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晉朝統治時期,由于司馬家族的當權者昏庸無道,導致了全國各地各族人民對他們的不滿與反抗,但是日薄西山的統治者,又不願放棄他們已經到手的政權,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惡化,反晉浪潮一波接一波,一浪高過一浪,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有那願意效忠大晉王朝的英雄志士,披荊斬棘,披肝瀝膽,領兵北伐,這頭一個帶兵北伐的人,就是沈家幾位妯娌與六少爺沈鐵屢次提到的過的祖逖此人。

話說西晉滅亡,東晉又艱難而立,此時的東晉國土,尤其是廣袤的中原地帶,已大部淪喪,落入北方新近興起的少數民族胡人之手。此時的東晉皇權家族,只想偏安一隅,茍且江南。然而亦有熱血沸騰的愛國将士,每每以北伐為己任,意圖規複中原收複已經喪失的大大片土地。故東晉時期的北伐之舉,先後曾經發生過五次。

面對天下大亂的中原局勢,晉愍帝司馬邺首先發出北伐的命令,他命令當時擔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馬睿,親率江南的人馬北上,與仍然在江北堅持鬥争的晉朝軍隊彙合起來,收複已經落入胡人之手的中原土地。但是未成想卻遭到了司馬睿以江東亦不平靜為理由,斷然的被阻止了!

當時祖逖擔任軍谘祭酒的官職,這個官職不但細微,而且也并非領兵作戰的官職,但是祖逖憑着一股對朝廷無比衷心的勁頭,欣然領命受任。于是,祖逖兵屯京口(即現在的南京鎮江市),張貼布告,廣招義勇,招兵買馬,臨時組成一支軍隊,誓師北伐!

祖逖明确告訴司馬睿:晉國之所以會發生變亂,皆系因宗室之間的明争暗鬥争權奪利自相殘殺所造成!由于司馬家族的互争互鬥,才給了少數民族之中的不良之徒以可乘之機,他們乘勢起兵,荼毒中原,使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又不甘心忍受外族的壓迫屠戮,這才有了起而抵抗的意願。這也就造成了中原紛争不斷兵燹四起的不良局面。祖逖告訴司馬睿:“假如王爺能派将北征,我祖逖願效犬馬之勞,殚精竭慮,誓死為規複中原失地而盡忠!”

可是,令祖逖失望的是,飽食終日的司馬睿,他滿腦子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王爺地位,他根本就沒有打算出兵北伐!狡猾的司馬睿,也深知祖逖一旦北伐成功,既保住了大晉江山,也保住了自己的王爺地位,他又何樂而不為呢?思忖再三,他做出了對祖逖北伐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折中态度。

司馬睿在表面上也支持祖逖北伐,特任命祖逖為奮威将軍豫州刺史之職,又為祖逖提供了一千人左右的糧草給養,三千匹布料,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并不發給兵器與铠甲,這些軍魂般物品和器具,責令祖逖自己去籌措!司馬睿的本意,是想借這種手段使祖逖知難而退,從而使祖逖的北伐之舉夭折在搖籃之中!

面對如此的冷遇與困境,一向心高氣傲的祖逖,并沒有表示出一絲一毫的退縮之意!他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用實際行動展示出他誓死北伐的決心!

祖逖首先領兵進駐淮陰,張貼告示,招募兵丁,鑄造铠甲,打造武器,不幾日便招募到兩千人左右。兵源齊備,即刻開始行動。當時的中原雖然大亂,但是擁護晉朝的勢力也不在少數,晉愍帝司馬邺在一部分部衆擁載下,還一直堅守在長安,在關中西涼地區,西晉也存在相當大的勢力。在那裏,仍然有忠于晉朝的地方官員在與胡人進行鬥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與祖逖堪稱莫逆之交的并州刺史劉琨此人。當時的并州轄區,其管轄的地域包括今天的山西省的大部,內蒙古與河北省的一部,地域不可謂不廣大!

劉琨不畏強敵,為了不使晉國的土地盡失,在朝廷領導乏力,敵衆我寡的情況下,一直巧妙周旋活動于敵後,牽制了前趙的有生兵力,此時假如朝廷能夠機謀善斷,派遣能争善戰之将配合祖逖積極參戰,收回丢失的國土是極為容易的事情;但是,由于晉愍帝司馬邺年少無知,全由一幫亂臣賊子弄權操控,他們忙的是争權奪利,那還有心思去管丢失的土地?

此時的江南地區,由于還未遭受五胡戰火的侵擾,社會還算比較穩定。如果有明君出面領導,全國上下同仇敵忾,團結一心,恢複丢失的中原土地并非難事。然而,由于當時晉朝內部矛盾重重,無法齊心抗敵,盡管有不少忠臣良将向皇上進谏,但并未被采納。前趙皇帝劉淵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又一次調動大軍,對當時的晉朝國都長安進行加緊圍攻!

當晉朝國君處于危難之時,晉朝的各路兵馬皆處于觀望狀态,躊躇坐視,畏葸不前,無人前去救援,大家坐視長安城被劉淵攻破,晉愍帝司馬邺也做了前趙國的俘虜,由此西晉終于宣布滅亡!

祖逖救國的雄心壯志猶在,無奈兵力既少且弱,而且又遠在淮水以南,又因為遭受來自各方面的阻力,衆事紛纭,雜亂掣肘,所以北伐的步伐進展緩慢而且艱難,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皇帝被人家擄去,卻只能扼腕長嘆,無計可施!

恰在此時,各地反民也乘機搗亂,這無異于又是火上澆油!正當祖逖揮軍艱難行進的時候,在到達谯城地界時,前面又傳來一個壞消息:有流民張平樊雅二人,每人各聚集數千人,在谯城地界建圩築堡,燒殺擄掠,他們憑壘割據,切斷了祖逖軍隊的前進道路!

第四筆:祖逖

祖逖聞聽此訊,經過再三思忖,認為張平樊雅造反,必定有其難言之隐,在此國家危難之時,應該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切不可再同室操戈,自相殘殺!想到這裏,祖逖決定放棄強攻,派員前往說和與談判,盡量讓張平樊雅放棄抵抗,放自己的大軍安全過境是為上策。

Advertisement

祖逖将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下屬,參軍殷義自告奮勇:“末将殷義不才,願以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前往谯城之內,去説服張平樊雅二賊棄城投降!”

殷義被允準進城,此行成功與否,還有待觀望。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