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暮笙見過皇帝,她心中波瀾不興,十分平靜,有一絲淺淺的歡喜,并不濃烈,卻足以回味良久。

相對濃烈得如同夏花盛放的愛慕,她似乎更适應如涓涓流水一般,無盡長久的相處。

不過,陛下不是這樣的,她并不滿足于安然恬淡的相處,往日,她就不住地癡纏,渴望她回應她相同的心意。

暮笙一面想,一面回了政事堂,此時已晚,不多久便要下衙了,學士大人下衙前知會了諸人一聲,那缺了的參政有人來填了,來者聲勢還不小,是本屆科舉的狀元,亦是江南士族崔家的嫡長女,名作崔雲姬。

崔雲姬出身名門,幼時便有才名,她如今年方二十,便能得中榜首,絕對稱得上是才華橫溢了。她一中狀元,便被陛下招入政事堂,在其他中第學子或在崇文館的七品小編修之位上掙紮,或出京為臨民之官,掙紮于仕途之時,她卻青雲直上,可見陛下對其信任有加。

暮笙一笑而過,這與她并不太相幹,若是這位崔狀元好相處,便相交一番,若是不好相處,便敬而遠之就是。

她悠然自得地下衙歸家。

到了家中,便見繁叔略有些踟蹰地磨蹭到她面前。

暮笙奇怪,揚了揚眉,問道:“繁叔有話,但說就是。”

繁叔頓了頓,便說了:“小姐,你也老大不小了,該想一想自己的終生了。”

暮笙:“……”一開口就戳中她最不想談的事,暮笙真是……佩服之極!

繁叔開了口,接下去要說便容易的多了:“老爺夫人過世多年,小姐您總是孤零零的也不是辦法,該想想終生之事了,就是現在想,也稍顯遲了,往日媒婆上門,您不樂見,家中也無主事之人,倒罷了,現在,卻不可再拖延了。恰好,科舉剛完,本屆進士之中便很有一些俊俏郎君,小姐…………”

暮笙無聊地托腮,看似認真聆聽,實則神思早已不在。

婚姻大事,這詞離她真是遙遠。

因本朝女子地位提高,婚齡也普遍推遲了,自十五歲到二十一二,少數也有再遲一些,但遲也遲不過二十四五。上一世,她死之時,年屆十八,當時,母親已在為她相看适合的人家了,只是不論母親提了誰,她都是一口拒絕。那時的她,也的确不适合成為哪一個人的妻子。

那麽,現在呢?現在就更不行了。

Advertisement

暮笙唇邊含了淺淺的笑意,讓人看來暖暖的。

繁叔見了,只以為自己的勸說有效,當即精神一振,正要說話,暮笙笑眯眯地望着他道:“薄家沒別人了,我不願父親斷後,故而欲招贅。”

繁叔:“……”招贅……難度好大。

說不嫁,定會讓繁叔起疑,也定讓他追問緣由,不如就說招贅吧,理由也很過得去。

繁叔咽了咽唾液,艱難地道:“小姐,老爺生前并未有遺願要您守着薄府,您要不要重新考慮……”

暮笙仍舊帶着笑,卻不容拒絕地說道:“不必了,我想的很明白了,就這麽辦。”

簡直像是被一道晴天霹靂擊中,繁叔失魂落魄地退下了。

世界又清靜了,真是好。

暮笙回房,去翻了那堆堆得如小山一般高的醫書。她已在動筆了,不過,先是要寫一個綱要。要如何寫,寫一些什麽,從何處落手,重點又落在哪,皆是很要緊的事。

房中點了一柱寧神的香,不如她以前作為安國公府尊貴的小姐時用香料純粹清香,但這樣寧靜的日子,卻讓她很喜歡。

隔日,暮笙便見到了那位崔雲姬。

除了她們,政事堂中最年輕的的參政,也年過三十,暮笙與崔雲姬這兩名正當青春的女子,便顯得尤為不同。不過,衆人對崔雲姬顯然比對暮笙更為熱絡,相處起來也更為謹慎,這不止因她出身高門,更因上卿之位。

燕京城中情勢,向來千變萬化,但陛下即位四年以來,唯一不變的是,本該在她一即位就有歸屬的鸾臺上卿卻一直空着,起初群臣皆以為會是那位早早就站在陛下身旁鼎力相助的淮安君,結果,卻不是,陛下始終不提上卿人選,就跟……陛下在等什麽人,而特意将它空了下來似的。

而越往後,大家似乎都習慣了上卿之位空着,畢竟,政事堂也未出什麽岔子——陛下将上卿該做的事都接手了過去,就如先帝那般。先皇後過世後,先帝便是如此,不但未冊新後,也将上卿職責擔了起來,而讓這位置一直空着。先帝那樣做,群臣是知道他的心思的,他是在懷念皇後,不忍心別人占了她的位置。

那陛下呢?陛下是為哪般?

衆人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這麽多年了,也習慣了鸾臺上卿的位置一直空着。然而現在忽然冒出一個崔雲姬來,她是狀元出身,陛下點她做狀元便很可見對她的看重了,又讓她入了政事堂,看起來,就似在讓她積累經驗,只等日後升遷。

相比其他家族推出的試圖上位的女子,她的贏面要大得多。

對于這位很有可能成為自己未來上官的大人,政事堂衆人豈有不讨好的道理。

不過,崔雲姬卻很沉得住氣,不矜驕,亦不怯弱,很有一種“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曠達氣度,連暮笙也不禁在心中贊嘆。

她這樣的人,是沒有人會不喜歡的。

暮笙自在做着自己的事,她有些特殊,學士大人并未分派任務給她,她是由陛下直接命令的,而崔雲姬,則是一步一步穩打穩紮地做事,親善和氣地與同僚相交。

暮笙帶着抹明了的笑意,在旁關注,這位崔大人未來定是大有前程的,這樣的人,可以惺惺相惜,可以相互欣賞,卻是做不得朋友的,因為,她也不甘落後呢。她們無法齊頭并進,她們只能相互搏殺,因為,那位于頂峰,離陛下最近的位置,只有一個。

一月之期很快過去,暮笙開始着手改動她最初用來打動陛下的那篇策論。于公于私,她都不會讓她失望。

不過,單是她塗塗寫寫,必是不夠的,她畢竟入朝時短,有一些暗中之事,她并不清楚,因而,尋陛下讨論,應當是可以的。

她花了半月功夫,條理清晰地寫下一篇全新的論述,這回已不複上次的泛泛而談了,而是将事情都落到了實處。有一些她不能決之事,便分列出來,明明白白的放到一起,只等哪一日陛下得空,她便去面聖。

她沒等幾日,孟脩祎那邊便主動派人來召她了。

暮笙見了禦前的內侍,心內便有一絲甜意,陛下不曾忘記此事,就像,她一直都是記在心裏的,哪怕這是正事,無關私情,暮笙也很歡喜。

四周參政皆面帶詫異,平日皆是學士面聖,他們這些參政,是沒有直接與陛下對話的資格的,現在陛下卻派了人來召暮笙去,顯然是另眼相待。

暮笙自是注意到衆人若有所思的神色,她的目光不可避免的也掃到了崔雲姬。崔雲姬神色有一些恍惚地坐在自己的書案之後,猛然間發覺她望過來,便連忙沖她微微揚唇,一派光明磊落。

暮笙微微一怔,這個崔雲姬有些奇怪,她這小小參政被陛下召見,衆人皆有訝異,崔雲姬應當也不例外,但她不但坦然,且坦然過了頭,像是一種刻意的展現,似乎在遮掩着什麽,這是一種心虛的表現。

暮笙心中念頭百轉,面上卻是從容地回以一笑,随着內侍走了出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