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殺身之禍(2)

第二十章 殺身之禍(2)

“卻無法真正達到大同。”風之痕颔首,“倘若禮法并行呢?”

“禮法獨施各有利弊,一旦并行卻可相得益彰。但禮法,本質為約束,限制的就是人性的自由,意即有人并不願意加入大同,這才需外力約束。大同只是局部的大同,卻難以普及,始終無法成為所有人的想望。”

“何種人不願?”

“甘于平淡之人,以及處于社會底層之人而言,大同乃樂土,自額手稱慶;對于身懷野心、心高氣傲之人,又如何甘于平等;對于既得高位者,單就當今權貴而言,又有多少人願意下放到手權勢,與農商平起平坐,做那平庸之輩?”

“紛争源于野心,野心源于權利,權力所求無非生存需求,一旦人人富足,焉有争端?”

“只可惜物資有限。”

“如若物資充足,人人豐衣足食呢?”

“人心不足,溫飽思□□,凡人愛恨情仇,癡嗔怨毒,七情六欲,小家父母兄弟尚有不和,遑論大家之國。”

“自幼施以教化規勸,修生養性。”

“即便品性可教化,然大同所求之公,乃不分權貴,人均勞作,人均分配。而物資源于辛勤耕耘勞作,寒冬酷暑,不辭風雨;更甚開漕采礦,此無關尊嚴貴賤,在乎勞作本身污垢疲累,非常人所能及也。”

“輪替而作,可彰公平。”

“公平彰顯,然大材小用、滞緩生産,反而致富之路遙遠矣。”

“适才而用,各司其職,財富人為均分。”

“由人均分,久而久之,權力滋生,必會變質,喜好不勞而獲者,善謀而動,營私舞弊。公,無以維持。”

風之痕斂眉深思,又道:“重典之法,淩駕至上,人人督之。”

Advertisement

“重典約束,治标不治本。大同之路,将成血腥之路。何況種族之界,難以跨逾。己所欲,非他人所欲也。”

“歸根結底,仍舊在乎于人心不一。凡人,皆有私心。”風之痕微微皺眉,“既無法兼顧,必有取舍,當如何?”

“縱觀天下,順應局勢,時機未到,不強求,不急成;天命所歸,後世福禍,不可期。為首者,着眼于前,致力締造和平之世,避免多餘犧牲。”

“好個着眼于前!”風之痕一笑,拱手道,“風某甘拜下風。”

“承讓。”

“兵者,國之大事。左賀敬明敢問王爺何以致人而不致于人,先勝而後求戰?”⑤

“形人而我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此為虛實;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為軍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為計也。掌控己方之主動,陷敵方于被動,如此,兵之所加,猶如以暇投卵矣。”⑥

“掌有主動,先人一着,然如何慎防局勢逆轉?”

“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活用奇正之變,虛實難分,真假難辨,惑敵制勝。意即踐墨随敵,以決戰事也。”⑦

“若敵方先占據有利條件,己方又該如何應變?”

“其一,奪敵士氣和鼓己上氣,此為治氣。其二,心者,将之所主也;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此為治心。⑧其三,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引而去之,勿從也。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争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⑨

“若情勢嚴峻,無以回天,又當如何?”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⑩

“背水一戰,死地後生!”左賀敬明深深一揖,“王爺雄才偉略也。”

“承蒙贊謬。”

“不知改日可否與王爺再行切磋?”

“徐某榮幸之至。”

“在下向王爺請教為臣之道。”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⑾

……

面對衆士步步緊逼,徐子煦始終從容以應。

首座的楚翼也自始至終靜靜傾聽,未言只字片語。

“何以為智?”又一人問。

這本是三言兩語難以言概,徐子煦卻只簡簡單單答了這幾個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⑿

“哈哈哈……”楚翼豁然大笑。

發問者見此一行禮,退後回座。

“各位可滿意了?”楚翼環視一周,淺笑而問。

衆人紛紛起身,拱手施禮,表示臣服。

楚翼又淡淡一笑:“都坐吧。”

大家各自落座,楚翼輕淺的目光停留在徐子煦身上,後者瞧了瞧他,終是坐上了并列于首座邊的位子。

“那麽,開始吧。”

一月一度的例會,本是極其機密之事,楚翼卻毫不避諱徐子煦的在場,漸漸地,衆人見殿下如此态度,也就慢慢放開了。

徐子煦雖然得到了他們某種程度的認同,甚至得到了楚翼至上的禮遇,卻并不主動參與進去,只是不動聲色地聽着,清雅的面容上平靜無波。

他心中明白,對方其實也是在通過手下的一波波詢問在考驗他。至于讓他與會,怕也是另有深層考量在內。

待得事情告一段落,衆人魚貫離去。

“你們說,殿下真如此看重他?”

“關鍵應該是殿下真能信任他?”

“雖然才華橫溢,終究不過一階下囚,憑什與殿下平起平坐?”

“除卻其他不論,試問在他人的地盤,尤其面對我們喜怒不形于色的殿下,依然能不改其淡然自若的風韻,這般傲骨嶙峋的人物天下又有幾人?”

“這……”

“殿下的做法自有其道理,我等何須妄加揣測。”

“罷罷!我去部署下務。諸位就此告辭。”

“請。”

衆人分道揚镳,自行處理事務,同行的就剩兩人。

“只是,你可曾聽聞那人對殿下始終冷面以待,可殿下對那人卻可謂情真意切——這似乎隐含危機啊……”

“耶!若你想平步青雲,在此送君一句話。”

“什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你!”

“啊!喝酒!喝酒去……”說着搔搔頭,負手踱着八字步自行離開。

“哼!好你個風之痕!”被獨自留在原地的人冷哼一聲,拂袖往相反方向而去。

一切歸于靜谧時,轉角處一抹青色身影緩緩步出,看着空無一人的廊道,神色淡然。

這不是徐子煦又是誰,方才他們的話,正一字不漏全入了耳。

冷面以待麽……

徐子煦現在雖然身陷囹囫,可他畢竟曾是朝陽的十三皇子,是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靜王,自然有他的清傲,又如何真能屈居楚翼手下?不自覺中,隐隐的皇族風範自是會流露出來,何況他清冷的模樣何嘗不是高傲的另一種表現?

楚翼看似與他平起平坐,極為優待,然而其他人會怎麽看?現在,他畢竟已栖身于手下,不是麽……

他的身份,他的來歷,本是隔閡,加之對他們殿下的不敬,無疑更生芥蒂,若他真要深入其內部,則這層芥蒂必是阻礙。

何況那男人的話裏,十句有九句是不能信的。

最近,似乎的确對自己稍有放縱了……

徐子煦微微仰頭,望向蒼穹。

“怎麽站在這裏?”身邊響起一道圓潤的嗓音,猶如微風拂過湖面般平緩輕淺,帶不起一絲漣漪,卻透着一股幾不可察的深沉。

徐子煦一驚,竟沒察覺他何時來到,調整心緒,回身面向來人,斂眉道:“殿下!”

楚翼微微一愣,看了眼他,沒就此說什麽,闊步往前走了兩步,又停住,背對着徐子煦,另辟了話題道:“現在離開,還來得及。”

沒頭沒尾的一句話,徐子煦詫異下随即明白他所指為何,微微一笑:“殿下是信不過徐某,還是信不過殿下自己?”

楚翼倏地回身,注視着他,神色竟前所未有的嚴肅認真:“你也看到了,我身邊暗流湍急,如果留下來,可能就是萬劫不複。現在給你機會考慮,可想清楚了。”

如果離開,便可親子團聚,從此天高地遠,任我遨游,這是一副無論如何都讓人心動不已的畫面,然而——

“殿下尚急流勇進,無阻無懼,徐某又豈有退怯之理?”徐子煦回得風輕雲淡,泰然自若中是一派坦蕩無畏。

楚翼定定瞧着他,突然也笑了,笑得一臉不正經:“如此,那就與我做同命鴛鴦吧。”

徐子煦臉色一黑,又要發作,轉念一想,旋即克制住,神情舉止反而更為內斂。

“拜見殿下!王爺!”

“何事?”

“啓禀殿下,宮內已來旨意,傳殿下即刻進宮複命。信使估摸柱香後到外城曉春別館。”

“下去吧。”楚翼背手長身而立,意味不明地笑了笑,“真快啊!”

徐子煦默不作聲,心緒翻轉,看來這王城內各方眼線遍布啊!

“我馬上就去別館,秦樓一遭就勞煩你了。”

“不敢當。我這就去。”

徐子煦微微伏身,轉身就要離開時,楚翼突然叫住了他:“等等。”

“殿下有何吩咐?”

楚翼看着眼前低眉斂目之人,良久方輕聲道:“對我,你不必如此……”

徐子煦眼睫微動,靜默不語,躬身退出。

楚翼微微眯眼瞧他退了出去,神情變得幽深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 ⑤“致人而不致于人,先勝而後求戰”:出自《孫子兵法》,強調使自己立于主動的不敗之地,使自己的軍隊,先有勝利的條件,而後求戰,以取得有把握的勝利;不是僥幸地先戰而後求勝。原文和解釋參見資料

⑥“形人而我無形……”出自《孫子兵法》,主要是從虛實、計謀等角度闡述如何做到主動。原文和解釋參見資料

⑦“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奇正之變”:出自《孫子兵法》,主要從靈活角度闡述作戰方式,做到敵變我亦變。同時,主動和靈活又可融會貫通,前面的示形等做法,也是靈活機動的體現。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迷惑敵人達到制勝效果。原文和解釋參見資料

⑧“奪敵士氣和鼓己上氣”、“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出自《孫子兵法》。徐子煦的論點是滅他人之氣,長己方之勢,兼以攻心為上,利用敵方将領的性格弱點:多疑、自負、暴躁、沖動等,采取對應的戰略方式,扭轉局勢,有時對方的優點也能成為反制的因素,譬如謹慎,就好比諸葛亮的空城計,用的就是對方的多疑與過度謹慎。原文和解釋參見資料

⑨“支行者……”:出自《孫子兵法》,這是從地形的角度出發,當對方占得地利先機時,己方的應對措施。原文和解釋參見資料

⑩“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出自《孫子兵法》,為将者不僅應考慮地形特征,還應注重兵士心理特征,善于激發其潛力,反敗為勝,即置之死地而後生。原文和解釋參見資料

⑾“敏于事而慎于言”: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出自《論語》: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仲由,我教給你什麽是智慧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從字面上如此釋意,應該是指對待學問,就應本着實事求是的态度,但可能還有一重意思是說:為人處事,應該知道的知道,不該你知道的就不要知道,知道多了,會給自己惹麻煩,這是職場上、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點;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些事,對于不同的人,該讓他知道的就告訴他,不應讓他知道的就不要告訴他。[取自網絡]

【注:本文雖然架空歷史,但一些典籍和歷史事件取自現實中,諸位大人,就當作是憑空插入的一個朝代吧,汗……】

PS:對于文中觀念感興趣的,或者若有不同意見的,某夜歡迎各位大人提出讨論~~~謝謝!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