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大建設轟轟烈烈搞起來!
開了春,将玉米播種下去後,楊瑛便又開始在青州、兖州兩頭跑。在原書中,曹肅在吸收了兖州青州後便又四下征戰了起來。但是他現在卻不急着跟人打仗,而是将注意力都放在了民生上。
楊瑛說得很對。打仗打的是錢,自家後方搞不好,地盤即便搞來了,那也是弄不好的。反正他們有火器,也不怕到時打不過人家。
有這時間不如好好整頓現有地盤,大力發展民生,搞創造,提升經濟。
在這種想法下,外面諸侯打得你死我活,而曹家軍卻顯得靜悄悄的,全部龜縮在自家,死活不出去。
現在曹家軍的兵力已有三十萬。供應這多人的吃喝嚼用顯是很累的。所以,這些士兵便也分配到了非戰時的任務:搞基建、抓生産。
上午訓練,下午開荒,幹活。
一下多了這多青壯,辦起事來就方便多了。尤其是,在系統獎勵了三百輛三輪車後。*
系統一下子給了這多輛三輪車,其獎勵的意義不亞于玉米。
曹軍戰馬稀缺,自然不可能用來托運貨物。而像騾子這些,雖然也有不少,但如今地盤大,全撒開去,其實平均下來也不算多。
而這三百輛三輪車就很好地彌補了運輸短缺。這樣就可以将騾子、牛馬等畜力省下來,在兖州、青州兩地統一用上三輪車作為運輸工具。
楊瑛已經讓人造了獨輪車、板車,這樣再結合三輪車使用,那兖州等地的運輸問題将得到極大的緩解。
當然,三輪車的使用也是要好好學的。畢竟這玩意掌握不好就可能翻車或者幹脆偏航,所以負責運輸的士兵又得學一個新技能了。
不過這玩意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一旦掌握技巧後,三四天後便能熟練運用了。
待士兵們掌握後,楊瑛便将自己做的計劃一項項實施下去。
田裏的生産要抓,城裏以及城外的基建也要抓!城外的幾個鎮需要大力建設,争取到年底時,将能集村并寨的村子都并了。而除去這些外,為了應對馬上即将到來的大建設,還得建許多工人住房。
在這大亂之世,應對難民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給他們一份工作。而兖州青州的基建都太爛了,正好借此機會搞一搞。
Advertisement
修城牆、修路、挖地下渠、危房拆遷、開池塘養魚、孵雞蛋廠、循環的立體養殖……
諸多工作一分配下去,兖州青州的勞力缺口一下變很大。
給州府幹活,一天可吃三頓!這可了不得!彼時的人,只有貴人才可能在兩餐之間加一次點心。一日之間加一餐,這待遇簡直不敢想象!
不僅如此,便是家裏能幫着燒火做飯的婦人與年滿十二的孩子幫忙做事也有三餐提供。除去這些外,每人每月還發一斤鹽、六十斤米外加三十顆水果糖!
那水果糖他們見曹家開的鋪子賣過。有舍得花錢的,花了五錢買了一顆嘗了嘗,天啊!那滋味……聽那些形容的,簡直好吃到恨不得将舌頭都吞進去!
就這待遇!
必須幹啊!
家裏的成年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活幹,賺來的米鹽糖可以留給家裏的老弱吃。像鹽和糖這個,家裏若有兩個人去幹活,根本吃不掉這麽多,還能拿去賣錢。這一來一去,吃飯成本省了,一月還能存下錢!
這樣好的活上哪去找啊?
于是乎,曹肅的地盤上就像個日夜開工的工地一般,許多鄉民都是呼朋喚友地喊人來打工。而他們這擴散的速度很快,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便傳到外地去了。
這下好了,聽到曹肅如此仁慈,再加上他之前做的事,許多難民便往兖州、陳留、青州等地來了。
楊瑛與曹肅也不拒絕這些難民,只要進來就給地給糧。這多的地都荒着,總要有人來種吧?這麽多的活,總要有人幹吧?來吧,來吧,人越多越好。今年是艱難些,但只要熬過今*年,一切都好辦了。
玉米是只有這麽多,只能種六百畝地,但是他們有科學的種田方式啊!而且楊瑛還弄出了土化肥,今年的産量注定也不會差!
曹家地盤上的百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雖然日子依然艱難,但人有了奔頭後,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就變了。
他們吃苦受累的為啥啊?不就是想吃口飽飯嗎?現在碰上這樣仁義的郡守,那怎麽也得擁護着。誰要敢來破壞他們的好日子,就打死他們!
楊瑛找來紅布,用白色記號筆在布上寫了一堆口號。
“努力認字,不當睜眼瞎。”
“抓生産,提産量,未來幸福靠苦幹!”
“勤洗手、勤洗澡、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解,争做文明先鋒。”
“我愛民,民愛我,軍民一家親。”
“當官不為民,不如下井挖煤炭。”
“懶一時,窮一世;懶三天,窮三代。每日勤幹活,終成大富豪。”
曹肅在一旁看得嘴角直抽抽,看楊瑛還在繼續寫,終是忍不住道:“小妹,這,這,這也太直白了。”
“鄉民不認字,說複雜了也不懂啊。”
楊瑛道:“你看我這些口號,多簡單明了,一聽就懂。大兄,我們的工匠已找到了合适的比例,能做出金屬活字了。而且油墨的改進也有了很大進展,我這裏正好有一副手動木制的印刷機圖紙,只要我們能做出來,到時就能印報紙了。
報紙這東西你就不能搞複雜了。我為什麽要讓百姓都認字?因為等百姓都認字了,他們就能看報紙,這樣輿論就不會只掌握在世家手裏了,他們就不會被人糊弄。而我們,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報紙上做一些輿論的引導,這對百姓對我們來說都是好事。
所以,不光是口號要簡單直白,以後報紙上的文章除非是某些特定的專欄,其他都要用這樣的大白話來寫。你別這樣看着我,我們那裏就這樣的。”
曹肅實在無法想象後世人居然都用大白話寫文章,那樣寫出來的文章能好看嗎?
他将自己的疑惑問了出來。楊瑛聽完,哈哈一笑,道:“自是各有各的味道。我給你念幾句啊……”
背了下後世幾篇比較出名的詩與散文段落後,便笑眯眯地道:“大兄怎麽樣?是不是也很好?”
曹肅的文學功底很強,雖然沒見識過現代詩詞與散文,但是美與好這等事自是能鑒別出來。
他點點頭,感嘆道:“果是另有風韻,真是優美的詞句組合。”
頓了下又有些好奇地道:“小妹你不說你學醫的嗎?嚴格說來算是理科,為何你能背出這些文章?”
楊瑛嘴角抽了下,道:“大兄,你這話說的,好像我就跟文盲似的。我跟你說,我們那要讀六年小學、六年初高中。而在這階段裏,語文是必修課,我剛剛背的很多都是考試必須要考的東西。不光是現代詩詞,還要背古詩詞和古文呢。”
“古*詩詞?古文?說的是我們寫的東西嗎?”
“嗯。”
楊瑛道:“涉及面特別廣,像左傳、詩經等,裏面好多就是要背要考的。”
想起背文言文的經歷,楊瑛臉便有些黑,“我記憶力很好,但背這些也是痛苦。畢竟我們平常習慣用白話表述了,要背古文還不是那麽舒服。這個技能從小學就開始訓練,一直訓練到高中,所以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可能未必精通古文,但大概的意思還是能看懂的。”
曹肅恍然大悟,“難怪你論語背不出多少,剛初來之時看文書也能看懂個大概,原是如此啊。但既然你們還教這些東西,為什麽又要用白話表述呢?”
楊瑛笑了,“大兄,你平常聰明的很,怎麽今天這麽糊塗?你忘了我剛剛說的啦?為了讓百姓能讀書看報,理解朝廷的政策啊!
你們這時代,知識是掌握在上層人手中的。哪怕像大兄你父親已是三公,但你祖上因沒留下什麽治學的書,所以你只能學到知識的皮毛,想要精通就必須去拜訪名師。
那些名師我看也不見得是多厲害。他們之所以看起來厲害,無非是有先祖留下的各種書。這種渠道掌握在他們手裏,他們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想要打破這種話語權,就必須将知識往下傳播。只有當百姓中掌握知識的人多了,世家才會真正滅亡。”
曹肅沉默了,過了許久才道:“小妹,你們那兒也經過這一階段吧?想出用白話表述,其實就是想打倒世家吧?”
“應該是有這想法吧。”
楊瑛撓了撓頭道:“不過我們要打倒的也不是世家,我們打倒的是所有壓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大兄,你也看到了,百姓并不笨,只要你給他們希望,改善他們的生活,他們便會真心擁戴你。”
曹肅點點頭,回想起自己這兩年做的事,不由感嘆,“回想這兩年走過的路,做過的事,我都不敢相信是我自己做的。以前未認識你時,便只覺權勢、金銀才是這世上最有力量的東西。但是認識你之後,我才發現,以前我苦苦希望旁人認同自己的東西如此不堪一擊。”
他嘴角劃過一絲自嘲,“我介意自己的門第,越不被世家所容,便越想得到認可。可看看是張劉王三人,哪一個門第不比我曹家高?但是死了後,除了那些世家叫喚,便無人叫喚了。所有百姓都在拍手叫好,覺得我曹肅是大清官。所以聖人說得對啊,果是民最重啊!”
“大兄知道就好了。”
楊瑛笑了起來,“大兄只要繼續堅持為民服務,将自己當作百姓的兒子,那麽你也會成為聖人的。屆時,那些世家還要拜倒在你家下,拿着你做過的事,寫過的文章當聖物一般,捧在手上,虔誠地膜拜,學習。”
曹肅哈哈大笑了起來,“我才不想當神龛裏的泥塑人。”
頓了下又道:“不過這樣想想*倒心裏也痛快。那些人其實最無恥了,轉起風向來比誰都快,不如我等匹夫!”
說着便是擺擺手,道;“罷了,不提他們這些掃興的人。你寫好沒?寫好我跟你一起出去拉橫幅。這教育鄉民,解釋口號也是我的職責嘛!”
楊瑛忍不住大笑,“大兄,你也變幽默了。”
“我名字叫肅,可我打小就不是個嚴肅的人。”
兩人說說笑笑地讓人進來取橫幅。他們今日也不做別的事了,就是到處拉橫幅,然後給鄉民們解釋這些政策。
鄉民見曹肅親自來解釋橫幅上的口號,更覺曹肅人好了。這主公仁慈又平易近人,他說的話準沒錯,要聽!
最近城裏不都租借了一些商家店鋪的茅房嗎?都畫了标記,寫了字的。以後決不能随地大小了,要大小就去那兒上。
至于認字……
這不用督促!
哪怕學得再累,這事也得學啊!沒見陳留那些早跟着玉貞姑娘的人現在都成管事了嗎?這就是認字的好處啊!他們也想做管事,進工廠,所以這字必須要認!
所有自家地盤上的百姓都積極響應着自家主公的號召,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保住這來之不易的亂世幸福!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快,很快玉米豐收了。
畝産1600斤(現代800斤)的産量差點讓前來幫忙掰玉米的農民伯伯暈過去。事實上,還真有人暈了。等醒來後,顧不得失禮,便推開攙扶的人,跪倒在田頭,一邊拜一邊嚎哭。
這一哭,許多人就想起傷心事了。
要這樣的神種早些問世,親人就應該能活下來吧?許多人死于戰亂,但更多的人,其實是被活生生餓死的啊!
楊瑛輕輕拭去眼角的淚水。不是親眼目睹這個世界的貧窮與混亂,便無法體會這些人的哭聲裏蘊含着的東西。
那是既心酸又高興的難過。
這樣的矛盾是很讓人難過的。
楊瑛剝開玉米,舉過頭頂道:“只要有了玉米,我兖州青州的百姓便不會再挨餓!鄉親們,相信我,相信大兄,我們一定會讓你們吃飽飯,活着看到這亂世的結束!”
“玉貞姑娘,主公,我們信你!”
所有人都跪了下來,“主公您定會結束這亂世的!我們別的本事沒有,種田可不含糊!主公,先生,你們放心!我們一定往死裏幹,争取讓兖州青州成為大糧倉,好助主公早早結束這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