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擴大規模一番規劃:竹荪要種,雞也要……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口號喊了許久,誰都明白。

竹溪村雖然位置偏,但國家也沒放棄,前兩年搞一些什麽村村通工程就開始修路。

但所有人還是低估了竹溪村這邊的困難。

要翻過一座山進來,首先就是技術問題。這地勢一高、一陡峭,修路難度陡增。與難度一同上升的,還有資金問題。要用更好的技術,更好的材料才能抗住,那成本豈不是上去一大截?

困難總是需要克服的。當時,當地也找了專家測繪,決定先修個難度低一點點的,起碼讓這裏去鎮子和縣城不用那麽遠,再不濟繞路但是車能通行也行。

工程被當地的一個施工隊承包了。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才修到山前一段,開始下起了暴雨。

那場暴雨接連下了三五天,竹溪村這邊自從難以賣竹子後生态保護得不錯,河流中水位上漲也不算太多。但是山前的溪頭村就不一樣了,他們和竹溪村當初競争竹子的生意成功,靠他們那一面山上的竹林、樹木多有砍伐,驟然遇到這麽大的雨,一下子發生了泥石流,愣是把修好的一段路都給沖垮了!

衆人這才發現還是低估了這一塊兒修路的技術難度。

而那一段路光是清理就十分麻煩,再加上資金不足,也沒能繼續修了。

村長聽竹笙問起來修路,也能猜到她的來意。如果他沒猜錯,竹笙今年那批大米賣得很是不錯,這會兒也是想回報村子做一件好事。

“你的心意我明白,但是現在還不到時候。你那點兒錢哪兒夠呢!”村長握着茶杯,搖了搖頭。

三十萬對這會兒的竹笙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原身兩個月前都還在為幾千塊錢發愁,對現在的竹溪村來說也絕對算是筆巨款。但對于修路來說,尤其是這種還有些難度的路,杯水車薪。

被村長這麽一勸,竹笙點點頭,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今年不夠,等明年再看看,倒是她想種的竹荪不能再拖了。

竹荪這種菌菇依附竹子生長,要是人工培育,十月十一月就是比較适合的季節。

“村長,我還想承包我們村子後面那個小山包,帶竹林那片。”

Advertisement

這種要承包是不可能一次性幾畝幾畝承包的,但竹笙現在錢不多,便說好先承包一百畝地。

因為這片地上面有不少林木,不算太便宜,但竹溪村又很偏,別說貴了沒人承包,就是現在便宜,也沒誰願意承包。最後按便宜的給竹笙算的,一畝地一年四百塊,一百畝一年就是四千塊,承包三十年,共12萬。

手上的錢嘩啦啦少了十二萬,荷包頓時空了近一半,但該花還是得花,甚至為了不錯過時間,要先搭建好上面需要的房屋設備,竹笙還得加錢弄快點。

之後為了各種手續,竹笙又去找過村長好幾次,順便也問問有沒有什麽政策扶持。

種地可以簡單着種,好像往屋後撒一把種子等着它們長起來就行,規模一旦擴大,要注意的東西就多了。

地形、土壤、氣候等等是否适合作物生長只是最基本的,要想賺錢,得盡量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成本上就涉及到國家今年扶持哪些作物會給補貼、購買哪些農機可以用哪些政策申報有優惠,在收益上又包括今年市場行情、銷售渠道等等。

哪怕就是農機這一項,裏面門道可多了去了。就像是之前竹笙種水稻,就有不少專用的農機,例如收割可以用的聯合收割機、平整土地時可以用的拖拉機、移栽時用的插秧機等等。但是同樣的機器,申報項目不一樣得到的補貼又不一樣。

這些都是竹笙和村長聊多了才知道的。她畢竟現在就一個鬼可以使喚着種地,整整一百畝,哪兒忙得過來?雖說不一定真的買了用上,先了解一下也挺好。

村長很高興竹笙去年賺了筆錢還願意繼續在這裏發展,竹溪村都還是個貧困村,大多數村民小打小鬧的規模,他就算知道這些也用不上。現在竹笙擴大規模了,要是招人還能給其他鄉親帶來點收益。當然,他也勸過竹笙要不要去讀書,被竹笙打着哈哈轉移話題了。

不過知道竹笙承包那個帶竹林的小山頭是要種竹荪後,村長猶豫着問了下,“那竹林除了砍點竹子做培養基之外,你沒想過再弄點什麽?”

竹笙承包的一百畝地,對其他村民來說,這簡直是錢多了沒處花,山上的竹林老一輩都有共同意識不能随便砍,剩下的地還沒低處的肥沃,拿來做什麽?種果樹?竹笙承包的山頂那塊兒離下面村子都還有好一段距離,簡直是不方便極了。

但是這些缺點對竹笙來說卻剛好。

手上有靈壤,土壤她可以改。離下面有段距離,就不怕她之後靈氣積累夠了使用法術、或者是自己雇傭鬼魂種地的事兒被人發現。她要種的竹荪可以在外面挖坑種,也可以在房屋內種,這些地形影響不大。平整的地方再開出來種點兒其他的也夠了。

但是一百畝只種竹荪,好像是空了點兒……

“村長是有什麽推薦的嗎?”

見竹笙終于問道自己了,村長這才滿意,“你可以養雞!”

要是其他村民,沒這個規模和資金,村長都不會随随便便開口。但是竹笙這條件太适合散養雞了,可以就放着在竹林中跑,完全不礙事兒!

“你還沒養過,一開始少養一點兒,有不懂的去問問今年來的小張他們……”村長忍不住又囑咐幾遍。

他孫女兒也差不多就是竹笙這個年紀,這孩子如今都開始搞什麽規模化了,真是了不得啊。

村長說起養雞,竹笙漸漸也從原身記憶中找到了點什麽。

竹溪村是貧困村,自然也有扶貧人員下來的扶貧。

之前就是他們給貧困戶家裏送了小雞仔,希望能增加一點大家收入。

竹笙那會兒還和王秀榮一起住着,他們家裏兩個孩子,王秀榮不怎麽種地,就偶爾做做零工,家裏收入大頭靠竹有實拿錢回來,偏偏竹有實好幾年才回來一趟,他們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捉襟見肘,也是村裏的貧困戶,自然被分到了雞崽。

王秀榮是不肯養的,最後還是原身養大了雞,不過也只大了一點,她那個弟弟竹英才嚷嚷着要吃雞的時候王秀榮果斷抓住殺了,讓竹英才吃得滿嘴流油。

而村長口中的小張,應該就是今年新下來的駐村幫扶人員,負責農業技術指導。

竹笙想象了一下自己去找對方問竹荪怎麽養,對方說應該是這個溫度、濕度……

簡直就像是她被人指指點點你今天給穿多厚的衣服一樣!

她瞬間打了個寒顫!

這也太可怕了,不行,不能問竹荪,只能問問雞。

養雞好啊,雞崽長大了就能殺了吃肉了。如果她沒記錯,差不多三四個月肉雞就能出欄了,現在養剛好過年那會兒能吃。

竹笙想起了雞肉的味道,忍不住抹了把嘴。

村長不提她都沒意識到,自己吃了兩個多月的素。旁邊左鄰右舍也窮,沒肉吃,她都忘了自己賣完大米有錢可以買肉吃了。

竹笙先去找村裏養雞的人家買了只雞,然後拎去了林桂芬家,“林奶奶!我買了只雞來,今天殺了吃吧?”

她是獨自一人居住,林桂芬和竹誠也是孤寡老人,孩子不在身邊。兩家人住得近,又多有來往互相幫助,竹笙漸漸都是帶着好的食材到林桂芬這邊來吃飯了。

忙碌了一整年,農人們終于可以閑下來開始,儲存糧食,準備過冬。竹笙來的時候,林桂芬正在腌菜。

竹溪村往外交通不便,但村內的環境還很不錯。靈氣浸潤滋養的山水,自然也長出了味道鮮美的各類青菜、野菜。

在山上采摘一把,取嫩尖、箭杆、菜薹,切開晾曬,曬軟後用鹽腌制,之後每天揉一次,揉五六次後便能散發出油光,加香料再翻幾次,等半個月左右裝入壇壇罐罐之類的容器壓緊,用老葉和泥土封口,倒置曝曬個半年一年。

等封口的泥土潤濕了,菜就成熟了。此後每年秋天還有轉一次壇,如此兩三年才算是充分成熟。

眼下林桂芬就是在轉壇,她腌制的是冬菜,看着光澤油潤,竹笙把捆紮好的雞先放在一旁,打水洗了個手,迫不及待地就逮住空隙夾了一筷子。

冬菜咬着脆脆的,那股蔬菜本身的清香混合着腌制後的辛香和醬香,咬在嘴裏瞬間讓她分泌出口水來,恨不得立刻扒口飯吃。

林桂芬把東西放下才空出手來,看着外面的雞,就忍不住念叨竹笙兩句,“這會兒你亂花什麽錢買雞啊……”

竹笙可不愛聽這些,她立刻轉移話題道,“今天做道小雞炖蘑菇怎麽樣?或者是辣子雞也行……”

她之前種的辣椒有不少曬幹了。雖然沒有種蘑菇,但是靠着竹山,上山采一點也不費勁兒。

林桂芬說道,“你都過來了,這會兒還上山去采蘑菇嗎?今天就做辣子雞,咱們先殺雞。”

真千金先種田暴富了

···
下一章 上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第18章 .擴大規模一番規劃:竹荪要種,雞也要……

21%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