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ACT19
“唔……”霍華德情不自禁發出愉悅的呻吟,自高潮中緩緩飄落,投入賈維斯的懷中,一手橫過賈維斯的腰,在他另一面腰側輕柔地、漫無目的地撫弄着。賈維斯摟着他,輕輕拍着他的後背,與他共同享受歡愛後的餘韻。
這是自戰争勝利後,他們短暫的休息時間。
因為霍華德在曼哈頓計劃中對于硬件設施的設計成績有目共睹,所以那之後的一系列來自各個領域、不同行業的機械設計訂單紛至沓來。
“有的時候有錢賺也是很麻煩。”霍華德和他的科學小組已經有些忙不過來了,他疲憊地縮在賈維斯懷裏,賈維斯就勢向上理順了他惱人的棕發。
“錢和時間相比,還是後者更加重要,挑些你喜歡的做,而那些不喜歡的,沒必要親力親為。”
霍華德在賈維斯低沉誘人的聲音與緩慢有節奏的拍哄下,有些昏昏欲睡。“我當然知道。”不過霍華德突然又想到了什麽,勉強打起精神:“羅斯·康韋今天打來了電話,他說的那些事應該都是總統吩咐的。”羅斯·康韋是哈裏·杜魯門總統的私人秘書,“條件很優渥,但同時我們要做的事也很肮髒,我想聽聽你怎麽想。”
“軍火生意一向被視作肮髒。”賈維斯怕霍華德着涼,拉來被子将霍華德與自己蓋好,并将霍華德護在懷中。“尤其是幫助政府扶植一些別國的反政府派別,為他們提供武器和物資。說的好聽是幫助被壓迫的人民得到自由,但那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以掩飾他們幹涉別國內政的真正目的,但是……”
“但是這些政府不願讓別人知道的秘密掌握在我們手裏越多,對我們就越有利。”霍華德接上他的話繼續說道。
“是的,況且這些事我們不做,還是會有別人去做。”
“呵,他們可做不來。”霍華德知道政府之所以選擇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基于他是目前最大的軍火商,他有實力有渠道。
“目前歐洲小國、非洲、東南亞都在借着二戰的餘威鬧內戰、搞獨立,人道主義全是空談,唯一能盡快帶來和平的方法就是以戰止戰。”賈維斯知道霍華德在想什麽:霍華德只是一個普通人,面對他的武器給世人帶來的傷害時,還是會心懷愧疚,所以當時他與奧本海默極力阻止政府向日本投射原子彈,現在又像是在尋求安慰般征求他的意見。他不像奧巴代亞·史丹那麽商業、那麽唯利是圖,他還有着一位科學家的風骨與仁慈。
“嗯,以戰止戰,多麽可悲,希望史塔克集團下一代的領導者,可以真正将帶來戰争的武器變成捍衛和平的武器。”霍華德嘟囔着,賈維斯有些聽不清,不過他知道霍華德在想些什麽,而且他也知道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讓霍華德能夠好好休息,有個長久并且完整的美夢。
相較于霍華德的順風順水,阿蘭·圖靈就沒那麽好運了。
在戰争期間,圖靈研制出的密碼破譯機每月破譯的軸心國情報數量多達84000條,在盟軍諾曼底登陸等重大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為戰争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政府卻在戰後不願公布他的所作所為,政府有政府的考量,他們希望他們的堪稱世界之最的密碼機,可以在戰後風起雲湧的各殖民地監視它們的一舉一動。
所以他們将戰争後用剩下的密電碼發報機送往世界各地,并且銷毀或者封存了一切有關布萊切利莊園的資料,遣散了大部分的工作人員。
小部分觸及莊園秘密核心的人——比如作為密碼破譯部門總顧問的圖靈,便不僅不能将自己在戰争中不可磨滅的貢獻公之于衆,還得不到知情人的認同,更成為了政府眼中“知道太多”的麻煩之人。
圖靈有些落寞時,收到霍華德從大洋彼岸寄來的包裹,是一個筆記本,厚厚的筆記本記滿了物理學公式和推論,圖靈不明白霍華德寄給他一本物理學手稿的用意。無意間,他看到了扉頁上的署名——普朗克、薛定谔、史塔克。
三位傑出的科學家以及一句話:
如果你不能最終告訴別人你一直在做什麽,那麽,你的研究也就一文不值。
這原本是薛定谔勉勵霍華德而寫下的,卻使圖靈豁然開朗,如果他不能說,那麽就當他從沒做過。他還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他還有他被戰争阻止了的,未盡的事業、他真正的事業——人工智能。
随後圖靈接受了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邀請,被聘為高級研究員,他又回到出生地倫敦,專心研究計算機理論。1950年10月,圖靈發表了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也正是這篇文章,為圖靈贏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
1945年秋,盟軍聯合作戰司令路易斯·蒙巴頓在上交給丘吉爾及女王的戰後總結的最後,寫下了一段足以撼動世界的評語:對于國外的援助,尤其是美國民間的私人援助,我認為應鄭重地表達國家對其的謝意。但與此同時,我國也應引以為戒,軍工、醫藥等重要産業被掌握在私人手中過于難以預測、不好控制……
這段話是路易斯·蒙巴頓經過一晚上掙紮與權衡之後寫下的,他腦海中不斷浮現自1934年,第一次見到霍華德時的場景,那一瞬間,他就知道霍華德日後必成大器,只可惜霍華德太有自己的想法,太難以控制。而那之後的每次相見,都讓他産生一分的惋惜霍華德不是一位英國人,但更多的九分慶幸他不是一位英國人,自己不用煩惱如何制衡他。
如果英美的合作沒有那麽緊密的話,霍華德的忠與反對于他來說沒那麽重要,但現在英美是一條戰線,如果霍華德在美國掀起什麽經濟危機,那麽也将危及英國,所以最終,他決定摒棄自己個人對于霍華德看重,将十一年來一直藏在心裏的話寫出來,告誡自己的政府,同時也要告誡美國政府。
……如果有可能的話,軍工、醫藥、核工業等,都應該為之國有。
**
持續了六年的戰争将很多地方變為廢墟,戰争對農業的破壞導致了歐洲大陸許多地方出現大面積的饑餓,而1946年歐洲西北部罕見的寒冬又使這一情況進一步惡化:嚴重饑荒的荷蘭拖垮了同樣處于恢複期的英、法兩國。起初大家普遍認為它們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殖民地,快速恢複經濟。但到了1947年,情況仍未好轉。
而在戰争中基礎設施基本沒有遭到破壞、農業、工業儲備都很充足的美國決定援助歐洲,幫助歐洲經濟複蘇,從而開啓了使歐洲複興的馬歇爾計劃。
在歐洲饑荒遍野、美國腹背交困的時候,霍華德和他的集團卻通過與保加利亞人民軍、阿爾巴尼亞反政府武裝、蒙古、國民黨等勢力的軍火交,易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
“這很肮髒,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是麽?”霍華德半躺在他的厚皮扶手椅中,沖走進來的賈維斯揮了揮手中的《資本論》。
“怎麽看起這個?”
“随便看看,看看蘇聯用來蠱惑人心的東西到底被曲解成了什麽樣。某些地方還是挺有道理。”
賈維斯接過霍華德手中的書放在一邊:“最近形勢很緊張,奧本海默教授前幾日因被指責同情共産主義被警告,你還是小心點吧。”
“你真是專制。”霍華德揪住賈維斯的袖口,将他拉向自己。
“那你就是不聽話的小奴隸。”賈維斯拿下揪着他袖口的那只手,握在手裏。
霍華德斜了斜眼不滿地盯着賈維斯。
“這将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而我們深陷其中。”賈維斯俯身親了親霍華德的額頭,“這比上戰場還要可怕,因為身邊處處都是戰場。”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美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咨文,宣稱:今日世界的所有國家都面臨着對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一種是以大多數人的意志為基礎的自由制度,另一種是以強加于大多數人的意志為基礎的極權政體,而美國政策必須支持那些自由國家人民抵抗武裝的少數人。
這一咨文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大轉折,與此同時,被後世稱為“冷戰”的兩大陣營間的争霸就此拉開序幕。
1947年5月,切斯特·菲利普斯準将*接到命令,指示他要建立一個能夠保障國家安全的全新的組織,暫定名為“戰略危險幹預與諜報後勤處”來暗中調查、控制蘇聯派過來的間諜。
在政府不反對的默許狀态下,菲利普斯準将邀請了霍華德一同主持該處的日常工作。
那便是神盾局的前身。
1948年,陸軍參謀長艾森豪威爾辭去軍職,結束了近40年的軍事生涯,接受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出任該校校長。
在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世界英雄,在如日中天的事業裏急流勇退,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震驚了全國。
作者有話要說:
#注:切斯特·菲利普斯,《MCU美國隊長1》開始時是上校,這裏假定他戰後升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