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42章
正月十五到了元宵節了,村裏的柳樹開始冒芽發綠了,青青嫩嫩一片。
大溪村的習俗,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村裏家家戶戶都要折了柳樹枝插到大門上,這樣新的一年就會順風順水,平平安安。
元宵節呢,自然是要吃元宵的,這年頭縣城供銷社的元宵又貴又要票,村裏人都吃不起的,大家夥兒就自己在家做。
大溪村算是縣裏經濟好的,一個青壯勞力一天能賺十工分,農忙光景好的時候,能有十幾個,折合下來就是一天五六毛錢,這樣下來也可以了。
家裏人多的勞動力也多,賺的也多,生活上就會好過一些。
老話說,天道酬勤,這話是不假的。
一個人勤勞了,至少填飽肚子是沒啥問題的,用許春秀的話說,吃糠咽菜也是能吃飽的嘛。
不過,現在家裏日子好過了,讓許春秀吃糠咽菜也不願意了。
這會兒,老姜家婆媳幾個正忙着包元宵呢。
大溪村吃元宵,種類也挺單一的,有一年元宵節,姜大正好在公社開會,大中午的,趕不上回家吃飯了,就命好的在公社食堂吃了一頓飯,公社食堂吃的就是好啊,肉炒菜、大饅頭的都有,吃的元宵都是白糖豆沙餡兒的。
姜大分了一碗元宵,不舍得吃,裝在鋁飯盒裏用毛巾包着,帶回家來給家裏人和幾個娃兒打牙祭。
那是黑娃兒幾個頭一次吃到這麽好吃的元宵,聽說都是糯米粉做的。
糯米啊,那是啥啊。
黑娃兒幾個只見過大米的。
孩子們這沒見識的樣子,看在姜大心裏很不是滋味。
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吃不好穿不好,見識也跟井底下的□□一樣,一輩子坐井觀天,沒有出路。
這樣的日子,他已經過了一輩子了,實在不想孩子們也想再過這樣的苦日子。
現在還是二月裏,雖然天氣暖了些,但還是料峭倒春寒。
外頭冷,村裏的娃娃們都不往外跑了。
黑娃兒和大丫領着幾個小的在家裏認字學數數的,姜大看在眼裏,就蠻欣慰,覺得一家子的苦沒白吃。
只要孩子們懂得上進,一輩子總不會差的。
孩子們學習,沈荷就帶着媳婦兒們在竈房裏包元宵。
莊戶人家的吃食,材料大多是自家種的,像是今個兒包芝麻餡元宵,芝麻和花生都是自家種的,黑芝麻炒熟了,在村裏的磨房磨成粉。
糯米是從縣城買的,用的是姜三寄回來的米票,磨成粉也就一斤多一些,花生米搗碎了,加上豬油跟糯米粉加水和成團,搓成一個個圓子,也就成了。
陳秀英妯娌仨不經常包元宵,沈荷更手生,她就是以前看家裏的老廚娘包過,步驟都在心裏,剛開始包不那麽上手,等到包了幾個之後,手上就有規律了,許春秀搓了一個面團子,在糯米粉裏滾了一滾,開心道,“娘,包元宵也怪有意思的。”
沈荷抓了一把花生米,用石舂搗碎,笑着開口,“一年就吃這一回,可不覺得新鮮。”
陳秀英和吳鳳也各自說了句話。
婆媳幾個說着說着,話題就歪了。
“大嫂,過年那會兒咱不是剛曬過被子,你咋又曬上了?”
家裏元宵包的差不多了,吳鳳拍拍身上的糯米粉,坐在竈膛前拉風箱。
說起這個來,陳秀英就不知道說啥。
“嗨,別說了,還不是黑娃兒那個臭小子,也不知道是咋,自從喝了那豬蹄湯,這臭小子就開始尿炕,童子尿那個騷啊,不好好洗洗曬曬,晚上咋睡覺!”
許春秀笑呱呱,“大嫂,這還不賴你,把剩下的豬蹄湯全都給黑娃兒喝了。”
陳秀英想想也是,就不那麽氣了。
“你說這臭小子,真是有福氣不會享,豬蹄湯多補啊,這小子倒好,喝了全給尿了,還不如我養的豬呢,人家都知道長肉膘。”
這........
許春秀和吳鳳就瞪着眼。
沈荷不由嗔怪的瞪了她一眼,“哪有你這麽當媽的。”
陳秀英就憨笑成了一朵花,挽着婆婆的手親昵道,“娘,我說錯話了。”
這老太太還不破功?
遂笑着作罷。
婆媳幾個不多時就把元宵包好了。
吳鳳燒火,許春秀在竈房裏刷鍋。
陳秀英屋裏還有活兒,大丫的舊棉襖裂開了個口子,黑娃兒臭小子的棉褲不光破得不成樣子了,裏頭的棉絮都薄到發黑了,這眼瞅着倆娃就要開學了,她得趕緊把棉襖補好,跟婆婆道了一聲,就要回屋去。
沈荷曉得,大丫和黑娃兒兩個,算上今年過年新做好的棉襖棉褲,就兩身能換着穿的,就應了一聲,道,“老大家的,你到屋裏來一趟。”
“哎,娘知道了。”
陳秀英跟着婆婆回了堂屋,沒一會兒揣着塊二尺長的新棉布出來了。
許春秀和吳鳳見了也不吃味,前頭娘也沒少貼補她們兩房,再說了大嫂是一家人,一家子還計較啥啊。
她們兩個當嬸嬸的,總不能見着黑娃兒和大丫兩個穿的破破爛爛去學校吧。
等到陳秀英再出門來,許春秀還道,大嫂要是手裏棉花不夠,她那裏還有幾尺棉花票呢,吳鳳也忙開口,她手裏也有。
陳秀英知道兩個妯娌都是好心,心裏就暖和和的,說不用了,屋裏的還夠用呢。
沈荷在堂屋裏瞧見,媳婦們相親相愛的,心下也覺寬慰。
元宵包好了,一家子該準備晌午吃的飯了。
雖然年過了,但今天是元宵節嘛,也算是年關的最後一天了,家裏分的豬肉吃了不少了,剩下的都在廊下凍着呢。
既然是過節,就要吃的豐盛一些。
不過,家裏吃的豬大油不多了,沈荷想着家裏還要留些肉出來煉油吃,不如把豬下水拾掇拾掇,燒肥腸吃了,也是很美味的。
菜呢,現在青黃不接的,想吃新鮮的菜,就只有過冬留下的白菜蘿蔔這一類的。
想吃別的菜,也要等到開春之後,後山的野菜和菜院子裏的菜長出來了,再吃吧。
不過,過節能吃上炒肥腸,家裏的蘿蔔頭們就很是喜出望外了,也沒有心認字算術了,一個個在竈房門口探頭探腦。
沈荷見了,就把家裏煉好的油渣子撿出來一碗,給幾個小的當零食吃。
黑娃兒幾個美滋滋地,坐在小板凳上你一塊我一塊,吃的噴噴香,二驢子撒着小短腿在邊上蹦跶,小家夥兒們也不吝啬,給二驢子也吃了口。
“娘,咱家這幾個孩子,還挺大方的。”
陳秀英跟婆婆唠嗑。
沈荷笑眯眯點頭,“都是好孩子呢。”
安撫好崽子們,一家人就忙着做飯。
陳秀英在外頭拾掇豬下水,拾掇幹淨了拎到竈房切段,大鍋燒油,油溫熱時放入野花椒、幹辣椒段、蒜片爆香,倒入切成小塊的肥腸翻炒。
吳鳳坐在矮凳上往竈膛裏添火,竈房裏充斥着一股兒勾人的肉香,就忍不住嘆,“大嫂,你做飯的手藝真是越來越好的。”
陳秀英還很謙虛,“啥啊,都是跟着娘學的,放在以前,我哪能燒出這麽香的飯菜啊。”
吳鳳想了想,點頭,也是,以前大嫂燒飯也就那樣,跟村裏大多數媳婦一樣,燒出來的飯菜沒有多難吃,但也算不上很好吃。
如今,有了娘的指點,家裏不光吃食上豐盛了,妯娌幾個燒飯的手藝也精進了不少。
辣香的爆炒肥腸出鍋了,許春秀熬了一鍋小米粥,金黃黏稠,一家子一口香辣肥腸,一口小米粥,吸溜吸溜吃的太香了。
至于元宵呢,現在還不能吃呢,要等着晚上下了再吃。
孩子們一個個吃肥腸都吃的肚子溜圓了,還對着竈房的元宵流口水呢。
沈荷看崽子們的模樣,就好笑不已。
這一個兩個的要是敞開肚子吃,一準兒都得長成小胖胖。
老太太這裏正想着呢,那邊兒大丫就驚呼起來。
“呀,我是不是胖了?”
崽子們就拿眼兒去瞅她。
大丫的臉圓溜溜的,又白又紅潤,跟個大蘋果一樣,可不是胖了嘛。
蛋娃兒就吸溜了下口水,“我想吃大蘋果了。”
大丫沖他翻了個大大的白眼兒,果然是臭弟弟,光知道吃!
二丫:“姐姐不胖呀。”
三丫也道,“姐姐又白又漂亮。”
哎呀,這兩個小丫頭這個嘴甜啊,哄的大丫眉開眼笑的。
黑娃兒就想起了四叔說的那句話,這女性生物啊,不管是穿花襖的小女娃還是老的掉牙的老太太,果然都是喜歡被人誇漂亮年輕的。
于是,當天晚上,黑小子就有樣學樣,對他媽奉承道,“媽,你臉上的皺紋看上去可真年輕啊。”
陳秀英:氣到變形jpg。
黑小子小屁股挨了頓打,疼的呲牙咧嘴的,還不忘跟他爹嘆。
唉,四叔說的對啊,女人真是一種奇怪的生物,俺黑小子不懂啊。
姜大哧哧笑,不是你臭小子不懂,是你小子自個兒傻。
不過當爹的還是憐惜自個兒崽子的,姜大就對黑小子安撫道,“沒事兒,兒子,你是咱家的小爺們兒,得學着包容你娘。”
黑娃兒很激動,是啊,他可是家裏的小爺們呢,算了,揍一頓就揍一頓吧。
1974年的新春,清水縣出了件大事兒。
姜大急匆匆蹬着自行車從公社回來,一路上因為太急摔了兩下,一身整齊的中山裝滾了滿地的枯草與泥土,額頭上也有殷殷血跡。
過完年沒多久,天氣就越來越暖了,村裏接連下了好幾場春雨,把村裏的麥田澆的濕潤潤綠油油的。
大溪村生産隊的社員們臉上都挂着笑,開春雨水就這麽足,今夏的麥子差不了。
老支書帶着人在村裏忙着從挑肥漚肥,背着手在地頭上看,老遠就聽見張會計的聲音。
“不好了,縣裏亂,亂了。”
老支書皺了皺眉,看着氣喘籲籲跑來的張會計。
“生子,你是咋回事,大白天的一驚一乍。”
張會計大名叫張生,也是老支書看着長大的,從來都斯文儒雅,也沒有這麽出格的時候。
張會計跑的很急,連中山裝上的鋼筆都給跑丢了,也不在乎,沙着嗓子跑過來,“叔,縣裏的□□造反了,把縣領導都壓起來游街示衆了,大隊長剛從縣裏回來,他都受傷了。”
老支書的臉色一下子變了,說話的聲音都顫抖起來。
“這是咋回事?”
張會計抹了把臉,摘了眼鏡的雙眼通紅,搖頭,“不知道,大隊長只說,縣上現在亂的很,聽說那些年輕學生都參加了造反派,手裏有槍有家夥,嚷嚷着要奪權呢。”
這?!!
大溪山的社員們都一片惶恐不安。
老支書到底是老支書,見過的世面比這些小年輕吃過的鹽都多,他很快就平靜下來,道,“這些小蝦米翻不起大風浪,沒事的,這段時間,咱們公社的人都在家裏呆着,誰也不能給老子到鎮上縣上去,要是讓老子逮住了,我就不客氣了!”
大家夥兒忙點頭。
外頭這麽危險,誰想不開跑到外頭去啊。
不要命了。
老支書也很快帶着人去看了受傷的姜大。
沈荷抱着孩子們,姜大就頭上破了皮,這會兒已經包紮好了,問他咋回事,說是在縣城讓個學生給丢石頭砸的。
一家子就氣的說不出話來。
許春秀就紅着一雙兔子眼埋怨道,“你咋不還手呢!”
姜大就無奈,“一個孩子,他不懂事我還不懂事,也不是啥大事兒。”
沈荷心疼孩子,也頭一次覺得生活在這個年代的不易。
家裏熬了紅棗雞蛋茶給姜大。
流血了,可不得多補血。
沈荷跟護犢子的雞媽媽一樣,虎視眈眈盯着好大兒把紅棗雞蛋茶一仰而盡,又給孩子換了藥,這才松了一口氣。
村子裏開了會,也有巡邏隊在巡邏。
接下來幾天,全村人都安靜一片。
果然,沒幾天,縣上的所謂動亂就被平複了。
大家懸着的心總算是放了下來。
日子慢慢恢複了平靜,陽春三月,村後的香椿樹發芽了,好日子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