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終結YY篇:番外二《靈山往事》

1. 《修行本起經》

靈山寂寥,不知歲月。

我在靈山聽經已近十甲子有餘。

衆羅漢菩薩尊者念經誦佛,已是千秋歲月。

一日,我佛如來授《修行本起經》,謂衆人:“緣識行便有名字。從名字行便有六入。緣六入行便有更樂。緣更樂行便有痛。緣痛行便有愛。緣愛行便有受。”

我心想:若如是,但凡萬物有靈,無不堕入情愛苦受之中。

我盤在石柱上,看了師傅一眼,他依然看着佛祖。

嘿,衆生皆苦。諸佛皆苦。

佛祖又講:“欲得道者。當斷貪愛。滅除情欲。無為無起。然則癡滅。”

衆神應諾。

忽然,佛祖又問:“鬥戰聖佛何在?”

諸佛無語。

良久,我看着師傅……旖檀功德佛踱步而出,雙掌合十,低聲說:“佛祖,悟空已不在靈山五十年了。”

佛祖面容不改,拈花而道:“那潑猴,可是又錯過這般修行了。”

八百羅漢皆笑。

我卻低頭瞧得真切:佛祖若有所失,卻不笑了。

我看着觀自在菩薩、文殊菩薩和我那師傅,卻無端冷笑起來:

總算是有人記起大師兄來了。

2.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佛祖五十年才講經一次,那一日,卻散的出奇的早。

我慣常悶不吭聲,等諸天羅漢散盡之後,才滑下石柱,回複人身。

說來這幾百年,除了大師兄,也沒人會和我說話了。

他們似乎也漸漸習慣了我五百多年從不吭聲的性子,幾乎當我不存在一般。

那日,散了壇經法會。

觀自在菩薩卻截住了師傅,笑着說了一句:“金蟬可還真是念着那猴子呢?我們都不知他已不在靈山五十年,偏偏你卻清楚。”

我原本以為依着師傅的性子,應當合掌不語,笑言而過。

誰知,這次他竟回嘴了一句,眉峰輕挑,似再冷笑:“原來菩薩不知麽?”

“金蟬此話又是何意?”

菩薩溫怒,反倒證明了我的猜測。

果然,師兄離山,當有隐情。

“你知我知,菩薩何必多此一問?”

師傅拱手合禮,甚是謙卑,言語中卻有些連我都聽得出的不屑來。

“呵呵……”那持瓶的女菩薩卻反而笑了,“佛曰:情愛有損修為。衆生愛身命故。以其我見,凡愛戀妻室、男女、知識,皆以愛着心,隐覆癡暗,遠離諸饒益事,此說是名無義利行……如此,我其實是為悟空好?”

還未等師傅回答,反倒是文殊菩薩走了過來。

“師兄好見識,情愛隐覆癡暗,徒生罪孽。只是這話,怎不見你去與佛祖說?”那孩兒臉的文殊菩薩,慈眉善目的笑着說,“只是那日偏不湊巧,我可聽見了菩薩對猴子說的那句話呢……”

我自然不知道菩薩曾對大師兄說過什麽,只是文殊菩薩這一句話,卻讓觀自在惱羞成怒起來。

她皺着眉頭,冷冷的嘲諷了一句:“佛祖自然了悟情愛之孽。文殊菩薩名,諸佛第一子,又曾為佛祖之師。平日洞察紛繁世理,善于引導教化,自然也比我通透。否則,菩薩怎會如此對待坐下青獅?徹底斷孽根,才能了癡願。菩薩果然好手段呢……”

說完,觀音菩薩便持瓶兒,冷笑着飄然冷去。

徒留文殊一臉尴尬。

我正納悶文殊緣何尴尬,卻突然想起那日大師兄醉酒之時對我說的那句話來:“小白,你看着靈山清靜地,何來情境。當真是個混賬地呢……你和我們師傅,大勢至和彌勒佛,迦葉和阿難……嘿嘿,就連那娃娃臉菩薩的青獅也犯了情癡呢?”

如今想來,原來如此。

可五百年前烏雞國一役,分明是菩薩骟了那青獅的雄根……

難怪觀音菩薩說他好手段。

難怪青獅後來大亂獅駝嶺時那般不認他……

竟然如此!

3. 《本事經卷 第四》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如今五百年了,那獅兒還是惱你?”師傅笑問文殊。

“理當如此。”文殊苦笑。俄頃,又問師傅:“都是一般心思,何苦如此為難觀自在師兄?”

師傅不語。

良久才說:“她不該這樣趕走悟空……”

我這才恍然,果然是觀音菩薩趕走了大師兄。只是……她用了什麽樣的法子?文殊菩薩說的“都是一般心思”又是什麽意思?

“倘若悟空不走,旁人又怎能有機會?”

文殊又說了一句我不懂的話……不過,我卻隐隐約約的猜出一些故事來。

“嘿……難道悟空走了,你我便有機會了?”

師傅竟然這樣冷笑起來……這脾氣,竟然越發像大師兄了。

只是,他們要什麽機會?

我還待要聽得更多,他們卻沉默不語了。

良久,文殊突然笑了,說:“‘愛樂尋求。當知是名非聖尋求。如是尋求,如來終不稱揚贊嘆。唯勸導之令知舍離’,你當知道,如來原本是不贊成這些的。”

“嘿……不贊成?不贊成,他和悟空也這麽多年了?難道你要自欺欺人麽?菩薩?”

我那向來謙恭有理的師傅,卻又開始連番冷笑了。

真是越來越不像我熟悉的那個人了。

“呵呵……金蟬兒,你這是嫉妒了。”文殊微笑。

“嫉妒那為他抛棄了男兒身,卻依舊不得歡喜共修行的慈航真人麽?笑話……”師傅冷笑,“他有什麽可嫉妒的?還有,我不是金蟬子,早已不是了。今世我是唐玄奘。”

我驚呆了,幾乎從那玉柱上摔落下來。

這幾百年來,我從未見過如此尖酸刻薄的師傅……他幾乎是另一個人了。

“可是唐三藏怎可能如此嫉恨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針鋒相對,絲毫不讓?”

文殊依舊微笑。

我卻覺得他這笑,越來越像佛祖了。

“我只是不想像她那般虛僞。‘是諸有情。生死苦本。愚夫異生。于此守護。染愛耽着。由此不能解脫生死故名染法’,佛經裏是這麽說沒錯,可又如何?佛祖自己都未參透,何必要我等參透?嘿嘿,你說……大殿上講經的那位,到底是放下了,還是放不下?”

“切勿亵渎我佛。”文殊至此,臉色方微微一變,“你也未曾放下。”

“哼……我可從未想過要放下!從前如此,今後也是如此。”

說到這裏,師傅傲然拂袖而去。

文殊菩薩看着師傅遠去的背影,微微一笑:“從前?唐玄奘何來從前?如此執拗,還是金蟬子啊……”

我看着師傅遠去的背影,心中沒有來的陣陣難過,不由自主地就閉上了眼睛。

我又不是傻子,聽了這麽久,難道還不明了麽?

從前在西海就曾聽說,佛祖坐前二弟子金蟬與其論道,執念一生,頂撞佛祖。佛祖遂命其轉世,以身重修佛道……

如今想來,他們當年争論的恐怕竟是這種情緣問題了。

只是,那個曾入西海撫我頂的溫潤和尚,如今想來,竟然這般陌生……

這樣執拗尖刻的金蟬子,難道才是真正的金蟬子麽?反倒像是最初那個調皮任性的大師兄了。

“癡兒,下來吧……盤着不累麽?”

文殊菩薩似乎是在同我說話。

我睜開眼,菩薩仰首看我,果然再同我說話。

“當年……當年我師傅與佛祖争辯而被貶下凡塵,也是為了‘情’之辯論麽?”

“嗯。”

“既然菩薩早就發現我的存在。那麽剛才,師傅是故意說給我聽,讓我死心的麽?”

師傅……你好殘忍。

我原本以為你只是不懂,不知,不愛男兒……卻如今方知,你不過揣着明白裝糊塗。

如今師兄走了,觀音菩薩示威,卻再也不願裝了麽?

師傅,難道你以為,如此模仿大師兄的脾性,就能成了大師兄麽?

“大約是吧。”文殊依然是那副溫潤可慈祥的笑臉。

我卻突然覺得這似及了佛祖的笑,變得極端虛僞起來……越發不想看,越發想要将他這微笑戳得鮮血淋漓。

“嘿嘿……所以菩薩點醒我,是想看我的熱鬧麽?只是菩薩也是可憐人啊……對菩薩您的心思,佛祖到底是真不知道

還是假裝不知呢?只可憐那青獅……”

說完,我也拂袖而去。

想來,娃娃臉菩薩,此刻臉色一定很好看。

哈哈……

4. 《修行本起經》

“佛祖,我欲回西海。”

“難道是我靈山妙境不好麽?”佛祖拈花,微笑打趣。

“好是好,只是少了些人氣。” 我也笑着學佛祖拈花,卻怎麽也拈不出那份圓滑來。

“西方勝境,珈藍妙音,諸天神佛,原本就沒有一個人影啊,何來人氣?天龍說笑。”

“沒有說笑,我只是不喜歡。”

“當真要走?”佛祖依舊微笑,似乎一點也不在意我是走是留。

雖然笑着,卻讓我感覺不喜不怒,越發陰沉而不可測。

不知怎地,他越是這樣,我就越是想看看他撐不住這張笑臉的樣子。

“佛祖,我想念我大師兄了,此番下山,想與師兄一敘。只是不知師兄現下在哪兒,聽聞佛眼一開,三千界一覽無餘。還請佛祖行個方便,好叫我得知師兄消息。”

“我不知。”佛祖果然不笑了。

“佛祖說笑了,這天上地下,怎會有人能瞞得住佛祖您的法眼?”我還是問。

“我不打诳語,确實不知。”

佛祖的眼神裏竟然有些黯然,卻讓我有些意外。

沒曾想大師兄道力已然如此高超,又是如此決絕,竟然法力至厮,可以隔絕佛眼窺探。

“對了,佛祖。走之前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我佛講《修行本起經》時曾說,‘我念世間。貪愛嗜欲。堕生死苦’,故發願成此斷緣了情的無上大乘之道。可小龍以為,既然萬物天生便有此念,又何必強逆本性?我戀世間,貪愛嗜欲,縱是因此堕生死苦,亦我所願!”

“荒謬!”佛祖眼中,終于微微有些溫怒。

“是麽?所以小龍也自覺與佛無緣,就此拜別……”

我推門昂首而去。

卻覺山水明秀,天地開闊……

5. 《大般涅磐經》

不知幾百年以後,我讀《大般涅磐經》。

裏面說:“爾時世尊。于晨朝時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明雜色。青黃赤白頗梨馬瑙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

那是佛祖涅槃轉世之前,于清晨日出之際,從臉上放出種種光芒,用七彩光芒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

又讀到:“是諸衆生見聞是已。心大憂愁。同時舉聲悲啼號哭。嗚呼慈父。痛哉苦哉。舉手拍頭捶胸叫喚。其中或有

身體戰栗涕泣哽咽。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

衆生聽到佛要涅磐都非常憂愁,相繼大哭,捶胸頓首,身體戰栗而涕泣哽咽,大地山大都為之震動了……

佛祖要涅槃了?

佛祖竟然涅槃了?

我沖出西海,巡游人間查探。

人人口誦“阿彌陀佛”,淨土宗一枝獨秀。

再無人誦“南無我佛”。

我欲再上靈山,卻發現幾百年未見,靈山早已不是當年的靈山。

靈山再無如來佛,諸佛寂靜。

那宏法發誓,說要度盡萬靈,不堕生死之苦的如來佛祖,如今竟然也自堕輪回了麽?

人們說,這是末法世代。

只是不知,這末法時代,是因愛而生,還是因憾而生?

(終)

PS:最後唠叨一句:最後一篇寫得有點累……不知道各位看懂了我想表達的意思沒有……本來想虐的,結果發現連自己都沒有虐到……

嗯。但比較滿意的是:想說的話基本上都說了,保留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舉個例子:唐僧之所以像猴子,其實有很多種解釋。未必如同小白龍想得那樣“模仿大師兄博如來青睐”喲?哈哈……那純屬小白龍的個人感覺。

基本上此篇裝B比較成功……算是僞內涵貼。希望能算得上首尾呼應了——最後羅嗦一句:我果然越來越羅嗦,寫不短了。

笑……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