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75年的秋天,比妙瞳大三歲的姐姐妙瑩結婚了。

找人說親的時候,黃三妹跟人家說自家有文化,二丫頭和兒子都是讀書的人,那家居然因此多給了一頭豬的彩禮,這可樂得黃三妹和李大成合不攏嘴。

李妙瑩嫁的那戶是鎮上張家的小兒子,叫張立峰。

張家老爹沒念過書,但是有一個本事是會給牛馬看病,這本事在這年頭可是個大能耐。

每個生産隊的牛馬并不多,能混上牛馬隊的活那都是肥差。

小兒子張立峰念了小學後就開始跟老張頭在牛馬隊幹活,人老實也肯幹,大家都對他有着不錯的評價,将來也大有可能接了他爹老張頭的班。

這門親事讓李家非常滿意,而這年妙瞳也17周歲了,姐姐成親的那天,鄰裏鄰居的女人們湊在一起,就有人說着要給妙瞳物色個好人家。

“俺家妙瞳那可得嫁的更好,她這多有能耐呢,不用下地出力,掙得還多,腦子可靈着呢。”

黃三妹說完後,身旁的嬸子們都點頭應着。

妙瞳坐在對面,只是默默地看着。

每次郵差的到來都讓妙瞳開心不已。

與陳汐的書信往來是她快樂的源泉,她通過文字了解陳汐經歷的事情,了解陳汐的心情。

有時,她會閉上眼,讓自己好像就在陳汐身邊,和陳汐一同去面對那些有趣的或者驚險的事。

而睜開眼,看着眼前破舊的書桌,泛黃的缺角的圖書,她又不得不回到現實。

我以後會不會到陳汐的城市,會不會到她的身邊?妙瞳想。

Advertisement

她把這個想法寫進了信裏,很快便收到了回信。

陳汐非常開心妙瞳會這麽想,回信中陳汐故意說了好多城裏的好玩的好吃的。妙瞳讀着信,微笑着幻想她和陳汐去吃去玩,想着陳汐的這些小心思。

而在信裏,陳汐說的更多的,則是告訴妙瞳一定要堅持讀書。

她引用了方彩雲的話,告訴妙瞳讀書是改變人的命運的唯一出路,在古代是這樣,在現在也會是這樣,千萬不能放棄。

妙瞳只讀完了九年級,陳汐便把她能找到的借到的高中課本都給妙瞳寄了過來,或者是寄來一些其他的課外讀物。兩個人看着同樣的書,再寫信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就好像兩個人在彼此身邊一樣。

1977年的夏天和往常沒有什麽區別,天氣熱的不早不晚。

姐姐妙瑩随丈夫去了一趟省城盛京,回來的時候給家裏每個人都買了禮物,而送給妙瞳的則是一件的确良白襯衣。

擁有一件又硬挺又耐穿的的确良衣服是當時每個人的心願,所以當妙瞳穿上白襯衣的時候,她樂地原地轉了好幾圈,然後十分開心地擁抱了姐姐。

這個夏天好像将因為這麽一件好看的白襯衣而明豔了起來,而真正帶來明豔消息的,則是陳汐的一封信。

在信裏,陳汐告訴妙瞳,可能要恢複高考了。

陳汐說,聽身邊很多人都在說,城裏的很多學校也在讨論,有可能今年或者明年就要恢複高考。她告訴妙瞳可以通過高考繼續學習,也可以離開農村到城裏了。

這是一個真正的大消息。

十年了,停滞了十年的高考,沒有學生進入大學,而是湧向了農村。

而在農村的知青們每天都在想着回到城裏。

如果真的能通過高考考出去,那陳汐說的靠讀書改變一切便成了真。

妙瞳看着陳汐的字,心裏已經開始向往起離開這片黃土而站在陳汐面前的日子。

可沒高興幾天,她就自卑了起來。

城裏的學生那麽多,這些來到鄉下的知青也都躍躍欲試,她這一農村人,高中也沒念過,拿什麽和人家比呢。

胡思亂想一頓,妙瞳便沒了信心。

得知妙瞳這樣的想法,陳汐連續寫信鼓勵她,兩個人往來的信裏更多的則是一起探□□題的內容。

雖然寫信的方式很慢,但是那一筆一劃更帶着寫信人的思想和情緒。

每次固定開頭的【見字如面】四個字,妙瞳總像是能看到陳汐的笑。

秋天的時候,雖然宋屯這邊還是不緊不慢的過着日子,但通過陳汐的信,妙瞳能感受到高考消息正湧動着全國的學生,甚至已經工作了的人也都動了心。

陳汐說她想買一本《數理化習題集》,可一早去了新華書店卻被告知已經賣完了。

【我可是早上一開門就去的呢,你猜怎麽着,那售貨員跟我說,昨晚就有很多人在店外排隊等着買了呢,等着買書的人比來的書可多多了,可見大家都在備考呢。】陳汐在信裏寫到。

妙瞳從字裏行間感受着高考的火熱氛圍。不過很快,陳汐還是寄來了那本《數理化習題集》,妙瞳問了幾次陳汐是怎麽買到的,陳汐卻裝着糊塗不說不答。

女孩摸着光滑的習題集封皮,翻開扉頁,上面陳汐已經替她寫上了名字。

妙瞳拿着筆,學着陳汐的字,她看着騰在紙上那歪歪扭扭的字,思緒卻飄回了陳家回城前的那個傍晚。

那時兩個人都太簡單,如果在現在……想了想妙瞳自己擡手捧住了發熱的臉。

1977年10月12日,□□批轉教育部《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

“規定: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畢業生,符合條件均可報考。招生辦法是自願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統一考試由省級命題,考試在冬季進行,新生春季入學……”

妙瞳默默念着報紙上關于高考招生工作的信息,簡單的字句,卻讓她內心無比激動。

“什麽狗屁高考!考什麽考!讀什麽書!這麽大的姑娘了,不趕緊找人嫁了還在想什麽!”

聽到妙瞳要去參加高考的消息後,李大成氣地瘋了一樣。

“是不是這個家裏待不下你了?那就滾!現在就滾!”

随着叫罵聲,一個搪瓷缸已經砸了過來,摔在妙瞳跟前。

李傳寶趕緊把李妙瞳拉到了一邊,而他則擋在了父親和姐姐之間,擋着妙瞳出了家門。

“姐,爸都是氣話,你別當真,你去報名吧,爸媽那邊我去說,沒事的,你去報名吧!”

妙瞳眼裏含着淚看着弟弟,落寞地離開了家。

李大成的反應她其實是預料到了的,但是她畢竟通過念書獲得了如今教學的機會,也為家裏添了穩定的收入。

過了這麽多年,她以為家裏人會有些許的改變。

可如今她才發現,一切一丁點都沒有變。

不過什麽都阻擋不了妙瞳參加高考的念頭,陳汐在前面招手,呂成生說過的更大的舞臺在前方閃着亮,妙瞳堅定信心,要通過學習離開這個窮地方。

高中課程都是自學的,在最後的一個月備考時間裏,李妙瞳白天教課,晚上等學生都走了便開始專心複習。

學校宿舍供電只供到晚八點,停電後,她那個房間裏的油燈常常會亮到淩晨。

1977年12月14號,蓮花山生産大隊周邊的村子都下了大雪。

在這個寒冷的早晨,李妙瞳冒着大雪奔向幾十公裏外的盤河縣考場。

看着考場門口“全國高考考場”的幾個油漆字,她不住地搓着凍紅了的手,可心裏卻是火熱的。

關閉10餘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數百萬名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考生湧進考場,而她,也是其中的一個。

站在雪地中的她突然想到了呂成生的那句話——知識是值得被追求的。

滴水成冰的冬天,李妙瞳并不感覺寒冷,反倒是1978年早春在忐忑焦急的等待中顯得格外漫長。

盤河八中在鎮上處的位置地勢高一些,而妙瞳所在的辦公室窗戶恰好正對着鎮上的一條路。

每天,她都透過窗戶往外看,看着來來往往的人。每次看到郵遞員蹬着自行車遠遠騎過來,妙瞳就立刻跟到窗邊,目光盯着那郵遞員一下一下賣力的蹬車,再看着他和傳達室的師傅送來當天的報紙和信件。

這樣懷揣期盼日子過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天,郵遞員走後,傳達室的師傅拿着一封信朝辦公室窗戶揮了揮手,妙瞳嘴角一笑,跳起來就往傳達室跑去。

信封上的郵戳表示那封信來自盛京。

妙瞳輕輕撕開信件,生怕撕壞裏面的內容,她一下下展開那張不大的紙,雙手不住地顫抖着。

那是她的第二志願,盛京師範學院。

她被錄取了。

作者有話要說:

補充說明:1977年,恢複高考後第一批招生的院校共計88所,其中師範院校只有兩所,為北京師範和華東師範,這裏為了劇情需要,做了點點修改。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