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宋青遠和他們在街上分道揚镳, 路過鹵肉鋪時,還不忘給每人都打包了一份鹵味和卷餅。

回了王宮,發覺時間已經有些晚了, 他便打算等明日再和連提商議鐵匠一事。

不過今天倒是可以把農具的圖紙給畫出來。

對于農具,宋青遠其實了解的也并算不多。

他前後兩世都沒種過田,對農具的了解只局限于前世在研究院時,翻閱過的幾本古籍, 對裏面的內容也還記得八九不離十罷了。

但書上的這些農具到底适不适合漠北的土地, 宋青遠自己也不太清楚。

不過還好今天随行的官員都是對耕種方面有所了解的人,應該也能為他參謀一二。

農器不止有整地的工具,播種、收割的器具也包含在內。

其中當然也有一部分身兼數職的選手, 比如鋤頭不僅可以用來翻地,也是除草的一把好手。

考慮到自己也只是個門外漢, 宋青遠便打算先只琢磨整地的工具。

播種和收割都可以用人力代替,自然不如前者的用處大。再加上鐵的成本也不低,等将來條件允許後,再做打算也不遲。

但光整地的工具,就有犁、耙、鋤、耢、鍬、鏟等十幾種器械, 還不算犁又有許多不同的的樣式。

宋青遠先把看一眼就知道不适用的農具給剔除出去, 剩下的工具也不一定全都合适。

最後宋青遠思考了好一陣,又結合了随行的官員今天的描述, 才大致選出了幾種和漠北現有的農具相似的器具。

這樣就可以在百姓原有的農具上進行改進,還能降低些成本。

對于犁具, 不管是宋青遠還是其他現代人, 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在唐朝就出現的曲轅犁。

Advertisement

曲轅犁的好處誰都知道, 相比于之前的各類耕犁, 它不僅犁架操作更加靈活, 可以掉頭轉彎,而且還節省了許多人力和畜力。

但現在的漠北別說曲轅犁,連直轅犁都沒有達到普及。

宋青遠嘆了口氣,要想讓百姓用得上曲轅犁,估計又得花不少錢。

不過好在曲轅犁的優點也是實打實的。

宋青遠削了支炭筆,開始在紙上勾畫曲轅犁的圖樣。

曲轅犁也有長短之分,短曲轅犁想比于長曲轅犁,要更加的輕便。他現在畫的就正是短曲轅犁。

又過了半個時辰,宋青遠終于畫完了圖紙。

他随手取過鎮紙壓住,熄了燈,揉着有些酸疼的脖頸出了書房。

許多人都見過資料上的曲轅犁圖解,但如果他們看到壓在白玉鎮紙下的紙張,就會驚訝地發現:宋青遠畫的竟然與文獻上的圖樣分毫不差。

但可惜的是,整個大陸也只有宋青遠這一個穿越者。

于是這張圖紙只能靜靜地躺在桌上,與灑進來的月輝訴說着自己的故事。

……

第二日宋青遠去和連提商議鐵匠一事時,還不忘順利成章地又蹭了一頓早膳。

剛吃過早膳回了自己殿內,宋青遠便聽下人通傳說有官吏到了。

這些官吏正是昨日随宋青遠視察土地的幾人。

他們被宋青遠特意叫過來,就是為了給他畫出的農具提些意見。

畢竟這些農具都是他照着前世看過的資料畫的,适不适合漠北還不好說。

“殿下,博彥大人到了。”江铎彎腰禀報。

宋青遠站起身,吩咐道:“帶博彥大人到書房等我吧。”

他昨天畫的圖紙都在書房裏放着。

江铎出去後,宋青遠先去換了件衣服,才帶着人到了書房。

“殿下。”

他一進門,坐在榻上的博彥幾人便立馬站了起來,向宋青遠看去。

宋青遠也沒和他們客套,徑直把江铎昨日收起來的圖紙拿了出來,遞給了衆人。

書房頓時安靜下來。

幾個人都皺着眉頭端詳着自己手中薄紙。過了許久,才開始扭過頭去,與身旁的人竊竊私語開來。

博彥是這幾人裏最為精通農事的,但即使是他,第一眼時也沒弄懂圖上畫的東西。

他只能勉強認出這是一架犁車,但不管是結構還是樣式,都與他所熟悉的犁具不同。

好在宋青遠在每一個部件旁邊都标注了詳細的解釋,他才不至于看得毫無頭緒。

“殿下,這犁真的能行嗎?”

許久,書房中才想起博彥遲疑的聲音。

倒不是他不相信宋青遠,只是紙上所畫的犁具,是在是博彥聞所未聞的新鮮玩意兒。

這也不能怪他,宋青遠長嘆了一口氣。

他也是今天問詢身邊的漠北侍從才知道,現在的漠北即使是最好的犁具,都是一個極為簡陋的造型。

除了有犁頭和扶手以外,幾乎和原始的農具差不了多少。

原本他還想着讓這些人過來給曲轅犁提點意見,結果他們連曲轅犁的原理都搞不清楚。

宋青遠只好把他們幾個人都招到自己身邊,給他們在紙上畫出了曲轅犁的詳細圖解,仔仔細細地把每個零部件都講了一遍。

好在這幾個人都不算笨,宋青遠大致講了一會兒後,對方就了解了曲轅犁的構造和原理,沒讓他的辛苦白費。

看來靠他們改進曲轅犁是沒戲了。

宋青遠只能先叫人做出一架出來,等到實際下地看看情況後,再做修改。

好在剩下的幾個農具都不算複雜,幾個人沒用宋青遠講解就弄明白了。

他畫出的這幾樣都是可以配套使用的工具。

現在百姓們用來整地的耙大多是單梁,宋青遠昨日便在這個基礎上設計出了一個雙梁耙。

耙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根前梢彎曲的木轅,穿了兩根木釘,系上繩索後就可以用牛拉木耙。

與耙相配合的是可以平田覆土的耢,以及可以搗碎土塊的木榔頭。他之前見過的田地大多有些板結,不夠疏松,而這些工具正适合用來松土平田。

“殿下,您是怎麽想到這些工具的啊?”博彥面露崇拜。

他看得出來,這幾樣農具雖然都能在百姓手中找到相似的替代,但卻遠遠不如宋青遠圖紙上的農具好用省力。

宋青遠也不知道怎麽解釋他一個燕雲三殿下為何如此熟悉耕種,只好擺出一副淡然的模樣,簡單說了句是受到書裏的啓發。

他總不能說這些農具都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宋青遠這話也算不得欺騙,這些圖紙可不就是從書上得來的?

只不過是現在沒有的書罷了。

博彥臨走前,還不忘再三詢問那樣式新奇的曲轅犁到底什麽時候才能做出來。

在得到宋青遠「造出來後馬上告知他」的承諾後,博彥才帶着圖紙興高采烈地離開。

博彥走後,宋青遠便叫人把圖紙送到木匠坊。

連提給他派過來的鐵匠,也一并領了相應的圖紙,開始打制曲轅犁的鐵部件。

解決了農具一事後,宋青遠便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水泥上。

凝固水泥時,他選擇了最費時的陰幹。因為陰幹需要時不時地往上灑水,所以需要的時間也就多了些。

但陰幹能保證表面不開裂,凝固後的水泥硬度也最高。

宋青遠思慮再三,還是選擇了多費些時間來保證水泥的質量。

不過好在澆築水泥的地方就在燒制石灰石的隔壁。

隔壁每天生着火,這邊的溫度自然也就低不了。不過幾日,不同比例的幾種水泥便相繼幹透了。

确定了最适合建築的水泥配比後,宋青遠便命人去城中百姓家裏收些煤渣回來。

雖然他與連提商議後決定将水泥廠建在提煉鐵礦石的附近,但等水泥場建成,也需要一些時日。

在這之前,宋青遠便打算先問百姓收些煤渣,制成的水泥剛好可以在軍營附近新搭幾間院子。

這樣還能給百姓也添點收入。

建成的院子宋青遠打算用作制造肥皂的工坊。

現在制作肥皂的匠人主要還是他之前從城中雇來的沒有營生的百姓。

這些人中大多是些沒有收入來源的中年婦人,讓她們一直在軍營裏做工也不是什麽長久之計。

……

于是這幾天的王庭中,街頭巷尾間便突然傳出了一個消息,說是可以拿家中的燒剩的煤渣去軍營裏換糧食。

兩擔子煤渣就可以換半升粟米。若是将其清洗幹淨,還能再加半升。

雖然這一升粟米不算多,但煤渣對百姓來說,可是一點用處都沒有。

現在竟然能拿來換糧,不管多少,都是一件求都求不來的好事。

冬天裏百姓也都清閑,沒什麽營生可做。聽到這個消息後便叫來一家老小,一起把家裏的燒完的煤灰都收集起來,撿出煤渣,清理幹淨。再派家中的男郎挑去軍營裏換糧。

那些開酒樓飯館的,每日裏更是有許多煤灰産出。只不過他們顧不上挑揀,便直接把收起來的煤灰一并賣給別人,還省了倒去城外的麻煩。

那些家中燒不起煤炭,用曬幹的牲畜糞便和木頭取暖的人,便接了這個營生,每日倒也能賺個辛苦錢。

……

今天,蘇布丹剛挑了兩擔煤渣打算去軍營換粟米,走到城門口時,竟然看到了自家鄰居元林。

元林肩上也挑着兩擔煤渣,顯然是也要去軍營的。

正當他打算叫住元林時,對方也看見了自己。

兩人便招呼着,一起結伴向軍營處走去。

“你說,咱們殿下要這些髒兮兮的煤渣做甚?”元林開口問道。

路上無聊,他二人便有一搭沒一搭地聊着天。

“你咋知道是殿下要的?”蘇布丹一聽對方這話,立馬抓住了重點。

“嗐,肯定是殿下啊。”元林給了他一個眼神,“你想想,若是人家要這煤渣沒用,肯定不會白用糧食來換。人又不傻,拿這些煤渣肯定是有其他用處的,不過咱們想不到罷了。”

元林扶了扶肩上的扁擔,繼續說道:“我覺得啊,能讓煤渣發揮用處的就是殿下了。其他人……指定不行。”

蘇布丹聽了這話,果然深信不疑,“你說的有理,除了殿下,其他人哪能有這本事。”

不僅是他們,其他百姓也都是同樣的想法。

大家都對這煤渣的用處産生了巨大的好奇。

城中甚至還傳出了宋青遠會拿煤渣「點石成金」這樣離譜的謠言。

軍營前,許多挑着擔子的百姓都在換糧時跟稱米的将士詢問着此事。

要在平常,他們指定是不敢和這些披堅執銳的将士打聽消息的,但架不住實在是太過好奇,于是各個兒的膽子都大了起來。

不過這個負責換糧的将士也是個人精,不管是誰過來、怎麽拐着彎打聽,他都是一臉笑嘻嘻地打着哈哈,人們從他嘴裏根本套不出一句有用的話來。

作者有話說:

關于曲轅犁的好處,參考了百度百科「曲轅犁」。

負責換糧的士兵:敷衍學大師,在後世指定得是個售後部門的人才。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