是有錢的好處了,兜裏有錢,想做什麽就做什麽,修想修橋鋪路就修橋鋪路,想開學院就開學院。
而且這還能形成良性循環。
比如今年過年,因為這裏的商品,寬松的商業環境,沒有官府欺壓,便利的交通,他們這裏多了很多來自四周的商人。
他們知道這裏有利可圖,過來的時候帶上滿滿的貨物。
滿載着來,滿載的去,一進一出,雙方皆大歡喜。
又一年過去了,孩子又長大一歲,甄婉婉有些遲疑的跟蘇荞初商量劉家的事情要不要跟子君說,“他年紀也不小了,能夠擔得起一部分事情了,他父親去世的事情不能說,他祖父怎麽去的可以讓他知道,讓他記住這份恩怨,變相督促他更努力學習。”
蘇荞初不贊同,“子君還不到十歲,沒有必要知道這些影響他的心性。”
她看着甄婉婉:“大嫂你急了。”
甄婉婉苦笑着承認,“只要一想到劉逸雲在家裏好好的,享受生活,我就不痛快。”
蘇荞初安慰她:“放心吧,很快了,不用等太久,而且這段時間他都要在提心吊膽中度過。”
她又抓到了幾個他的人,他們一波波的送上來,不抓住都覺得浪費。
至于說榨幹了他們的利用價值以後怎麽辦?
當然是送去開荒了,那麽多的山地還等着他們開荒,不能浪費勞動力呀。
得到了蘇荞初的話,甄婉婉的心慢慢的平和了下來,随後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她打開了自己的櫃子裏,在最底下拿出了一個被保護的好好的首飾盒。
這個盒子已經有些陳舊了。
她珍惜的從裏面拿出了一支釵子,拿在手心,顯然陷入了回憶。
這支釵子是夫君在他們定親之後送給她的,她好好的珍藏了起來。
昨晚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了當初,他還活着夫妻兩個恩愛的場景,醒來之後,只能對着床帳空蕩蕩的流眼淚。
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想的,這件事情兒子确實應該知道,但是他的年紀确實也不算大,等他長大一些再說也不遲。
想到一年年長高長大的兒子,甄婉婉嘴角含笑。
她的時間有的時候懷疑已經凝滞了,但是看到這些小輩一天一個樣,才會恍然。
劉逸雲在這一天也刻意的忘記了所有的煩心事,這種重要的時候他不想還一直惦記着那些糟糕的情況。
他現在都已經不敢派人去水原府了,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他不想有什麽不好的事打擾心情,還特意給府裏的下人都發了雙份月銀,讓大家一起開心。
莫石柱是水原府邊上村子一個普普通通的家主。
他今年已經六十二歲了。
這個年紀,他已經有了重孫。
在這個大團圓的日子,他和三個兒子在商議接下來的大事。
大兒子力推自己的長孫,“大郎今年也滿了八歲了,正适合送去上學。”
二兒子推自己的幼子:“明輝今年十三,已經懂事了,送去學校,肯定能好好吸收夫子教的知識。”
三兒子也不甘落後:“我小兒子今年十歲,這個年紀也幹不了什麽重活,與其在家裏幫襯不如送去上學。”
三個人各有各的堅持。
大兒子:“你們的年紀太大了,小孩子更好教,年歲大了應該下地幹活了,沒多久就要娶媳婦了,還上什麽學。”
二兒子:“正是要頂事了才更應該去學本事,這樣以後可以找個好活計,年紀小的都不知道上學的好處。”
三兒子:“我小兒子年紀最合适,大了小了都不行。”
……
莫石柱沒有說話,聽着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争辯,都想要自家的子孫去上學。
眼看着說的火氣越來越大,他用力的敲了敲桌子:“安靜!
他還是很有威望的,聽到他發話了,都安靜了下來,看着他:“爹!”
誰都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凡是有點遠見的都知道這個好處。
就他們村,有個在書鋪打雜年輕小夥,勤勉好學認了點字,之後在修路的時候報名成了管事,又因為表現好,現在成了官府打雜的。
說出去不是什麽人物,但是在他們村,已經是頂頂出息的人了。
這除了他自己會來事以外最重要的是什麽?
他能讀會寫!
是半個讀書人!
誰都不舍得把這個機會送出去,哪怕那也是自己的血脈親人。
只是這個免費入讀的機會是按照戶籍來算的。
目前一戶人家只有一個名額。
莫石柱不想為了這個機會讓兒子們兄弟離心,看着他們三個剛剛的争吵,很快就幫他下定了決心。
“等過了年,咱們就分家!”
樹大分根。
他雖然還沒去,下面的子孫已經長成了,趁着他還在,把這個家分了,免得傷了和氣,以後就各奔前程了。
上學是不用交束脩了,但是要寫字,也是要買紙筆的。
他一說分家,三個兒子都驚了:“爹,這怎麽行?”
“老人在不分家。”
“這樣別人還以為我們家不孝。”
“不行……”
莫石柱又敲了敲桌子:“安靜,聽我說!”
他摸索了一下自己的袖口:“這件事我不是沖動提起的,我已經琢磨一段時間了,你們年紀都不小了,以前是我給你們掙嚼用,以後小輩就靠你們了。”
“分家這事你們不用再說,我已經決定了,我只希望你們記住,你們是親兄弟,以後分家了也是兄弟,要守望互助。”
“分家了每戶都能有一個名額,按照通知,可以免費上一年,一年後看成績決定是否留下來,目前也只是在府城及周邊實施,哪怕這個學堂只能開一年,咱們也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不會有人說閑話的,我已經跟你們叔伯商量過了,我們都是這個意思,不能因為這個耽誤了孩子。”
“等過了年,咱們就利落的把家分了。”
三個兒子面面相觑,越聽越說不出什麽拒絕的話。
不分家,他們就只能出一個人,分了家,他們可以出三個人。
就跟爹說的那樣,要是以後這個學堂不辦了呢,血虧啊!
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家這個年都有些心不在焉。
年剛過,管理戶籍的裏正就忙碌起來了,他要幫着許多戶家裏有适齡孩子的人家寫分家文書。
上學的孩子要求年齡在八歲至十五歲。
這個跨度很大。
大部分人家都有适齡的孩子。
家裏的情況還過得去的,都願意花點錢,給孩子置辦一份筆墨,送去學一年。
而今年的年景好,大部分勤快肯幹的人家收貨都還過得去。
他們要買的東西不用多好,只要能用就行。
等到報名時間一到,彙報上去的人數意料之中的多。
蘇荞初看了人數,按照之前的計劃繼續實施。
開學堂,她提供地方屋舍,桌椅,還有聘請老師。
一個老師管二三十人。
這些學生又按照年齡段大致分大中小班。
這些老師從哪裏來?
從落第的童生、秀才中來。
大部分沒考上秀才的童生手頭都很拮據,而考上了秀才的沒有開私塾補貼家用也沒有那麽多錢財支撐他們繼續考下去。
當然,有家世支持的除外。
蘇荞初除了給錢之外,還給這些去當老師的提供蘇茂初當初科考的一些書籍筆記。
這就把那些不為銀子煩惱的人也吸引住了。
聘期一年,十日一休,每年還有兩個長假。
幹了!
作者有話要說:今天是不是很早,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