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林如海入京之後,不……
第60章 林如海入京之後,不……
林如海入京之後, 不知道已經讓多少官員吃過大虧了,這回林如海吃虧,自然有人心生快意。當然, 也有太子一系的官員心下遺憾,這回林尚書似乎也着道了。
且不管百官心思如何, 現在眼看着被戶部一口吞下的海貿大肥肉出了新的機會, 自然衆人都要争取一番。于是, 朝堂上又一番唇槍舌劍,争奪異常激烈。
太宗皇帝端坐龍椅之上, 一邊翻看方才九皇子地上來的奏折, 一邊也聽群臣的谏言,默默觀察着衆皇子和群臣的反應。為什麽天子稱孤道寡?不就是不管是親子還是自己提拔的臣子,就沒幾個不算計你的麽?瞧瞧這被人算計的場面多好看?
待得許多官員推翻了之前自己所提的新衙門各級官員, 另擇了備選官員,太宗皇帝緩緩地、嚴肅地, 但中氣頗足的道:“九皇兒所遞的折子跟之前林卿家遞的折子皆是于戶部之外另立海貿衙門,我看了兩本總的設想相差不大,林卿家的奏折條例更明細, 可行性也更高。
同樣的方案, 因提出的人不同, 而爾等的應對也迥異。合着你們拿朝廷俸祿,打着為國為民的旗號,一個個口中一片公心, 內裏卻誰提出的方案便偏向誰!如此為官, 可對得起你們拿的俸祿!可對得起天下百姓?!”
天子怒啊!
太宗皇帝是一個頗有風度的君主,做了幾十年皇帝了,那龍顏大怒的時候肯定不止一次, 但是大朝會上當衆發怒,還直接掃射文武百官,那是很多年沒有過的了。
打臉太打臉啊,之前讨論林如海提出的方案,你們提的新衙門主要官員都舉薦戶部出身的;現在九皇子拿出了另一套方案,你們跟着就推舉了另一套官員系統。還都是義正辭嚴一心為國的說辭。
但是林如海和九皇子提出的兩套方案是一樣的,你們自相矛盾不?打臉不?太打臉了,還在大朝會上被當今天子抓現行。
于是,大朝會上跪倒一片。像電視上百官齊乎“皇上息怒”的畫面是不存在的。百官都慌神了,又沒人指揮,怎麽可能整齊劃一。
現在就是百官跪倒一片,先是前後自相矛盾那些官員跪了,接着一直沒發言的官員也得跟着跪啊。不然大多數官員都跪下了,你一個人直挺挺的站着像什麽樣子?再接着皇室宗親也跟着跪了。
再接着便是‘皇上息怒’‘微臣惶恐’‘微臣不敢’各種認錯的聲音交雜在一起。再接着,百官就閉了嘴。聽發落吧,還能怎麽辦?
九皇子自然也是跪了的,但是跪下的同時,心中也咬牙切齒,恨不得撕了林如海。
憑九皇子的智慧,事情到這一步也反應過來了。這就……又被林如海擺了一道呗。可是九皇子也明白,這次已經不單單是中了林如海的計了,而是父皇肯與林如海配合,設下圈套,讓自己露出馬腳。這意味着父皇對自己的信任進一步降低。
想到這裏,九皇子心中怒極恨極的同時,也不禁流下冷汗。今日這一場,損失的不僅僅是海貿衙門上誰站起手的問題;失了太宗皇帝的信任,長遠來說,長康宮損失慘重。
Advertisement
嚴格說來,九皇子和文武百官這回是被太宗皇帝套路了,或者說是被太宗試探了。林如海這次只是因為新方案不能落在九皇子後頭,不然沒私心都要被懷疑有私心了,除了搶時間,還真什麽都沒幹。而且,林如海也沒想到自己奏折遞上去後一點兒回音都沒有是因為太宗皇帝在策劃這個。
當然,從結果來說,太宗皇帝來這一手,比林如海原計劃的結果好太多了。若是按林如海預計,對新立衙門最終落入哪個派系沒那麽樂觀的,現在麽,九皇子能安插進去幾個官員不錯了,主導是不要想了。
太宗皇帝發了一回怒,但是怒完了之後,朝政還是要接着理的。掃了一下朝堂跪着的文武百官,太宗皇帝道:“起來吧,現在你們知道兩份方案是一樣的,再提一遍你們覺得适合去新衙門主政的官員。”
這回百官的口號倒是喊整齊了,每回朝會山呼萬歲之後都是一句‘臣遵旨’然後開始議事嘛。百官喊了遵旨之後站起身來,依舊按班列站好,至于再提名适合放去新衙門的官員嘛。提名是該提,這畢竟是正事,但是今天都提了兩回了,第三回 怎麽提,卻也令人很為難啊。
現在擺在之前兩面倒過的百官面前的選擇有三個:第一,繼續支持戶部,那就證明自己第二次提名錯了,自打左臉的同時得罪九皇子;第二,繼續支持九皇子系,那就證明自己第一次提名的時候就沒立場,自打右臉的同時得罪戶部 ;第三,根據新情況,再提名一批官員,那就左右臉都打了,不要臉。
這就……能上朝的官員哪個不想要臉啊?但是你們今天被天子親自打臉,這臉還撿的起來嗎?
這處境,九皇子也清楚,這回又慘敗了,而且,基本上自己上奏折後,第二回 被提名那些官員,都撈不到巡海衙門的職位了。不但撈不到,以後有礙仕途都是有可能的。畢竟經過這麽一鬧,這些人,算是上了太宗皇帝的黑名單了。而這些人,許多都是九皇子系的人。如果不是在大朝會上,九皇子都想吐血了。
至于之前就站定戶部的官員,他們其實就只提了一回名,那麽,他們堅持說自己沒有私心是站得住腳的,繼續堅持自己之前的提名就行了。所以,這第三次提名,幾乎只有先頭堅持支持戶部官員調任新衙門的和之前沒開口的朝臣出來提名。
九皇子系不敢開口,那不是由得太子系發揮嗎?再這麽下去,海貿衙門就算單列由中書省下轄,他依舊要變成戶部之中書省分部了。九皇子就着急,但是急也沒用,還得保持風度。
當然,新設衙門的方案都提出來了,如果還搞成戶部中書省分部,太宗皇帝也不會滿意的。而且,林如海既然都下決心不抓海貿這塊的利益了,自然也不會去擔這個名分。樹大招風,未見得是好事,林家所求,不過是太子順利登基,家族平安而已。
于是林如海舉着笏板走出班列道:“啓奏皇上,臣以為,既是海貿衙門由中書省下轄,則海貿大臣應當由吏部另舉,皇上定奪更為合适。微臣覺得翰林院侍讀賀文實大人為官清廉,品行正直,學識豐富,且出身泉州,熟悉海貿,适合擔當海貿衙門主職。”
林如海此言一出,百官震驚。這是林如海要将已經吃到嘴裏的海貿大肥肉吐出來?
但是轉念一想,百官也明白了,在百官被太宗皇帝當衆打臉之後,林如海再吐出到嘴的肥肉,那是多麽大公無私?林大人是不會吃虧的,經此一役,林大人只會越發得太宗皇帝器重。
老狐貍的意思就是他挖了個坑把人埋了,撣了撣身上的灰塵說我是個好人,你都找不到話反駁。人家的手段光明正大了。
又說林如海舉薦的賀文實這個人,還真合适去海貿衙門任職。首先,賀文實進士出身,學識能力不缺;但是賀文實乃是寒門士子,雖然入了翰林,也做到了從五品的翰林院侍讀,但是在京城的根基淺,以前一直不大受重視。也是因此,賀文實之前從來沒有被誰拉攏過,是真正的清流。
賀文實時來運轉要從被林如海借調到戶部整理新賬目的時候說起。那時候,林如海從翰林院、禦史臺借的都是些在本部院不大受重視的邊緣人才;這些人才卯足了勁想搏一條出路。
後來結果,文武百官都知道了,就是這幫人統計戶部舊賬的時候,把勳貴人家欠這朝廷巨款的事情捅上了大朝會。
雖然清積欠的結果很美好,但是過程還是有很多艱難阻礙的,當然,參與清積欠的衆官員也都立了功。除了林如海功勞最大,率先還銀的賈敬、賈赦等人記了功勞外,賀文實的功勞也相當數得上。
照道理說,立功當賞。但是賀文實就尴尬在他的職位引不起吏部尚書或者太宗皇帝注意,他又無關系人脈替他保舉說話。
再一個,清積欠得罪的人家實在太多了,林如海作為仕宦之家,太子妻弟,妻女出個門,黛玉還受刁難呢。賀文實一貧民士子,得罪了許多人,謀哪裏的缺都有阻力,所以功勞是有,但是依舊在翰林院做個尴尬人。
太宗皇帝對林如海這個提議也是滿意的,證明林如海大公無私啊,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沒有想霸着海貿這塊肥肉不放啊。就算有人要說賀文實也是林如海一系的官員,都沒人信。
林如海和賀文實,也就賀文實借入戶部的時候共事過一段時間,兩人的師承、派系不搭邊兒,實打實的林如海入京之後兩人才認識的。林如海統共進京三個多月,能有什麽私交?舉薦這個人,除了覺得此人合适,都想不出別的理由。
太宗皇帝對賀文實是有印象的,只不過做天子的日理萬機,平時也輕易想不到他一個從五品的侍讀上來,林如海在大朝會上一提,就不同了。太宗聽了林如海的提議,點頭道:“此人我倒記得,确有幾分才幹。”
然後太宗又問吏部尚書,賀文實此人如何。
太宗都說賀文實确有幾分才幹了,今日朝會的氛圍又這樣,吏部尚書還能怎麽說,就實話實說:“回皇上,臣以為,賀大人論才幹堪任此職,但賀大人此時官居從五品。若海貿衙門設在中書省下單列,海貿大臣至少得是正二品的官職,賀大人若從從五品直升至正二品,恐難服衆。”
本來麽,吏部尚書此言有理,但是賀文實掌管海貿衙門,總比全是戶部過去的人好吧,因此九皇子一系的态度微妙,吏部尚書這話居然附和的人不多。
這時候,文丞相走出班列,道:“啓奏皇上,臣以為任人唯才,倒不必拘于品階。況且,現在只有一個設立海貿衙門的設想,具體官職官階尚未拟出來。待得官職官階定下之後,再看賀大人适合安置在哪個職位,更為妥當。”
太宗皇帝點頭道:“如此,吏部先拟出海貿衙門的官職、官階,此事容後再議。”
其實,新設衙門這樣的大事,都是先各方利益争奪完成了,再草拟章程、品階,最後試行。也就是說,這次大朝會之後,海貿上的大餅瓜分完了。賀文實成為最大贏家,簡直是躺贏;戶部收獲頗豐,九皇子麽,損失慘重。
次日,九皇子去長康宮請安,都沒敢和小鐘妃密談太久。畢竟,昨日大朝會上天子先試探、後發怒的事,證明太宗皇帝對兒子和臣子都起了疑心。加上昨日朝會上,九皇子系的司馬昭之心暴露無遺,最近太宗皇帝那邊大約會格外注意九皇子和長康宮的動靜。
這種時候,九皇子母子若是密談太久,豈不是向太宗皇帝自首嗎?
當然,畢竟是在長康宮裏,九皇子母子兩個也不是一點兒單獨交流的機會都沒有。
在九皇子留在小鐘妃宮裏用膳的時候,九皇子道:“母妃,我們的計劃被人提前洩露了,林如海遞到父皇面前的方案,和我們的方案是一樣的。”
九皇子是聰明人,聰明人有時候會有一個通病,覺得世人都比自己愚蠢。九皇子自以為自己母子商議的計策極妙,發現被林如海搶先之後,九皇子首先想的不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是東宮是不是在長康宮或者自己的王府安插了細作。
小鐘妃當然也是聰明人,而且還是個細致的人,聽到九皇子說計劃洩露了,小鐘妃美目一轉,道:“有件小事,皇兒下去仔細斟酌一下,也可查訪一二。就在咱們剛定下計策的第三日上,林家那丫頭給保齡侯府的史家大丫頭送過一回信。”
多巧啊,這邊自己母子剛定計,沒兩日林家和史家就借着自家姑娘的名義通信,再然後,林如海就搶先将自己母子定的計劃遞到了禦前。
九皇子在長康宮用過午膳,便告辭出宮了。自然,九皇子幾時入宮,幾時出宮的事,轉瞬太宗皇帝也知道了。
而在林家,黛玉在大朝會當日就知道了朝堂上的結果,和黛玉商議朝堂大事,已經成為林如海的習慣之一。
黛玉聽完林如海的敘述,低嘆了一聲,道:“好險。”
今日戶部的收獲比林如海想象的要大,但是戶部贏得很險,若不是林如海臨時改了方案,這回事情的發展還真會如九皇子和小鐘妃的預料一般,新衙門的主要官職落入九皇子一系的手中。
林如海也笑道:“是啊,很險。卓小王爺送來的信息很及時,咱們來得及改對策。”說完,林如海又感嘆了一句:“後生可畏。”
當初司徒卓送來的信息雖然簡短,但是卻給林家提供了關鍵信息,林如海是承司徒卓的情的。
黛玉也知道司徒卓在這次海貿争奪上提供了關鍵信息,不過既然是司徒卓主動結盟,他給自家提供信息也只是為了讓東宮擺脫困境,大家目标一致,各自盡力,誰也不用承誰的情。
黛玉沒再說與司徒卓相關的事,沉吟了一會兒,道:“機會來了。”
黛玉的思緒一直很跳躍,林如海自認不是笨人,但也有時候覺得跟不上閨女的思路。問:“什麽機會?”
黛玉道:“削了九皇子臂膀的機會。”
林如海揚眉看黛玉。
黛玉道:“九皇子一如當年的二皇子沒有退路,現在既然聖上對九皇子已經生疑,便該趁機削了承恩公府的兵權。”
黛玉覺得,這也是前世太子被圈禁後沒幾年,太宗皇帝會遜位給九皇子的重要原因。
前世太子是被陷害的,承恩公府也參與了。但是太子畢竟是太宗皇帝培養了多年的儲君,雖被圈禁,并未被直接逐出宗室。且太子系的官員諸如賈敬等,雖然辭官的辭官、避禍的避禍,但是太宗皇帝可是把班底都給太子留着的,沒一個落罪問斬的。
甚至太子妻弟自己的父親還一直任着巡鹽禦史的要職。
萬一哪天太宗皇帝查清真相,這些人随時可以啓用,那些個和長康宮勾結的人家,都不知怎麽死。
這種情況下,長康宮極有可能先下手為強,仗着一條船上的人手握兵權,直接逼宮的。
前世太宗皇帝退位那年黛玉十三歲,但是前世的榮國府地位十分邊緣化,加之賈府的姑娘們,連外出交際應酬的機會都沒有,黛玉實在得不到什麽有效信息。別說黛玉了,連賈家也一樣沒什麽朝堂上的消息。
黛玉猶記得前世元春封妃那一日,榮國府聽說宮裏來了消息,上下老少都吓得魂飛魄散。為何會出現如此情況,無非是賈家消息閉塞,既不知道逼宮的結果,也不知道新帝對賈家的态度。
所以,即便重生一世,黛玉也不太清楚前世逼宮的過程和規模。但是今生提前卸了九皇子一系的兵權,總是沒錯的。
林如海在文臣之中,已經算做到極致。就算其地位還不如文丞相、吏部尚書等寥寥數人,但是林如海官拜尚書令短短幾月,做成的幾件大事就是文丞相也要自嘆弗如啊。
可是此刻,文官做到極致的林如海也被黛玉的想法震住了,文武官員乃是兩套不同的運行系統,作為戶部尚書的文官去卸武将的官職,林如海倒是從不曾想過:“玉兒,武将的任命,除了吏部和兵部,為父在朝上說不上話。”
這個道理黛玉自然明白,不過黛玉說的也不是這個:“我目前也沒看到具體的時機,但是我總覺得削九皇子臂膀的機會來了。今日聖上之所以會在朝會上故意模糊父親所遞奏折的重點,引導朝臣們暴露本心,證明聖上本就對如今的朝堂格局有所不滿。今日九皇子一系暴露良多,聖人必然警惕,那麽兵權安排上會有所變動。父親只需留意這個,再因勢利導足矣。”
林如海皺眉思索黛玉所說的話,這個道理他自然明白,不過還有一個棘手之處,“玉兒所言雖然有理,但是畢竟所謂九皇子一系的兵權,表面上也是東宮一系的。山海關的東平王,西海沿子的南安王和粵海的史鼎,都是承恩公府的姻親。長康宮可以利用這一點,穩固兵權。畢竟在聖上眼裏,維持承恩公府的權勢,也是鞏固儲君的地位。”
黛玉自然知道林如海之言也有道理,不過誰說太宗皇帝的看法不會變化呢?“東宮吃虧在元後早薨,後宮無人。不過自古以來,靠鬼蜮小道都難成事。九皇子依仗的,不過是承恩公府幾家姻親的兵權,只要将幾家王府逼到自保和支持九皇子只能二選一的局面,九皇子臂膀自斷。要成大事,從來不是靠別人扶着走的。”
林如海見黛玉神色堅定,成竹在胸的樣子,也頗受感染,雖然父女兩個都知道還需要靜候時機,但對于鬥倒九皇子,也頗有信心。
朝堂上的事,因為龍顏震怒了一回,不管是各家王府還是文武百官,最近都極是安生,黛玉倒難得閑暇了幾日。
這日林家三口說完了要緊的話,黛玉便禀明了父母,想在家開一個小宴,只請幾家相熟的姑娘來玩。
林如海聽了這個,頗為玩味的瞧了一眼黛玉:這種小事實不必避着蘇岚和英蓮,黛玉偏在一家三口議事的時候說,難道黛玉別有用意。
一般來說,黛玉想做的事總又她的道理,林如海夫妻都不會拘束她,但是作為長輩,請那些閨秀,賈敏還是要把關的。
見母親問,黛玉便直說了,拟請的名單有文丞相的幾位孫女、賈家幾位姑娘、柳家湘語和薛家寶釵。
其他倒沒什麽,賈敏聽到寶釵的名字,皺眉道:“你請薛家那姑娘做什麽?”
黛玉做事自然不會無的放矢,只聽黛玉道:“前兒薛家主來帖子說要拜會父親,我回絕了。同時薛姑娘也寫了封帖子說想來咱們家玩。我想着,左右不過舉手之勞,便應了。王家嫡親兄妹三個,王氏和王子騰都下了獄,但是薛太太卻還好端端的。也不知道王家的造船術,會不會落到薛太太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