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看到的一個人的感想

我對書籍上的腰封歷來反感,那些不着邊際、誇大其辭的廣告語經常讓人哭笑不得。比如動辄重磅人物雲集的所謂“聯袂推薦”,看了除了佩服商家之擅長搞“統戰”,再無其他,因為你知道的,名單上那些人,其趣味再也不可能重合的。所以拿到一本書,第一個沖動便是将腰封扯去。前兩天看譯林社新近推出的《巧克力戰争》,也是除去塑封時即将其一同扒掉。不過在擲入紙簍之前,還是看了一眼——必須承認,比起商品大甩賣時标榜“跳樓”、“吐血”的仿佛聲嘶力竭、披肝瀝膽,畢竟更具“可讀性”,也即娛樂性,有的時候,還有一些信息。

我在那腰封上掃到了這麽一句:“領先《哈利波特》,出版至今長踞美國那些不能看的書榜榜首,選入多國大中學必修教材,暢銷三十多年的文學傑作”——長期被那些不能看的書,又是“必修教材”,這怎麽可能?錯也錯得太雷人了吧?

其時《巧克力戰争》還未開讀,但《哈裏波特》我是知道的,作為青少年讀物,此書激起的一波一波熱浪,至今未見消歇,說是“那些不能看的書”,誰信?而且美國不是號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嗎?倘是過去,又一說了,現在還會有“那些不能看的書”?晚上與大洋彼岸一朋友聊天,我就當笑談說了。他也沒說什麽,卻是一心二用,嘴上說着別的,過一會忽然停下說“還真是那些不能看的書”。而後就給了我一個網址,讓我自己看。

那是美國圖書館協會的網頁,打開來,頓時傻眼:“2000—2009年那些不能看的書一百種”一長串書名,榜首赫然列着《哈裏波特》,《巧克力戰争》排位第三。再往下看,一些經典作品的名字也出現了,斯坦貝克《人與鼠》列第五,馬克吐溫《哈克貝恩芬歷險記》位列十四,塞林格《麥田守望者》排十七,《殺死一只知更鳥》排二十一……再看看,還另有一單,曰“被質疑/被那些不能看的書的經典”,從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到喬伊斯《尤利西斯》再到《二十二條軍規》、《洛麗塔》,甚至《飄》……不能說二十世紀的着名小說“全數在此”,但經典與“那些不能看的書”卻高度重合。

這可是開了眼了。同時,這一看反倒更疑惑,在美國逛書店,那些不能看的書單裏的書不都在大鳴大放地賣着嗎?更不可解的是,我看過一些美國中學的必讀書目,那些不能看的書單上的好些,千真萬确就在其中,這是唱的哪一出?“那些不能看的書”總要有個理由吧?也是好奇心起,就查看起來。結果“那些不能看的書《巧克力戰争》的官方說法沒找到,關于”有争議/被那些不能看的書“書籍的一攬子解釋卻就在眼前。引述起來太費筆墨,反正大意是,”有争議/被那些不能看的書“書籍就是那些受到質疑較多的書,全美圖書館協會下面有個”知識自由辦公室“,根據全國各地學校教師、圖書館員提交的報告編制一個書目公布出來。”舉報“人多為家長和中小學教師,”舉報“的原因不出以下三項:1,露骨的性描寫;2,攻擊性語言;3,不宜所有人閱讀。好像也就是給個參考,并無強制執行一說,也沒什麽機構有這個能耐。這才有一邊被列為那些不能看的書,一邊又成必修教材的奇觀。

有意思的是,在”有争議/被那些不能看的書籍“的條目中,開宗明義頭一句話居然是”美國圖書館協會鼓勵各種觀點的自由選擇和表達,即使是那些離經叛道的觀點“。而後還要特別聲明:所謂”那些不能看的書“與”争議“均不涉”個人觀點的表達“。看到此想發笑,因為整個是撇清嫌疑的架式。當然,也并非故作姿态,”鼓勵“見于行動,是每年九月有”那些不能看的書周“的活動,那活動絕對名不符實,甚至是名實相悖,因為其內容恰是倡導讀書無那些不能看的書區的。反倒是那一紙那些不能看的書單有安撫之嫌:人家一個勁兒舉報,總要給個交待吧?而且保護未成年人免受可能的不良影響,于理也不能說不合——就像電影的分級。

因事涉青少年,我那朋友順便問了他正上高一的兒子,小孩的反應相當經典:”那些不能看的書?知道啊。——就是一些媽媽的意見嘛。“朋友大概因為不屬”媽媽“之列,向我轉述時語帶調侃,很不嚴肅。

這與我印象中的”那些不能看的書“相去太遠了。記得好多年前大規模”掃黃“《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在查那些不能看的書之列,不僅書店下架,出版社可是被勒令将所有庫存書送印刷廠搗成紙漿銷毀的。更絕的是,有些”有争議“者,尚未成”書“已然胎死腹中,防患于未然,事實上連”那些不能看的書“的手續都免了。哪像美國人,”那些不能看的書“這樣嚴重的字眼,根本不具應有的嚴正,說是”那些不能看的書“,哪有半點令行那些不能看的書止的味道?我們的”國情“正相反:并無一張公之于衆的那些不能看的書書單,但是哪些書有問題,大家自可心領神會。

美國人愛較真,不知有”心領神會“一說,那些不能看的書了某書,哪怕是有名無實(頂多限于公共圖書館下架)的”那些不能看的書“,不給個交待也不行。那些不能看的書榜上每一本書,全美圖書館協會都給解釋,公共圖書館裏都會有厚厚一大本,你要懶得去翻,也可發郵件至”知識自由辦公室“詢問,針對具體的書詢問。我就讓朋友幫我就《巧克力戰争》問過。回複現在還沒來,不過也可想而知了,總不過是”少兒不宜“而已。對于寫作或者生活而言,有趣是一種品德。畫家高軍的文字就有趣地很,說鬼話,講人事,有生活智趣。【連載】中醫世家(一)分享到QQ空間分享到騰訊朋友分享到騰訊微博作者/高軍來源/《世間的鹽》攝影/JosebaElorza(《世間的鹽》一書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鐵葫蘆圖書出品)

如果我不畫畫寫字,最有可能做的職業是學個中醫。古人說一流舉子二流醫,上上品的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過去丹青之流跟要飯花子在一個層次的,怕是連祠堂也不許入。我一直對中醫很有興趣,因為我以前有個朋友是中醫世家。可惜他是個瘋子,跳樓死了。

他的房間到處碼着線裝本的醫書和醫案,從地上一直摞到天花板上。他家空氣中有苦苦的中藥氣。窗外的四合院破缸爛盆中種着我不知道名字的藥草。另外一個喜歡中醫的原因,是中藥的名字好聽。比如半夏、車前子、當歸,川貝、墓頭回、益母草、澤瀉、穿心蓮、夏枯草、黃連、烏頭,等等,這些名字使人想到田野和草木的香氣。藥店裏盤在一起的蛇和穿山甲、蟬蛻也喜歡看。

我是個渾愣人,看了幾本醫書就想給自己開藥方。兩年前我常失眠,過了十二點,就像夜獵的貓頭鷹,眼睛瞪得滴溜圓,怎麽睡也睡不着。我試過喝溫牛奶,試過用熱水燙腳,試過數羊,試過散步十公裏,然後坐車回家,但是一到夜裏還是睡不着。我說我瞧瞧醫書吧。越瞧越喜歡,就按《顧西壽醫案》給自己下方子,第二天拿着方子就上中藥店去了。

中藥房的大姐是個酒糟鼻子,說話囔裏囔氣的。她問我:”你這是哪個大夫給你開的方子?怎麽不寫個劑量,我怎麽好抓呢?“我說:”我自己開的,怎麽沒有劑量,上面不是寫了少許、若幹嗎?“她一邊拿着小秤一邊跟我說:”你說這個少許、若幹,我怎麽給你抓,再說吃出事,算你的,算我的?“我說:”我敢給你寫字據,吃死了礙不上你!“她說:”礙不上我,也不能給你抓。稱二兩砒霜給你,你敢吃麽?“我說:”你當我連砒霜也不知道嗎?不就潘金蓮藥死武大的毒藥嗎!“她指着我,看我自拟藥方上的關木通說,你知道不知道你的這個劑量會吃死人的。什麽人啊,你看幾本醫書,就敢開藥方啊。藥沒有稱出來,還被她夾槍帶棒地損了一頓。真是好惱啊!

後來我又回家把方子改了,上面具體寫了劑量,換了一家藥房也稱出來了。還好,沒吃死。醫者意也!不就那麽一個意思。哪有那麽較真。比如李時珍《本草綱目》上說:男子失眠需寡婦枕頭席子,煎水炖服。這不是狗戴嚼子,胡勒嘛!失眠跟寡婦有什麽必然關系?真是想不通。再說這個原材料我上哪兒找去?

蘇轼也喜歡談醫,估計水平也不比我好多少。他說一個人在江船上驚了風浪,得了狂疾,最後刮削舵把手上的木屑,據雲上面有老舵工的手澤,服之立愈!古代許多文人喜歡談醫,大部分不靠譜,信了會出人命的。但明清之際的傅山是個異數,他老人家是個很好的婦科大夫,寫字畫畫倒是餘事。民間傳說他治療婦人難産,一針炙下,小兒抓住母親心的手松開了,呱呱墜地了。

古代人對女人身體結構不清楚,這個純屬想象。小孩手長也長不到這樣,能從子宮中伸到胸膈膜中來。但傅山醫案中曾記載他治療這樣一個病例:一個男的在家打老婆,老婆一氣,天天打嗝不止,白天打到夜裏,眠食不安。瞧了多少郎中也不濟事,最後擡到傅山這兒來。傅青主號了脈,問了問病因,就起身到自家院中撥了幾把野草給一同來的夫君,說回家後每晚子夜時分,煎藥,分三次煎,需親手服侍病人服下。過了沒半個月,打嗝漸止,能下地走動,一月後如常人。病家到傅山那裏致謝,問這先生用的是甚藥呢?咋這靈?傅山說不過是平常野草。因為你媳婦被你毆打,氣往上湧,致氣嗝,後來看你夜夜煎藥,床頭服侍,慢慢氣消了,病就好了。因為中醫的不确定性,所以要出一好醫家是相當難的。同樣的藥在你手中沒用,到了另外一個人手中卻成了起死回生的金丹。

記得我中學的時候,冬天頭上長了一個瘡,所謂”頭頂長瘡“,痛癢難耐,準備到醫院挨一刀。後來我爸爸說你笨死了,你到郎叔叔家去讨一貼膏藥,保好!我捂着腦袋坐車到郎叔叔家。為什麽捂呢?怕驚了乘車的人。郎叔也不會中醫,他家老太太會。郎叔他老太太家世代中醫,到了老太太這一代傳不下去了。因為她父親一連生了六個閨女,真是把他給生怕了。醫術傳男不傳女。老郎中等到閨女出嫁了,一人密授一門藥方。說雖致不了富,糊口足矣。老太太就靠這一門手藝,把幾個孩子拉扯大,娶媳婦嫁閨女都弄得體體面面的。因為我們兩家是世交,老太太拿我也不當外人。她問我你是想快點好,還是慢點好。快有快的毛病,慢有慢的好處。我說當然要快,疼死了,這東西養在頭上也不好玩。老太太說慢呢,可以用膏藥慢慢把毒氣撥出來,以後不留疖疤。快呢,當天就見效,但保不定日後不留疖疤,怕不好看。我說要快。老太太說想好了,我說想好了。老太太給我弄了一張綠色的膏藥烤軟化了貼上了。我坐在回程的公交車上頭上膿血俱下,沒想到這膏藥比我性子還急。弄得車上人大驚小怪的,如同看怪物一樣。但是很快就不疼了,癢癢的,患處有一種清清涼涼的感覺。後來只有一小點疖疤,長長也平複了。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是一個普通人,還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普通人。你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問,提任何的問題。我們負責為你搜集問題的答案。分享到QQ空間分享到騰訊朋友分享到騰訊微博問題和田小子問科學青年

前幾天有人劫機,被制服後聽說其中兩個咬舌自盡了。我想知道的是,咬舌真的能自盡嗎?

回答科學松鼠會成員、醫學博士趙承淵答和田小子

在讨論咬舌自盡的問題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人為什麽會突然死亡。雖然俗話常說”人死如燈滅“,但死亡事實上并不像關燈那樣是一剎那的事情。一般來說,能夠令人快速死亡的情況不外乎下面幾個:心髒驟停、窒息、快速失血、極其嚴重的外傷或者身中劇毒。既便如此,上述情況下的死亡也總會花費一段時間。傳說偉大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臨刑前曾答應盡可能地眨眼,而行刑的劊子手事後證實,拉瓦錫被斬首後”至少眨眼十一次“。盡管這個事例未必可靠,但即便是頭顱離斷,死亡也不會瞬間來臨的事實當是确定無疑的。

既然如此,常見于文藝作品和傳說中的”咬舌自盡,登時斃命“的說法自然也就站不住腳了。舌頭是一個血液供應十分豐富的肌性器官。舌的動脈來自頸部大動脈,分布于舌頭的舌背動脈常常有兩支,位于舌根部。如果咬舌時沒有咬到舌背動脈,一般并不至于立即造成大量失血,也就難以危及生命。

影視作品中常常見到演員閉口一使勁,當即昏死過去,這種情況即便會發生,也不會是因為失血。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咬住舌根……怎麽樣?除非你将舌頭充分吐出口腔外,否則你的牙齒根本無法咬到自己的舌根!像影視劇表演的那樣咬舌的話,最多只能咬掉舌的一小部分。如果被捕的地下黨員面對敵特忽然伸出長長的舌頭,那麽等于是向對方申明”我要咬舌背動脈“了,敵人未必會讓英雄得逞。

而即便是舌背動脈受損出血,也不是全然沒救。曾有一名女性患者用剪刀剪去了自己的部分舌頭,一側舌背動脈出血。半小時後醫生為其進行了止血并斷舌再植,結果再植後的舌功能恢複良好,痛觸味覺均完全恢複。可見,咬舌出血不但不會立即死去,反倒有相對充分的搶救時間。

舌擁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咬舌必然會帶來劇烈痛苦。強烈的疼痛常常會使得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做出相應反應,造成疼痛性暈厥。我相信,影視劇中表現的咬舌後倒地多為暈厥所致。暈厥時人的意識喪失,斷舌後舌根後墜以及出血在暈厥時極有可能阻塞氣道引起窒息,而窒息若不及時搶救則會在短時間內造成死亡。換句話說,咬舌若真能自盡,死亡原因也不會是咬舌本身所致,而是暈倒後氣道梗阻憋死或嗆死的,死亡過程也不會是一瞬間的事情。

很多時候,咬舌自盡的行為更像是一種決心的宣示。至于為什麽民間會有咬舌自盡當場斃命的說法,我猜大概與武俠小說的廣泛流行有關,當真則大可不必。廣東曾有一男青年因情感問題将熱戀中的女友舌頭咬去一半,并将斷舌抛棄。三小時後患者找回斷舌并就醫,經過一番折騰,醫生還是将斷舌再植成功,康複後女青年的發音和吃飯均未受到影響。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