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土暖氣

一陣一陣的秋雨過後,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冷,晴天還好,下雨的時候簡直還不如冬天,冬天晴的時候太陽曬一曬也是暖洋洋的,現在卻是陰冷到骨頭裏。

北方人更不能抗冷,冬天早早就通上暖氣了,陳進開始支撐不住了,就算他能堅持,他的醬油也不能堅持,問劉爹:“爹,咱們冬天怎麽取暖?”

“燒炭盆,山上每年都有枯死的樹,伐下來在炭盆裏燒,燒水取暖一起,還有人自己燒木炭賣到城裏,達官貴人有燒一種黑色石頭的,後來死過人,也就少用了。”

陳進覺得自己的日子真是太難過了,吃的不适應,好歹有原料可以做,現在居然連個取暖都要靠小小的火盆,可以預見以後還會碰到更多更多不适應的情況,前途一片慘淡。

看見兒子臉上一片灰暗,劉爹忙說道:“阿進你若怕冷,今年多拖幾棵樹回來。”

“不用了,爹,炭盆取暖不安全,咱們點爐子吧。”

“爐子?”劉爹有點發怔。

“嗯,就是小竈,比較細,點着火之後通過煙囪把煙引到外面,也是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燒水,比炭盆更好。”

劉爹點頭同意,事實證明,陳進總是對的。

陳進趁雨停了幾天,就忙忙活活地開工了。這裏人家住的房子都是土房土牆,誰家要是有半截磚牆,那就是家底殷實的象征,屋頂上是順好的麥稭,家家都備着土坯,即使沒有,也有制土坯的模子。

陳進和劉爹一起做了一院子的土坯,也不知道要用到多少,多做一點沒有錯。等幹透了,就可以砌暖包。暖包砌在劉爹的房子裏,全部用土坯,還用泥巴把所有的邊邊角角仔細地抹了一邊,萬一露煙可就不好了,泥煙囪通到房檐下的洞,讓煙可以冒出去。

爐子因為沒有爐條,還特地等到趕集的時候到鐵匠鋪訂購了十根40厘米長的細鐵棍,每兩厘米一根連成一排,用三根鐵棍橫着固定住,又買了一個鐵圓盤當爐蓋子。這一次不用土坯,直接找了各種形狀的石頭,好歹湊了個爐子的形狀,爐條也放好位置,用泥巴把爐子裏面抹成圓形,外面也結結實實糊滿泥,牆上鑿洞,爐子後面的空洞正對着牆洞,牆洞另一邊就是暖包了。把所有的可能露煙的地方都再三抹泥,簡易的土暖氣就做好了。

陳進和老爹一起試了試,雖然外表比較醜,還是比較好用的,點了一天的爐子,讓泥幹得更快一些。劉爹讓陳進也搬到東房裏住,冬天更暖和,沒想到還沒等陳進說話,周大夫就先反對,陳進奇怪,身為現代人要求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很正常,所以自己本來就是要拒絕的,想不通周大夫在急什麽,懶得理他,最近一段時間周大夫精神狀态很不好,要不是沒有精神科,陳進老早就想讓他看看去了。

婉拒了劉爹的建議,陳進回了自己的房間,看看嶄新的喧騰騰的被褥,陳進想要是有土炕就好了,冬天舒舒服服窩在炕上,吃個瓜子喝個熱茶,幸福日子。可惜,土炕冬天雖好,夏天卻容易招蟲子,有壞處有好處,仔細考慮還是放棄。

秋雨綿綿,既上不了山也下不了河,村人們開始串門,你家來他家去,聊聊今年的收成明年的年景,婦女們湊到一起納鞋底做衣服,順便八卦一下各家的私事,說說兒女的親事,年輕人們更願意湊到一起,說說話也好講講故事也好。

有不少人到了劉爹家,看見他們的爐子,好奇地問問,看看,再驚嘆一番,邀請陳進也給自己家做一個,于是陳進又忙碌了起來,并不需要他親手做,只是将需要準備的東西說一下,指導該怎麽壘,有什麽注意事項,漸漸地,就有人再去指導別人,過了一個月,冬天正式到來時,全村都用上了爐子。

Advertisement

伴着一場小雪,冬天正式到了。

陳進因為醬油的緣故,早早就開始取暖,過了近兩個月了,劉爹每天就攪動一兩次,每次打開屋裏都彌漫着味道,開始的黴味之後漸漸變得鮮香,雖然氣味并不濃郁。陳進看一下,發現顏色已經變成褐色了,應該可以用了,可能發酵還不完全,可陳進實在抵制不了誘惑,決定取出三分之一壇榨成醬油。用布子把渣滓過濾,液體呈淺褐色,陳進知道是發酵不好的原因,不過實在沒有辦法,季節不對,醬油發酵需要暴曬,需要比較高的溫度,想要好醬油,只能等明年了,如今将就将就吧。

忙忙碌碌到中午,做出醬油後,陳進做的第一個菜是幹煸白菜。

自己榨的豆油,花生種得比黃豆還少,要省着用,燒到八成熟,把八角花椒放進去,等散發出香味的時候撈出來不用,大火燒到油直冒青煙時,白菜幫放進去,大火翻炒,再放進菜葉,炒到略有些焦,盛出來,再熱油,放幹辣椒蒜姜末爆香,加醬油鹽和紅糖(白糖太貴了),白菜倒回去翻炒幾下出鍋。沒有味精雞精,但味道還可以,周大夫和劉爹已經端正坐在飯桌旁,陳進一手端菜,一手端窩頭,放到飯桌上,剛要回身關屋門,就看見大門口站了一個小朋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