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殿廷親策2
看來他們也是聽出這句出自三國時期的龐德之口,原話是:“良将不怯死以茍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
龐德曾領兵大戰關羽,射中關羽額頭,就在他大獲全勝的時候,天公不作美,一連下了十幾天的大雨,致使漢水暴漲,龐德為了逃避大水,跑到大堤上,關羽趁機乘船圍困住龐德,兩軍展開厮殺,龐德手下将軍董衡與董超想投降被龐德殺死,龐德對手下将士說:“吾聞良将不怯死以茍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是,我死日也。”後被關羽生擒,寧死不降,最後被關羽所殺。
這也算是兵家熟知的典故,但因為它太普通太無新意,皆知這是身為一名合格将領必備之條件,根本不足以作策對談資,所以大部分人會下意識地将它忽略,或不屑引用。
所以這個論點一出,除昭王、平王和齊帝還是肅容正坐,很多人都是嘲諷的笑聲,那幾個策官也露出了鄙夷的神态。
但是沈雲之笑不出來,反而眼光波動,臉色有些凝重,在聽到趙之渙說出口後幾個彈指的時間,她便明白了:越是基礎的東西越是被人遺忘,越是本質的東西,才越是重要!而人們往往太過于注意技巧與精道,而忽視基礎與本質。
這趙之渙果然夠精明,深知在齊帝、平王,還有在這些由翰林學士、治國能臣、領軍名将組成的考策官面前,他說再巧妙的論點都是班門弄斧,那索性就來個釜底抽薪,以愚致勝。
看似愚忠之語,某些時候,也最能打動人。
果不期然,昭王開口道:“趙之渙之言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啊,一直以來,軍治之法,大都只求如何敗寇退敵,如何以少勝多,如何減損降耗,但卻忘記了一點: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可以勝自然也有敗的時候。将敗被擒,面對生死之時,該如何抉擇,恰是這句‘良将不怯死以茍免’人盡皆之的話,卻又有幾人做到?”
他這話引起了大家的沉思,恰在這時,齊帝開口:“說的好啊,什麽‘常勝将軍’,什麽‘治軍嚴明’!一朝兵敗被俘,不屈降以求生才是真英雄,才稱得上良将!”
齊帝這麽一稱贊,不管是真心折服還是不敢茍同的,皆都齊聲點頭稱贊,趙之渙這一策對,算是答得漂亮。
不知為何,沈雲之一直以來對趙之渙印象都不太好,一開始就覺得他像是一只蟄伏的猛獸,只等時機一到,便一躍而起,瞬間致人于死地。
看來這種感覺沒有錯,他應該一直以來都在隐藏光芒,擇機而動,而此刻一出手,便殺了她一個措手不及,這并非是他的策對,他偏生搶了去,竟然還答得如此巧妙,出其不意卻取巧致勝,給了她很大的壓力。
按說大家同為昭王幕僚,該和睦相處才是,可這些天的接觸,她覺得他并不是個想與她和睦相處的人,而且還極有可能會相處的很不愉快。
如果接下來的回答不能勝過他,不光是在衆人面前丢臉,怕是連入仕也會困難。
“沈雲之,你如何作答啊?”
齊帝這話一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轉到她身上來了,因為前有趙之渙的巧秒策對,大家也有一些看好戲的姿态,似乎都在等着看他要以什麽要的論點來超越趙之渙。
Advertisement
趙這之渙這不是存心給她找麻煩嘛!暗罵了一句,沈雲之擡頭對上齊帝的視線,深呼了一口氣,緩緩道:“回陛下,草民這裏,也有一個典故。”
“哦?”齊帝似乎對有些興趣,稀疏的眉毛揚了揚,道:“說來聽聽吧!”
“屈尊勞将!”
沈雲之接着道:“漢史紀:文帝上自勞細柳,不得入,軍門都慰曰‘軍中聞将軍令,不聞天子诏,上乃使使節诏周亞夫:‘吾欲入營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軍士曰:‘将軍曰,軍中不得驅馳,’于是文帝按辔徐行。至中營,亞無持兵輯,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文帝為動,改容式車。”
她說到這裏停了下來,目光掃過衆人,道:“此後文帝曰:‘此真将軍矣!’”
她話完,無人出聲,就是齊帝也沉默了,此典故他當然知道,說的是漢文帝到慰問屯于細柳的周亞夫所統領的将士之時發生的事情,說是軍中将士只知聽将命,只認将領而不怯皇權,即便是皇帝親致也是先得令才請入,周亞夫并未因他是皇帝而屈身俯拜,只以軍禮謝之。
而文帝對此并不為意,反而大加贊賞,說這才是真将軍,此前慰勞的兩處軍營有如兒戲,駐守在那裏的将領就可能被偷襲或被俘虜,至于周亞夫,如此治軍嚴明,怎麽會被侵犯呢。
她這個典故雖是頌揚了周亞夫治軍之嚴明,但對于君王來說,又有另外一些了,很明顯,齊帝認為周亞夫所為确實不失良将之本,但同時也變相的挑釁了皇權,在帝王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不管是民是臣,是兵是将,皆以皇權至上,若是他們有不受皇權約束的時候,便有些危險了。
所以在他這個從小學皇權學馭下之術的君王看來,這個回答并不怎麽高明。倒是那些學子和考策官以為上佳。
平王看着父親的臉色,自是知他心思,正想着沈雲之不該用此典故來對策,卻聽她又道:“阃以外,将軍主之,不從中制也。蓋将權不重,則軍令不嚴,士不用命,故穰苴戮齊五之嬖臣,孫武斬吳王之寵姬,而後能使其衆,以成大功。觀周亞夫之紀律嚴明,誠為一時名将,然重其權而優其理,非文帝之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