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小金手镯
第38章小金手镯
蔣夫人見自家老爺有心事,便不再多問。
第二日,蔣夫人留崔氏一行人在府上用過早膳,并告知不用上堂作證了,為了表示感謝,又命丫鬟裝了半車禮物,有衣料,糕點,還有幹貨。
又聽宋大說,是小虎妞先戳穿張炎打蔣瑞的事兒,便送了一對小金手镯給虎妞。
崔氏死活不要,但蔣夫人說:“大嫂你就收下吧,要不是小虎妞戳穿這事,我瑞兒還不知要受到什麽時候,說不定哪天被打死了我們還蒙在鼓裏,虎妞這是救了我家瑞兒的命!”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啥救命不救命的,夫人言重了。”說着要死要活地把金手镯往蔣夫人手裏塞。
蔣夫人越發對崔氏敬佩起來:“嫂子是嫌少嗎,按說我家瑞兒的命是無價的,別說一對金手镯,就算再多一萬倍也值,只是如今這年頭,我手頭再也沒值錢的物件了,還望嫂子別嫌棄。”
話說至此,崔氏只得替虎妞收下:“那民婦就多謝夫人了,今後夫人若有用得着民婦的地方,民婦定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蔣夫人笑道:“那敢情好。”
蔣夫人不會想到,不出一個月,她果然求到崔氏頭上了。
這邊蔣夫人派人送崔氏一行,縣衙那邊白仁義的地契也拟好了,大紅的印章蓋在上面,崖下三百畝地就是白仁義的了。
白仁義喜滋滋地将地契藏好,在縣衙對面等候崔氏和他彙合。
昨兒蔣夫人已經知道崔氏和白仁義是兩口子,所以今天特意安排他們同乘車回家。
蔣夫人派了三輛車,才同時将這一大家子人和東西裝下。
白仁義隔了一晚沒見虎妞,一上車就從崔氏懷裏将虎妞搶過來,啪叽啪叽就在她的小嫩臉上親了幾下,“閨女,想爹了沒?”
“西一昂……想!”小虎妞奶聲奶氣地答。
白仁義樂的頓時嘴都合不上了,還是閨女貼心,才一夜沒見就想他了。
崔氏笑着嗔怪:“真是個女兒奴。”
白仁義對她笑,“還是老婆奴。”
崔氏啐了一口,“呸,說閨女呢咋扯到我身上了,這才一夜沒見就想成這樣,等以後閨女長大嫁了人,你還不想瘋啊。”
“誰說咱閨女要嫁人了,我要養咱閨女一輩子。”說着白仁義忽然發現小虎妞胳膊上的小金镯子,吃了一驚,“她娘,這金镯子哪來的,不會一夜沒見你就把閨女許配人了吧!”
“胡說啥呢,這金镯子是縣丞夫人送的,說是為了感謝咱閨女戳穿張炎的事!”
“吓我一跳,不就一句話的事兒,你咋能收人家這麽貴重的禮物?”
“我也是這麽說的,可那蔣夫人死活要送,還說若是不收,就是嫌給的少,我這才收了。”
“行,那先收着吧,等有機會再還回去,我可不想讓咱閨女欠別人的人情。”
“說的是,咱倆想一塊兒了……”崔氏又問,“她爹,你那正事兒辦的咋樣了?”
白仁義喜滋滋地從懷裏掏出蓋着大紅印章的地契,在老婆面前嘚瑟:“老白出馬一個頂倆,這不成了嗎?”
崔氏笑着搶過地契看了一眼,“還真是!”
她原本覺得這事兒不好辦,畢竟崖下三百畝地呢,哪能說給就給?沒想到這事兒真被自己男人辦成了!
她笑着給了男人一個敬佩的目光。
老白可享受老婆這種目光了,這是老婆對自己的肯定,也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
三匹馬拉着三輛車氣氣派派地回村了,村裏人都沒見過這麽洋氣的馬車,一時都奇怪這是誰家馬車,沒聽說村裏誰家有這麽闊氣的親戚啊,張翠花她哥算是最闊氣的,可那天她侄子來也沒坐這麽豪華的馬車!
好奇的村民跟随馬車走啊走,一直走到老白家門口,三輛馬車才停下。
白仁義和崔氏抱着小虎妞從第一輛馬車上下來,李珍珠牽着三坑四坑五坑從第二輛馬車上下來,大坑二坑坐在最後一輛馬車上,和那半車禮品擠在一起。
村裏人這才明白,原來這三輛豪華馬車是送白家人回來的!
可不得了了,白家人這是攀上啥好事了,咋能坐得起這麽豪華的馬車!
村裏人不好意思問白仁義兩口子,便想拉住其中一個坑問,誰知幾個坑第一次坐馬車,都暈車了,蹲在地上吐的稀裏嘩啦。
這一吐,把看熱鬧的人都惡心走了,白老大正好和兩個弟弟出來卸那半車禮品。
等把東西卸完,把宋大他們送走,白仁義才關好門,開始分配這些東西。
兒子輩除了李珍珠親眼見證過這些東西,其餘人都被這驚人的財富驚到了。
兩匹碎花棉布,二十斤各色糕點,還有五十斤各色幹貨。
“娘,這些寶貝都是縣丞夫人送的?”老大媳婦不可置信地看着這堆東西,以為自己在做夢。
“都是……”
“娘,這是細棉布吧,用這棉布做衣服,肯定又軟又暖和!”老二媳婦摸着布,一臉向往地說。
“可不是嘛,這都是沾了你們小妹的光,若不是你小妹戳穿張炎的惡行,為娘我也不會多管閑事。”
三個兒子也一臉吃驚地看着這堆東西,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麽多好東西,原來縣丞老爺家吃的用的這麽高級,真是長見識了!
聽崔氏說這都是沾了小虎妞的光,幾個哥嫂輪番誇贊小家夥:“還是咱小妹有福氣!”
“嗯嗯,咱小妹真是咱家小福星!”
“就是,咱小妹随便說句話就值這麽多東西,真是字字千金!”
“可不是嗎,咱家日子越過越好,全是小妹的功勞!”
哥嫂幾個好聽話像不要錢似的,一股腦兒地往外倒。
白仁義和崔氏聽的臉上都笑成花了,他們就願意聽別人誇小閨女。
誇完小閨女,崔氏便開始分配這些禮品,她不是守財奴,她要把這些財物都分給兒媳們,把媳婦們哄的高高興興的。
“老大家的,分兩丈布、三斤糕點、五斤幹貨,其中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