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2月(6)
複工回來第一天的易阿岚就被告知疑似Joker的人身亡, 羅彩雲希望他能在下一次三十二日裏嘗試聯系Joker,看看能不能得到回應。
消息來得猝不及防,易阿岚幾乎是懵的。
易阿岚拿到一份鮑勃·泰勒的資料, 這個人才三十多歲, 在小時候就展露出在智能程序編寫上的天賦, 高中時用自己研究出來的算法寫的人工智能程序獲得過一個權威獎項,其智能程度在圖靈測試中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當時參賽的其他人最次也是相關專業的重點學校碩士研究生,這群還很年輕的社會精英在這個更年輕的學生身上體會到了在“天賦”這一層面永遠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他們于挫敗中學會了謙卑, 這對他們的未來有好處。
鮑勃後來的興趣方向轉向了量子計算機方面, 沒再公開發表關于人工智能方面的觀點。但資料顯示, 他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仍然關注, 私下裏應該有在繼續研究,并把人工智能深度神經網絡與量子計算結合起來。這一點倒是符合Joker說過他曾經編寫過一個叫做A的智能程序的事情。
鮑勃這人還天生口吃,他的父母帶他就醫進行了手術矯正, 但沒有治好,醫生認為病人可能是發展成了心理因素,他不願意跟外界面對面的交流。
易阿岚有時候能把鮑勃·泰勒的形象和Joker對上號, 有時候又感到違和。他在心裏告訴自己,也許他是希望Joker還活着。
無論如何, Joker救過易阿岚一次。雖然易阿岚也憂慮過Joker在三十二日掌控的巨大能量很可能成為隐患,并将之報告給組裏提醒他們防備,但陡然聽到疑似Joker的人死亡——哪怕只是疑似, 也沒有任何輕松的感覺。在易阿岚看來, 哪怕不能認同Joker,也覺得他是真誠的, 并嚴格遵守着一套他自己的原則。
如今距離第一次三十二日出現已經過去八個多月,如果Joker真的想颠覆什麽、追求什麽,早就可以掀起軒然大波了。
不等籠罩在各國之中的Joker與鮑勃·泰勒的疑雲慢慢消散,另一場更大的風暴就突然襲來。這一次,就連那些端坐于辦公桌前運籌帷幄處變不驚的領導者都要震驚得從他們的座位上站起來。
沒有哪個國家放棄過尋找三十二日的來由和成因。因為“三十二日”這個特殊的時間蘊含的人為性質,很多人漸漸認同三十二日可能是外星文明的實驗,或者僅僅是他們觀察了一段地球與人類後信手為之,并沒有什麽目的,正如路邊野餐那樣來了一個路邊嬉戲。總而言之,三十二日不是人類目前的科技能探索明白的。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國家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探索,萬一瞎貓碰上死耗子呢。
相比起來,從三十二日的時間變化着手,已經算得上有針對性的科學手段了。
所有人都疑惑過為什麽三十二日的物質都和現實世界相同,卻唯獨時間被更改了呢,準确來說應該是時鐘被更改了。時間還是那個時間,一天24小時,一個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每一秒的長度都和原子鐘的秒長度一樣。只是人類約定俗成的公元日歷多了每月的32日,并且将全球的時區統一,無論黑夜白天,都有着一模一樣的時刻表。
除了說是外星人的惡趣味,實在很難找到其他理由。
随後,另一個問題就來到了,為什麽偏偏是那個時間出現三十二日的零點?即為什麽在華國的6月1日淩晨02:34、A國的5月31日下午14:34、本初子午線的5月31日傍晚18:34點出現三十二日,并且三十二日裏的時間恰好是一天開始的零點?
因為時區的劃分以1小時作為基本單位(少數地區也有劃分出半小時的,但也都是整數),全球一共24個時區,所以在三十二日出現的時間段,沒有哪一個國家正好是零點。
Advertisement
設想一下,如果把時區精确到以分鐘來劃分,并且不考慮行政因素,在三十二日出現的時候,地球上一定有條經線上的時間也正好是零點——這是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即東經81.5度。那麽,三十二日和這條經線在同一時刻抵達零點純粹是巧合,還是有某種聯系?
為了驗證這種聯想是否有道理,聯合國提議所有國家都派出一些人手組成探索聯盟,去那條正好是零點的經線上排查。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度太高,在地圖上只是一條細細的經線從北極畫到南極,但落到實處,卻是一片極為狹長而廣袤的土地,有繁華的城市,有茂密的森林和高原荒漠,也有茫茫大海,如果要探查,是否海底也要一并查個清楚?在南北極還有厚厚的冰川。這樣一來,非得消耗大量的金錢人力不可,站在經濟角度考慮,實在得不償失。
另外因為這條線穿越了很多國家,從政治角度考慮也免不了一番交涉和妥協。
因此很多國家覺得這種聯想不切實際,他們的理由是零點正好是一天的開始,三十二日又代表全新的世界,它将自己的所有時間都調為象征為新一天的零點很說得過去。非要和現實世界的零點扯上關系,倒顯得人類有些自大了。
不過一些正好在那條經線附近的國家以及部分國力強大的國家還是派出了部分人員去碰碰運氣。
大半年以來,東經81.5度線上的居民們時常會碰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問他們5月底有沒有看過什麽神奇的現象,比如UFO啦外星人啦天譴啦上帝降臨啦妖魔鬼怪啦。林子大了自然什麽鳥都有,還真有不少人聲稱自己看到過神奇事件,但實際調查起來,結果往往都很樸實無華,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華國派來的人每每都會回想起遙遠的曾經在自己國家流行過的一個叫做《走近科學》的節目。
直到最近,一個E國人來到這條線上的低緯度熱帶海島區域進行調查,在熱鬧的港口酒吧裏,用他那張已然麻木的臉問出已經問了無數遍的被當做神經病的話。
一個漁民告訴他,去年六月初,有個海域的魚突然死了好多,害得他那一個月收成大減。
哦,只是魚死了而已。這個E國人波瀾不驚地想,比起他這半年聽到的事跡實在平淡遜色許多,讓人絲毫提不起興趣。不過他畢竟拿着國家的津貼,而這兒的島嶼風情很美,空氣舒适,還沒有擁擠的游客,他情願在這裏多留一段時間當做休息了。于是他決定調查一下死魚事件。
事情還真有點古怪,他問過不少漁民,都說那段時間有片海域的死魚特別多。他把漁民說過的海域都标記下來,發現所有死魚的地方連起來居然成了一個圈,而圈中,有一座私人小島。
E國人将這個發現報告給國家,随後得到更大的支持力度。他很快查清私人小島背後的主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阿克曼·羅恩,現年71歲,是阿克曼集團的掌門人,說他富可敵國也不為過,單他旗下的飛越汽車公司占全球汽車市場的百分之五十,在船舶制造方面也聲名赫赫,聽說他還投資了民用飛機的生産制造。似乎所有和機械有關的領域他都插上了一腳,并賺到了錢。
對了,這座他的私人小島往北的陸地港口附近好像就有一個阿克曼的大型船舶制造公司。有錢人花錢買個小島玩很常見,但問題是他的這座小島無論是從風景還是地理位置來看,都很不适合度假,更不适合投資。這座島很偏遠,瀕臨公海,除了少數一些具有冒險精神、想去更遠點從而捕撈更多魚的漁民,幾乎沒人會往那邊去。
這個E國人認為阿克曼買下這座島的動機很令人生疑。
但任誰提到阿克曼,都會對他表示敬佩。他一生未婚,潔身自好,從沒有桃色緋聞,即使家財萬貫也行事樸素,很少鋪張浪費。而他集團下的産品高端線格調高雅,低端線性價比高,幾乎能取悅所有階層的人。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被阿克曼的個人光環吸引了注意力,很容易忽視他的另一個身份,他還是雷利·羅恩的兒子。而在四十多年前阿克曼初出茅廬剛剛創業時,這個身份明明被頻頻提起。不知道什麽時候起,阿克曼的成功就完全蓋過了他那個聲名狼藉的父親。
如果雷利·羅恩還在世,他至少已經九十多歲了。
雷利·羅恩是什麽時候去世的?這個E國人很快醒悟,從沒有新聞媒體報道過雷利·羅恩去世的消息,懷疑他已經死了,不過是出于年齡上的考慮,但現在的醫療技術,一些老人活到九十多、一百歲也并不算稀奇。他怎麽就下意識覺得雷利·羅恩已經去世?肯定有人在網上說過,他看到了,但沒在意,只是形成了潛意識印象。
想到這兒,E國人覺得唏噓。本不該對雷利·羅恩的生死這麽漠然的,羅恩教授本來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人,真正偉大的人,像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人一樣偉大,甚至更偉大。他一口氣用這麽多相同的詞來形容一個人,只是想表示他的遺憾。
如果說天賦的确是一山更有一山高,那麽雷利·羅恩就是這個時代活着的人當中天賦與智識最為巅峰的那一座高山,與歷史上寥寥幾座最高峰遙遙相望,足夠令所有人仰止。
雷利·羅恩是太空物理學領域的巨擘,直到現在也無人能夠超越他的貢獻,當時的新聞媒體、普羅大衆都為他而感到瘋狂,當時最為流行的說法就是,如果人類真的能夠開啓星際航海時代,那麽雷利·羅恩一定是第一個揚起風帆航向遠方的人,他的存在就是一個元點,後世關于星際探索的歷史書第一頁肯定就是他的名字。
這還僅僅是雷利·羅恩只在二十多歲至不到四十歲這期間對太空物理進行了深度研究,短短的十來年時間。其他時候……沒人知道其他時候雷利·羅恩在幹什麽,他輾轉于多個國家騙取巨額研究經費,但什麽成果都沒有交出來。人們都知道他所進行的那些研究不是短時間就能出成績的,需要耐心等待,可他時常連一些常規的資金審核都應付不過去,還有為數不少和他共事的研究員都發聲證明他申請建造的大型儀器、花費大量金錢做的實驗都和太空物理關系不大。
終于在十九年前,雷利·羅恩消耗完了身上所有的光環,辜負了所有人對他的信任和期待,沒有任何國家或者私人願意對他進行投入。那段時間還流行過一個陰謀論,說是雷利·羅恩是被A國一個團隊捧起的“明星”,不過是個草包,沒有任何才能,推出他是為了将A國對手的政府資金浪費在沒有任何益處的太空探索中。除此之外,沒人再關注雷利·羅恩的動向了,他就此銷聲匿跡。
E國人注意到,阿克曼購買這座島嶼的時間正是十九年前,雷利·羅恩被所有人抛棄的時候。
這個E國人顯然不是一個專業的特工,不懂得反間諜和反跟蹤。他對阿克曼的調查很快引起了其他國家81.5小隊的注意,所以,阿克曼和他的父親雷利·羅恩都進入了這群人的視野裏。
他們直到這時才真正組成了探索聯盟,畢竟在這個巴掌大的地方,誰也撇不開誰,只能合作調查那座奇怪的小島。
他們很快就發現,那座小島幾乎是荒廢的狀态,沒有人活動的跡象,也沒有任何船只、飛機來往。經過商議後,他們于2月24日晚上悄悄登陸那座小島。
在靜谧的月光下,他們都看見了掩藏在熱帶植物之中的金屬廢墟,幾乎連綿成山,可以想象那一定是類似某種大型對撞機的物理機器,只可惜多數內部零件都已不見,只剩下一些空殼,一些無法拆卸的儀器也被砸得面目全非。
島嶼有人住過的痕跡,至少有能供近一百人住宿用的低矮樓層,但看荒廢程度,人去樓空至少有半年了,搜查了很久,沒有發現任何電腦、硬盤或者紙質文件留下。
他們都覺得不會再有更多收獲了,但很幸運,他們無意間找到了一本記錄本,屬于雷利·羅恩的記錄本。
正是這本可以貫穿雷利·羅恩大半生的記錄本,揭示了他與三十二日那令人驚嘆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