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2月(7) (1)
在各國領導人面前, 都擺放了一份詳細的報告,該報告結合了雷利·羅恩的記錄本、情報人員側面調查的事無巨細的信息、多名物理專家的補充解釋,讓一件離奇的事情變成通俗易懂的語言, 使得這群政治家們得以窺見它神奇的面貌。
雷利·羅恩自小就展露出他的聰明早慧, 自六歲以後, 只用了短短九年時間就将別人需要近二十年才能按部就班完成的學業解決了,随後, 他有大把的時間在那些他都已經初步接觸過的多個領域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方向深耕。
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他花費了三年時間經過幾次徘徊,最終選擇了太空物理。
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他這麽選擇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愛好吧, 他們理所當然地想, 就如同他們都不知道伴随雷利·羅恩一起長大的除了人人欽佩的智慧, 還有過于敏感的悲觀的內心。
盡管雷利·羅恩本人并未經歷過社會的陰暗面, 反而享受到了很多的優待,但他那發達的共情能力幾乎讓他總是陷在憤怒和悲傷中。小到街頭上努力營生的老人,新聞報道中被傷害的孩子, 路邊死去的無人問津的動物,偶爾一次買到的僞劣産品和無良商家,大到被壓迫階層的苦難, 女性被束縛太久以至于已經沒人知道女人本該是什麽樣,有錢人極盡享受還要斥責窮人是因為懶惰, 一些政府傲慢一些民衆愚昧,再到歷史中的種種屠殺,正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戰争……這些似乎無他無關的事情都會讓他感到切身的難過。
這個世界上太多的沖突和對立, 幾乎每一種都能帶來慘痛的悲劇。雷利·羅恩那敏感的心總是能夠把自己代入到最受傷害的那一方, 然後真情實感地對人類感到失望。
有時候他不忍看到人類的現況,就會去想象人類的未來。然而大部分人只關心自己, 并不關心人類。于是越來越枯竭的資源,越造越多的熱武器,好像兩條漸漸靠近的線段,當它們相交的那一刻,就是人類的世界末日。
雷利·羅恩渴望找到一種方法,能夠讓人類解脫,從循環往複的罪惡歷史中掙脫出來。科技,好像是一種見效快的辦法。
他從衆多科技領域中選擇了太空物理,因為在他看來,人類大多數的鬥争都是因為資源。而經過這麽多年的争奪,人口還在不斷增長,窮苦的人和地域想要生活得更好需要消耗更多資源,而那些已經擁有財富的人勢必不會犧牲自己,要不了多久地球的資源會跌破到底線。在歷史中,戰争不僅用來争奪資源,也能用來消耗多餘人口。然而,那些可怕武器的誕生,使得如今的戰争只剩下死路。
在末路來臨之前,在地球之外找到更多的資源,将人類旺盛的争鬥欲發洩到太空中去,可能是個好辦法。
然而宇宙如此廣袤險惡,連光都還在艱難跋涉中。越是對宇宙進行探索,越是感到人類的渺小,那些能夠輕易殺死數千萬人類的武器對宇宙來說,遠不如一顆流星激起的浪花大。
而僅僅是從離地球最近的幾顆星球上開采礦藏都叫人束手無策、入不敷出,雷利·羅恩逐漸意識到,哪怕他再有聰明才智,哪怕他已經走在了太空物理的最前沿,也不可能僅憑個人的力量,為所有人類找尋到出路。這令他越來越悲觀了。
直到有一天,雷利·羅恩在最新發射的高精密空間探測器發回的數據中,發現了一股很特殊的微弱的引力波信號,比雙黑洞、雙中子星等人類已經探測到引力波要奇怪得多,不夠清晰,會讓人覺得是新探測器出了問題或者是宇宙塵埃的影響,它在這個宇宙沒有對應的引力波源,甚至理論上也不存在爆發源模型。
如果有誰把這股突如其來的引力波當做原初引力波用來驗證暴脹宇宙模型的正确性一定會失望的。因為稍加鑽研就會發現,這股引力波很“新鮮”,它不陳舊,也不遙遠,并不是宇宙開端時産生一直蔓延到現在的遺跡,它好像是剛剛才發生的。然而探測器能觀測到的範圍什麽都沒有,那些普通的恒星、行星根本不足以産生引力波。
因此,如果沒有雷利·羅恩,絕大數天文觀測者在經過研究後都會把這股引力波信號當做某種錯誤忽略掉。事實上,雷利·羅恩當時困惑過一段時間就無可奈何地把它擱置了。
時間來到三年後,雷利·羅恩出于研究需要申請借用了大型強子對撞機。對撞機的主管人是他的一個同學,是弦論與多維的忠實擁趸,他希望能用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額外維度。雷利·羅恩在那兒陸陸續續待了将近兩年,期間無數次聽到老同學提到相關實驗:[高速運動的質子迎面相撞,産生的碎片可以從常見的宏觀維度抛射出來,擠入其他維度(這些碎片可能是引力的粒子,即引力子),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碎片就會帶走一些能量,所以我們的探測器就會發現,碰撞之後有一些能量丢失了。這種能量丢失的信號就為額外維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①
Advertisement
老同學的絮叨終日飄蕩在耳邊,以至于在雷利·羅恩離開那裏以後,還是會經常想起他的話。
能量丢失,就等同于引力子消失。
弦論認為我們生活的宇宙其實是一塊3維膜,而高維空間裏不止一塊3維膜,甚至可以說是很多很多,無窮無盡。
而引力子之所以會消失,是因為在弦理論裏,引力是閉弦,其他電磁力之類的是開弦。只有閉弦才能飛到膜外面,去往額外維。
雷利·羅恩突然想到,如果兩塊3維膜靠得足夠近,是否會發生引力作用,從而産生引力波呢?
這時候,記憶中那被遺忘的突然探測到的特殊引力波信號被翻撿到當前的思維中。不過如果兩塊3維膜近到産生引力作用,要麽是能形成某種持續的平衡,像地球被太陽的引力捕獲圍繞它轉動,這樣一來,引力波也應該是持續産生,能夠不斷被探測的;要麽是相撞,兩個宇宙相撞可不是開玩笑的。
而當初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轉瞬即逝,更像是兩塊3維膜稍稍靠近了些,才産生點引力作用,又被另一種斥力推開,才避免兩個宇宙同歸于盡的宿命。
雷利·羅恩因為這些似乎不着邊際的想法陷入了對平行宇宙的狂熱中,太空探索又見不到未來,他便轉移重心瘋狂研究各種理論下的平行宇宙。最終他的目光長久地停留在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上。
量子力學中的平行宇宙和弦論的平行宇宙并不一樣。弦論中的平行宇宙姑且不論如何産生、但它們本身是就存在高維空間,與其他的平行宇宙在宇宙常數上并不相同,從而在物質表現上也有所不同,是獨立的宇宙(但如果平行宇宙足夠多,是可能出現和我們的宇宙一模一樣的平行宇宙的)。
量子力學中,針對概率波在微觀和宏觀上的區別,出現了很多解釋。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比如薛定谔方程計算出一個粒子的概率波,這個粒子可能落到A點,也可能落在B點,還有小部分可能落在C點,這是不确定的,而一旦去測量後,它就會确定地落在一個點上。哥本哈根方法對此解釋為[當人們測量或觀察一個粒子時,粒子的概率波就會坍縮到一個點上,粒子可能散布的位置範圍轉變為一個明确的結果。]②
但由于薛定谔方程不允許概率波突然坍縮,歷史上的物理學家艾弗雷特提出另外的解釋,[任何量子力學認為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所有被量子力學都賦予非零概率的結果)],都在它們各自獨立的世界裏實際發生了。在一個宇宙中,粒子落在了A點;第二個宇宙中,粒子落在了B點;第二個宇宙中,粒子落在了C點。[這就是量子力學的多世界方法中的“衆多世界”。]③
雷利·羅恩便是從艾弗雷特的多世界方法中,再結合弦理論的3維膜,看到了對那股引力波的解釋。如果說,那時候正好有一個量子力學多世界中的平行宇宙以3維膜的形式分裂出去,在分裂最初,在高維空間中兩者很接近,從而産生引力波。随後因為某些量子力學作用,兩者徹底獨立開來。
雷利·羅恩決定就這個設想探索下去,在理論上可以去發現那些平行宇宙,因為多世界方法[不要求波函數坍塌,付出的代價是現在需要将宇宙不斷地分成幾百萬個分支。(有些人覺得很難理解怎樣跟蹤所有這些增生擴散的宇宙。然而,薛定谔波動方程可以自動完成這件工作。只要簡單地跟蹤波動方程的演變,我們就能立刻發現波動的所有的大量的分支)]。④
于是雷利·羅恩苦心鑽研薛定谔方程,随着時代不斷發展的可以計算相對多粒子狀态波函數的超級計算機給了他很大幫助,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完善了自己設想中的初步理論,當目前人類已有的設備無法再幫助他時,他不得不自己設計所需要的機器進行驗證。
正是在這個階段,他開始騙取科研經費,将本該用于太空探索的金錢全都改換名目用在了自己的研究上。他沒就實驗本身去申請資金,因為他自己也知道,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來,一切都只是他有點異想天開的設想。
雷利·羅恩花了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在名聲逐漸衰落,又輾轉去了兩個國家後,他依舊沒有多大進展,但他還沒有氣餒。因為在對人類徹底失望,又對拯救人類徹底失望後,他就失去了積極向上的力量,他現在所求的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那股引力波的來源。
而且這期間,他倒是又從空間探測器那兒發現了三次那種特殊的引力波信號。一方面,這讓雷利·羅恩認定這股引力波絕對不是錯誤。但另一方面,發現它的次數太少了,不符合量子力學多世界的無窮。
不過雷利·羅恩還是決定從引力波呈現出來的信息着手,與薛定谔方程相互映照。這終于使得他的實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然而得到的反饋數據又與雷利·羅恩理論估計的有所差別。
雷利·羅恩的困惑,在另一個困惑上得到了啓示。還是量子力學,多世界方法伴随的還有一個疑問:從高維空間看,所有的結果都會發生,那麽概率還有意義嗎?反正無論多低的概率都會在一個獨立宇宙中發生。
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議,多世界方法中概率波的高度不同意味着相比其他世界,某些世界的真實性更低,或者意義更不重要。]⑤
雷利·羅恩就是在這個有很多争議、含義又不明确的物理學歷史上衆多紛纭中不起眼的一條議論得到了靈感,他随之修改了部分參數再進行實驗,這一次實驗結果符合他的預期,他的理論在數學上已經完全說得通。
如此,那股神秘引力波來源便得到了充分的解釋。
引力波的确來源于平行宇宙,但既不是單純的3維膜,也不是單純的量子力學多宇宙,而是……雷利·羅恩将它命名為弱平行宇宙。
弱平行宇宙是雷利·羅恩參考強弱作用力、強弱人工智能提出的新概念,表示真實性更低、意義更不重要的一些世界。相對的,自然是強平行宇宙。
簡單描述,就是設想在一個量子力學實驗中,一個粒子有較高的概率落在A點,同樣較高的概率波落在B點,較低的概率落在C點。
當觀測者觀察最後的結果時,觀測者所在的本宇宙中粒子落在了A點,于此同時分裂出一個強平行宇宙,粒子落在了B點,這個強平行宇宙和觀測者所在的宇宙除了那個粒子的落點外,沒有任何區別。
同時,還将分裂出一個粒子落在低概率C點的弱平行宇宙。而這個宇宙,也基本上與本宇宙相同,但會有一個本質性的區別,那就是這個弱平行宇宙沒有任何觀測者。這意味着盡管粒子落在了C點,但沒有任何觀測者看到粒子落在C點。
這就解釋了站在高維空間的角度,概率失去意義,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發生。但對于觀測者本身而言,概率依舊存在牢不可破的意義,低概率的事情在另一個宇宙發生了,但沒有觀測者觀測到。對于觀測者而言,那就是一個真實性更低、意義更不重要的宇宙。用一句滑稽但莫名貼切的話來說,就是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發現問題的人。
強平行宇宙出于一種穩定性,在分裂過程中可能是由于暗物質、反物質或者存在于高維空間中某些物質的作用下,和本宇宙進行了引力抵消,沒有産生引力波,或者是沒有産生能夠被人類科技探測到的引力波。
而弱平行宇宙,與本宇宙相比,少了觀測者的質量,穩定和平衡被打破,缺少的那部分質量可能會轉化為能量弦形式,在分裂的那一瞬間——普朗克時間尺度下與本宇宙産生引力作用,蕩起時空漣漪,也就是引力波,随後遵循量子力學多世界的規則與本宇宙共存于高維空間中。
弱平行宇宙的存在還能解釋費米悖論,即如果宇宙存在其他更先進的文明,為什麽他們沒有來到地球?我們生存的本宇宙在很早之前很可能也是個弱平行宇宙,曾經發展過的文明只留下了死物,而沒有活的觀測者,直到有一天一道閃電擊中地球表面的岩漿,帶來了新生命的萌動。(專家補充,如果三十二日就是一個弱平行宇宙,根據我們收集到的信息,顯然高維度空間對觀測者的定義是一切帶有神經系統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生命。)
當然,産生弱平行宇宙的低概率範圍有着嚴格的限制,具體數值是雷利·羅恩測試了無數遍才找出來的。不過他沒有在記錄本中寫下來,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其他範圍、其他組合的概率下能産生什麽樣的宇宙,連雷利·羅恩也沒有精力繼續研究,他只能在有限的生命裏将所有熱情都投入到離人類科學最近的弱平行宇宙。
對于弱平行宇宙的發現,雷利·羅恩欣喜若狂。雖然他還沒有辦法直接檢測到弱平行宇宙,也無法幹涉它,但他多年研究出來的理論已經明确了它的存在。那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但真實存在的平行世界。
基于此,雷利·羅恩又生出一個宏偉的心願。他将繼續鑽研弱平行宇宙,因為他在其中看到了人類和平生存的契機。
既然弱平行宇宙沒有任何觀測者,而其他物質全都一模一樣,就意味着那個宇宙是“無主的”,可任人采撷的。如果能在分裂的那一瞬間即發生引力作用的時候,對弱平行宇宙進行攔截,是否能把那個宇宙的一些物質給留下來?比如金屬、石油、肥沃的土壤、糧食、淡水、造價昂貴的人造産品等任何人類需要的東西,這樣不就解決了地球的資源枯竭問題?既然很多資源不可再生,以現在的技術又難以從外太空獲得,那麽不為什麽從弱平行宇宙獲取呢?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弱平行宇宙的産生條件固然苛刻,但在量子力學中,那依然是一個很客觀的無窮無盡的數字,這意味着資源也将無窮無盡。就看人類能不能從中攔截資源,以及攔截資源需要付出什麽代價,如果代價比資源本身還要昂貴,倒是得不償失了。
雷利·羅恩決定就這個方向繼續努力下去,他想要設計出一個攔截弱平行宇宙資源的設備,他取名為“量子大壩”,十分形象生動,像大壩那樣攔截水源留作己用,而不是任由它奔向遠方的大海。
考慮到弦論中只有引力這種閉弦才能脫離膜穿梭于高維空間,量子大壩的最初設想也是從引力入手,利用應力場在兩個處于将分未分的宇宙中搭建出一個引力通道,能夠讓代表物質的開弦通過,從而做到攔截。
而且最妙的是,雷利·羅恩只要設計出一座量子大壩,在弱平行宇宙分裂時,在那個宇宙裏同樣也有一座量子大壩,這樣一來,他理論上是能操控兩座量子大壩,無形中減少了攔截難度。
讓兩座量子大壩各行其事做到互補配合也很簡單,只要将量子大壩和概率實驗連接起來,內部寫有一套含有if函數的程序,能夠根據不同的條件産生程序分支。将處于高概率範圍內的結果作為本宇宙量子大壩一個程序分支的觸發點,将低概率結果作為弱平行宇宙量子大壩另一程序分支的觸發點,這樣一來哪怕弱平行宇宙中沒有人對量子大壩進行操控,也能按照雷利·羅恩設計好的程序進行作業。
然而在理論上确定弱平行宇宙的存在以及推衍出攔截辦法是一回事,想真的對它“指手畫腳”又是另外一回事。
更糟糕的事,雷利·羅恩那時候的信用度已經快要降到冰點,在可預見的未來裏,将沒有任何人會給他投資。而且雷利·羅恩并不打算拿弱平行宇宙理論去換取支持——可能很多人覺得過于離譜,但肯定會有少部分人經過他的專家團考察後會同意支持他的研究。
實在是弱平行宇宙和量子大壩太驚世駭俗、影響深遠了,雷利·羅恩不願意在技術沒有成熟前,就被某一些人、某一個政府完全控制住,他想造福的是全人類,尤其是那些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底層人民。
在雷利·羅恩的畢生偉業遇到瓶頸時,另一個重要人物登場了,就是他的兒子阿克曼·羅恩。
阿克曼的出生是雷利·羅恩年輕時荷爾蒙爆發的意外,雖然雷利·羅恩娶了那個女孩,讓她生下孩子,又給她足夠富裕的生活。但沉迷科研、企圖拯救全人類的雷利·羅恩顯然不是一個好的丈夫和父親。
阿克曼自小活在父親偉大的光環下,當同年齡其他的孩子說自己最崇拜的人就是雷利·羅恩時,他可以輕描淡寫地說雷利·羅恩是我的爸爸。因此他盡管少和父親相處,但他仍舊對父親無比喜愛,并為之感到驕傲,暗下決心要追随父親的腳步。
不過等阿克曼長成一個能對自己未來做決定的青年時,他的父親反倒開始被指責了,這名空前偉大的科學家身上的光環漸漸暗淡,不能再繼續照拂身邊的人。雷利·羅恩的妻子離開了他,倒不是外界原因,單純是因為嫁給他的這麽多年她很少感受到被丈夫愛着關心着,如今幾乎是獨自把兒子養大成人,她自問已經完成了她的責任,不虧欠任何人,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高大的父親形象在慢慢崩塌,阿克曼因此痛苦萬分,當他質問父親時,雷利·羅恩只是像個可憐的中年男人那樣說,我能有什麽辦法,我只是需要錢。
他是那樣卑微、無能,和新聞中的形象完全不符。
阿克曼幾乎被擊碎心髒了,他不知道父親需要那麽多資金到底想幹什麽,但他決定要為父親賺到錢。阿克曼抛棄了他也很出色的的科學之路,轉而從商,并且很好地利用了從父親那裏繼承來的智商。而父親的好朋友、學生也都紛紛伸出援手,将他們的部分可自由處理的專利都委托給他經營,其中包括能耗更低的發動機技術、更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機械外形以及各種輕便又堅固的合金、纖維材料、先進的智能程序等等。
這些專利使得阿克曼在汽車制造方面占據先機,沒有耗費多少研發成本就以高科技競争力搶占了一大片市場。以此作為起步,錢滾錢,不斷地進入機械方面的産業,後來也接觸精密的電子産品。在雷利·羅恩徹底被當做喪家犬轟出公衆視線後,阿克曼已經讓自己成為了全球最富有的那一批人。
起初進軍那些行業,只是因為父親的朋友學生大多在航空航天和材料學領域,有人能提供指導和幫助。後來雷利·羅恩想要建造量子大壩,需要大量的貴金屬、高級材料以及很多被各個國家嚴格控制的資源,正好阿克曼的産業可以作為獲取那些資源的渠道和僞裝。
另外還有部分連阿克曼都買不到的東西,他的朋友和學生會提供幫助,從他們各自的研究項目裏想辦法節省一點帶出來。雷利·羅恩只對這些敬重他、欽佩他的人透露了他理論中的冰山一角,他們甚至不知道弱平行宇宙,盡管如此,他們依舊為雷利·羅恩提供了最大的幫助。
就這樣,在各國政府不知道的地方,以阿克曼集團為掩護,一張覆蓋全球的網被搭建,源源不斷地輸送各種資源,最終彙聚到那座位于東經81.5度線上的偏僻島嶼。
那座島嶼上的奇跡不是雷利·羅恩一個人創造的,還有阿克曼以及他集團的所有員工,還有雷利·羅恩那些部分去世、部分還在堅持伸出援手的好友與學生、好友的學生、學生的學生,還有那些認為受到欺騙的國家,以及那些國家中無知無覺納着稅的普通人,是一個龐大的覆蓋全球的集體花了半個世紀創造出來的。
盡管除了雷利·羅恩,誰也不知道完整的計劃,誰也不知道最初的設想迫于各自困難而不得不放棄,又走向了一個新的方向。
就是這個新的方向,促使了三十二日的出現。
在獨自研究十年後,量子大壩更新了一代又一代,雷利·羅恩終于認識到,想要從弱平行宇宙攔截資源暫時還不現實。最大的問題在于,他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僅僅針對弱平行宇宙中的那一個無人的地球,而是超越了不算時間在內的3維空間,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如同上帝一樣,對一塊3維膜上進行極為精細的切割手術。哪怕他需要的只是一小塊鐵塊,也是在對一整個宇宙提出挑戰。
雷利·羅恩失敗了,失敗了很多次。一開始他無法定位弱平行宇宙中的地球,畢竟誰也不清楚弱平行宇宙與本宇宙是以什麽形态并存,兩者之間并不是那種一一對應的形而下的關系,而是一種抽象的對應,一種高維度的聯系。後來這個問題靠改進量子大壩得到了解決,讓弱平行宇宙中的那座量子大壩成為一個錨點。
随後,他又發現他所需要的資源在宇宙層面來說,太過渺小,量子大壩還做不到那麽精确的攔截,他一次次做的嘗試,等同于用一張漁網去捕捉細菌。而要讓量子大壩去攔對宇宙來說更具存在感的東西,又無異于讓一只螞蟻去搬動地球,根本不現實。
雷利·羅恩唯一的收獲,是從量子大壩的反饋信息中,推衍出他能對弱平行宇宙進行幹涉的只有電脈沖,即由電容或者是間歇性電源産生的非穩态電流場。但這一點作用都沒有。
而他已經快九十歲了,盡管思維還如以往一樣靈活,但體力卻大不如從前,他知道自己随時都可能死去。同時,他也清楚,哪怕他的兒子再有錢,也很難再幫他弄到那些國家政府管制得很嚴的珍惜材料來繼續實驗。這個世界的資源向來是有限的,他一直以來深知這一點,并為了掙脫資源的束縛筚路藍縷,不過到頭來,他依舊被這個令人絕望的困境給牢牢困住。
似乎是因為絕望,更沉重的絕望,催生了雷利·羅恩最後的那個念頭。他想離開這個給了他太多約束的世界。不過,這不意味着死亡,他想的是,被弱平行宇宙帶走,成為那個無主世界的主人。
他用了一生去證明他不能讓弱平行宇宙留下些什麽,但這不代表不能利用量子大壩将什麽東西送進弱平行宇宙中。尤其是人,準确來說,是觀測者。弱平行宇宙的存在不就是承認了觀測者的巨大意義嗎?
而觀測者會對量子層面的實驗産生影響,這就說明,觀測者是可以用物理語言和數學語言描述出來的。在進入人生的黃昏時期,雷利·羅恩再次将所有熱情投入到觀測者方程的推演中。這一次,他成功了。
(專家補充,根據三十二日的情形,說明雷利·羅恩推演出的觀測者方程還不夠精确。他的觀測者方程限定了人類——或許也包括有智慧的外星人但無從得知,而不包括動物等其他有神經系統的生物。但這已經很偉大了。)
雷利·羅恩将觀測者方程錄入量子大壩,他做過精心的計算,理論上弱平行宇宙能帶走觀測者。他最後決定要帶走部分人類,因為他生命所剩無幾,他需要有人繼承他全部的遺産,于是,他在觀測者方程中又添加了一個數字,是十萬。他還在量子大壩中連接了一個新裝置,能把他包裹住,這樣就能保證他一定能進入弱平行宇宙。
有十萬人将跟随他一起前往弱平行宇宙——這些人人是随機的,享受安寧、富裕的地球,重新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并為了更好的未來團結協作,将弱平行宇宙理論發揚光大,直到有天能有效獲取弱平行宇宙中的資源,建立起一個人人平等、無須争鬥的烏托邦。不過他不會告訴那些人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麽,否則他們會怨恨他的。
為了那個美好的設想,雷利·羅恩又在量子大壩中加了些其他的設定,例如通過對電脈沖的幹涉,使弱平行宇宙互聯網中的時間都統一起來。每個月都是三十二天,絕對的平等;每一個地方都将是同一個時間——以他所在的東經81.5度線為基準(之所以選擇這個不存在的時間,是因為他不願意看到哪些人覺得自己的時間更符合弱平行宇宙而産生優越感),無論生活在地球的哪一邊,都不再有差別,雖然只是表面的、機械性的天下大同,但雷利·羅恩希望那會成為好的開端。
在去年5月31日東經81.5度24點的時候,雷利·羅恩啓動了最後一代量子大壩。
什麽都沒有發生。對雷利·羅恩來說,是這樣。
就好像宇宙對蝼蟻的嘲笑,個人的力量在它面前是如此不值一提,雷利·羅恩還沒有真正了解弱平行宇宙,因此一些小小的疏漏就使得最終結果和他設想的并不一樣。他沒有被弱平行宇宙帶走,被量子物理的真随機性排除在外,卻還以為他的實驗又一次失敗了。這次失敗的打擊是致命的,雷利·羅恩絕望之下摧毀了量子大壩中所有的數據,砸毀了那些機器,然後徹底病倒了。
很長一段時間他躺在病床上人事不知,後來醒過來也一直需要在身上挂滿各種醫療器械來維持生命,他的雙眼徹底黯淡下去,對什麽都不再關心。如果不是阿克曼不顧一切地要挽救他的生命,或許他早已經死了。
這對陷在各自極度悲傷中的父子,也就錯過了席卷地球上層的三十二日事件。
作者有話要說:
又到了作者長篇大論的陳訴環節,主要是因為這一章內容相比之前的劇情,應該算是有點點硬的科幻部分了,但我又是個地道的文科生,覺得有必要說明幾點。
1、文中标有序號的方括號中間的內容,均為引用。①②③⑤分別引用自B·格林著《隐藏的現實》P110、P235、P248、P274,④引用自加來道雄著《平行宇宙》P124.其他的一些涉及真實理論也是我從以下科普書獲取的:《隐藏的現實》《平行宇宙》《多元宇宙是什麽》《上帝擲骰子嗎》,之後如果不是直接引用,就不特意說明了。弱平行宇宙是我胡編亂造的。
2、我寫這篇文,是先有腦洞,再按照我的腦洞去看資料,尋找能夠牽強附會挨上邊的解釋。這樣就造成了,我對這些科學理論是按需取用的,做不到融會貫通,就是那種乍一看好像有點道理,但細究起來肯定不能自洽。例如三十二日,為了圓它的設定,我是将弦論膜世界和量子力學多世界這兩種不同的平行宇宙理論結合起來的,至于物理學中能不能結合,我也不知道。諸多謬誤之處就請讀者多多諒解。
3、同樣出于我科學知識的匮乏,所以在細節和數據方面我采取了回避戰術,這肯定會多少影響閱讀時的真實感,有些解釋含混不清、似是而非,能力有限,再次請讀者海涵。
4、這一章內容有點多,快一萬字了。我也不知道我講得清不清晰,讀者能不能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想了想,覺得可能還是有必要再作一個簡單的描述,事情是這樣的,雷利·羅恩通過一股特殊的引力波信號發現了弱平行宇宙——他想攔截弱平行宇宙的資源而建造了量子大壩——攔截失敗,轉換思路,推演觀測者方程——想把一部分人帶進弱平行宇宙獨立生活——意外,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