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洛陽輕廢後

馮熙逝世的消息傳來後,四月三日,元宏在行宮給馮熙舉辦了追悼儀式。

還親筆寫了書信送去平城安慰馮清,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馮清寫信,極力安撫馮清及其背後黨羽,之後又下诏讓太子元恂返回平城,協助馮清處理太師馮熙後事。

元恂回平城後,元丕的兩個兒子元隆和元超覺得機會來了,就密勸馮清,希望馮清把元恂留在平城,擁立元恂在平城登基,和元宏分庭抗禮!

馮清大驚失色,連連拒絕,處理完馮熙喪事,就命人迅速送元恂回洛陽,絕不可在平城多逗留。

馮聿他們也來勸馮清,說元宏是要徹底清算馮氏了,馮誕和馮熙都是被他害死的,不能再心軟了,把太子控制在手裏,才有和元宏對抗的資本!有很多鮮卑老臣都是擁護太子,反對遷都的。

而元恂自己,也不喜歡洛陽的氣候,嫌棄洛陽,一心想回平城,恢複鮮卑舊俗。

馮清心裏忐忑不安,這段時間元宏給她書信給的很勤,每一封都是言辭懇切,極盡安慰。

馮清覺得,元宏不會那麽狠心的,他是關心自己的,他那麽愛馮誕,絕不可能是他害死的馮誕!馮熙年紀大了,又久病纏身,不過是因為馮誕之死,傷心過度才會去世。

她斷然拒絕衆人的勸告,堅持送太子返回洛陽!并讓元恂一定要遵從元宏的旨意,不要忤逆元宏。

馮清何嘗意識不到風雨欲來,可是她賭不起,而且,她也确實不想與元宏反目,正如當年她對馮誕所說,在文明太後與元宏之間,她自是忠于她的丈夫……

馮清做出了正确的選擇,阻止了一場動亂。

元宏對她很滿意,太和十九年九月,元宏下诏讓馮清率六宮妃嫔和剩餘百官全部前往洛陽。

馮清松了口氣,她知道,自己選對了。如果她沒有送元恂返回洛陽,元宏恐怕會毫不留情的發兵平城平叛,到那時,她與元恂都将死無葬身之地!

高照容卻拒絕前往洛陽,她說,他回來了,她不能走。

馮清微微紅着眼眶,元宏诏書說了,是要帶走全部留守平城宮的人,全部!

但是,她還是違背了元宏的旨意,擅自作主以為馮太後守陵之名,把高照容留在了平城宮。

高照容的三個孩子是不能留在平城的,高照容讓楊媛帶孩子們去了洛陽,要她好好照顧孩子們,楊媛點點頭,含淚跟高照容道別。

馮清派人去永固陵請回了王鐘兒,希望她可以暫時回來照顧高照容。

到了洛陽,馮清告訴元宏,高照容已經精神失常了,不宜再侍奉。

她本來已經準備好迎接元宏的憤怒,可元宏只是很平靜的聽她闡述完這一切,對她說,你做的很好,算是默許了。

廢太子勢在必行了,他必須保護新太子,不能讓朝臣猜到他真正屬意的太子,讓他們有機會攻擊元恪。

把高照容留在平城,讓所有人都以為她已經失寵,誰都不會想到元宏心中真正的太子人選會是元恪!

就讓元怿他們的母族和元恂鬥吧,等鬥的兩敗俱傷之時,元恪才能真正無後顧之憂的登上太子位,那時候再接她來洛陽也不遲……

洛陽的一切局勢都在按照元宏的布局穩步展開,馮清此時依然是受盡尊寵的皇後。

可讓馮清萬萬沒想到的是,抵達洛陽這年的年底,當馮熙的棺椁被送來洛陽安葬之時,馮妙蓮也随家中兄弟姐妹同來洛陽了!

元宏竟然把馮妙蓮接到洛陽了!

那一日,元宏親自去迎接了馮熙的棺椁,馮妙蓮看到他之後就撲通跪在他的面前痛哭流涕的訴念舊情,許是見她喪兄喪父,哭的可憐,想她又在宮外吃了那麽多年苦,元宏答應她會接她回去。

馮清沒有過錯,元宏要廢黜她,就需要有人來扳倒馮清,只有馮氏才能打敗馮氏,馮妙蓮是她的姐姐,比她早入宮,又一昧只知道争寵,最合适不過。

可馮妙蓮是文明太後驅逐出宮的,要接她回宮,就得洗清她身上的罪過。

當年馮太後驅逐馮妙蓮,是王遇配合的馮太後,多次數落馮妙蓮罪過。元宏便稱馮妙蓮沒有過錯,以污蔑馮妙蓮的罪名廢黜罷免了王遇,派人把她接回了宮裏,冊封昭儀。

王遇是馮太後留給馮清的人,他這一廢,馮清連最後一個幫手也沒有了。

馮清失算了,她此時才意識到,馮熙和馮誕都死了,元宏下一個要對付的,就是自己了……

至于馮妙蓮再入宮後,如何受盡恩寵,屢辱馮清,都與高照容無關了,畢竟,她不在洛陽,她也看不到了。

她一個人留在平城,守着這偌大的宮殿。平城宮宛如一個巨大的囚籠,将她困鎖在裏面,明明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她卻覺得自己在此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在夜晚的時候,她總是沿着平城宮的石板路一圈一圈的走着,不知疲倦,每到一處,都會回憶她和他的點點滴滴,在別人眼中的牢籠,如今卻成了她回憶唯一的載體。

她總能看到夜空中那火紅的鳳凰,她向他張開雙臂,卻始終夠不到鳳鳥的翅膀……

冬天的時候,她會去池塘的冰面上滑冰,她從這頭滑到那頭,仿佛那最後的一面,他們終于沖破這一水之隔,走到了對方的眼前……

春天的時候,她坐在桃樹下彈着琵琶,桃花紛紛落在她的發梢、肩頭,卻再也沒有人幫她撿下。

她的琵琶已經彈的極好了,她總是輕唱着那首他們的歌,青陽二三月,柳青桃複紅。車馬不相識,音落塵埃中……

在他忌日的時候,她會默默給他倒上一杯酒。

在他生辰的時候,她會坐在桃花樹下發呆。

在夏天的時候,她會撐着小船到池塘摘上滿滿一船的荷葉和蓮蓬,反複的熬着那一碗荷葉粥,然後把它們吃的幹幹淨淨。

七月的時候,王鐘兒帶來一個洛陽的消息,說馮清被廢後了。

高照容只是眼神動了動,依然若無其事地撥着她的琵琶,她已經習慣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不想再聽到那些紛紛擾擾……

可是,即便她再不想接觸這些紛紛擾擾,紛紛擾擾也會不斷的向她湧來。

平城宮漸漸有了人息,守衛多了,侍候她的宮人也較之前多了起來,她不知道是為什麽。

王鐘兒眼神複雜道:“平城不安全了,陛下廢了皇後,下一步,大約是要廢太子了,到時候,太子黨的舊臣一定會做亂。”

廢…太子啊……

太和二十年八月,距離馮清被廢後僅一個月,元宏離開金墉宮前往嵩山,命太子元恂入住金墉宮。

元恂入主金墉宮後,宮中突然流言四起,說元恂的生母是因高照容而死,該死的本是高照容!

小黃門蘇興壽更是告訴元恂,高照容是高允族人,他曾扶侍高允上朝三年,非常清楚整個渤海高氏都是支持二皇子元恪為太子的,如今馮清被廢,太子又是廢後所養,太子位恐怕岌岌可危了!

元恂因此恨透了元恪,還遷怒所有渤海高氏之人,太子中庶子高道悅苦谏元恂,不要輕信流言,陛下并無廢太子之心!

可高道悅也是渤海高氏之人,元恂已經不信任任何高氏之人了,竟于宮禁之中親手殺了高道悅,舉朝震驚!

之後,元恂便與左右密商輕騎返回平城,盤踞恒州、朔州稱帝與元宏分庭抗禮!

尚書令陸琇連夜将消息傳給元宏,元宏大為驚愕,高道悅不僅僅是朝廷大臣,他的妻子李氏更是獻文帝的表妹,元宏的表姑。

高道悅于內乃是外戚至親,元恂殺他可謂是大逆不道了!

自己還活着,元恂都敢如此兇悖,日後若是繼承大統,北魏江山豈不毀于他手?這太子,是徹底留不得了!

元宏依然不動聲色地繼續巡視,返回洛陽後迅速召來元恂數落他的罪行,親自動手杖責元恂,自己打完後又讓元禧接着打。

元恂被打的躺了一個多月才能下床,被囚禁在城西別館看管。之後,元宏便召來穆亮、李沖等人密謀廢太子!

遷都洛陽時,元宏曾下诏,死在洛陽的北人,禁止再返回平城安葬。

馮誕死後就是葬在了洛陽,馮熙雖然死在了平城,卻還是把棺椁運來洛陽安葬了,高道悅死後,元宏卻下了一道特令,特許高道悅葬回原籍。

高道悅是遼東人,在他父親那一代與渤海高氏連宗,落籍渤海,元宏讓高道悅葬回祖籍,就是讓他葬到渤海脩縣高氏祖籍,讓他真正成為渤海高氏族人!

只要他歸葬成功,以後,高照容的家人也可以入籍歸葬渤海了,她就是真正的渤海高氏之人!

他答應過她,會給她一片土地,讓她生根!

廢太子的阻力很大,鮮卑舊貴族不會輕易妥協的,何況高照容家世微賤,元恪沒有外戚背景可依靠,元宏想立他為太子,可除了元勰和元詳,壓根沒有大臣支持他,何況元勰和元詳還年輕,他必須為元恪鋪路。

高照容是北燕遺民,也算是遼東兩燕舊臣後人,元禧的母族是遼東豪族渤海封氏,元禧在冀州經營已久,勢力不容小觑。

元羽的食邑是青州渤海郡東光縣兩千戶,現又出任了青州刺史,冀州、青州都是馮氏的基本盤。

元禧、元羽都跟馮氏關系匪淺,他們位高權重,又是元恪的叔父,元恪只要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太子位就穩了!

從冊封元瑛為長樂公主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準備着了,把元瑛封到冀州大郡,就是默認高照容是出身渤海高氏,将元恪的母族與遼東的豪族綁在一起,讓他們成為元恪的後盾。

遼東一帶臨海,滄州、瀛洲、青州傍海煮鹽,都是産鹽之地。

滄州是從冀州和瀛洲分了幾個郡設為州的,滄州有煮鹽之竈一千四百八十四,瀛洲有四百五十二,青州有五百四十六!

遼東的豪族大多有私鹽經營,但是歷朝歷代朝廷都會打擊豪強,明令禁止私鹽販賣。

為了能讓元恪登上太子位,元宏不惜開放鹽禁,将販鹽的利益讓步給遼東豪強,換取元禧、元羽和遼東大族對元恪的支持!

太和二十年十二月七日,元宏開鹽池之禁,解除不許民間私造私販鹽的禁令,與百姓共享販鹽的利潤。

太和二十年十二月八日,元宏廢太子元恂為庶人!

十日,恒州刺史穆泰與定州刺史陸睿反,元思譽知情不報,廢為庶人,元宏派任城王元澄前往恒州平叛!

元恂的太子黨羽被徹底清除了,大局看似已定,可新一輪的博弈,也要随着新太子的冊立展開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