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幾次三番的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此時的老太太已經完全說不出話來了.
"娘,兒子回來了."
林建軍撲通一下跪在床前,老太太如老樹皮般的手微微動了動,張口嘶啞着嗓子,聲音有些微弱,"娘…對…不住…你."
說完她眼珠轉了一圈,"你們……以後……都好好的."
劇烈的咳嗽聲傳來,醫護人員上前套上氧氣罩,對着一家人搖搖頭,"準備後事吧."
呼吸機傳來"滴滴滴"的信號,床^上的老太太已經停止了呼吸.
"節哀順變."
醫生說完,習慣性的抓了下胸前的聽診器推開門走了出去.而此時病房門口,"咔嚓"一聲,閃光燈亮起,一名戴眼鏡的記者正對着病床猛拍.
"幹什麽呢!"
林建國紅着眼瞪着記者,擡手就要搶他手中的相機.記者把相機舉高,另一只手抓起胸前的牌子,"我是【天津日報】的記者."
"大哥,這位記者是來了解情況的."
林建軍走過來,拉住林建國,從兜裏掏出一團皺巴巴的報紙,展開一看正是周一的那期【京城早報】.而報紙上褶皺的最厲害的一塊,正是老太太大兒媳婦說的原話,
"四鄰八鄉的老少爺們都看着呢,大家都是親戚,我也實在不好多說什麽.但這五,六年,二弟一家也就中秋春節回來那麽次,而且每次都把娘給氣病了."
這位大嫂說到這長嘆一口氣,似乎已經說不下去了,此時老人的大孫子海濤正端着一碗雞蛋羹進來,走到老人床前一口一口的喂給她吃,老人的眼中禁不住閃現出感動的淚光.
林建國臉色變了,李桂花也扯着袖子有些不自然,"這……這怎麽也寫上去了."
記者趁機發問,"根據我們初步了解的情況,林建軍先生前些年,在村幹部的調解下,與林建國先生有過一份合約?"
Advertisement
林建國搓搓手,臉上一陣愠怒.李桂花更是終于忍不住,抓着大兒子走了過來,直接嚷嚷着,"娘還屍骨未寒呢,你們在這問東問西的做什麽,趕緊走,趕緊走!"
邊說邊推推嚷嚷的,林建軍護在記者身前,"大嫂,記者也沒多說什麽,只是問問實際情況."
"他還沒多說什麽,二弟咱們讓大家夥看看,娘剛斷氣他就在問問叨叨.還有二弟你,明知道娘就這幾天的活頭了,你跑到外面故意不來也就罷了,還招來這麽些不相幹的人."
若梅冷眼看着,賊喊捉賊,李桂花這一招真是用的爐火純青了.父親為什麽不能來,還不是因為大伯一家親自作證的那篇報道.父親眼中的紅血絲,一看就是好久沒有睡覺了.
偏偏李桂花一句句的罵出來,心裏一陣爽快,自我感覺好到了極致,她習慣性的伸手往記者身上推去,邊推邊嚷嚷着,"你走,趕緊走,讓娘清靜會兒."
林建軍擋在記者身前,李桂花的手正好伸到他身上,幾天沒休息突然被這麽一推,他身體劇烈的搖晃然後直直的向後面倒去.情急之下他抓住了身後病床護欄,終于是沒有倒下,但床體劇烈的搖晃着,病人家屬本就因死了人煩躁着呢,這下更是看不下去了.
"這位大嬸,這裏還有別的病人,你小點聲."
"說誰大嬸呢?"
李桂花兇狠的眼神瞪過去,若梅跑到爸爸跟前,"大伯母你不要打爸爸,海濤哥你別過來,不要打我爸爸."
林海濱拉住大哥,"梅子,媽媽和海濤哥沒有要打人."
"我不信,你看他胳膊擡起來了,小時候他每次要打我和哥哥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你看我胳膊上,現在還留着疤呢."
海峰跟過來把妹妹擋在身後,拿起她的胳膊吹了吹,"妹妹別怕,有哥哥在,哥哥保護你.海濤哥你要是再欺負我妹妹,別怪我不客氣."
兩家人陷入了僵持,護士卻拿着白布走了進來,把被子撤掉蒙上白布,"病房內需要安靜,你們來跟老人道個別吧."
林建軍站直了摟住倆孩子,跟記者到了個歉.那記者把病房內的一切都記在心裏,聯合昨天在村裏知道的內容,他心裏也大概有數了.安撫了幾句,他退出了病房.
……
北方人要臉面,所以尤其重視這些面子上的事.孩子出生,新人結婚,老人喪葬,有條件的人家向來是極盡奢華之能事.在這種大環境下,老太太的喪禮搞得很隆重.
在火化場裏,林建軍更是當即決定買了最貴的骨灰盒.一個40cm*20cm的宮殿式匣子,就花去了2000塊錢,在萬元戶等同于土豪的九十年代,這可是一筆很大的金額.林建國本來想拿錢,但被李桂花攔住了,全程一家人只顧得嚎啕大哭,拿錢的事全是林建軍在跑前跑後.
靈堂自然是搭在了長子家,四根柱子立起來,四周用白布拉上帳幔,裏面放上幾張條凳.林家在村裏也是個大姓了,扯上各種表親和前來吊唁的人,院裏擠得滿滿當當.
靈堂內一片哭聲,在這個時候李桂花卻拿出了老人的遺囑,上面不知道誰的字跡寫着老二家在村裏的房子,要歸老大家所有,末了有老太太的簽名和紅手印.
"二弟,你家那房子的宅基地,本來就是我們家的.只是分家時娘看你們沒房子,就跟我和建國商量着讓給了你們.再說你們現在在城裏都有房子了,也看不上農村這點地方."
村裏人七嘴八舌,農村的确有長子繼承家産的習慣.有人皺皺眉覺得這不合理,老二家磚瓦房都蓋起來了,那房子肯定是人家家的.而有些人則覺得,宅基地是老大家的,那上面的房子就該是老大家的.
支持者中的一部分,就包括村支書趙學泉.趙文瑞也跟來了,幾年沒見他跟海濤三兄弟感情越發好,現在正哄着林若麗.
"建軍啊,你家就海峰一個,也确實不缺這套房子,就按老人的遺願辦了吧."
林建軍看向家人,若梅搖搖頭,海峰跟着搖頭,崔荷也滿臉不贊同.房子的一磚一瓦,都是他們養奶牛賺回來的,至于宅基地雖然說的不清楚,但當初分家時說好了,不給他們錢就給這房子.
"大哥大嫂,當磚瓦房怎麽來的,村裏的老少爺們都清楚.當年分家時,我們只得了那三間土胚房.大哥你們家也不缺錢,房子明明白白是弟弟的,說到天邊也跟你們沒關系."
"可宅基地是我們家的,二弟,娘屍骨未寒你就要違背她的遺願麽?"
"大嫂,房子我有房産證的."
村裏這幾年蓋磚瓦房的人越來越多了,這多虧了養奶牛賺的錢,所以現在大多數人還是向着若梅一家的.
"老大家的,那房子本身就是建軍一家蓋得."
"對啊,咱們村裏又不缺地,要不你讓建軍另外買塊宅基地給你."
七嘴八舌的,說的李桂花漲紅了臉.李桂香站在姐姐身邊,握着她的手勸慰着,"大姐,先辦林嬸的後事吧."
李桂花總算有了臺階下,但嘴裏還是嚷嚷着,"娘啊,你屍骨未寒,有人就不聽你的遺願了.媳婦先把您的後事風風光光的辦過去,我多給您燒點紙錢,你跟爹在地下也過得舒坦些."
林建軍和崔荷不跟她一般見識,骨灰盒誰買的靈堂誰租的,村裏人都看的一清二楚.一兩句話,改變不了什麽.
……
忙活了一天,若梅一家回到農村的院裏,卻發現大伯一家正等在院門口.
"大哥這是幹啥呢?"
"二弟,咱們說說這房子的事."
"大哥,不是弟弟舍不得這幾萬塊錢,只是當初分家時說的很清楚了."
李桂花搖了搖手中的報紙,"這些年可一直是我們養的娘,二弟你看,報紙上寫的清楚明白着呢.再說分家時,可沒說這房子是給你們,娘那是讓你們暫時住着."
說着她拿出一張泛黃的紙,"這可是當初宅基地的條子,娘最後留給我們了."
林建軍累了一天,實在是不想跟這一家子扯皮.若梅打了個呵欠,當爸爸立刻認為女兒也累了,心疼起來他也惱了,"大哥大嫂,累了一天了這事忙完了咱們再說."
"行,這房子先讓你們住兩天,怎麽咱們也是親戚麽."
"爸爸,我們家有房産證,這是我們的房子啊."
若梅懶懶的來了一句,成功的鎮住了對面的一家五口.李桂花幹脆撒起潑來,"咱們農村辦事,有農村人的規矩.再說就是按照法律,我們的宅基地上,你們建什麽房子."
林建軍心火直冒,讓崔荷看好女兒,自己擠開海濤打開大鐵門,然後把一家拉進去,抄起門口的棍子,"都累了一天了,改天再說,你們先出去吧."
揮了幾下棍子,李桂花吓得直往後退,邊嚷嚷起來,"打人了,打人了!"
"丢丢,大伯母死賴着不走."
若梅和海峰坐着鬼臉,尤其是海峰,他護在妹妹身前,趁着衆人沒注意朝着林海濤身上的弱點處,狠狠地掐了幾把.妹妹說的對,跟大伯一家講道理是不行的,只能武力解決.
這幾年兄妹倆天天跑步,沒事也在家裏客廳裏比劃比劃.別看海峰個子小,但渾身上下可有勁兒了.幾下子下去疼的海濤呲牙咧嘴的,跟着李桂花一起喊了起來.
林建軍用不高不低的聲音說道,"我們全家可是文明人,大嫂海濤你們有本事去街上說去.随便你怎麽說,就說我抄家夥打你了,看哪個人信!別讓我真動手,趕緊滾!"
"最後說一遍,房子是我蓋得,一磚一瓦都是我們全家賺來的,跟你們沒一毛錢關系."
趕走了大伯一家,林建軍進屋,收拾好單人沙發讓若梅坐下.崔荷做飯去了,他撥通了臨市的電話.
"大後天能上報紙,好嘞,真是麻煩您了."
一家人終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停靈兩天,然後下葬,然後若梅海峰也該回去上學了.
算起來加上星期六星期天,她已經将近一周沒來學校了.拐出街角,走到通往校門口的路上,她就感覺到了指指點點的目光.
這兩天的電視她也沒少看過,裏面鋪天蓋地的孝敬老人的節目.雖然只是市電視臺,但其源頭的那篇報道也算是人盡皆知了.摸了摸胳膊上的黑色綢帶,親奶奶死了,她和哥哥都帶着孝.
"妞妞,你在教室裏不要出去,等放學哥哥來找你,咱們一起走."
海峰把妹妹送到教室門口,千叮咛萬囑咐,直到預備鈴響起才上樓.若梅剛進教室,就發現原本友善的目光中夾雜着一些質疑.
"林若梅,你終于回來了,快坐下吧."
李浩辰接過她的書包,若梅伸手摸了一把桌子,出乎意料之外,上面幹幹淨淨的一點灰塵都沒有.
"我每天都給你擦,現在很幹淨吧?",說完他看了下四周,"你不用管他們,爺爺知道你們家的事了,他找過童爺爺了,過陣子就沒事了."
若梅點點頭,熬到第一節課下課,她沖出教室買了份報紙.京津等地聯系緊密,所以在京城也可以買到天津的報紙.拿到教室翻了又翻,終于在第二版看到了那位記者撰寫的報道.
"這是什麽?"
童天策吹着口哨,跟着李浩辰一起過來,掃了眼報紙他恍然大悟,"怪不得爺爺很生氣,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啊."
李浩辰也有些振奮,"妞妞妹妹,這下不會有人再說林叔叔什麽了."
若梅翻過報紙,給他們看了下标題,"咱們這是京城,這是天津的報紙,沒多少人能看到的."
"那為什麽不找京城的報紙?"
若梅點了點他的頭,腦袋耷拉下來,"沒人敢給我家發,總編說上面有人管着呢."
一個班的同學,有人也看到了報紙,"這上面說的是真的麽?如果是真的,那【京城早報】為什麽會那麽說."
"對啊,肯定是他們家花錢買通了這份報紙."
若梅扭頭看去,是一個蘑菇頭的小女孩,帶着小眼睛.據李浩辰說這個小女孩平時學習成績很好,在全市小學生競賽中還拿過好幾次獎.若梅隐約記得,上次随堂測驗,貌似她比小女孩多考了一分?
沒等她開口,李浩辰就說開了,"【京城早報】也沒撒謊啊,它們只是看到了表面現象.而【天津日報】把後面的情況報出來了,這你都看不明白,腦子被奧數題塞滿了麽?"
"李浩辰,你憑什麽這麽說我.還是我們班班長呢,誰不知道你天天跟在林若梅後面,一個大男孩子真丢臉."
"你,林若梅是我同桌,我跟她說話怎麽了?倒是你,天天悶着頭也不跟同學們交流."
若梅拉住李浩辰,"你先別說了,這位同學如果有質疑的話,可以先看一看報紙裏的內容.前幾天我什麽都不說,就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麽說,【天津日報】上所報道的一切都是真的.我們家那些事,縣裏的人都知道.如果有同學不相信的話,可以騎自行車一小時去縣裏,随便找個人問問."
斬釘截鐵的說辭,鎮住了在場所有的同學.有些人甚至也跑到校門口買了份報紙,報紙上印着一副黑白插圖,正是老太太處于彌留之際時的影像,報紙第一句就是,"六旬老人臨死之前,涕淚橫流對兒子道歉."
報紙全篇幅實名刊登了某縣優秀企業家林建軍的童年成長歷程,同時那位記者還詳細寫了醫院裏李桂花和林海濤的态度,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孝"文化産生了質疑.
"母慈子孝,長輩慈祥是前提,兒孫孝順才是水到渠成之事.現在社會上不乏一些不孝順的兒女,但不可否認的是,有部分老人的做法也存在着些許失誤."
"改革開放後,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人民群衆已經全部解決了溫飽問題,向着小康社會邁進.物質水平越來越好了,精神需求就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篇一句都沒提京城的不實報道,只是把問題深化,揭露了子女教養問題.當然其中,也有林建軍每個月堅持送去的米面糧油的數目.報紙最後抛出了一個問題:對于孩子和老人,物質上的關心和精神上的關愛,究竟哪個更重要?
整整一滿篇幅,該說的地方也都說的明明白白.小夥伴們眼中的質疑褪去了,圍在若梅身邊,"報紙上是真的,你爸爸小的時候要過飯?"
若梅點點頭,"是啊,爸爸說那時候家裏窮,奶奶和大伯又不賺工分.想要不餓死,只得努力做工然後去要點飯啊."
"真的跟報紙上說的一樣,你大堂哥小時候經常打你和你哥哥?"
若梅撸開校服袖子,露出一條月牙形的傷疤,"你們看,這就是養奶牛那年,大堂哥把我推到弄破留下的疤."
京城的孩子大多實在蜜罐中長大的,像劉柳那樣從小到大一指頭沒挨過才是正常現象,小夥伴們都驚呆了,"真的好可怕,怎麽會有這樣的人,我堂哥對我可好了."
"是啊,竟然真的會打人啊,這疤不會退不下去了吧,以後你可要離他遠點."
李浩辰也看過來,"妞妞妹妹別怕,以後你告訴爺爺.爺爺可厲害了,又那麽疼你,一定會幫你教訓海濤的,我也會保護你."
一直到放學,若梅家的事已經傳遍了一年級.海峰來接妹妹的時候,就收貨了一大^波同情的目光.小孩子是最有同情心的,放學後他們唧唧喳喳的,整個校園迅速傳遍了此事.
而同學們回家後,又當新鮮事告訴了各自家長,一傳十十傳百,這期【天津日報】很快就銷售一空.若梅到家時,那位記者正打來電話,報社正在加急加印,馬不停蹄的發往京津地區.
端了盆水洗了下胳膊,原先怵目驚心的疤痕立刻變得不太明顯,被校服袖子一遮,誰都看不出什麽.崔荷過來點了下女兒的頭,"這丫頭,有話好好說,幹嘛非得騙人家."
"當年那傷疤就是這樣的,我只是還原事實真相而已,說一千道一萬不如這一條疤."
坐下喝口湯,電視裏又是孝敬老人的節目,主持人正憤然抨擊着某些人的不孝行為.只是這次播到一半,節目突然停了,再下來就是正常的新聞.
若梅和哥哥對視一眼,林建軍也和崔荷對視一眼,四人一起看向姥姥,"姥姥[娘],我們成功了."
林家這次的行動出乎意料的成功,國人最在乎的就是面子.別說這次的【天津日報】賣得好,就是不好,那也是明晃晃的打臉.這麽明顯的錯誤不實報道,竟然刊登在了本市門面報刊的頭版頭條,而且市裏還配合着進行了為期一星期的"孝道"主題宣傳.
現在被人家臨市揪出來,被"批|鬥"的那個人,"文|革"期間養活了一家人,之後被大哥親娘排擠到那個地步,孩子生病打針都得往岳家借錢,家裏連饅頭都吃不起,這樣還每個月往家交錢.這樣的孝順,簡直可以稱之為"愚孝"了.如果這都是不孝,那二十四孝往哪兒擱!
市委書記辦公室,辦公桌上放着三份報紙,一是五年來福樂面粉廠先進事跡剪報,二是那份【京城日報】,最後一張就是當日的【天津日報】.看着三份資料,京城市委書記的眉頭皺成了疙瘩.為官多年,他一眼就看出了這其中的門道.
關鍵是在他任期內,市裏竟然會出現這種六月飛雪的報道,冤枉了一個優秀企業家那是小事,畢竟每年冤枉的人也不是少數了.但是重點在于,丢臉丢到臨市了.現在整個京津唐地區,現在肯定都在看京城的笑話.
還首都呢,全國的領頭羊,竟然出現這種低級錯誤.市委書記覺得,全國人民都在戳着他的脊梁骨.為官多年,他的面子可是被人踩到地上了.
"書記,負責宣傳的副書記到了."
市委書記要查一件事情,那當然是處處開綠燈.沒過十分鐘,确切的結果出來了,是廣電總局的劉明珠主任.
"這一會我已經接到好幾位首長電話了,現在怎麽辦吧?"
要是平常時候,市委書記肯定就給開個綠燈,裝不知道過去了.畢竟大家都在一個市裏,體系內低頭不見擡頭見的,凡事留一線日後也好見面.但現在白紙黑字的擺在那,要再不管會成為大問題的.
"林家那面粉廠還在停工中,書記工作一向認真,咱們也是高效率的政府."
書記眼前一亮,"讓工商局趕緊去走一趟,畢竟糧油是民生行業,沒問題的話就趕緊恢複生産吧.告訴工商局,好好安撫下,咱們政府不會冤枉任意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作者有話要說:姨媽到訪身體一直不舒服,昨天低燒了.吃完酚美片,晚上七點就躺下了.想着今天還要上班,定好鬧鐘一大早五點爬起來,總算沒耽誤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