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前歡杳
展昭摩挲着掌中長命鎖,表情溫存,眼底卻有傷痛之意:“當初為了給叔叔湊錢買藥,不得已将我父母留給我的長命鎖拿去當了,後來又跟随師父師兄離去,輾轉多地,也難以尋回。那是我離開家時,身上唯一與爹娘相關的物件……”
當年他孤苦無依、淪落到需要行乞為生的時候,都舍不得将那長命鎖當掉。
白玉堂若有所悟,便問道:“所以你師兄要送你長命鎖?”
展昭點頭,說道:“這金鎖比我當年的銀鎖要貴重多了……”他嘆一聲,才緩緩道:“從叔叔嬸嬸過世後,我便不再過生辰。師兄年年為我慶祝,我卻不歡喜。十三歲那年,我初學了一套劍法,有幾招無論如何都領悟不透,惹惱了師父……師父氣急,本要責罰我,師兄卻為我說情,再三保證三日內一定教會我,這才使我免受師父更多的責罰。”
沐風雪極少親自教展昭武功,難得一次起意去傳授劍法,卻被這少年的愚鈍氣得不行。除了沈鈞,他對旁人是真的沒半點耐心——何況他已經教慣了沈鈞這樣聰敏的徒弟。
兩相對比,真的是一個越看越愛,一個越看越厭。
白玉堂眼中閃過怒意:“哪裏有這樣當人家師傅的?縱然天資有所不足,為人師者,更當好生教導,動辄責罰,簡直是刻薄!”
展昭微微蹙眉:“玉堂慎言。”
那畢竟是自己的師父,縱然過分嚴厲了些,也對自己有撫育之恩、知遇之恩、教導之恩,所謂嚴師出高徒,師父本意還是為了他好的……
白玉堂冷笑一聲,心中不忿,卻也真的乖乖地閉嘴了。
展昭見白玉堂對自己的師父沒有好感,便一言帶過,只接着道:“那日正是我十三歲的生辰,師父命我在竹林中罰跪一個時辰。師父走了沒一會兒,師兄就過來,偷偷拉着我溜了。”他眼裏露出輕松的笑意,抿唇道:“我心中還為惹惱了師父難過自責,師兄卻問我,‘小師弟,你想要什麽生辰禮’。不知怎的,我當時竟有些傷心和思念,脫口而出,‘我想要我的長命鎖’,師兄不明所以,便問了我長命鎖是怎麽回事。”
他轉述此語時,語氣溫和,滿懷寵溺,當真如沈鈞少時所言,分毫不差。
白玉堂忍不住撇嘴,暗道:“若是五爺小時候也認識你,也與你做了同門師兄弟,哪會任由這麽個惡師父随意罰你,哼。”
他心裏如此想,這次臉上的表情全不掩飾,顯得十分孩子氣。
展昭看得分明,卻是滿腹心事,也沒仔細去想白玉堂為何如此。“自那以後,師兄就再也沒有提過生辰之事了。沒想到,他竟然還記得……”他低頭凝視着掌中長命鎖,一時無言。誠如展昭所言,這長命鎖比他當年失去的那個貴重得多。他雖不知道這長命鎖乃是沈鈞花光自入六扇門來得到的全部積蓄,請京城最好的匠人打造的,卻知道這是師兄一片關心愛護的拳拳之意,多年未變。
也許,還有一絲歉意在裏頭罷。
Advertisement
白玉堂卻不如展昭那麽有感觸,淡淡地道:“這有什麽,換做是旁人,也會一早就放在心上。”他見不得展昭對那長命鎖愛惜的模樣,只覺得礙眼,便不動聲色地轉移着話題:“貓兒,你還沒告訴我,為何你師兄弟二人同在京城,卻不來往?”
這分明是手足情深,怎的鬧到同地陌路的局面?
展昭遲疑了一下,這些舊事畢竟涉及到師門隐秘和師兄的身世,他不想讓外人探聽到,然而——
白玉堂眸子明亮,滿眼關切,哪裏有半分好奇,俱是擔憂。
玉堂本就不是外人,自己何必小人之心?
展昭的眼神瞬間柔和下來,不再猶豫,直言道:“當年師兄因為一段私情,曾忤逆了師父。後來他為了給爹娘報仇,又違背師父的心願,執意投身六扇門,師父一怒之下,竟将他趕出了師門……”
這話說得欲言又止,展昭自己的臉上都露出了幾分無奈和不信之色。
白玉堂奇道:“這可不對啊,我聽你所說,你師父對你這位師兄可謂是百般寵溺,遠比待你要有情誼得多。你師兄投身六扇門雖說是有些叛逆,但終歸還是為了給爹娘報仇,不算什麽大逆不道。至于為了私情,就更說不通了,什麽樣的私情能使他師徒二人鬧到這樣的地步?”
他還是對沐風雪厚待沈鈞、薄待展昭一事耿耿于懷……
展昭眸光微閃,輕聲道:“師兄投身六扇門,自不是什麽大事,他本來就甚少行走江湖,師父一生最疼愛師兄,确實決計不至于因此而責罰他,那段私情……”
他一時頓住,欲言又止,似乎有些不知道該怎麽解釋。
白玉堂何等玲珑心腸,見展昭臉色似乎十分悵惘,便立即追問道:“是什麽?”他心中有些緊張,只因聽展昭說了這許多有關沈鈞的往事,字字句句都是依戀,唯恐是他師兄弟二人青梅竹馬,暗生情愫,這才惹怒了沐風雪。又想到這貓兒與他師兄同在汴京,卻是從不見面,頗為古怪,難不成便是因為曾有這麽一段私情,才被師父禁止往來麽?
越想越覺得有道理,猛地就有些坐立難安,臉色便複雜起來,語氣也十分別扭:“貓兒,該不會是你和你師兄……”
展昭聞言立時露出啼笑皆非的表情,輕輕搖頭道:“玉堂你……想到哪裏去了?”他放下長命鎖,自腰間取下斷情劍,緩緩摩挲劍柄上“斷情”二字,喟然長嘆:“這柄劍名叫‘斷情’,師父當年将師兄趕出師門,在他臨走之前,将這柄劍贈予師兄,便是要他斷絕私情啊……”
他永不能忘,當年師兄捧着這柄斷情劍時,那失魂落魄、傷心絕望的樣子……
白玉堂細察展昭的神色,腦海中陡然冒出一個極大膽的猜測來:“貓兒,該不會是……”見展昭有些為難地點了頭,他不自覺睜大眼睛,一臉的不可思議,“你那位師兄該不會是真的愛慕你師父吧?”
他一确認這貓兒與沈鈞只是單純的兄弟情深,腦子立馬就靈活回來了。先前種種猜測的漏洞也乍然清晰起來:若真是他師兄弟二人有私情,以沐風雪對沈鈞的疼愛,決計不可能是趕沈鈞下山,要被逐出師門的那個人肯定是他家貓兒!況且,沐風雪哪能那麽傻,還讓他們同在汴京!
沈鈞被逐出師門,沐風雪贈他“斷情劍”,他師徒二人情分深厚,沐風雪本不該待他如此絕情,可若是沈鈞愛慕的是沐風雪,就不難理解了……
展昭神色有些複雜,但還是點了點頭:“師兄父母早年在襄陽為人所殘害,是師父救了他,幫他收殓了母親的遺體。此後十數年,師兄一直跟着師父學藝,直到……師兄對師父,一直十分敬愛,後來更是……有一日清晨,師父忽然大怒,要把師兄逐出師門,我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和師兄一起跪下向師父求情,可師父不聽……他平日最疼師兄,那天卻氣得眼睛發紅,直接給了師兄一巴掌……”
他那時年少,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何事。聽了沈鈞含淚的一番剖白,才隐約曉得了師兄對師父的心思。展昭只道是那晚沈鈞對沐風雪表明了心意,惹得沐風雪大怒,才有了這樣的事情。他心中雖有些不解和茫然,又數度震驚,終歸還是一心向着自家師兄。
但其中有些隐情,師兄弟之間再是交好,沈鈞也不能告訴展昭,沐風雪就更加不會了。
沈鈞與沐風雪之間,早就為當年一段舊怨如何處置産生分歧——沐風雪是個江湖人,自來快意恩仇慣了,只覺得待沈鈞長大藝成,自己領了他直接取那仇家狗命就是。實則當年若不是顧及沈鈞年幼,沐風雪早就一劍結果了那襄陽王趙宇的性命。沈鈞卻十分倔強,執意要揭露襄陽王的種種劣跡,要将他繩之以法,要光明正大令他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為自己父母雪恥。
沈鈞漸漸藝成之後,便動念要去六扇門做暗探,探查襄陽王的行跡,沐風雪自是不肯——他既對這種想法不以為然,更心疼沈鈞,不舍得他受委屈和冒險。二人為此争執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事發的那夜,沈鈞又與沐風雪争辯了一番,當然是無果。
他心中郁郁不樂,雖然知道師父是為自己好,可又覺得不甘心,便借酒澆愁,喝得酩酊大醉。
喝到一半,被沐風雪看見,後者又是好笑,又是惱怒,偏偏還心疼得緊,幹脆拎着半醉的徒弟回了自己的房間,陪着他說,縱着他喝。
那酒是沐風雪自己所釀,最是辛辣凜冽,後勁極足,二人都有心事,最終一塊兒酩酊大醉。當夜沈鈞腦中模模糊糊,酒意上湧,眼前仿佛就是心中之人,不覺情生意動……他自幼被沐風雪嬌寵,對這個師父半點畏懼之心都沒有,滿心滿眼都癡慕。這數日來師徒二人争執不休,沈鈞真是第一次被師父冷落得如此之久……一時情難自禁,又有些孩子般的委屈,竟然抱住沐風雪動作極青澀地吻下去……
就此鑄成大錯……
這些內情連展昭都不知道,只有他們師徒二人心知肚明。沐風雪之所以那麽惱怒,不僅僅是因為被徒弟欺身,恐怕還有些難言的滋味……
沈鈞為何能得手?
沐風雪因此怒上加怒,只是這怒火未必全都是對沈鈞的。
……
白玉堂奇道:“後來呢?你師傅就給你師兄斷情劍,把他趕走啦?”
展昭點頭道:“是啊,師兄拿着斷情劍下山闖蕩江湖,起先還有消息傳來。師父總算還是很疼師兄的,并沒有将消息宣揚出去……可是沒過多久,師兄就去了六扇門,師父又是一陣怒火滔天。”
白玉堂聽得仔細,展昭說得這般語焉不詳,他卻能猜到當時這貓兒的處境——沐風雪最疼沈鈞,一再被他惹怒,将人趕走,卻又不在江湖中宣揚,可見還是心疼不舍。他脾氣又急,那番怒火自然是朝着展昭發洩了。
“貓兒,你……”白玉堂擰眉,突然握住了他的手,問道,“當時一定受了很多委屈對不對?
你師兄被逐出師門之後,那老家……你師父肯定沒少埋汰你!可惡!”
好在他還記得展昭對着師父十分尊敬,到了嘴邊的一句“老家夥”生生給咽回去了。
展昭怔怔地望着白玉堂,愣了片刻,忽然感動得無以複加。
他那時真的年少,對沈鈞這位師兄十分依戀敬慕,還有些少年人難言的心事來不及發酵,便得知了師兄對師父的癡戀,當真是五味雜陳,難受得很。又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只能小心翼翼地
勸解師父。偏偏沐風雪脾氣極暴烈恣肆,又滿腹心事,以至于那大半年中,展昭在他面前,更是動
辄得咎。展昭一直以來不為沐風雪所喜,唯一疼他的師兄沈鈞卻背負着那樣的孽緣下了山,生死未蔔、漂泊孤獨,帶着對師父的癡戀和父母的血海深仇,一去不返。他心中萬分擔心沈鈞的狀況,當真是沒一天舒心日子……
展昭本性溫厚老實,且極孝順懂事,能體諒師父的心情,但畢竟還是個少年人,那份傷心委屈,縱然從未出口過,卻是始終存在的。
這麽多年,竟是白玉堂這麽個不是親人的知己好友讓他第一次聽到了“委屈”這個詞……
展昭遽然動容,不自覺反握住白玉堂的手,一笑猶如春風:“沒什麽,玉堂,我知道那不是師父的本意。”
也許小時候還有委屈難過,長大之後,展昭卻明白,沐風雪并不是真的厭煩他——師父确實只
是性格所致,不知道怎麽和他相處最好。
白玉堂真是愛煞他的善良溫柔,眉眼間一片柔情,口中卻笑罵道:“蠢貓,總拿旁人當好心。”
二人相視一笑,俱覺得心頭一片溫馨安寧。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