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鹽山曹肅:我看見了鹽堆成的山…………
曹肅也是眼眶微紅。
與這些農民接觸後,便會發現,這些人固然有着自己的狡黠,但大多時候卻是淳樸得感人。你給他們希望,給他們飯吃,他們便能全心全意地支持你。哪怕自己的實力在諸侯中還很弱小,但他們就是這般信任自己,堅信自己能結束這亂世。
多淳樸的感情!
自己這輩子,說句難聽的,便是自己爹也沒這麽信過自己。小時候,自己說要幹大*事,爹也只是笑笑,覺得自己不好讀書,難成大事。可眼前的這些人,與他無親無故,卻如此信任他,如何不叫人感動?
他一一将人攙扶起來,道:“這些年你們夠苦了,去歲才被白巾禍害過,這兩年別人不招惹咱們,咱們也不去招惹別人。我們就埋頭苦幹,好好将這兩地經營好。屆時,誰來打咱們,我們就一口把他吞下!”
“主公說得對!”
曹順喊着,“誰來找咱們麻煩,要毀咱們辛苦建設起來的家園,誰就是我們的敵人!”
楊瑛望了一眼曹順,見他沖自己眨眼,便立刻明白,這話是曹肅教的。心裏不由暗暗敬佩:曹肅真是一個相當合格的領導,很會來事啊!
嗯,這要記下,以後碰上類似的事,我也能模仿下。
曹順這一喊,顯是挑起了大家某種敏感的心思。
他們咬着牙,惡狠狠地附和道:“對,誰敢來破壞,就打死他!”
袁家兄弟到處搶地盤,是諸侯中吃相最難看的。這些百姓也不是一點不知外面的事,畢竟總有外來的難民會帶來外面的消息。所以,就訊息上而言,因着難民的流動,這些百姓并不閉塞。
這袁貞的地盤就挨着自家主公,此人野心又這麽大,搞不好哪天就打過來了。所以,還是得加緊幹活,成年的娃送去當兵,為了守住這亂世的一片淨土,大家都豁出去命去幹才行!
士氣高漲也意味着曹肅的政策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在臺風季來臨之前,青州那邊傳來消息,用來曬鹽的鹽池能用了。
其實建造鹽池并不難。無非就是挖幾個池子,進行制鹵、結晶等幾個步驟。
問題的關鍵在于,池子好建,但想要将海水提到飽和水庫卻是一個難題。在現代,這個問題是通過海水自然漲潮來解決的,也就是納潮。
Advertisement
問題是,以大昭現有的技術水平,根本無法造出可以納潮的水庫。所以,這就牽涉到了一個海水提灌的問題。
如何将海水提灌到現有的飽和池裏是一個難題。楊瑛為此也花了不少腦筋,但這個問題始終沒得到解決。再加之當時還有播種等事要做,便只得将這些事交給工匠想辦法,自己先回兖州了。
現在青州傳來消息,說是工匠發明了一種特殊輪式水車,可利用海上風力為動力,接上翻車(龍骨水車)就能自動提灌海水到飽和池。
楊瑛拿着信的手都在顫抖。
這些工匠!
真得是太聰明了!
有了這水車,海水就能提灌,他們就能曬鹽了!
楊瑛立刻出發去了青州,曹肅也跟着過去。這可是大事!長期以來,他們一直依靠系統給出的現代物資弄錢,沒有自己的拳頭産品,楊瑛活着時還不要緊,可一旦楊瑛回到以前的世界了,那這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
至于鋼鐵那些,那可是保衛家園要用的東西,自然不可能外賣。他們現在對外能輸出的東西幾乎*沒有。別看人工養魚、養雞搞得如火如荼的,但要供養這多百姓和軍隊,所以能往外發賣的農産品也是數量有限。
但鹽就不一樣了。根據楊瑛的預估,海水提灌到飽和池,飽和的時間大概需要一個月。海水一旦飽和,升華後,制鹵等工作就能快許多。在氣候好的時候,一畝鹽池一天最少能産五六百斤鹽,多的時候甚至能上千斤。
而海水飽和這事,也就第一次需要等待。後面每日不停地提灌,也就不需要等那麽長的時間了。
曹肅與楊瑛騎馬出行,很快便到了鹽場。在水車輪被造出來前,其實工匠們已經靠手提肩抗的方式,依靠人海戰術,将幾個飽和池都灌滿了海水。所以,等楊瑛到達的時候,鹽田裏已經出鹽了。
負責鹽田管理的是陳留跟來的老人,名叫嚴實。因着有挖井鹽制鹵的經驗,所以便被楊瑛委派,負責青州鹽場的事宜。
嚴實今年四十有二,因着過去吃了太多苦,所以看着像五十多人似的,比較蒼老。不過這兩年跟着楊瑛,生活安定下來後,身體倒還挺健康。
見到楊瑛快來,他飛快上前,躬身作揖後便激動地道:“主公,先生,昨個兒就産鹽了,我們稱了下,一畝地有八百斤鹽!是先生老家那兒的八百斤!”
楊瑛往着嚴實黑黝黝的臉,道:“老嚴叔,你最近辛苦了,可要注意休息啊。”
嚴實心裏一陣感動。沒有急着問他鹽如何,先關心他的身體,這樣的人有什麽理由不追随?
連連拱手作揖,“多謝先生挂礙。小人跟了您後,天天能吃飽飯,還有肉吃,這身體健得跟牛似的!”
說着還彎起手臂,用力拍了拍,惹得曹肅都笑了。
笑過後,嚴實便引着曹楊兩人去鹽田邊,邊走還邊介紹道:“我們寅時中就起來收鹽了,一直幹到下午申時。太陽曬,就分了兩班,都是按先生要求做的,沒苛待這些來幫我們幹活的鄉親。”
頓了頓又道:“就是青州這地方肉貴,所以小人就私自做主,三天吃一次肉食,平常時候吃海魚。”
說着便拱手,“還望先生主公恕罪。”
曹肅點點頭,“如今條件艱難,只能要保證幹活的民夫都有葷腥就行。我與玉貞既将鹽場的事交給你,這相關的人事、後勤安排上你看着調整就是,不必彙報。”
頓了下又道:“不過就一點,絕對不能克扣工人的夥食。幹活辛苦,要保證能吃飽。”
“主公放心,小人也是貧苦百姓出身,知道大家的難處,定不會做這等下作事的。”
一路說着話,很快便到了鹽田邊。曹肅等人瞪大眼,只覺目光所及之處無詞可表,唯有震撼二字在心間!
放眼望去,鹽場仿似沒有邊際似的,仿似與海天相連了一般。明明烈日當頭,可入目之處卻宛若冬日雪飄。潔白的鹽在陽光上反射着迷人的光芒,仿似一座*座雪山。在“雪山”上,天空碧藍,幾朵白雲掠過天際時,仿似整個鹽田成了人間仙境般,美麗的同時又壯麗多姿得讓人震撼。
“這,這都是鹽?”
曹肅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鹽堆成了山,這是什麽概念?
“主公,這些都是鹽。這處的鹽池有一百畝,我們找了很多鄉親過來幫忙,光靠我們這些工人完全來不及做。麻袋已經全部準備好了,一些嬸娘都來幫忙裝鹽……”
說起鹽,嚴實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再也不見小民身上的畏畏縮縮。那張黑黝黝的臉上閃着自信的光芒,說話也略顯有些激動。
“我們統計過了,平均畝産800斤,也就是咱們大昭的1600斤。”
“那,那一百畝得,得多少斤了?”
曹肅感覺自己又頭暈了。他遇見楊瑛就老頭暈,實在是經她擺弄過的東西産量超出自己想象太多。這心情老是這樣飛升的,能不頭暈嗎?
“八萬斤。”
楊瑛道:“也就是大昭的16萬斤。”
曹肅咽了咽口水,再看眼前的鹽山感覺已不是白色的了,是金色的。
金子的那個金!
“第二處第三處的鹽田加起來有五百六十多畝。”
嚴實搓着手道:“這幾日也在抓緊收鹽,咱們現在這三個鹽場一天能收50多萬鹽!”
楊瑛笑了,“你不能這樣算的。”
頓了頓又道:“青州雖然氣候溫暖,但是一年中适合曬鹽的日子也就只有四個月。所以平均下來,咱們一天的産鹽量也就17萬多……”
曹肅嘴角抽了下,很想打人。
“聽聽這話啊……”
他指着楊瑛,“也就17萬多……哈,我大昭一年産鹽你知多少?”
他搖搖頭,嘆息道:“整個大昭加起來也不過年産200萬擔鹽。”
嚴實點着頭,“先生,咱們這産量已很驚人了。這青州之民多有取海水煮鹽的習慣,但辛苦熬制,一年到頭所得也只夠自家吃吃的。想要往外發賣卻是難之又難。而像青州這樣的靠海之民畢竟是少數,咱們現在就三個鹽池産的鹽就夠供應整個大昭了。”
楊瑛點頭,“人吃吃這點鹽是足夠了。不過,鹽不光可以吃,還有許多工業用途。這樣,大兄,我們再尋尋合适的地方,再建幾座鹽池。萬一将來天下太平了,那些西域人又過來了呢?咱們大昭人吃不了,還能把鹽賣給他們。”
曹肅心裏暗暗感嘆:這後世子孫就是想得長遠,都想到西域去了,果然後世十分重商,連楊瑛這鐵憨憨也能想這麽長遠呢。
“這鹽怎麽這麽白呢?”
曹順抓了一把鹽,稍微舔了舔,“一點澀味都沒有,比井鹽都好!”
“這是自然。”
楊瑛笑着道:“這工序其實也不簡單,都要經過多次過濾,蒸發後才能得出這樣的鹽。不過比起以前你們取鹽的方式,這個真算是高效率了。好了,這下咱們也有個可以對外賣的東西了。下*一步,就該造肥皂和玻璃了!”
曹肅眼前一亮,“就你給我用的那個皂胰子嗎?玻璃你也能造?”
“肥皂很容易做,不難。”
楊瑛道:“以前我們那樣有陣子特別流行做手工皂,我也跟風過,還試過用最簡單原始的工具來造過肥皂。之前一直忙着打仗,抓農業,現在總算咱們能喘口氣了,那也改造點能改善民生的東西了。
這肥皂用料可簡單可奢華,咱們可以做成多個檔次的。在滿足百姓的需求時,還能往外發賣。至于玻璃嘛……”
楊瑛想了想,“我之前也研究過,有了坩埚做玻璃沒問題。但是要做出平板玻璃和無氣泡玻璃估計還有些難。”
“氣泡?”
曹肅蹙眉,“就是你造出來的玻璃可能有氣泡?”
“其實都有氣泡。”
楊瑛道:“只是我們那兒的工藝好,氣泡肉眼看不出了。但是我估計,以咱們現有的手段,造出來的玻璃可能會有氣泡的。”
“那顏色還跟水晶一樣嗎?”
曹順問道:“要氣泡不多,顏色還跟水晶一樣,那問題也不大。”
“玻璃的顏色其實跟投料所含的化學物質有關。”
楊瑛手裏有資料書,倒也不是兩眼一抹黑的小白。其實就氣泡問題,便是到了後世八十年時,也能在一些玻璃杯上看到。
這個問題要解決還需探索。因為,玻璃形成氣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配合料中帶入的空氣;又或者是芒硝顆粒過大,又或者是玻璃與耐火材料的接觸等……
她手裏的書有說怎麽造玻璃,但如何解決說得不是很清楚,所以具體如何,還是得操作總結。
望着幾人期待的眼神,楊瑛用力點頭,“能做成水晶的顏色。”
三日後,楊瑛帶着大批鹽回了兖州。他們手裏的錢都拿去買糧,買牛馬了,所以現在能支付給民工的現錢很少。
現在青州能産鹽了,那麽就可以考慮多發一點鹽給百姓。雖然這東西以後青州兖州是不會缺了,但是百姓也可以将吃不完的鹽賣給商客。
為此,楊瑛準備在城裏專門成立一個站點,百姓可以将鹽放到這裏代賣。其實随着系統給予的獎勵傳播開去後,有許多客商都會到兖州來尋找商機。
而随着青州鹽的問世,楊瑛有理由相信,只要适當宣傳下後,便會有大客商過來買鹽。大昭是很缺鹽的,要不然本來官營的鹽也不會在執行一段時間後又變成民營了。
原因很簡單。官方雖然不許百姓賣私鹽,但是諸侯賣鹽卻是可以的。像這等硬通貨,人人所需的必需品會有哪個傻子會交給朝廷?至于朝廷核定的量?不好意思啊,我們這裏鬧災了,明年再交吧。
于是一年年拖欠下來,這官營也名存實亡,到後面直接就給廢除了。
因此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世家的力量是多龐大。如果朝廷不用他們,他們真可以斷了民生,挑動百姓反朝廷的。
當然,楊*瑛就沒這個煩惱了。世家想用這個掐她軟肋,那是癡人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