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鑿冰取魚運氣爆棚了
本來系統提示這本書時,楊瑛還沒放在心上。她下意識地就覺得這本書*上的技術已經落後了,要學就學最先進的。
可剛剛在給人體檢的過程中,她倒是發現了個問題。她跟病人說了一堆,可別人并不能理解她的意思。她想了想,便覺是時代差距太大造成的。
畢竟大昭是農耕文明,而她是現代科技文明。兩個發展方向不同的世界對話起來有代溝也能理解了。想明白這點後,她便覺《天工開物》也許更适合這個時代。
當然,她也可以結合現代知識對天工開物的一些技術進行升級。畢竟,科學這東西是一脈相承的。有了天工開物做藍本,許多事做起來也會方便許多。
“天工開物?”
曹肅眼睛亮了,“是來自你那時代的書嗎?”
“倒也不是。”
楊瑛道:“這是明朝人寫的書。距離我們那個時代300多年。不過對于你們來說,這本書裏的技術應該是非常先進了。”
她頓了下又道:“明人的度量衡與你們不同,你們的一斤只有他們的一半。所以,明人可做到的畝産200斤對于你們來說就是四百斤。”
“你說什麽?”
曹肅站了起來,“平均畝産400斤?”
楊瑛點點頭,“我以前看書時看過一些記載,大致就這麽多吧。”
曹肅覺得頭有點暈。大昭畝産才六七十斤,這還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而這本書可以讓大昭的畝産提升到400斤,如果明年用上新耕作法,還怕反不了董賊嗎?
如今這世道,只要你有糧便會有兵丁。有了實力,什麽事做不得?
他忍住內心的激動,下意識地問了句,“明朝人畝産就有四百斤了,那你們有多少?”
楊瑛想了想,道:“據我所知,水稻畝産在1400斤左右,也就是你們的2800斤。而有些地方,好像平均畝産已上2000斤,也就是你們的4000……嗳?嗳?曹大哥,你怎麽了?”
Advertisement
曹肅在自己眼前癱軟下去了
楊瑛忙上前将人扶住,剛要喊人,卻覺手臂一陣痛。
低頭一瞧,便見曹肅一只手死死抓着自己,神情猙獰,雙目通紅,“玉貞,我再撥兩百人給你。無論如何都要将那高産水稻種給騎出來……”
說着便有淚盈于目內,“若是我大昭得此神種,還何愁饑餓?一年又一年,也不知多少年了……”
他緩緩地坐下,“自打白巾起義前的七八年開始,天災便未消停過。那白教頭目閻良雖可惡,可是百姓若有口飯吃,又怎會被他蠱惑?沒了活路的人才會铤而走險啊……”
“少君!”
有人沖了進來,曹肅一揮手,道:“都出去!”
仆人們吓了一跳,見曹肅雙目通紅,有淚隐隐閃現,又見他并無大礙,便立刻了退了出去。
門又被關上了。
曹肅深深吸了幾口氣,平複了下心情道:“如果十二個時辰都有人在騎行,那麽得到高産糧種甚至先進農具的概率也要高一點。”
他頓了下,思忖片刻後*又道:“我把校場空出來先給騎行營用。其他兵卒操練可到城外進行。待天暖和些,再開個專用騎行校場給你。”
“那多謝大哥啦!”
楊瑛很高興,“這樣可以多選一些人進騎行營,在校場訓練的話,我們可以讓每一個人都沖刺前行,等無力了,再換另一個人上。這樣以每個時辰400裏來算,扣去20%的代駕裏數,十二個時辰下來,我們一天起碼能得192次獎勵。”
曹肅愣了下,随即笑了起來,“差點忘了……小妹說過自己精通算學,這心算能力真是了得啊!”
感嘆了一句後,又道:“今日你讓人送來的稻米我吃了,真是好啊!”
曹肅眼裏透出向往,“這麽白的稻米便是天子也未吃過吧?就是有一點,這稻米吃嘴裏不如我們這兒的香,果然,萬物生長都有定律。産量高了,就不好吃了。”
楊瑛尬笑了起來,“要說大昭有什麽比種花家好的話,那就是食材原料更好,更貼近大自然……”
“……”
第二日,楊瑛早早起來,将車交給曹真後,便帶着曹順去了難民營。經過一夜的修整,這些難民的精神狀态好了不少。楊瑛稍微看了看,便選了二十個人跟着自己出了城。
城外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湖泊,離着城池約有十裏地這樣。出來時,楊瑛便帶了馬車與工具出來。
她跟曹肅要了些淘汰下來的鐵制矛頭,重新綁了木棍後,便是很好的鑿冰工具。除此之外,還跟紅豆幾人連夜做了幾個撈魚的撈網。這些撈網的帶子都是帳篷配送的固定帶做的,很結實。
而帳篷上的固定帶則用這方世界的麻繩代替了。物資匮乏,就得開動腦筋自己想辦法了。
撈魚工具都帶在了車上,再加上自己的護衛,一行人,五輛車馬,出了城便直奔千山湖而去。
待到了地方,楊瑛拿着長矛先嘗試着戳了戳,發現很結實後,便道:“都小心些,一邊走一邊先用手裏的鑿冰矛探下路。”
“是,先生。”
楊瑛上去,她走得很小心,一邊探路一邊道:“今日就教你們怎麽在冬日取魚。”
其實她也不會,但原理卻是曉得的。前些年,一部記錄種花家美食的紀錄片紅遍海內外,其中就說到了鑿冰取魚。楊瑛覺得有趣,便又去搜索了下相關的知識點,如今她雖沒實操經驗,不過理論卻是懂的。
拿着長矛在冰上開鑿,直上直下的運作方式看着簡單,其實并不容易。在東北鑿冰取魚人手裏溫順的鑿冰工具到了楊瑛手裏就變得不聽話了起來。也不知打滑了多少次後,楊瑛終于才慢慢摸到了些技巧。
她一邊總結一邊給難民們科普,“這魚跟咱們人一樣,其實也是要呼吸的。”
她盡量用這個時代百姓能聽懂的語言描述着,“天一冷,結的冰層厚了,魚呼吸所需的空氣就少了。所以,咱們在這裏鑿個*洞,魚就會過來。當然,這事我也只是聽師父說過,具體行不行還得做下來才知道。”
“先生的師父是高人,定不會錯的。”
曹順一臉堅定地道:“先生,您歇息着,讓我來。”
“對對對。”
一群難民也喊了起來,“先生邊上歇着就好,讓我們來吧。”
楊瑛笑着道:“我先教會你們再說。剛剛我弄了會兒,也有點心得了,這怎麽鑿也有講究……”
半晌後,楊瑛望着散在湖泊各處的難民,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想當回老師的,結果這些幹慣農活的難民比她想象的聰明。說了幾句,立刻上手不說,還指出了問題。沒鑿幾下就熟練得像鑿了一輩子冰似的,那動作叫一個利索。
這群人要是認了字,一定不會比後世的人差。
楊瑛這樣想着便又掏出自己的筆記本,在上面寫着:要教大家認字。
人生明理始讀書起。
讀書是培養邏輯的過程,要是教會這些人認字以及加減乘法,他們幹活會更厲害吧?
“先,先生,鑿開了!”
正琢磨着在大昭教農民認字可行性的楊瑛被興奮的聲音打斷,她擡頭望去,便見一個三十歲左右的漢子舉着長矛,興奮地揮手喊道:“有魚,真有魚!”
楊瑛忙跑上去看。其實她也不确定這樣做是不是真得會有魚來。因為在她了解的知識裏,即便是鑿冰取魚也要定位魚群的。而這工作只有經驗豐富的魚把頭能做。
她沒這經驗,只能瞎碰運氣。就心裏想着,現在的環境比後世好,也許多鑿幾處就碰上了呢?
跑過去,大家自動讓開,她探頭一瞧,懵了。
魚,全是魚,密密麻麻的,全部紮在冰窟窿處,而且還全都是大魚!
發了!
她興奮了起來,道:“還愣着做什麽?!趕緊撈啊!”
“啊,對,對!”
一陣雞飛狗跳的忙碌後,就這一個冰窟窿大家就撈了上千條魚。這些魚都被扔在冰面上,沒法,帶來的桶不夠裝了,只能先扔冰面上。
“順哥,趕緊回城,讓大哥帶了人過來取魚。”
“好勒!”
曹順也是興奮極了!在大昭,魚可不便宜。一斤鮮魚的價錢都要在三十幾錢左右,若不是招待客人,一般都不會上魚的。
魚這玩意雖然湖裏多得是,可要釣上來并保持新鮮那可不容易。而且,他們不知鑿冰取魚的方法,春日又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所以算來算去的,能吃到魚的時節也就只有夏秋兩季。
而夏秋兩季魚很難保鮮,往往運送到城裏時魚眼都發了白,不新鮮了。而現在楊瑛教了鑿冰取魚的方式,現在又是冬季,這魚要賣出去了,能換多少糧?就算不賣,自己吃也好啊!
就在曹順回去找人拉魚的時候,又陸續鑿開了幾個冰層。許是老天可憐難民,他們今日的運氣十分好,就沒一個冰窟窿落空的,全都有魚。
看到了結果,難民幹活就更來勁了。先生承諾*了,會給一部分魚作為他們的口糧與工錢。除此之外,她今日還會發兩斤鹽給難民營,算是格外的獎勵。
兩斤鹽可不便宜!就沖這獎勵,今日也得賣力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