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茶樓行榜1
平王說的這個改日很快就到了,就在四天後。這天一大早,柳子謙就迫不及待的來到平王府等着平王同行,可是平王畢竟是個規正禮全的皇子,就算對什麽事情再怎麽感興趣,也不會像柳子謙這樣表現的這麽明顯。
所以他依舊是不緊不慢的洗漱,吃早飯,有條不紊的挑選出門的衣服,再吩咐下人準備出門的坐騎,這些事情辦完,日頭都一杆子高了,這讓天剛亮就進府等候的柳子謙非常郁悶。
“殿下,等我們到了藝林茶樓,說不定都散場了,您快些吧!”柳子謙跟在終于踏出院門的平王身後催促道。
“你究竟是去幫我遴選賢士,還是急着去看沈雲之的?”平王似乎有意磨他的性子,步子還是不快不慢。
柳子謙牽過王府執乘遞過來的馬缰,偏頭看着平王,語氣非常之肯定:“前者,前者!”
“是嗎?”平王剛硬的臉上滿滿的不置信。
沒等柳子謙回話,翻身上馬,駕馬而去。
柳子謙趕忙跟上,與平王并駕,偏頭笑望着他,“順帶看看你口中這個小有名氣的人能有多大才學。”這點柳子謙沒說假話,他現在确實挺好奇這個沈雲之,不說賀蘭齊看見他之後過激的反應,單是平王對他的青睐也夠讓他對沈雲之産生興趣,畢竟能讓這個大齊眼光最刁鑽的皇子看中的人為數不多。
“怎麽,不相信我手上的卷宗?”
“就是因為你的卷宗,我才更加好奇。如果他真的有真才實學,那麽能為我們所用最好不過,如果只是徒有虛名,那就……”
“是真才實學還是徒有虛名,藝林茶樓行榜之後自有分曉!”
藝林茶樓,如其名,藝術之林,它是長安城最大的幾個茶社之一。來這裏的人,大都是很有才學的仕族大家,他們在這裏交流學術,探讨詩詞,學術氛圍非常濃烈。
而到了每年科舉前期或者有制舉舉行,這裏便聚集滿了天下頂尖的學子,他們聚集在這裏的原因,其一是為了進行學術交流,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散播名氣,結交權貴。
平王與柳子謙到了茶樓後,早有小斯在門口等候,一人牽過馬,另一個領着他們往早已安排好的雅間走去,雅間在二樓,從進門右廊直接上去。
“二哥!”平王剛上二樓,迎面走來一人。
“玉姚?”平王看着眼前頭戴黃色尖帽,身穿紅黃相間細秘圖案窄袖寬緣胡服的安陽公主,一眼驚詫地道:”你怎麽來了?”
Advertisement
大齊國力昌盛,與四夷往來密切,漢胡不分家,長安胡人多不勝數,齊國貴婦小姐們但凡出個門,常有作胡人女子打扮的,既行事方便,也不引人注目。
李玉姚嬌俏的臉上柳眉一挑,笑道:”怎麽,二哥可以來遴選人才,我就不能替四哥來嗎?”
這李玉姚是四皇子昭王的胞妹,性格直爽,雖說平日不涉朝政,兩個哥哥的黨争沒對她造成太大影響,與這個二哥關系也融洽,但畢竟昭王與她一母同胞,感情自是更為親近。
恰逢這種招賢的事情,她就自告奮勇的替兄前來,昭王也知道這個才情不輸男兒的妹妹必能慧眼識珠,替他發掘荊山璞玉,也就應了她。
面對着這個還算疼愛的妹妹,平王剛硬的臉部線條柔和了下來,對他溫和一笑:“怎麽會,我只是擔心你一個女子來這種地方不太安全。”
“放心好啦!”說着朝門外及大堂周圍呶了呶嘴。
平王會意,知道那裏有便衣衛士,于是放心下來,本欲邀她同坐,但她執意要到大堂去坐說是這二樓太遠看不清,平王笑着調侃是不是想離近些好給自己挑個才貌雙全的夫胥,她沒有否認,笑了笑便走開了。
平王與柳子謙在二樓早已安排好的雅間落座,這個雅間方位極好,卷簾只需收三尺高度,便可以将一樓盡收眼底,又不會被人輕易發現。他們落坐沒多久鄭婉兒也如約而至,三人入座後,自有小二奉上茶點,鄭婉兒退避了茶師,親自挽袖煮茶。
大齊科舉制舉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在考試前期,主考官會委派專人到各大茶樓酒肆考察舉子們的才德藝能,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手方式就是“行榜”。
也就是出一些實勢政務或者國策軍政之類的題目貼在茶樓,讓舉子們探讨,而負責科考的官員或者有心網羅人才得的權貴巨卿,會暗暗記下這些人的名字,制成“榜貼”為朝廷選拔人才,或者為自己收羅門生。
若是一舉成名,名字上了吏部主考官的“榜帖”,那麽授官入仕便指日可待,就算沒上榜,也說不準會被哪個當世名流看上,有了靠山,也就有了出頭之日。
他們到的時候,剛好趕上舉子們論題的最激烈時刻,整個茶樓都是舉子們熱烈讨論之聲,還有對精彩答論的喝彩鼓掌之聲。
平王環顧了大廳,熙熙攘攘十餘桌,大都是青一色的青年學士,但有幾個雖也是這子打扮,但體形粗狂,面色肅然,就算是大家都鼓掌叫好之時,這幾個人的神情都沒有變過,與其它學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柳子謙看出他的異樣,問道“怎麽了?”
平王搖了搖頭,”也許是我多慮了吧!”雖如此說着,但他心中還是隐約覺得哪裏不對,不能全然放松下來。
這次“行榜”的內容是:“論邊疆治理之策。“
邊疆問題一直是困擾歷朝歷代皇帝的重大問題,齊國也不例外,自齊玄宗立國到到現在的齊宣宗,歷經幾十餘年,大齊已發展成中亞大陸上最為繁盛的國家,兵強馬壯,國富民昌。
正因如此,它總不乏被周邊一些狼子野心的蠻夷邊國虎視眈眈的惦記,觊觎着這塊“肥肉“。
特別是北方的東突厥,近幾年很不安份,仗着大齊無以為比的幾萬彪悍鐵騎,時不時襲擾一下邊界地區,雖與齊國交戰數次,都以失敗告終,但齊國也未沾到什麽便宜,勞民傷財,損兵折将。
所以邊疆治理問題這兩年被齊國列為江山社稷、邦交民生政策之重中之重。加之最近東突厥和回纥相互往來密切,似有聯盟之意,而這個時候臨時開制舉,而頗為關鍵的“行榜“題目,就是關于邊疆的問題,看來齊帝是想借制舉來發掘人才,以解眼下邊疆的危急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