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打開的市場有點奇怪

好幾個米販子下鄉了。

徐寶昌就是其中之一。

他其實不是竹山鎮上小吃街餐館的供應商,但是他是場市那天問過米價的,甚至試圖收米的人。

當時他淬了一口,嫌棄這米價太高根本不會有人買,誰知道……今天忽然就火了呢?

大家都猜這個價格放在那裏,其實需求量高不了多少,于是不少人猶豫着幹脆就沒動。

但他熟識的李老頭有魄力,先去買了些回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的米直接賣給那些餐館,全部賣出,直接賺了!聽說是因為第一個去的,被給了個優惠價,利潤直接高出來一截!

徐寶昌那叫一個後悔啊!他怎麽就沒先去呢?那李老頭還是拿了條煙像他打聽得地點,可恨他自己把財路賣了,自己還沒賺到!

他只好忙不疊也跑下鄉,希望這會兒進貨還能有個賺頭。

幾周很快過去,除了食味軒,其他幾家餐館陸陸續續也買到了靈米。

嘿,那位洪老板想靠香味吸引人,搶了他們的生意,他們也不是吃素的!

很快就有好幾家餐館幹脆光明正大打出來牌子:食味軒所用原香大米飯,讓你聞得到,更加吃得到!

廣告牌上還有一碗香噴噴的大米飯,然後是标價:20元

這就是其他老板們想出來的方法。一斤米剛好能煮6-7碗飯,他們就按這個價格賣了,還能踩着食味軒的名聲。

洪老板之前吸引人的越多,這會兒他們的潛在客戶就越多。那家夥光給人聞又不給吃,早就惹上衆怒了!

如今,嘿嘿嘿,全都是他們的顧客!

……

Advertisement

外面的競争對竹笙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錢這一塊。積少成多,這家買點兒那家買點兒,她手上漸漸又是幾百斤賣出去了。

但竹笙沒有料到,餓死鬼——他大名叫張大年,竟然沒能成事!

還是那個倉庫,還是一堆靈米之前,竹笙站着,餓死鬼把自己的身形一點點矮下去,嘴裏小聲嘀咕着:“這也不能全怪我呀!人家一看我要麽動手要打,要麽立刻把東西卷了就跑,根本就不給我機會!”

張大年這幾天也算是勤勤懇懇跑了好幾個修行門派了。

但這裏不得不說明一個問題,張大年能知道的門派……那不都是被他吃過的嗎?

當初的苦主沒能抓住鬼,就一同發布追殺令要讓張大年好看。

等張大年回頭,哪怕把靈米說得天花亂墜,所有人都是一個反應:

騙子的話你也敢信?

還不把鬼先打一頓出口氣再說!

張大年身為餓死鬼,神通主要在吃得快和跑得快這方面。別的鬼面對法寶半天沒辦法,但是他偏偏就能啃了。別的鬼幹壞事了跑不過,張大年除了幾招能快速偷襲把人重傷,就這方面練得極好。

竹笙聽張大年介紹完,更加恨鐵不成鋼。這麽會跑,這不應該就是擅長跑市場的嗎?

張大年這會兒大半個身體已經陷入地下了,就剩個頭在外。竹笙時不時掃過來一眼,看着似乎就想踩他一腳。

他估摸着竹笙的憤怒程度,趕快搬出自己的救命金牌:

“其實……我雖然沒能賣給那些門派,卧底進去。但是我賣給別人了!”

竹笙的腳步停下,“誰?賣了多少?”

剛剛張大年話語中好像混進去一個奇怪的詞語……不過那不是重點,以後再說。

張大年言簡意赅:“人。”

修士他搞不過,人還欺負不了嗎?

要知道,身為在修行界也有那麽點名聲的老鬼,他也是有人供奉的!那一個個可指着想讓他幫忙辦事兒。

“我說通了好幾個,他們雖然不願意襄助我們成事,但是願意和我們保持友好态度,以這靈米為信,每人先購買一百斤……”

簡而言之,他雖然沒能做成卧底,也沒能招到小弟,但是他找到了一群願意保持友好關系的同盟!

張大年自覺還是辦成了點兒事,他慢慢從地裏爬出來,悉心彙報着,說出了一堆竹笙聽着總覺得怪怪的詞。

……莫非這是這個世界鬼怪特色?

竹笙眉頭皺起又舒緩,竭力讓自己接受。

看來她不能僅僅在竹溪村入鄉随俗,這方面也得學會才行。

“你做得還不錯。”竹笙點頭稱贊道,“好好保持,繼續努力,多開發一些新客戶。沒想到你腦子還挺靈活,既然門派那邊不行,找其他能接受的人也行……”

竹笙品了品,覺得還挺妙。原本找門派也就是看在那些門派願意買的份兒上,他們不買其他人買還不是一樣!

于是她指着牆角一袋靈米對張大年說,“這是給你的。”提成和工資。

張大年激動地渾身一抖,深深拜服,“我會繼續努力的!”

竹笙:……

還是感覺有哪裏不對。

算了,萬事萬物何必計較那麽多呢?

之後一段時間,除了一部分是米販子來買,另一部分就是張大年去送貨了。

很快,竹笙這一批靈米除了預留的大多賣出,一共賣了近三十萬元。名聲在當地村鎮,尤其是竹山鎮那一塊兒打響,以及竹笙毫不知情的,由張大年牽頭奔走成立的什麽魔道聯盟內打響。

大家雖說是意思意思買點兒,但靈米這種好東西,接觸到後懂得都懂,誰沒偷偷吃兩口呢?

吃完了,等下次看到張大年,還得故作坦然地問道,“我想着上次那點不夠體現我們的情誼,要不讓我再買點吧!”

弄成這樣,也是十分詭異了。

有了錢,有了第一個員工,竹笙立刻着手開始擴大規模。

一畝地實在是太少了,幾乎幹不了什麽。

她看上了後面帶竹林的那片山頭。

她還想修繕一下房子,能在竹林邊上蓋一個最好。

但是要在山頂搞,不可避免地又涉及到通水通電,和修路上去的問題。

竹溪村的窮,不僅僅體現在少有人家裏有電話和手機,更體現在沒多少家電。大家屋子裏也就拉個電燈,往往還舍不得開多久。

而竹笙這種茅草屋就更慘了,之前通電那會兒這屋子沒人住,于是都沒有搞!

雖然竹笙記得現在智能手機還沒普及,但還是有些懷念那個時候。

不過她也不懂科技這塊兒,不可能一下子跨過去。能做的,只有先把屋子修一修,電給通上。

這些還算好說,花錢就行。

修路,竹笙卻是遇到了難題。

給小山包上修路,主要是為了上面種的東西好用三輪車拉下來。

但是村子外的路還不夠暢通也沒用。

于是竹笙去找村長問承包山頭一事,順便問了問這路什麽時候修。

村長讓竹笙坐下,給她倒了杯茶,嘆息道,“這路啊,其實修過一回了,但是沒修好。”

竹溪村發展艱難,其實早就想過修路了。

但偏偏是這路,成了村裏老大難的問題。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