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劉府
話說這京中富貴人家不少,權貴也是遍地,端個天子腳下。但若論京中不得不談的,那就得是戶部尚書劉曉。話說這劉曉放牛娃出身,一朝登了天子堂,成了天子門生,本就是個傳奇。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先帝去了,劉曉還是屹立朝堂,風流不減。
想當年劉曉憑着先帝信任在朝中呼風喚雨,為一幹大臣所不齒,誰曾想,先帝去了,劉曉又扒着太後這個大樹在朝中平步青雲。滿朝文武提起劉曉可一直都是牙癢癢,恨不得吞其肉,飲其血。你聽說過建議皇上加田稅增國庫的官員嗎?你聽說過建議皇帝撤銷官職增國庫的官員嗎你聽說過建議皇帝查案宗追繳髒銀的官員嗎?你聽說過建議皇帝省官員的俸祿用于修漕運的官員嗎
這些事劉曉通通做了。
實質上,劉曉是個擅長斂財的官員,也是個一心只關注先帝的官員。
按理說,這些事做着于國還是有那麽一點好處的,怎麽就會遭所有人恨了呢?
問題在于這些事幹着幹着,不知不覺,劉曉的權勢越來越大,宅子也越來越大,文武大臣們跟着一群百姓日子越過越苦。國庫的銀子沒增多少,先帝的園子卻是不停的擴,漕運的淤積也沒清多少,反而翻船的越來越多,收稅的初一來了十五來,恨不得把地皮都刮下三層。
百姓們怨聲載道,恨不得等着劉曉死了就放炮!
但這些和提議者劉曉有什麽關系呢?
答案很簡單:這些事的監工都是劉曉。
以前先帝在,沒人敢動他,大家夥兒忍氣吞聲,現在先帝殁了,怎麽還不能收拾了他?
擱常理,劉曉這種奸臣在朝中風雲激變的時候就應該被抹脖子,而先帝去了,朝中有着太傅一幹人等也輪不着太後啥事。
問題是,皇帝不是太後的親兒子。
先帝走的匆忙,皇後也上位不久,這太子還是原來的太子,更讓太後揪心的是,她自個兒有個兒子,且天資聰穎,而太子的名聲一向欠佳,若不是礙着長幼有序,太後恨不得直接廢了太子讓自己兒子掌了着江山。
所幸,太子尚幼。
十歲稚童如何能控這一群修煉成精的老不羞。
太後就動了自己不該動的心思,自家是外戚,有權,因先帝之前打算東征,掌兵的重臣大都在外,除去登基需得名望,現在最缺的就是錢。而這朝裏,最能斂財的非劉曉莫屬。
Advertisement
無巧不成書,就當着太後瞎琢磨的時候,劉曉自個兒投誠了,自個兒跑到太後的娘家尤府表示了自個兒願意肝腦塗地為太後驅使。這一下真是蒼蠅遇上有縫的雞蛋,兩人書信往來幾番就一拍即合。
這樣,劉曉又成了新朝的寵臣了,朝裏有尤府罩着,平日裏還可以耗着點國中的銀兩。
劉曉家有兩子,一曰慎言,一曰篤行,坊間盛傳,慎言不堪大用,性格孱弱,趨炎附勢,愛好些雪月風花,而篤行,知性知意,與其兄、其父不可同日而語,成器,可計日而待,實乃棟梁。
……
不過。
六朝舊事随流水,盡入漁樵閑話。
坊間的傳言始終也只是傳言。
真真假假,誰又拎的清楚?
作者有話要說:
算交代背景……從開始讀,理論上是不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