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歌效應

幾天過後,連恺之的新單曲《假面》在各大音樂平臺正式上線,定價三元。

上線當天,即刻成了各大音樂app的主打,占據開屏頁面,初始銷量就高達200萬張,銷售額突破千萬大關。

MV和《與樂同行》專訪于次日上線,再為銷量錦上添花。

在開賣兩周後,數字單曲銷量突破500萬張,銷售額突破億元,創造了樂壇單曲最高銷量無疑是給疲軟的歌壇,打入一劑強心針。

而連恺之特地在國外取景的MV,雖然故事情節簡單,還是圍繞“愛情”兩個字,但播出後卻飽受好評。

連恺之在MV中飾演名叫“凱之”的男子,被外派到異國他鄉,因為木讷不善言辭,和大環境顯得格格不入。

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唯有前臺Eva肯和他搭話,對他多加照拂,一來二去,兩人互生愛意,擦出火花,走到一起水到渠成。

兩人交往後,甜蜜過甚,一起吃飯,一起逛街,一起散步,和大多數情侶別無二致,但凱之卻發現,Eva的面容逐漸産生了變化。

她臉上總是交替換着不同的面具,日日都是不一樣的色彩花紋,再也看不到真實面目。

就連兩人合影,映在照片上的臉孔,也只是一張花裏胡哨的面具皮。

凱之為此疑惑不解,曾小心翼翼拿着相片,問詢旁人能不能看到面具,卻被當作是秀恩愛的無聊行徑,甚至還被人怒罵成神經病。

終于有一天,兩人在游樂園約會,坐上摩天輪後,凱之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伸手捏了捏女友的面龐,觸手間卻并沒有面具的觸感。

但Eva晶瑩的淚水劃過臉頰,弄花她臉上面具:“原來你也和別人一樣。”

而後畫面中濾鏡加深,進入回憶畫面,從女主角視角,講述她為何會有這樣怪異的一張臉。

Eva曾有幾次戀愛經歷,每次投入其中,總是想着只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吃飯只吃半飽,永遠帶妝,走路不疾不徐,說話字斟句酌,久而久之,連帶她的面容都發生微妙的變化。

她過去的戀人們和她相對時,都驚恐不已,說她臉上長了可怕的面具。

她多次尋醫問藥,最出格的時候曾用刷子近乎刷掉臉皮,都找不到愛人口中所謂的面具。

而他們留給她的,只是無盡疏離。

畫面切回到摩天輪裏的畫面,只見她已經灰心喪志,喃喃地說道:“還以為這次會不一樣。”

摩天輪正好轉了一圈停下,仿佛時間也就此停格。

“我們分手吧。”Eva頂着一張滿是花紋的臉,嘴唇艱難地上下開合着。

她正想狼狽離開,凱之卻從背後一把拉住她的手腕,讓她轉過身來,用指腹擦去她臉上明晰的淚痕。

然後他說:“我們再坐一圈吧。”

鏡頭一轉,他們和現場的工作人員經過溝通,得到允許,能再坐一圈。

戀人這樣近的對坐着,在摩天輪的格子再度升起時,卻只剩滿室沉默,連最後一段高潮的伴奏都在這時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幾秒鐘後,男主角沉聲說道:“本來我很擔心,想問你這件事,很可惜第一圈的時候沒有說成。”

他喉頭上下滾動,猶疑片刻後,才又說道:“你肯告訴我,我很開心。”

話音一落,悠揚的副歌部分再度響了起來。

“你似乎隐藏在假面背後,全然無法看透,若有一天能望進你的雙眸,定要将所有秘密全都領悟參透,讓你掙脫枷鎖,活得逍遙快活。”

MV中的凱之,行為和歌詞保持一致。

他對戀人深情表示:“我只想告訴你,你在我面前表現什麽樣子都可以,可以吃兩碗飯,可以素顏,可以罵人,可以走得很快,你就是你,保持你原本的樣子就好。”

Eva聽完這句話後,綻放笑顏,臉上一張張面具在碎片般的分屏中閃過

故事也在這樣的氛圍中落下帷幕,黑掉的屏幕上,出現了一行字:“也許你臉上有很多層面具,但我們還有很長的以後。”

是個偏向完滿結局的開放式。

MV一經上線,從各個角度引起讨論,從情侶角度出發博得共情,從畫面角度,又是另外一番好評。

“剛接觸的情侶是這樣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活得像仙男仙女一樣,覺得拉屎放屁都是玷污感情。”

“最後面具交錯那段也太太太好看了吧。”

“其實故事挺俗的,但是搭配歌詞和畫面,又很有感覺。”

“之前看專訪,這大多數是連恺之的點子,絕了,真就老天賞飯吃。”

《假面》這首歌在盛贊下,普及面甚廣,走到哪裏都能聽到,很多人都能哼上幾句,也成了KTV推薦曲目排行第一。

這讓季心諾這個第一原型,每次聽到這首歌時,都不免心跳加速,臉紅發熱。

但一首歌大獲成功,也是把雙刃劍,高熱度的背後,反倒充斥着雜七雜八的傳聞,真是坐實了何謂“人紅是非多。”

她還記得,那一天的八卦消息,是被一向喜歡在網上沖浪的陳瑩告知的。

原本她正在網上幫媽媽選購衣服,忽然間手機振動,被消息轟炸。

陳瑩直接在微信裏甩來一個鏈接,興沖沖問道:“第一次離八卦這麽近,快跟我說說,這個樓說得對不對?”

因為時常接觸名人,陳瑩總把她當作探聽八卦的通道,季心諾對此倒也見怪不怪。

類似的問題有,XXX私下是不是愛耍大牌,XXX會不會罵髒話,XXX現場真唱是不是很難聽,等等等等。

但她和那些人,左不過接觸幾個小時,怎麽可能窺破別人的真面目。

于是她随意答道:“我都說過了,我又沒躲在人家床底下裝攝像頭,怎麽可能什麽都知道。”

“這不一樣!重磅八卦!”陳瑩卻沒有就此放棄,極力慫恿。

季心諾敗下陣來,點開鏈接,光是看到标題,就已經心下一沉。

那個帖子熱熱鬧鬧蓋了幾千樓,标題赫然寫着:“本組有連恺之粉絲嗎?他是不是戀愛了?”

開貼的大标語就是:“理性吃瓜,理性讨論,理性分析,極端粉絲誤入”。

先是給自己找好了免死金牌,再在正文中圖文結合,詳細分析。

“我懷疑連恺之在和同公司師妹劉璐璐談戀愛。”

“雖然之前也有這方面傳聞,但連恺之太低調了,所以沒什麽人扒,但現在可以逐條分析。”

這位樓主俨然一副專業人士的樣子,附上一張微信截圖,裏面顯示了她問的行內人有關連恺之和劉璐璐的問題。

“有朋友在華安工作,說劉璐璐本人和表面上完全不一樣,是那種看起來嬌嬌弱弱,本質直爽又很飒的妹子。”

“至于兩人是否戀愛,我這位朋友表示很有可能,因為除了寫歌以外,接下來有些商演和活動,兩人可能同臺。”

“連恺之新歌名叫《假面》,歌詞和MV不約而同表示一個中心思想,就是不管別人怎麽看你,我都願意接受你最原本的樣子。”

“結合他為劉璐璐寫的歌叫《做我自己》,是不是很湊巧?”

第二條論證是一些文字上的巧合。

“連恺之去歐洲拍外景那段時間,劉璐璐微博更新特別勤快,以前都是三到四天更新一次,那段時間基本上一到兩天發圖一更。”

“內容很多是憂郁的自拍,好幾次喊話想要休假,還放了《做我自己》這首歌的鏈接,調侃自己要老歌新聽。”

第三個證據則是一些同款物品。

“連恺之很少露面,但偶爾還是有機場照流出,大家可以從我接下來畫了紅圈的圖片裏,看到兩個人的同款。”

一連串大概有5套圖片,滑下來能看到兩人撞了外衣,鞋子,帽子,包包,手機殼這些東西。

最後這位樓主發表了總結。

“按照連恺之在訪問上說的話,他是那種無論對方怎麽樣都會緊緊抓住的人,看來‘铠甲’們再怎麽糟心也得喜迎嫂子了。”

雖然樓主言之鑿鑿,但底下的留言卻并沒有多數持反對意見,還能看出铠甲們戰鬥力之強,對拉郎行為極其厭惡。

“微信截圖現在也能造謠了?你說你朋友在華安工作,有證據嗎?我親戚還是華安高層呢,這種圖我分分鐘給你弄10張出來。”

“不就合作了一首歌嗎?這也能傳緋聞,照樓主這個說法,歌手以後是不是不能合唱了?”

“那個帽子、鞋子,是大衆款,很多明星都有,這些人是情侶?娛樂圈改名綠帽圈。”

“樓主是哪家粉絲?這麽關心連恺之,不如多花點時間在你家廢物身上?”

铠甲們不想和別人扯在一起的心思快要溢出屏幕,許多路人看不慣這種所有女人配不上自家哥哥的口氣,于是流言了很多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評論。

“萬一呢,談戀愛的事情可保不準,多少明星因為暗搓搓秀恩愛戀情被扒光了。”

“留個名,等以後挖墳。”

“我願用我身上10斤肥肉換樓主預言成功。”

“他倆挺配的,歌壇天王和新出道的少女,我站在金字塔頂端,為你遮風擋雨,把你捧紅,放在言情小說裏就是妥妥的男女主設定啊!铠甲們不要揍我。”

“磕到了磕到了,CP名就叫榴蓮夫婦好了。”

“樓上榴蓮夫婦的是要笑死我嗎?”

“一個24歲,一個20歲,都是單身,都那麽年輕,談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怎麽了?”

季心諾刷樓刷到眼睛酸澀,就這樣一連看了幾千個回複,只是不同于吃瓜看戲的悠哉,她心頭像灌了鉛一般,沉悶到無法呼吸自如。

偏偏陳瑩還要繼續追問:“看完沒有?都說戀愛中的男人是傻子,根本藏不住,你采訪的時候有沒有切身體會啊?”

“我真沒關注這麽多細節。”季心諾一邊調整心情,一邊苦笑着回複道。

但她按照自己的理解,補了一句:“我能說的就是,如果是真的,他會等到他認為适當的時機承認,如果是假的,他理也不會理。”

“呦,還分析上了。”陳瑩嗅到一絲不對勁的味道,“難道我想錯了,其實緋聞對象的女主角是你?”

“你再胡說八道,我就把你拉進黑名單。”季心諾可不想再聽這種奇葩言論。

“別別別,我錯了,大人饒命。”陳瑩連忙服軟。

套不出什麽話來,對話一下陷入了死胡同中。

愛吃瓜的陳瑩覺得沒什麽意思,幾分鐘後,回了一串和這件事不沾邊的話:“靠,我家又有蟑螂了,我得找幹斯人去幫忙了,回聊。”

于是聊天從開始到結束,一直維持着如火如荼的氛圍,但話題制造者陳瑩一旦退出,季心諾就感覺自己身處一片寂寥之中。

看到連恺之傳出緋聞,她心情說不上來的微妙,好似心口栓了個鐵球,時不時晃蕩幾下,錘出悶悶的無力感。

她情急之下,打開微信界面,在和連恺之的聊天框裏,飛速打出一行字來:“作為主持人兼半個記者,很好奇你是不是真的陷入愛河了?”

但她馬上想到他不喜歡別人過問隐私,否則不會和記者關系緊張,這樣說肯定會引起反感,她趕緊删掉框裏的字。

無論如何,她絕對不想他讨厭自己。

想了又想,在好奇心推波助瀾下,她換了一種說法:“要好好恭喜你,這麽快就找到了那個人。”

但這樣側面也暴露她在網上看八卦的事實,還仗着有聯系方式,對他進行騷擾,還是不妥,她又換了一行字。

“事業紅紅火火,感情上的空缺是不是也補上了?”

最終這行字也免不了被删掉的命運,淹沒在她澎湃起伏的心潮中。

她絞盡腦汁,都不能擺脫要詢問緋聞的目的性,所以幹脆放下手機,不再硬生生搭話。

本來也不該逾越雷池。

一片混亂中,她煩躁地用被子遮住頭,仿佛阻擋外界的一切嘈雜後,思路能恢複往日的理性。

她和連恺之的關系,止于嘉賓和主持人,說得再近一點,最多就是認識不久的朋友,彼此熱愛音樂,互相欣賞,但還不到能肆意探聽隐私的地步。

她自認這個結論最為客觀,只是潛意識裏,隐隐躁動難安。

只是彼時的她,并不明白那種心緒,究竟意味着什麽。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