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15)
族人,這就給李恪的某些血統打上了一個更濃的印跡。
但蕭瑀就不一樣了,他如今雖然仕途不順,甚至被皇上貶黜出了長安,但畢竟也是朝中重臣,很受李世民的重視。他和昔日王朝的親緣關系,随着蕭皇後從突厥回到長安,已經淡化得不值一提,反倒是因獨孤夫人和嫁入蕭家的襄城公主,而和李家越發親近起來。
李恪在楊妃面前有意無意的特別強調莫遲之父雖然出身豪門蕭家一族,卻是一介商人,家道已經中落的意思,楊妃完全能夠明白。按理說她應該可以放心,李恪一向是個聽話的孩子,他一定不會違逆自己的意思,去娶一個什麽大家小姐回來,然後拉攏朝臣,生出一些不該有的心思。
可是知兒莫如母,楊妃有種直覺,這個叫做莫遲的女子的出身絕不會像李恪說的這麽簡單。李恪對自己,還有隐瞞。而且,這隐瞞必然和這個蕭莫遲有關。在這之前,李恪還從未向自己這個當娘的隐瞞過任何事。
當然,孩子們翅膀遲早會硬,不可能事事都受自己的轄制。自己對兒子已經相當過分,所以楊妃終究還是不忍心戳穿兒子的隐瞞,更不想再刨根問底的追問下去。
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兒子也已經二十歲了啊,想想那個人二十歲的時候,正是滿腔雄心壯志,後院的女人們又在這一年為他生下了三個兒子。而現在的李恪呢?他不過想要個想要一個喜歡的女人為妻罷了……想到這裏,楊妃的心中滿滿的都是不忍與愧意。兒子聽了自己的話,不露出半分鋒芒,盡量讓自己看上去肆意妄為,但內心何嘗不曾感到痛苦?
李恪和當今的太子李承乾是同年出生,僅僅差幾個月。李恪自幼便很聰明,讀書上和李承乾不相伯仲,習武更是因為身體天生就比李承乾健壯而更勝一籌。但是論受寵的話,李恪卻遠遠不及李承乾。
李恪聰明過人,知道李承乾的地位不可撼動,又深明因血統導致自己的立場微妙之處,加上自幼被母親稍嫌任性的決斷洗腦,才造成了李恪如今的複雜心境。莫遲不明就裏,直接想要點燃李恪的雄心,自是相當不易。
“晏筠,在想什麽呢?”李世民走進來的時候,故意沒有讓宮人通傳,卻沒想到楊妃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不禁無奈的出聲喚着楊妃的閨名道。
“啊,陛下。”楊妃被吓了一跳,急忙起身行禮,“臣妾失禮。”
“愛妃不必多禮。”李世民伸手扶住楊妃的柔荑,細膩的觸感讓他心中不由得一蕩。楊妃自幼養尊處優,保養極好,雖然年近四十,仍然皮膚細膩不輸給少女,尤其是一雙素手,更是**之最。李世民和楊晏筠雖也算是老夫老妻了,但每次拉到她的手,仍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
在後/宮年年有新人的這種環境之中,楊妃到這個年紀仍能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并不是沒有理由的。
“好久沒有來看望愛妃了,聽說今天恪兒來了?”李世民環着楊晏筠的腰一同就坐,然後若無其事的問。
楊晏筠無奈的笑道:“是啊,今天剛來過。上次我為了他在封地鬧得不像樣的事說了他兩句,他好幾天不敢來見我。”
楊晏筠說的輕描淡寫,語氣中卻寵溺維護,一副對兒子寵愛過頭的慈母形象,讓人甚至不禁感慨這樣的母親,定然會把孩子寵壞。
“這個恪兒,鬧得也太不像樣。”李世民恨鐵不成鋼似的嘆了口氣。“只希望權萬紀能把這孩子的壞毛病都改過來,否則實在叫我難以安心。”
“臣妾教導無方,請陛下降罪。”楊晏筠聽了,立刻代兒子請起罪來。
李世民毫不介意的笑着将楊晏筠重新摟回懷裏,“孩子不懂事,也不是你的責任。恪兒調皮,也是我這個當父親的管教不嚴。”
“這麽說,是陛下的錯?”楊晏筠擡起頭,朝李世民笑。“那恪兒再頑皮鬧事,臣妾可是不負責了。”
在李世民視線範圍內的時候,楊晏筠永遠是笑着的,那是一種驕傲的,自信的笑容,也是當初李世民在隋炀帝的皇宮之中第一次見到楊晏筠時,腦海中留下的最深的印象。那個禦花園中,笑得驕傲的小公主,後來竟然心甘情願的以妾室的身份留在自己身邊,少年時的李世民也是為此感動過、自豪過的。
楊晏筠的笑容,一向是兩人之間最好的催情劑,就是到了現在,看到她這樣的笑容,李世民也仍然覺得自己像是個毛頭小子一樣心底湧起一種沖動。旁邊的宮人們早不知何時悄然退下,只剩當今的天子聲音低沉卻沙啞的喚着妃子的閨名:“晏筠……晏筠……”
楊晏筠微微阖起眼睛,極盡情動的迎合着,春意橫生的臉上仍帶着笑意。
雲雨過後,李世民伸出手,輕輕的撫摸着力疲伏在自己胸口的楊晏筠那一頭秀發,看她滿臉幸福的神情,不禁也翹起了嘴角。她是最早跟着自己的女人之一,對李世民來說,外柔內剛的長孫皇後和外剛內柔的楊晏筠,都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現在長孫氏已去,他的身邊已只剩下晏筠了……
他們已經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是彼此之間,卻永遠有着一些不曾對對方言明的心思。年輕時的李世民太忙碌,所以他甚至不知道當初那個不顧一切跟着自己的楊晏筠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變成了那樣小心翼翼的性子,她努力的做到了在長孫氏之後才懷孕,又努力的把自己聰明的兒子教導得格外頑劣。李世民冷眼旁觀她可憐兮兮的用一種愚蠢的方式在向李世民證明着自己的一顆真心:只要你給我一絲絲的愛,我就可以什麽都不想要,什麽都不在乎。
楊晏筠多年的努力并非沒有得到回報,就是長孫皇後活着的時候,她也是**之中最受寵的妃子,而在長孫皇後死後的宮中,她更是幾乎已成了**的第一人。然而即便如此,她也從未向李世民提及想要成為皇後這一類的話,而她的兩個兒子,也依然按照她的教導,繼續胡鬧頑劣着——十五歲的李愔去年開始去封地任官,頑劣的程度比兄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世民從沒和楊晏筠談過這方面的問題,他很平靜的任由她這樣做。因為不會有人比他更清楚,他對李恪的做法,非常滿意。
作為太子,李承乾已經很合格了。他擁有嫡長子的尊貴身份,是大唐王朝最順理成章的繼承人,他頭腦聰明,性情恭順,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不需要有其他能力卓絕的兄弟威脅他的地位。雖然玄武門的事情是李世民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成功,但是在他的兒子中,這樣的兄弟阋牆自己絕不容許再發生一次。
只是潛意識裏,他實在無法解釋,既然李恪這樣做讓他很滿意,他又為何還要特意寫信申饬李恪的不守規矩?真的只是為了給文武百官天下百姓一個交代證明他作為帝王的同時也仍是個盡職盡責的父親麽?
擁着懷裏的楊晏筠,李世民在心中暗暗的嘆了口氣。“今天恪兒來見你,是不是有什麽事情?”
“就知道瞞不過陛下。”楊晏筠的回答仍帶着慵懶的鼻音。“恪兒來,是為了他的婚事。”
“是啊,他的王妃也去世快一年了,也該續娶了。承乾的孩子,明年都該出生了。”李世民說起兒子的婚事,倒也真像是個普通的父親。太子李承乾娶的妻子蘇氏,父親也不是朝中重臣,只是理由卻和李恪當初的情況截然相反,長孫皇後的考慮是擔心外戚坐大,因此在衆多備選的小姐之中,選中了蘇亶的長女。如今蘇氏已有身孕,李恪卻孑然一身,李世民想起也難免為兒子操心。
楊晏筠趁機說道:“其實,恪兒心中倒是有個人選。”
“喔?”聽到這話,李世民也有了興趣。他也很好奇,這個幾乎僞裝了自己所有心思,假意放縱的兒子,究竟看中了誰家的千金,甚至不惜向母親楊妃提起。
“是蕭瑀蕭大人族中的一位小姐,我想叫她過來,我先相看一二,陛下以為如何?”
“就依愛妃吧。”
李世民想了想,發現楊晏筠考慮的非常周到,滿意的點了點頭,一口應承。莫遲入宮觐見楊妃的事情,就這麽敲定了下來。
五十一 突聞貴人宣觐見
更新時間2013-6-15 23:51:19 字數:3071
宮中的旨意送到蕭瑀府上的時候,蕭家被吓了一跳。之前被突然罷相的蕭瑀剛因年關将至回到長安,如今就聽到有宦官來傳旨,也難免蕭家上下幾乎成了驚弓之鳥。
蕭瑀本來正在書房寫字,聽到家人驚惶的前來報信,也弄污了一張上好的宣紙。他面色不顯,心裏也是忐忑,不知又出了什麽事情,沒想到出來接旨的時候,才知道這宦官并不是來宣皇帝的聖旨,而是幫**楊妃傳個話。而且楊妃話中關注的重點也并不是自己,而是剛剛搬進蕭家的莫遲。
蕭家昨天才剛剛在蕭瑀的主持下開祠堂将莫遲寫入族譜,雖然祭拜的流程格外繁瑣,但其實真的到了最關鍵的一步反而很簡單,無非是蕭瑀提筆在族譜中蕭朗的名字下面加了三個字:有一女。
因是女子,所以族譜中并不需要登記名字,只是簡簡單單的,寫着蕭朗有一女而已。
看着這樣族譜的莫遲心中感慨腹诽不已,努力了半天,結果所謂的身份,居然只是個有一女……說到底在這個時代就算保留了蕭莫遲這個名字,看起來也并沒有太大意義,難怪當時李恪聽到自己堅持使用“莫遲”二字顯得有些不以為意。
直到開祠堂的時候,莫遲才知道自己名義上的親祖父母在蕭朗還未離家出走的時候就已經去世,難怪蕭朗敢這麽大膽的帶着蕭鄭氏遠走異鄉。至于蕭家的其他族人,雖說也是親戚,但對于早就失去聯系的蕭朗遺下的孤兒寡母并無什麽至親之間彼此照顧的熱情,對于這位來投奔的親族被蕭家收留這點,衆人反倒是露出松了一口氣的神情。
這種情形,倒真叫從小便輾轉于遠房親戚之間的莫遲感到格外熟悉,莫怪當時蕭鄭氏寧可落魄到缺衣少食也不願意來尋親了,要是蕭鄭氏孤身一人投奔這些親戚,只怕在座的衆人沒有人會像現在這樣至少保持着表面上的和睦。
幸好蕭瑀向來對族人最為照拂,獨孤夫人又治家嚴謹,莫遲母女住在蕭瑀府上,倒沒有出現什麽太過尴尬的事情——在今天的這個聖旨事件之前。
蕭瑀急急忙忙從書房出來的時候,**派來傳話的宦官早已離開,獨孤夫人給了他一個夫妻之間才懂的暗示眼神以示安撫,這才把楊妃的旨意轉述給了他。
楊妃的旨意表面上是說年關将至,想請母親蕭後和舅母獨孤夫人進宮閑談敘話。說起來,以楊妃和蕭家的關系,這種事也是平常,但今次特別的提到了莫遲,這就叫人疑惑了。
本以為是有聖旨到了故而合宅驚動,莫遲和蕭鄭氏也因此站在一旁角落中。誰想到宦官傳話中竟然特別點到了蕭莫遲這個人,所有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都集中到了莫遲身上。蕭瑀趕來的時候,碰到的正是這麽個情形。
“母妃要見的,就是這位莫遲姑娘麽?”最先開口的美婦人大約二十五六歲的年紀,言辭溫和,行止柔雅,一旁的獨孤夫人笑着介紹道:“這是陛下長女襄城公主。”
“公主殿下。”蕭鄭氏趕緊帶着莫遲上前行禮。她完全沒想到這個恭謹的站在獨孤夫人身邊的華服美婦,居然會是公主殿下。
“母親說笑了,在家,我先是蕭家的長媳,而後才是公主。二位快快請起,不必多禮。”襄城公主朝獨孤夫人笑了笑,然後親熱的拉着莫遲的手,将莫遲細細打量了一番。“我還竟不知道家裏有這麽标致的小姑娘。”
“莫遲與母親借居蕭府,不敢驚動公主。”莫遲低聲答道,心裏卻在回憶這位襄城公主的事情。說實話,這位公主的事情她實在所記不多,太宗的女兒數量還在兒子之上,于是就像是在發獎品一樣,功勳親貴家裏人人都有資格娶上一位。
略聊了幾句,襄城公主更是熱情的邀請莫遲母女去她居住的別院做客。蕭鄭氏頓覺受寵若驚,而莫遲則覺得襄城公主的熱情有些稀奇,但一聽襄城公主說自己是楊妃一手帶大,頓覺公主的這份熱情也算是有了合理解釋。
獨孤夫人遣散了因“聖旨”聚攏起來的家人,又眼見這個善解人意的兒媳帶走了莫遲,這才和蕭瑀商議起帶莫遲進宮的事情來。
楊妃突然要見莫遲,理由雖然沒說,可在獨孤夫人看來,這目的明顯得幾乎已經呼之欲出。楊妃的長子李恪曾帶莫遲一同從安州來到長安,兩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接觸,以莫遲的容貌才情,吸引了這位年輕又剛失去王妃不久的吳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其實,這個理由,別說是獨孤夫人,就是蕭家母女、襄城公主以及在場的下人們,哪個猜不到這個可能?
“可是搬來的時候,莫遲母女的行李并不豐厚,吳王殿下也沒有表現出什麽特殊之處,”獨孤夫人把猜測講給蕭瑀聽,向丈夫求證:“我會不會猜錯了?”
“應該不會。”蕭瑀撚須思索了一陣,肯定了獨孤夫人的猜測,“若吳王殿下對這位莫遲姑娘熱心得不像樣,反倒是證明他沒有看重這個女子。”
“如此說來,娘娘是想相看兒媳婦了?”獨孤夫人微微一笑。“也不知咱們這位小孫女,有沒有這個一步登天的福氣?”
蕭瑀卻不接獨孤夫人的笑談,而是神色認真的說道:“今日你好好教導一下莫遲的禮儀,不要到了娘娘面前失禮。”
他不太願意對身邊剛剛松了口氣的妻子談起若是吳王娶了這位蕭姑娘,自己的立場,吳王的立場,從今以後大概會糾纏得更加緊密。那,并不是他願意看到的事情呵!
蕭瑀的個性骨鲠傲慢,不擅長和同僚相處,并不代表他是個傻瓜。他忤逆聖意,也常常是立足在自恃才能被皇帝倚重的基礎上,自從當初為了聯絡姐姐蕭後而被人告發之後,蕭瑀對于皇帝敏感的事情,還是竭盡所能的避免的。但是眼下這一次,似乎是沒有躲避的餘地了。
吳王熱心的送蕭家母女到長安的目的,他大約也猜出來了。從立場上說,李恪如果娶了蕭莫遲,他也許會更辛苦些。只是……那又怎樣呢?若是吳王只是想要個王妃,那也并不是自己所不能承受的負擔吧?成人之美終歸是件好事,更何況,那個聰慧堅毅,又在琴道上有着不凡技藝的女孩子,也确實讓認真的蕭瑀也生出一份欣賞之意?
這些思考,蕭瑀沒有告訴妻子,只是靜靜的囑咐她好好教導莫遲禮儀,明天不要出問題。至于楊妃能不能接受這個兒媳,就要看她的運氣了。
次日一早,蕭家的門前早已準備好三架馬車。蕭後、獨孤夫人和莫遲各乘一輛,緩緩朝皇宮行進。
昨天,莫遲在宦官口中已經知道了楊妃的母親蕭皇後也住在蕭家,但直到剛才聽了獨孤夫人的稱呼,她才确認這位坐在第一架馬車上的老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的皇後,蕭氏。
蕭後身份特殊,年紀又大了,素日深居簡出,尋常一道聖旨,若沒有必須全家到齊的要求,倒還不至于驚動這位前朝皇後,如今這次一同進宮莫遲才第一次見到這位身份尊貴的老太太。
不過眼前的蕭後神色平和,雖然穿戴不俗,但看上去仍就像普通的老人一樣,叫人很難想象她的一生中經歷過多少尋常人想也不敢想的波折。
馬車緩緩的從朱雀門進去,過了**的朱明門前,才有宮人攙扶三人下車,然後引着三人朝楊妃居住的宮中走去。
莫遲謹守獨孤夫人之前的教誨,謹慎的低着頭,跟着獨孤夫人的腳步亦步亦趨,雖然第一次走進這個早已湮滅在歷史中的宏偉宮殿,卻不敢東張西望,唯恐行差踏錯,惹下什麽麻煩。
昨天蕭鄭氏雖然對楊妃看重莫遲異常高興,但興奮過後還是擔心起來。今早莫遲出門前,她還不斷耳提面命,教女兒千萬要小心,像是唯恐女兒這一去就回不來了似的。
“母親,舅母。”見到蕭後和獨孤夫人到來,楊妃極為熱情的親自起身迎接兩位長輩。
蕭後和獨孤夫人卻不敢失禮,先行過禮,才一左一右随着楊妃坐下,莫遲走在最後,此時才上來行禮:“見過楊妃娘娘。”
“你就是蕭莫遲?擡起頭來,讓本宮看看。”楊晏筠柔聲道。
莫遲按照之前獨孤夫人親自教導的禮儀擡起頭來,終于和居于上座的楊晏筠視線相交。
楊晏筠不着痕跡的将眼前的少女打量了一番。這确實是個非常漂亮的姑娘。膚若凝脂,眼橫秋水,真是當得起國色天香,當初的吳王妃楊崇敏也是個相當标致的姑娘,但是和眼前的蕭莫遲相比,實在大大不如。
只是,楊妃自然不會這麽簡單就相信兒子是被美色吸引,才費盡心思推薦這個蕭莫遲給自己。若真是這樣簡單,他大可不必費力氣帶莫遲到蕭家去認親,直接留在府裏,給個良妾的身份就罷了。
那麽,這個蕭莫遲,究竟有什麽過人之處呢?
五十二 最是難得一見歡
更新時間2013-6-16 23:54:24 字數:3127
其實,有同樣疑問的,并不止是楊晏筠一人。蕭後此時也仔細打量着這個吸引了她寶貝外孫的少女。獨孤夫人在一旁看得清楚,心裏又是好笑又是緊張。
好笑自然是因為三個人現在無一例外的認真盯着這個蕭莫遲看,就算臉上笑得再怎麽溫柔可親,神情其實還是傾向于專注認真,充滿了好奇和打探的味道。
蕭後、楊妃、獨孤夫人,這三個女人無不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但不管怎麽說,她們也還是女人。所以在看到莫遲的時候,一種通常在這種時候所有的女性長輩都會有的情緒,也就是被後世命名為八卦的心情自然而然的就占了上風。
至于緊張,自然是獨孤夫人在為莫遲擔心。不管怎麽說,這個蕭莫遲,也是姓蕭的。既是蕭家的女孩,和自家切身相關,獨孤夫人當然會堅定不移的站在她這一邊。雖說能不能被蕭後和楊妃看重是莫遲的運氣,但獨孤夫人并不介意在這運氣的範圍內給莫遲增加一些助力。
叫獨孤夫人感到慶幸的,是莫遲明顯沒有因為第一次入宮見到楊妃就變得局促不安、進退失據,以莫遲的生長環境論,能有這樣鎮定大氣的表現實屬不易。
“真是個漂亮的姑娘,來,都是自家親戚,過來坐。”楊晏筠盯着莫遲看了半天,終于笑着開口,直接賜座,看到莫遲有些局促時,甚至還催促了一聲。“不用多禮,來啊。”
“多謝娘娘。”莫遲在一旁坐下後,再次開口的人,卻是蕭後,說話的話題也并沒繼續集中在莫遲身上。
“恪兒回來有些日子了,愔兒怎麽還沒回來?”在關心孫輩這方面,蕭後與普通的老人無異。這位昔日的大隋皇後眼下仍然安然無恙的後輩兒孫頗有限,李恪和李愔自然是她牽挂的重點。
“前些日子接到了愔兒的信,那孩子……”楊妃提起李愔,也有些煩惱,若是平時,和母親、舅母說上兩句倒也無妨,但今天一旁還有莫遲在,也不好說的太多,只含糊帶過道:“年紀小,到了封地越發玩得沒了分寸。”
“如此倒也好。”蕭後聽了,反倒點了點頭。“只是他雖然小,娘娘也要多勸他一些。”
“嗯,我理會得。”楊晏筠點了點頭,竭力掩藏起眉間的一抹愁容。這對親兄弟性格并不相同,勸說李愔遠沒有勸說李恪那麽容易,不然的話,李愔也不會借故遲歸,到現在還沒有回到了。“只是那孩子怕是不像恪兒,能明白我這一番苦心。”
莫遲坐在一邊低頭不語,姿态标準,心裏卻別有想法。蕭後的話,讓她回憶起了李恪在權力面前的退避。現在看來,她似乎已經找到了李恪會有如此态度的源頭。
老實說,發現這個源頭之後,莫遲覺得要改變李恪的想法反而顯得更難了。無知才會無畏,但現在,她已經知道,自己的想法,不但是在對抗李恪自己,同時還是在對抗李恪最親近的人。
很難。真的很難。
莫遲第一次覺得自己和李恪的未來格外不樂觀。就在她還沒有成為李恪的妻子的時候,她就已經面臨了一場“準婆媳”之間的戰争。但是她實在是不明白,蕭後和楊妃都是一直生活在政治中心的女人,為什麽會給李恪安排了這樣愚蠢的一條路,讓他一直低調行事,與世無争,最終毫無實權可言,在陰謀之中死于非命。
如果此時的莫遲能獲得更多情報,她就會知道選擇低調和遠離權勢中心的人并不只有李恪自己。如今的楊晏筠,在宮中的權位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無冕之後,但即便如此,楊妃卻依然選擇了退避的态度,在犧牲了某些東西的同時,她也的确獲得了太宗更多的信任和寵愛。知道這些事的話,大概莫遲就能理解楊妃的思維了。
但是眼下,她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才能把李恪的想法扭轉過來,如何把楊妃的觀念從李恪的腦海中抹掉。她最苦惱的,就是沒有足夠能說服李恪不這樣做就不行的證據,這使她的想法非常缺乏說服力。
從課本上記住的歷史,最大的壞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次的壞處是,很多被後人引以為戒的事情,在唐朝可能還沒有發生。更麻煩的是,莫遲沒辦法解釋,她怎麽能知道李恪這樣不露鋒芒的做法有危險?這種情況給莫遲的感覺就如同是她在寫議論文卻缺乏足夠論據來支持論點一樣,簡直是最麻煩的情況。
“莫遲姑娘,聽獨孤夫人說你的琴技特別的出衆?”莫遲出神的功夫,話題早在不知何時已經拐回了她的身上,楊妃的聲音,瞬間拉回了莫遲的注意力,同時也驚得她出了一身冷汗。現在這個場合,可不是能容許自己随便走神的地方啊!
“回娘娘,莫遲不敢當。”莫遲誠惶誠恐答道。
蕭後問:“可念過書?”
“念過一些。”
“在家裏平日還做些什麽?”
“也和母親學些針線和管家的道理。”
說起來,這些問題之前獨孤夫人差不多也都問了一遍了,莫遲回答得有條不紊,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讓楊妃和蕭後都暗暗點頭。
兩人的想法和獨孤夫人類似,莫遲進宮之前,她們已經知道這位蕭姑娘的出身有些太過卑微,因此唯恐這個女孩子太過小家子氣,縮手縮腳的,氣度不堪為王妃。如今看莫遲這樣鎮定自若,心裏的好感又多了幾分。
楊妃唯有的不滿意處,大約就是蕭莫遲眉梢眼角的那種媚态了。雖然這姑娘行動言談不像是那種媚人的類型,但是這天生的媚态,還是讓楊妃心頭莫名的有些不快。
她不動聲色,假作随口道:“對了,聽恪兒說,蕭姑娘是和恪兒一起到的長安?”
“是啊,這次多虧吳王殿下相助,我和母親才能認祖歸宗。”這方面的事情,莫遲和李恪早就套好詞了,兩人口徑絕對一致。當然,兩人不和衆人同行,一同跑去游山玩水的事情,自然是不能透露半分。
“那時候吳王殿下到安州上任,因曾聽叔祖父提起過先父因故并未随族人遷至長安,就留意代為尋找。”莫遲腼腆的笑道:“正巧我家重整門庭,向各府都送了拜帖,吳王殿下心細,便留下了,又派了手下去調查了一番,确定無誤之後,這才邀我和母親到都督府中相認。若非吳王熱心相助,說定同行,我和母親也難以遠赴長安認親。因約好同來長安,吳王殿下還留我和母親在府上住了一陣。”
“原來如此。”聽到莫遲對李恪贊不絕口,卻又絲毫不曾露出什麽太過親近的意思,楊妃微微笑了笑。她故意在莫遲面前提到李恪,就是想看看這個姑娘是看中了吳王這個名頭,還是看中了李恪這個人。
她是過來人,如何會看不出莫遲對自己的兒子是不是動心?且不說莫遲一臉不自覺露出的一絲羞澀,就光說莫遲提到吳王殿下的時候,竟不十分流利,顯見極少這樣稱呼。以時間算,莫遲和李恪至少相處了兩個月,若非二人關系匪淺,莫遲已不用殿下稱呼李恪,如何會有這種情形?可這丫頭倒很知分寸,敘述時不但不曾故意彰顯親近,反倒把二人關系刻意的拉遠,話裏話外都帶上母親,毫不馬虎。
“今年你們母女能安心與族人團聚,真多虧吳王殿下。這下,老爺也可以安心了。”獨孤夫人也稱贊道。她這話雖然是順勢而言,但也确實發自真心,多年來蕭朗的事情一直讓蕭瑀挂心,今年找到他的遺孀和女兒,蕭瑀也可以安心了。
“舅舅安心了,我卻還是不太安心吶!”楊妃看着莫遲,故意嘆了口氣。
獨孤夫人配合的應了一聲:“喔?”
“我要是有莫遲這樣好的兒媳婦,今年過年就能安下心喽!”楊晏筠笑着打趣道。
莫遲饒是再處變不驚,心理素質良好,畢竟還是個小姑娘,乍聽到這句如此直白的話的瞬間也鬧了個大紅臉,垂下頭吶吶的說不出話來,但心裏也松了口氣,她沒以為楊妃會真的多喜歡自己,至少她覺得自己合格,那就夠了。
看到莫遲害羞,楊妃也不再繼續打趣莫遲,轉而又為蕭瑀的身體狀況和獨孤夫人談了幾句,最後又和蕭後依依不舍的寒暄了幾句,這才讓三人離開皇宮。
莫遲前腳才出宮門,後腳就有宮女前來禀告:“娘娘,吳王殿下來了。”
“母親。”李恪雖然裝作若無其事,但那步履匆匆還是暴露了他現在的心情。“聽說,您今天見過莫遲了?”
“你這孩子,消息倒挺靈通。”楊妃本來還想逗逗李恪,可一看到李恪一臉強忍不安的模樣,也不打算戲弄兒子了,笑道:“那個姑娘看着,倒是挺不錯的。”
“母親,您的意思是?”
“若是你父親也同意,那倒無妨了。”楊妃笑着說到一半,突然愣了一下。
若是不提起李世民倒也罷了,一旦提起這皇帝,楊妃頓時想到為什麽自己會對莫遲眉梢眼角天生的那種風流媚态感到心裏不舒服了。
——這姑娘,有哪個地方和那位姓武的才人很像……
五十三 不意今日得重聚
更新時間2013-6-17 23:43:49 字數:3432
楊妃跟随李世民多年,從秦王府到皇宮,李世民的身邊新人不斷。但在這些女子中,除了死去的長孫皇後,唯一能令她有些妒忌情緒的,也就只有這位武才人了。
原來就在今年,李世民因聽說武士彟的次女相貌美豔,故特別召她入宮,封為才人。武媚年輕,天生麗質,且又才華橫溢,很快就獲得了李世民的青睐,對她十分寵愛,賜名武媚。
這種事,楊妃本來早該習以為常了才是。但是武媚的受寵不止體現在床笫之間,李世民甚至帶着她處理政務,這就叫後/宮之中的一衆女子心中憤懑難平了——這種待遇,就是當年的長孫皇後也不過如此。難道說,陛下有意把這個才十四歲的小丫頭送上那高高的鳳座?這些日子武媚眉梢眼角之間的志得意滿,不知叫後/宮中多少女子寝食難安。楊妃這樣的不快,已經算是看得很淡的了。
看着楊妃忽然出神的樣子,李恪不禁好奇的喚道:“母親,母親?怎麽了?”
“沒什麽,這件事我會跟陛下說的。”楊晏筠暗笑自己是思慮太過,那個莫遲,和這個武才人也不過是年紀相仿罷了,她收回心思,笑着對李恪說,“這下放心了?”
“多謝母親成全。”李恪真心誠意的給楊妃行了個大禮。有楊妃的保證,看起來他的計劃已經算是實現大半。
正說話間,就有宮人來報,說皇上辦完公事,正朝楊妃的宮中來。李世民最近正寵愛武媚,去別的妃**中本來少了很多,就是楊妃這兒,一個月也來不了幾次。這兩天接連到訪,可是讓人有些意外。
原來,李世民心裏惦記着今天楊晏筠要見莫遲的事情,所以一辦完了公事,就直接跑到楊妃這邊,想看看楊妃對這個蕭莫遲的評價如何,卻沒想到李恪人也在這兒,父子倆一碰面,彼此都有些意外。
“兒臣見過父親。”李恪老老實實的行了禮。自李恪從安州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