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渠朝大部分的規章制度和習俗都繼承了神朝,加上前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米價最便宜的時候是渠高宗時期,也是渠朝的第三位皇帝,20文每鬥,僅比神高祖米價最低的時候低了8文錢。
渠朝共歷十一帝,女帝六人,男帝五人,歷時287年,皇族為劉氏,高祖劉睦州,末帝渠靈帝劉奭,後被華高祖封為渠侯,一朝惠一朝,随着渠朝的滅亡,神侯成了歷史。
末帝是不配享有廟號的,所以兩位末帝都沒有廟號,哀和靈都是谥號,而且是帶有同情心的惡谥。
恒歷是神高祖的偉大舉措之一,恒歷1年即是封建社會開始的第一年,與年號計時同時進行,互為補充,今年是恒歷609年,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就能發展成現在這樣的農業大國,各方面技術也都趨于成熟,石忞還是打心眼裏佩服的。
神高祖沒有像秦始皇那樣焚書坑儒,但還是把文字資料全收到了皇家圖書館,并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和一切其他的統一标準。
神朝的相關制度、标準和皇宮,經過渠朝的繼承發揚,到現在已經趨于完善,因為兩位末帝都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了退位禪讓,才讓皇家圖書館也一同被保存了下來。
華朝一開始也是用的前兩朝的都城和皇宮,可華高祖覺得都城實在老舊,無論是城市的疏散能力還是排水能力都已經老态龍鐘,無法彰顯新朝新氣象,逐改定現在的繁都為都城,一切從零開始,花了近二十年才建成。
紙是渠朝中期才改進形成普遍使用的,所以在這之前的資料都是竹簡,石忞去看過,上古時期和奴隸制時期的一些文字看都看不懂,好在這裏也不缺史書大家。
神朝的時候編著了奴隸制社會的兩個王朝史,分別為第一個家天下奴隸制國家紀國的《紀史》,共4冊,講述了紀國六百多年的歷史,王族是軒轅氏,共歷二十八王,因年代久遠記的不是很詳細。
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奴隸制國家萊國,推翻紀朝後,封了自殺而亡紀厲王的女兒為紀侯,王族高辛氏,歷時七百多年,共歷三十王,也是封秦氏為神伯的中央王朝,共6本,記載的比較詳細。
惠封前朝王室的好習慣也是從萊國開始的。她剛傳來的那會學的就是《萊史》,所以印象比較深刻。
因為奴隸制的朝代比較久遠,加上那時候文字也不統一,所以留下來的資料、記錄多是記載重大事件,生活上的瑣事則甚少記載,所以那時候的米價是個謎。
恒歷以前的年份則稱前恒多少多少年,比如萊朝建立的那一年就是前恒758年,而到了紀朝建立那一年則是前恒1391年,再往前因為都是傳說,沒有具體文字可考,則統稱上古時期。
這裏的上古時期也有三皇五帝,而且這三皇五帝都是做了大貢獻的部落共主,沒有大貢獻的直接連傳說類記載都沒有,三皇分別為天、地、人,其中天為女,地和人為男,都長的千奇百怪,所以才說不可靠。
五帝則是紅、橙、黃、綠、青五帝,其中紅帝、橙帝和青帝為女,其餘為男。
華朝從高祖石愆算起,到今年已經是第277年,石暄是第九位皇帝,按照王朝生命周期發展,确實是日落西山的時期。
Advertisement
這從米價就看得出來,到華朝第二皇帝太宗時期,更是高度重視農業發展,米價又降了一點變成25文每鬥,第三位皇帝仁宗時期,繼續重視農業生産,米價又降了5文,到第四位皇帝高宗的時候終于進入了糧價最低期14文每鬥。
這段時期也被稱為“四帝之治”,比前朝的“三帝之治”更加繁榮昌盛。
可惜到第五位皇帝道宗這裏,因為她能力平庸,又喜好追求長生不死,也不知道是不是踩了神高祖腳印,一個勁的煉丹,結果加速了她的死亡,華朝就是從她這裏開始走了下坡路,米價升到了26文每鬥。
到了第六位皇帝成宗,她倒是不像母親那樣追求長生,而且也頗為努力,可惜資質太差,就像現代人瞎忙活一樣白辛苦,但好歹人家有心,所以她女兒和大臣給她定了成宗,米價勉強維持在每鬥30文左右。
到了石焺的母親,第七位皇帝英宗這裏,米價直接一路飙升,最高時達到每鬥70文左右,如果說前面兩位是平庸帝,那這位就算得上昏君,不僅不重視農業生産,還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好的話,寵幸奸臣,屠殺忠臣,在位二十三年,把昏君的潛質發貨的淋漓盡致。
英宗挺好聽的,卻不是個好的廟號,典型的明褒實貶,要不是後代據理力争,或者說給力,廟號可能比這還差,這也是她能獲此殊榮的根本原因。
英宗種下的惡果,導致到了石忞皇祖母武宗時期,發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歷時一年方才平息,參加叛亂的八王犯了叛國罪,依律被貶為平民後在菜市場斬首,家屬則被賜予毒酒賜死,王府所屬官員也全被斬首,家屬發配東沙,非诏令不得離開。
平息內亂之後,華朝元氣受損,米價一度高達80文每鬥,武宗只得與民休養生息,期間整頓了一下吏治,可惜決心欠缺,力度不大,收效甚微。
在石忞穿過來之前還發生了兩次大範圍的天災,雖然武宗已及時采取措施,可範圍太廣,手段太落後,所以還是造成了不可挽回損失。
兩次災害,一次是發生大範圍鼠疫,死了五百多萬人,還有一次是大範圍幹旱,整個華國大部分地區顆粒無收,餓死者不計其數,據史料記載至少四百萬。
華國人口最多的時候也就一億三千多萬,這一年就去了近千萬,對華國各方面的打擊都是不可估量的,正真的日落西山之勢!
人禍、天災,各種各樣的麻煩接踵而至,讓武宗忙于應付,疲于奔命,好在能力尚可,用人方面又選賢任能,勉強在後期将糧價降下了二十文,降到了每鬥58文左右。
可石暄即位後,不僅不圖振興,發展生産和農業,反而各種恣意妄為,想一出是一出,像禦駕親征這件事,她根本可以不用去,但就是因為她想去,她就會不擇手段的達到目的,哪怕妥協讓步都可以。
像那天晚上突然召集群臣,也不是第一次,多的大臣們都已經不想吐槽,因此被貶的官員不計其數,加上寵幸奸臣,把石焺好不容易帶正一點的風氣又偏到了原來的軌道上。
所以才三年多的時間,就輕輕松松的把糧價弄高到每鬥78文左右,石忞咋聽這個糧價的時候還是很詫異的,因為現在的糧價也就比皇祖母在位時最高糧價少了兩文錢,剛好夠買一串冰糖葫蘆。
本來覺得形式還可以的石忞知道這個情況之後,吃飯的心情都沒有了,拿着邢博恩給她新書直接回了宮,邢博恩則回家陪家人吃了飯之後才回去的。
一個人在殿內看完書中藏的信件後,石忞就像往常一樣把書放在了書房的書架上,信封則放到了挂畫後面的暗格中,三年多下來已經有兩百多封,信封上只寫一個日期,信內也不會出現具體人名和落款。
暗格是她無意中發現的,寫信的要求也是她通過信件提出的,還對了一些暗語,為了不被其他人發現,她特意在信中要求陳季元看完後就把信燒了。
陳季元出宮後就在京城置辦了一間院子,還把老家的母親、爹和哥哥一家都接了過來,開了家書店,做幕後老板,日常管理則是她哥和嫂子,她自己則負責情報收集。
五天一報,寫好後放在書裏,第二天邢博恩就會到書店來買書,實際上是對暗號,然後把夾有密信的書帶回去給石忞。
如果她有要查的事或者其他要求也會寫信,然後拿給邢博恩帶出去,每到年底還會帶五十兩銀子給她,對于肯辦事且忠心的人她也不會吝啬錢財和官位。
五十兩銀子和電視裏動不動就幾百兩、上千兩、甚至以萬位單位的情況來說确實很少,但在這裏卻不是一筆小數目。
她一個太子一年的年俸都才800兩銀子加2000旦糧,因為她和自己的宮侍吃住都在宮中,所以糧食年底發的時候會直接劃到國庫,到手的也就800兩銀子,一下子就拿出去五十兩,真不算少了。
在宮裏雖說衣食住行都不用花錢,逢年過節還有長輩賞賜,但六位侍讀的月錢、宮侍的賞賜等一年下來也要花不少,來了九年加上原主攢下的,全部現銀和金子換算下來,加起來也就一萬兩多一點,全被她放在自己的庫房裏存着。
華國的錢幣制度,銅錢、銀子和黃金都流通,但市面上主要流通的是銅錢,銀子和黃金都是權貴之家或者大戶之家、有錢人家才有,銀子流通率高于黃金低于銅錢,黃金流通率最低。
1兩黃金=50兩白銀=50000錢
1兩白銀=1000錢(錢是銅幣的單位),1文錢約等于現代01-2元,物資充裕的時候錢就值錢,通貨膨脹率低,物資匮乏的時候錢就不值錢,通貨膨脹率高。
華國的貨幣制度和貨幣都是在前兩朝的基礎上再優化的,所以比起前兩朝也更加合理一些。
重量單位,前兩朝都是以鬥和石為單位,高祖自己就姓石,為了避諱就改成了旦,她還覺得鬥不太精确,正好渠末有人發明了稱,就把最低重量單位改成了斤,1旦=100斤=1000兩。
長度單位這一塊,三朝倒是一脈相承,都是米,而且都用木尺或者線來衡量,1米=100厘米。液體體積單位:升,一升等于4斤。
田地面積單位:畝,一畝等于650個平方。房屋面積單位:平方,一平方等于長一米寬一米的正方形面積。布的單位:匹,一匹等于30米長。這三個都是适當的進行了優化、統一。
這次陳季元給的情報全是布拉克國來犯和石暄決定禦駕親征的消息,大部分她自己已經知道,小部分不知道的信裏也進行了補充。
陳季元收集的情報一直都是朝堂的信息,她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直到今天去東市走了一圈,她才發現自己對民生知之甚少,當下便提筆寫了一封回信,讓她以後多注意報送一些民生的信息,甚至比較奇怪的也可以報給她。
既然給了她監國的頭銜,她就做好自己能做的,按時去上早朝,坐在皇座上的時候,并沒有天下在握、指點江山的感覺,反而心事重重,不敢有半點出錯。
雖然石暄帶走了不少大臣,但留下來的更多,和她但凡有點關系的都被留了下來,比如她六個侍讀在朝的家長,甚至還留下了一個顧命大臣。
“顧命大臣”前朝、本朝都沒有這個職位,完全是石暄為了架空石忞這個監國太子特意設置的,方便她遠距離遙控指揮,所以擔任這個職位的也是她喜歡的寵臣之一——楊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