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節
《貓蠱手記(出書版)》微笑的貓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青春探險小說。講述了考古隊員在祖國各地考古的過程中和盜墓賊鬥智鬥勇的故事。以兩個性格迥異,但一起長大的好哥們夏明若、楚海洋為主角, 帶着一只叫做“貓蠱”的大黃貓,在考古的路上發生了各種充滿幽默诙諧色彩的探險經歷。
考古隊員在雲南古墓娘娘山,河南太子墓,西北敦煌玉門關等地探險,遭遇了盜墓賊,由此引發了各種險象環生的故事。作者寫考古過程跌宕起伏,險象環生,幾位夥伴之間同生共死,相扶相伴,建立了革命友誼。
PS:大陸出版社為《貓蠱手記》,人志出書版為《考古手記》。
【西南篇】
複蘇年代。
李長生教授也從噩夢中醒來,平反了。平反後做通了學校的工作,組織考古小分隊遠赴西南邊陲。
李教授六十歲,伏枥之老骥,××大學歷史研究所碩果僅存的最後一人,在上級面前拍了胸脯:“一絕不要國家一分錢,二絕不占用正常學習時間,充分利用暑假。”
他在新組建的歷史系裏精挑細選了十個人,有男有女,行李包打好,浩浩蕩蕩準備出發,連火車票都買了,結果被一場壯行酒放倒了九個——據說是那盆炒螺蛳不新鮮。
李教授嗜食螺蛳,拉得幾乎脫水,躺在醫院裏打吊針,挨個兒看着學生們蠟黃的小臉,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幸存的是個男生。
但此君不安心吃飯,意圖調戲飯館女服務員,被服務員她爸也就是炒菜師傅高舉鍋鏟追出去兩公裏,慌不擇路一腳踩空,骨折了。
于是一位前來蹭飯的小朋友脫穎而出了。
夏明若小朋友,眉清目秀,為人友善,一個人吃掉了半盆螺蛳而毫發無傷,精鋼鑄就的腸胃。
李教授兩眼無神地望天花板,“哀怨”二字赫然鑲嵌在他的腦門上,同病相憐的學生小史幫着他數藥片,嘆息不已。
Advertisement
夏明若颠兒颠兒地來探病:“李恩師哎——”
李教授有氣無力地招呼:“坐……”
夏明若假惺惺噓寒問暖說:“老師呀!今天怎麽樣啊?身體是否安康啊?”李教授翻翻白眼說:“夏明若,真不巧,你剛剛在走廊上對着挂水的同學們幸災樂禍,說青黴素還不如雞湯,又說劉伯承護國讨袁時子彈穿眼而過做手術都不打麻藥,你們拉個小肚子還得浪費祖國寶貴的醫藥資源,等等,我全都聽見了!”他說,“夏明若,我現在突然有個主意。”
夏明若把水果罐頭放下,問:“什麽?”
李教授說:“聽說你從十四五歲就開始幫××科學院考古所幹活,後來才考了我們歷史系。他們所在之前受到上級保護,好歹開展過幾次田野考古行動,你覺得你經驗積累得如何?”
夏明若想了想,眯起眼睛一笑,毫不客氣地自稱領隊應該沒問題。
“好,有志氣!”李教授招呼他靠近些,“那就請你當個領隊,你代替我去雲南吧。”
夏明若連笑容都不變,說:“恩師,我突然想起來我還有點兒事,我先走了。”
李教授一聲咳嗽,小史立刻把夏明若撲倒在地上。
“你別撓我,哎喲,史衛東你這個吃裏爬外的……”夏明若手忙腳亂地和小史糾纏,“恩師,我不騙你,我真有事,四川盆地那邊發現了幾顆疑似人類的骨骼化石,報告剛剛打上來,我們得和古生物所的一起去看看,弄不好還能填補考古史空白呢。”
李教授下床,趿拉着拖鞋、捂着肚子往護士值班室跑,一分鐘後跑回來:“奇怪了,夏明若,你們錢老師電話裏怎麽說四川最近沒發現化石呢?”
夏明若拼命推着小史,小史作獅吼虎撲狀。“哦,那我記錯了,是新疆!”
“不巧我也問了,”李教授說,“新疆似乎也沒有。”
夏明若說:“是遼寧。”
“小史你先出去一下,我和夏明若談談。”李教授說。
夏明若叽叽歪歪說:“我真有事,我媽病了,我媽甲亢,糖尿病兼甲亢,血糖20.36。”李教授命令小史帶上門。五分鐘後小史把腦袋探進去,見裏面其樂融融,那兩人明顯已達成某項不可見人之共識,夏明若咧着嘴賤笑,李教授慈愛地撫摸着此人狗頭,贊曰:“好,好。”
夏明若問:“就我一個去?除了我還有誰?”
“沒有了,就你。”李教授說,“但考古所有幾個人在那邊,其中有我的學生,我事先已經聯系過了,他會來接你。”
夏明若點點頭算知道了。
小史上下打量夏明若,悄悄對李教授說:“就算雲南那邊有人接應,但您真打算派這貨去?”
李教授示意他附耳過來,語重心長道:“野外生存,會遇見很多不确定的食物。你我吃了都會死,他吃了沒事。”
小史恍然大悟,夏明若則繼續與李教授讨論本次活動的細節,直到護士進來趕人。
兩天後,考古單人小隊要上火車了,夏明若卻差點兒遲到,一路氣喘籲籲,手裏還抱着只大花貓,看起來足有二十斤重。
“……”小史凝視着他,“我說,夏明若。”
夏明若摟着貓深沉地問:“什麽事,史衛東?”
小史說:“我向毛主席保證雲南餓不死你,不用帶口糧。”
綠皮車刺刺地冒着蒸汽,火車站歡聲雷動,送行的人們揮舞着彩旗,大概是因為有個遠赴緬甸演出的歌劇團也同乘了這趟車。夏明若和小史興沖沖尋找那歌劇團的女臺柱子,發現是個腰圍至少有四尺的白胖大妞,失望至極,只好回頭在擁擠中找座位。夏明若邊打背包邊回應小史:“這貓不能吃,能吃我早吃了。”
小史問:“為什麽不能吃?”
夏明若把貓塞進旅行袋,“咕嘟”咽了口涼水,神秘地豎起一根手指:“因為那不是一只普通的貓。”
拖着病體前來送行的李教授這時沒好氣地說:“因為那不是一只貓,那是一只蠱。”
小史說:“啊?”
李教授指着夏明若說:“別問我,問他。”
夏明若特別得意,拉開旅行袋拉鏈,捧着貓臉問:“老黃,革命導師我可以指點這個迷茫的青年嗎?”
大貓打個呵欠,懶洋洋看了小史一眼。夏明若于是莊嚴地咳嗽一聲:“那麽史衛東同志……”
小史突然站起來說:“你們坐,我先回去了。”夏明若抱住他的腿哀求:“哥哥,你聽聽嘛,話說了一半我憋着難受,憋到雲南我就死了!”
小史寸步難行,只好妥協:“好吧,好吧,一只蠱。”
一只貓蠱。
這要從夏明若他爸說起。
夏老爸明裏頭是無線電廠職工,暗裏頭是神秘文化愛好者,下班沒啥事就鼓搗迷信的幹活。十年後創辦了國內第一批氣功培訓班,鼎盛時一人在臺上發功,臺下三千人接功,齊聲顫抖着宣稱“師父啊咱終于開了天眼了”雲雲。
就是這麽一個介乎騙子和江湖術士之間的人物,竟然還是個作家,專攻地下文學。
由于剛剛經過“文革”的沖擊,國內知道蠱的人少得可憐,出于啓蒙人民的考慮,夏大師嘔心瀝血,批閱三載,完成了《怎樣科學養蠱》這部科普巨作,共計五千餘字。刨去抄襲《怎樣科學養豬》一文三千字以外,夏大師在書中傾注了他的思想。
比如蠱到底是什麽。
蠱,據說是苗寨特産,從蟲,從皿,所謂器久不用而蟲生。也就是說蠱是一種蟲,是被傳得神乎其神、令人聞之色變的毒蟲。
夏大師則把它科學化了,他說蠱就是作用于人體的有毒寄生蟲。于是,中蠱就有兩種情況:不小心吞食了寄生蟲或不小心吞食了蟲卵。
那麽如何解蠱毒?自然是吃腸蟲清。
夏大師解決了這個終極問題後開始着手實踐。
按照《本草綱目》的傳統做法,夏大師找來蚊子、蒼蠅、蟑螂、臭蟲、屎殼郎等毒蟲數十種,放進一只腌菜缸子,等着這些蟲大的吃小的,最後剩一只活的,蠱就煉成了。
結果時間到了跑去看,蟲沒有了,剩一只耗子。
夏大師對缸底的大洞視而不見,一個勁兒號叫:“嗷嗷嗷!成了!我煉成了!”這時半路殺出了自家的貓,喵嗚一口把耗子吃了。
于是夏大師便煉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只蠱,屬貓科動物,哺乳類。
蠱是有了,但如何施蠱又是個問題。按照夏大師的理論,只有兩種方法:一、吞貓;二、吞小貓。
第一不可能,貓二十來斤呢,還那麽多毛。第二也不可能,是只公貓。
夏明若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