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在召見內閣大臣們以及許君琛之時也讓少年一同前來,對于內閣大臣們在看到許郅也出現在他們這次的會議中,衆人頗感驚訝,這許郅居然得到如此的信任能夠讓王上準許他來參見內閣會議,不由得在心裏暗暗記下了這個出仕不久剛滿十七歲就能官居郎中令的少年,也開始權衡利弊。這些老成精的大臣們才不會去反對王上的此次做派,想必王上也是事先早有安排,而少年出現在這裏也絕非普通意義上的旁聽,恐怕是有重任要交由少年處理了。

可是就算是這樣,內閣大臣們還是被王上的一席話給駭住了,什麽?他們不會聽錯了吧?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約而同的感到詫異,此次抵抗外來入侵者的将軍居然是這個毛頭小兒!

不管之前他們是怎麽想的,現在他們全都出來極力反對,這國家大事豈非兒戲,而且這大玄國可是出了名的各個能文能武,似豺狼虎豹般一直是個蛀蟲,對我朝之雄起一直虎視眈眈。

“王上,此事萬萬不可啊!”

“王上,還請三思啊!”

“王上,這許郎中令尚且年幼,恐為不妥啊!王上”

……

而許君琛卻不為所動,一直站在旁邊聽從安排,似早已看穿一切,只是更加期待起他的這個弟弟今後的表現了。

殿裏的反駁聲仍舊絡繹不絕,可是王上卻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轉頭看向站在後面一直默默不語的少年,少年的表情從一開始他就全都看着眼裏,原先宣布他為副将後,少年也感到吃驚,随後的反應一直波瀾不驚,宗政狂見此無不滿意,寵辱不驚,大将之風。“孤意已決,許郅,你能完成此次重任嗎?”

文胥上前單膝跪地,雙手抱拳“許郅定不辱使命。”

随即宗政狂回到龍椅上坐好“許君琛,許郅上前聽令”

許君琛、許郅兩人上前一一跪好。

內閣大臣皆跪于後,知道一定會宣布聖旨。

宗政狂拿起禦案上的狼毫筆,大筆一揮寫到聖旨上,其字龍飛鳳舞,邊寫邊念道“今特命許君琛為征北大元帥,許郅為将,領軍十萬出軍北上于茲重關抵禦外敵,出征之日定于下月十八,攻殲敵軍,不得有誤!”

“臣許君琛(許郅)得令”

Advertisement

既然早已知道這一天會來,少年一直早做打算,對于這次的行動,他勢在必得。

衆位大臣看着年幼的少年,他們知道他厲害,可是這行軍打仗不是光有匹夫之勇就能行的,果真是無知者無畏啊!對于王上說一不二的性格他們早已知道,既然王上已經決定,他們再怎麽規勸也是于事無補,還好此行有骠騎将軍許君琛作為主帥,就算輸也不會輸到哪裏去,所有人早就開始做了不看好的态度。

而此行也是少年名震天下的第一仗,在青龍王朝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厚的一筆,為後世傳頌——

此後一個月的每一天,少年都會混在軍營裏跟普通士卒一樣,起早貪黑,一起訓練,所有參加過戰役的士兵都知道,此時的放松不努力只能換來最後的馬革裹屍,戰場上刀劍無眼,能有提升的空間就絕不會偷懶,就算一人偷懶,其他士兵們也不會給他這個機會的,大家作為同伴,誰都不希望回來的時候少了其中一人,所以每每都自覺的勤加練習。

如今天下豪雄不知凡幾,文胥從不敢托大,自視甚高,雖以他一人之力可敵萬千,可是戰争永遠需要的都是團體作戰,訓練起士兵們也愈加勤勉。

出征之日,王上在城外一裏之處行祭祀禮,祈求這次出征的勝利,此時的十萬大軍整裝待發,全部看向高臺上祭祀的王上,落針可聞,寂靜無聲。

文胥在心裏暗自和雞蛋諾商議着事情。

對于文胥的請求,雞蛋諾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

在十萬大軍及趕來送行的百姓們的見證下,他們發現當王上在祭祀行完禮後,天将異樣,,只見原本萬裏無雲的天空突然出現一道極其眩目的紅光,紅光滿天,其中有一道紅光直射王上所在的祭祀臺。

此乃吉兆,看到此景,原先還是滿面愁容的百官們也開始出現一絲期待。

宗政狂更是切身感受到剛才的那一道紅光,站在高臺上,振臂高呼“天佑我朝,此戰必勝”

士兵們紛紛舉起手中的兵器,滿腔熱血大呼道“天佑我朝,此戰必勝”

“天佑我朝,此戰必勝”

十萬将領外加數萬百姓,歡呼聲響徹雲霄。

此次出征,士氣大漲,定能事半功倍。

見此情景,許君琛飛身跨馬,左手一把掀開那厚重的黑色大氅,右手揮動紅纓長槍直指前方,聲如洪鐘“全軍出征”

在衆人的期待中,十萬大軍開始了漫漫征途。

此時站在高臺上的王上看着下面頭發被高高紮起,身着一身紅衣铠甲,身披紅色大氅,跨馬提槍漸行漸遠的少年,目光一直追随,直至不見,這一戰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一定要給孤平安回來。

這次的戰争是王上早在一月前就接到的諜報,而大玄國所選的入侵之日就在三個月後,距今只剩下兩月,以他們的行軍速度只需一月有餘即可到達茲重關,就算敵軍入侵之日提前,也會有當地的将領負責抵抗,抗衡個一個多月足以,所以文胥他們才能早作準備,雄獅北上。

在大軍行至一半路程時就接到信報,原來敵軍在知曉青龍王朝這次的行動後就加速了進攻的日子,此刻的茲重關已經開始面臨大敵了,對方已駐紮在關外十裏。

是夜,許君琛就和許郅叫來随行将領入帳商議,十萬大軍一起行動會耽誤行軍速度,所以經過讨論,他們決定兵分兩路,由許郅率領三萬騎兵為先鋒先行,而許君琛和另外一名大将共七萬兵分抄近路由水路前行,帶着辎重部隊(運輸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的後勤部隊)随後。

出行對策一出,衆将領就立即拔營,各自領着隊伍離開,許郅這一路作為先鋒隊,快馬加鞭日夜兼程,最終在七日後就率先抵達茲重關,與當地的将領會和。

此刻兩軍對峙,誰也沒有先枉自行動,敵軍在了解到這次的青龍王朝這一路援軍是許郅後,對于一個來歷不明的将領,花費了一些時間來打探他的消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而許郅也通過當地的将領龍雲的敘說後知道了這次他們面臨的敵人的多麽的可怕,這次敵方領軍的是素有大玄國常勝将軍之稱的狄岸,許郅在還沒有想到合理的對策前也不敢輕舉妄動。

看來他們在來之前還是低估了這次大玄國的入侵,這次狄岸竟率領十五萬兵馬幾乎是舉全國之力來對付茲重關,而得到可靠消息,他們之所以現在前來入侵也是因為幹旱,沒有糧食只好派兵前來攻打,茲重關是青龍王朝的入內第一關,一旦淪陷,後面平原之地将無軍抵抗,一馬平川,而駐紮在此的我軍卻只有不到五萬人馬,加上文胥剛到的三萬大軍總共也才八萬大軍,看來他們以前還是小看了這個與之接壤的大玄國的野心。

而對方遲遲按兵不動也是因為茲重關的地勢,易守難攻,以前他們也曾派兵攻打過,可是卻都無功而返,這次只好拿出殺手锏,派出狄岸,看來他們此次是勢在必得了。

不過誰勝誰負尚未可知,文胥的眉眼此刻無比的堅定,他有這個信心,古來以少勝多者不在少數。

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文胥此刻卻仍舊沒有眉目,突然低頭看着桌子上的茲重關地圖,計上心來,嘴角微微彎起,眼角出現淡淡的傲氣。

随後帶着幾名熟悉當地地形的士兵們親自去到關外觀察情況,回來後就開始着手安排準備。

而狄岸這邊已經打探清楚許郅的來歷,于是決定在對方的其他援軍沒有趕來之時速戰速決,定好了作戰計劃,全軍拔營。

早已在關外做好埋伏守株待兔的文胥等人聽着對方的車鳴馬斯之聲,無不驚嘆。

狄岸之師以人多為優勢,許郅之師以占據地理位置為優勢,兩軍看似旗鼓相當,若真要打起來實則狄岸之師的優勝大于許郅,在敵強我弱下,文胥只好先采取防禦的形式,兵法有雲:強而避之。

已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以自己的部隊靠近戰場對付敵人的遠道而來,以自己的部隊的安逸休整對付敵人的奔走疲勞,以自己部隊的飽食對付敵人的饑餓,這是掌握軍隊戰鬥力的方法)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就是指軍隊作戰首先要創造不可被敵戰勝的條件,立于不敗之地,然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戰勝的時機。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兩邊埋伏已久的士兵們一直盯着對面緩緩而來的敵軍,而暗哨們一旦發現敵軍即将進入埋伏區就及時的轉告給文胥。

兩軍對戰,一觸即發。

狄岸帶領的軍隊剛行至險要區就知道對方一定在此早作埋伏,所以越發的開始謹慎行事,保險起見調整戰略,以一位将領帶領兩萬士兵為一伍,每個隊伍之間隔了約八分鐘的路程,前面八萬人分為四隊,後方七萬人組成一對有自己率領,一旦情況不妙後方一隊可提前做好準備或前去支援或随時撤退,想來傷亡也不會很大。

早在之前文胥就考慮了多種情況,在沒有得到地方迎戰兵馬的準确數據前,憑狄岸多年的行軍經驗是不會讓全部的十五萬兵馬一起進入,而是分批前行,只不過就要看他分幾批了,無論哪種情況文胥都對此早已布陣。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