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卓東來并非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人,只是這大唐的皇宮與大清時候的皇宮可是完全不同的,磚瓦琉璃,雖然不至于讓他像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人一般東張西望的瞧着,但停在一處時,也不妨礙他不着痕跡的看上幾眼。
大唐的宮殿十分的大氣輝煌,此處與大清時的皇宮不差多少,随着李世民進了禦書房之後,這整排整排的書架比以前大清時的書房可是多得多,幸而這禦書房也比之大上了一倍不止,也不至于太過逼仄。
尚還記得,在大清時,禦書房中存書雖說得上多,但也由于他們在漢人眼中是蠻族的關系,對于很多東西都非常的忌諱,甚至為了留發不留頭的說法,來了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甚至對于許多書籍中類似有反清複明的說法,甚至是能聯想到的,都盯着緊緊的。
因此,禦書房內的書雖然看着多,但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出來的,避免了十分的忌諱字眼,連着當時的胤禛所看之書都只能從中截取,而不敢在市面上随意購買。
雖說胤禛是大清的皇子,斷沒有反清複明之說,但若是被查出來了,到底也是一樁心病。更何況,陷害二字,并不是因為胤禛是大清皇子,而有絲毫的懈怠的,有心之人同樣可以拿着反書說事。
比如說,拿着胤禛的不謹慎來打他的臉;比如說,拿着給胤禛薦此書的人十分之有異心的借口,打掉胤禛的左膀右臂。
這世上,無事尚能生是非,若是有事,就越發能攪亂了天去。
卓東來并非是愛書之人,因為皇族之人本就不該有自己的喜好,免得被人發現之後作起文章來。但也不可否認,他歡喜拿着書籍打發時間,所以,即使不去翻閱,也一時間有些花了眼睛。
但他向來極為克制,畢竟一個連喜好都沒有的人,又如何克制不住呢,所以在李世民的眼中,卓東來不過是看了那些書架一眼,就把視線回轉過來了。
李世民是要與卓東來商議正事的,兩人又是在這世界的心中至親之人,自是不會拐彎抹角,因此他忙不疊的就把自己原先打算要收拾大镖局的事兒說了出來,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就打算聽卓東來的打算。
卓東來聞言,低着頭沉默了好一會兒,半晌方道:“這大镖局我還有用,若是二哥并不着急在這一時之間的話,且等我一年,可好?”
卓東來素來是個有主意的,李世民既然有心問他的打算,卓東來也不會為了某些試探的可能性而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打算來。更何況,這大镖局在卓東來的眼中,确實是很有用的。
倒不是說卓東來沒了這大镖局就什麽都幹不成,可是這大镖局好歹也是他一手創下來的基業,甚至那時候是為了司馬超群而這麽做,但其中付出的汗水,不是說收就能收回來的。當然,要舍去也不是不可能,但要再建立起另一個大镖局,而且還要有如同現今的權勢的話,即使已經有了經驗,怕還是要花去個三五七年的時間。
可是,統一江湖的機會就在這一年之中,卓東來實在不想錯過。
想到李世民憑着前世翻看的書籍,只會知道大唐的歷史,而且還不一定能記得齊全,那就更不可能知道在唐時還有一個大镖局,以及一個叫卓東來的人了,所以卓東來就把自己這個身份所即将要經歷的一切斟酌得說了幾分,更提起了一統江湖的契機。
李世民對于卓東來從來都是相信的,就如同在前世時,胤礽對于胤禛的信任。即使已經身為帝皇,對皇權極為看重,連着江湖都被他視為己物,但卓東來即然在李世民眼中是不同的,那麽便以江湖相贈,又有何不可?
Advertisement
李世民愛慕卓東來,既然愛慕,就該為他打算。李世民有心日後與卓東來同心同德,自然不能讓世人認為對方不過是因為相貌俊美,而得以爬上龍床,成了男寵。
如何才能不讓世人對着卓東來指指點點?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卓東來的地位可以與李世民比肩。
若是讓卓東來在朝堂上做官,那麽他永遠都會是李世民的臣子,不可能不惹人非議。若是要讓卓東來再造一個亂世出來,李世民可不忍心前世不過四力半的四弟事到如今還要勞心勞力。所以,倒不如讓卓東來成了武林至尊,即使在旁人眼中不過是一江湖草莾,但到底沒人敢得罪了他,不管是因為懼怕他的武力還是旁的原因,總也勉強算得是大善的。
因此,李世民點了點頭,笑道:“如你所願便是了,要知道,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你要做的事情,我阻過你幾次?便是有,也不過是因着時也命也之故罷了。”
“二哥放心,我自曉得。”也領你的情。卓東來不知李世民的心思,也與他笑着說了好些話。
大唐時與大清時不同,因着歷史中多次有皇後太後專權之事,大清時自是不允女子插手朝政,但大唐時還是國風開放的,雖說尚無女子當官的例子,但也并非是不能,至少也有一些衙門請了女師爺女仵作的。
李世民是個強權的帝皇,又有前世在大清時的教導,雖然不至于事到臨頭仍不讓女子當官作宰的,但卻不會允許自己的後宮過了自己的底限。畢竟外頭的女子是外頭的,自己的女人就該有女子的貞靜賢德。甚至于,對于朝政,李世民從不允許她們談論起。
李世民的皇後長孫氏就是一個貞靜賢德的典範。
即使在正史上,這位皇後自嫁給李世民起,就竭力争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也是她親自勉慰諸将士的,在後位時,也是她口才了得,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的,但既然現在這個李世民已然不是史上的那位李世民了,這些事中的某一些,便不該由她去做。
為後者,當母儀天下,而在李世民眼中,皇後母儀天下的标準,首先是貞、然後是靜、接着是賢、最後是德。
在李世民尚不是太子時,長孫氏去争取李淵後宮的支持是應該的,因為後宮中的都是女子,本就不該由李世民這一介男子接觸,沒得來個□□後宮的話頭傳出來。到時候別說争取後宮支持了,怕是不管後宮女子,還是李世民本人都要被世人唾沫給淹死。
玄武門之變時,長孫氏就不該去勉慰将士,因為這不是一個婦道人家該做的。雖然有效,但也僅止是有效而已,畢竟勉勵将士這種事情本該就是李世民親自去做,而不是讓長孫氏替代了自己,因為這不表示了自己連個婦道人家都不如嘛!
稱帝之後,李世民有前後兩世的經歷,又在大清時看盡了那些牆頭草般大臣們的嘴臉,自然也不會犯下錯誤,更不需要一個婦道人家來橫加指責。
做為一個皇後,那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衆妃之主,卻非萬民之主。長孫皇後該做的,不是教化萬民,甚至教化到丈夫的身上,因為人各有分工,連一個做妻子的都要對丈夫橫加指責了,那還了得?莫不是牝雞司晨了?
更何況,這個做丈夫的還是皇帝,而指出一位皇帝的錯誤,那該是言官要做的事情,而非皇後的任務。
長孫皇後是個聰明人,一早就看透了自己的丈夫需要的是一位怎麽樣的妻子,所以自然也不如歷史一般出彩,雖也還是寫出了《女則》十卷,卻與史上的《女則》的記載不太一致。只是,她還是有一個特權,那就是被允許出入禦書房。
禦書房不是李世民辦公的地方,但也屬于前朝的範圍了,當然不該讓女子擅闖,但既然是皇後,總該有些不同于普通宮中女子的待遇。
長孫皇後昨兒個才從史忠臣的口中得知李世民這幾日正為着某事而心中憂苦,便薦了那曲江池給丈夫,好讓他出門散散心。
可誰知,她才才得知了李世民出了宮,本來以為至少要午後才能回返的,結果還不到半個時辰人就回來了,聽說還領着一個穿着紫衣,看着就俊美超凡的後生,不由得心中疑惑。
随即,長孫皇後又聽宮人說,陛下看着臉上焦急,似是比往日看着還要煩心,但有些開始擔心起來。
莫不是那曲江池處發生了什麽事,使得陛下生氣了?
雖說李世民并不是一個愛遷怒的帝皇,可是凡事總有例外的時候,更何況那曲江池還是長孫皇後薦給李世民的,自然心中有些擔憂。
長孫皇後想着,打聽一些曲江池發生何事,應是與朝政無關的,所以便吩咐禦膳房把早些熬制,原是為她的長子李承乾準備的那盅冰糖蓮子羹給端來,然後便讓貼身的宮女提着食盒,領着一幹人浩浩蕩蕩的就往禦書房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