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XIII 【一更】這章有紅……

Chapter XIII

現在是季扶傾發消息來詢問, 所以主動權在黎曉這邊。

這是一個良好的信號,但她絕不能輕舉妄動、恃“寵”而驕。

黎曉從袋子裏拿了一根香蕉,剝開皮, 咬了一小口。嗯,這香蕉還挺甜的。

她一邊吃着香蕉, 一邊慢悠悠地點開季扶傾的朋友圈。上次她還沒來得及看他的朋友圈,就被無情拉黑了。

朋友圈,乃當代社交的第一張名片,是展示個人形象的重要窗口。

黎曉就很注意經營自己的朋友圈, 她的每一條動态都有着自己的小巧思。

【黎曉:額頭長了一顆痘痘, 該怎麽辦?[哭泣][圖片]】

配圖是一張吹開劉海的自拍照,勾人的眼睛向上看, 表情很生動。

照片裏的她确實長了一顆無傷大雅的痘痘,可偏偏因為小瑕疵的存在, 使得這張照片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因為沒有P圖和濾鏡,她的皮膚質感仍舊吹彈可破、白裏透粉, 眼睛靈動。

這需要極致的表情管理和清晰的自我認知——知道自拍時做什麽樣的表情既好看又自然。

當然, 操作這條朋友圈的前提是你真的非常漂亮。

而黎曉有這個資本。

【黎曉:奶茶第二杯半價,可我不想長胖[傷心]。[圖片]】

配圖是手裏只有一杯奶茶, 纖細的手腕如凝霜雪。

Advertisement

一杯奶茶, 以小見大, 簡直明晃晃地告訴所有人:“我, 單身, 可撩。”

——是個男生看了都會産生“我可以”的錯覺。

這樣的套路在黎曉的朋友圈裏不勝枚舉,有女生私底下偷偷說黎曉的壞話,罵她愛裝。

黎曉卻無所謂:“我又不是發給她看的,為什麽要照顧她的想法?”

從某種程度上說, 也可謂“人間清醒”。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黎曉點開季扶傾朋友圈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應當有強迫症。

一溜排的田字格貼圖,跟他這個人一樣規規整整。

一年到頭只發寥寥幾條動态,沒有顯示“朋友僅展示最近n年/月/天的朋友圈”,一切都一目了然。

季扶傾每年寒暑假必出國旅行,朋友圈大多時候都是在分享旅行時的自然風光和城市博物館。

不設置地理定位,要是不寫文案,甚至很難猜出他去了哪裏。

黎曉發現,自從他開通朋友圈以來,去的地方都不是日韓、歐美這樣的熱門旅行目的地,而是相對小衆的耶路撒冷、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市。

旅行是一種類似集郵的行為,解鎖的地圖越來越偏僻,只能說明地球上他尚未涉足的區域越來越少。

這比天天在朋友圈簡單粗暴地曬豪車和奢侈品更能彰顯底蘊。

在此,黎曉很想拉踩她爸黎天亮的朋友圈,暴發戶氣質一覽無遺。

除了旅行,季扶傾偶爾也會分享音樂。

不是網易雲,而是鋼琴曲譜。曲譜上的文字既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

黎曉以前認識一個從小練習鋼琴的女生,對此略有耳聞。

那個女生曾經跟她說過,德文原版鋼琴譜非常昂貴,某些甚至可以作為收藏品。

黎曉按照時間順序,先是從頭到尾浏覽一遍他的朋友圈,接着又從尾到頭梳理了一下時間線。

她得出一個結論,季扶傾這人有點兒意思。

你要說他在裝逼,正常人都看不出他裝的逼妙在何處,基本屬于無效裝逼。

你要說他沒裝逼,低調中又确實透露着奢華。

難不成他真是一個情趣高雅、心懷詩與遠方的人?

她不太相信,她領教過他的厲害——鐵面無私、不講人情。

黎曉回到聊天界面,看着季扶傾發來的那句“到家了?”,思考該如何作答。

想了想,她只回了一個“嗯”。

簡簡單單的回應,既沒有晾着他,又告訴他:“我對你興趣不大。”

剛剛才跟他吵了一架,不能表現得太過熱情。

這種清高的男生,就該釣着。

黎曉吃完香蕉,把皮扔進垃圾桶裏。等了大約四五分鐘,季扶傾才發了新消息過來。

【季扶傾:以後別再去那邊買東西。】

她又冷漠地回了一句“哦”,等了一陣子,他卻再無音訊。

黎曉:“……”

她居然用兩個語氣詞,殺死了這場對話。

這一晚上季扶傾滿腦子只惦記着“她去買煙”這件事了嗎?是她不夠吸引他嗎?

黎曉将桌邊的化妝鏡拿過來,審視着鏡子中的自己——顧盼生輝的眉眼,比起天上的星星也不遑多讓。

對于這張臉,她一直很有自信。

可是,光憑好看的皮囊,只能吸引99%的男生。

剩下的那1%,是季扶傾。

高明的獵手,不光要精通捕獵技巧,更要懂得耐心等待。

像季扶傾這樣不顯山不露水的男生,拿下他必須得花更多心思,首先考慮從共同興趣入手。

季扶傾的課餘愛好,黎曉目前只能猜出是彈鋼琴。

而她本人,是一個音癡。

上帝是公平的,開了一扇門的同時就會關上一扇窗。

別看黎曉說話聲音軟軟糯糯,唱起歌來就是大型車禍現場,所以她從不在人前唱歌。

唱歌不行,樂器也毫無天賦,吹個笛子都能漏氣。

小時候,黎曉周圍的同學都去學樂器,只有她父母不讓她學,興許是早就看透了她的資質。

黎曉度過了一個輕松的童年,代價就是每次一到表演節目的時候,只能給別人當氣氛組。

黎曉曾經和談胤雪抱怨過。

“哎,我沒有特長,一點兒都不吸引人。”

“那要是用十項全能換你這張臉,你願意嗎?”

“我不願意。”

黎曉單手撐着下巴思考了一陣子,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工具人加情報員同桌薛南枝。

薛南枝多才多藝,不光會畫畫,還會拉小提琴,在學生會文藝部混得如魚得水。要是向她請教,應該能有收獲。

于是她發了一條消息過去。

【黎曉:你知道有什麽可以速成的樂器嗎?我想學。】

【薛南枝:你怎麽突然想學樂器了?】

【黎曉:陶冶情操。】

這話說出來她自己都不信。

【薛南枝:我還以為你想加入C大附中交響樂團呢[汗]】

【黎曉:我們學校還有交響樂團?】

【薛南枝:當然有啊,去年還到悉尼歌劇院演奏過。你居然不知道?】

【黎曉:我才來三四個月,确實沒聽說過。】

【薛南枝:也對,每年新生入學的時候交響樂團才招人。你是轉學來的,沒趕上招新,不知道也正常。】

黎曉只想釣季扶傾,對交響樂團的興趣并不大。

【黎曉:所以,到底有沒有可以速成的樂器呀?】

【薛南枝:要多速成?】

【黎曉:最好一周就能學會。】

【薛南枝:emmm……打響指?】

【黎曉:別跟我開玩笑,我認真的。】

【薛南枝:那我也認真地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沒有既能陶冶情操又能速成的樂器。】

黎曉:“……”

薛南枝說得很有道理,天底下哪有魚和熊掌兼得的好事呢?

難道就此放棄嗎?

當然不。就算學不了樂器,稍微了解了解基本的樂理知識,說不定也能和季扶傾有共同話題。

【黎曉:鋼琴是不是很難學呀?】

【薛南枝:你要學鋼琴?鋼琴可是最難學的樂器之一。】

【黎曉:我只是好奇。】

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實目的,她假裝順口問了一句。

【黎曉:我們學校的交響樂團裏有鋼琴手嗎?】

【薛南枝:有啊,你估計還認識。】

【黎曉:誰啊?】

【薛南枝:季扶傾。】

看到屏幕上這三個熟悉又可憎的字眼,黎曉百感交集。

這還真是……巧巧的媽媽說巧巧,你說巧不巧?她和季扶傾現在的關系,豈止是認識這麽簡單。

黎曉立刻有了新想法。

研究共同興趣只是第一步,真正起作用的其實是第二步——制造偶遇機會。

她和季扶傾不在一個班級,見面機會少之又少。如果她能加入交響樂團,那麽她和季扶傾之間就會産生新的聯系。

她決定抓住這個機會。

【黎曉:他居然還會彈鋼琴呀。】

【薛南枝:人家彈得好着呢,早就過十級了。他家給他請的鋼琴老師水平很高,聽說在國家大劇院開過演奏會。】

黎曉:“……”

在教育內卷如此嚴重的C大附中估計找不出第二條像她這樣的野生鹹魚了。

【黎曉:那他經常去交響樂團排練嗎?】

【薛南枝:鋼琴音色特殊,在交響樂團裏用得不多。季扶傾一般是周五放學以後來,這是社團固定的活動時間。有時候有事就不來。】

黎曉默默記下時間,周五放學以後。

這個時間很好,有機會約出去吃吃飯看看電影都非常方便。

【黎曉:交響樂團還缺人嗎?】

【薛南枝:缺啊,當然缺。前幾天弦樂組又走了好幾個,大提琴都沒人拉了。】

【黎曉:為什麽退出啊?】

【薛南枝:家長嫌排練耽誤學習,就讓退出了。】

大提琴這麽複雜的樂器,黎曉自然是學不來的。

她去網上把交響樂隊各個分組的樂器仔仔細細研究了一遍,尋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皇天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有了新發現。

【黎曉:那個……請問我可以加入打擊組嗎?】

【薛南枝:你還會打擊樂器?看不出來呀。你是打什麽鼓的呀?】

【黎曉:我不打鼓。】

薛南枝迷惑了。

【薛南枝:不打鼓打什麽?】

【黎曉:三角鐵。】

怕她不信,黎曉又補了一句。

【黎曉:我也十級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