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淩紫左等右等林默不見回來,心裏惴惴不安,跑出去打聽了一番,老爺太太那邊的人個個都是噤若寒蟬,沒探到一點準信,便索性出去找到掃雪。
掃雪原是缙王府的一個侍衛的外甥,年紀小,手腳卻靈活,還會幾分武功,張爽等人離開姑蘇的時候看他不錯,便将他送給林默做小厮,也為着好貼身保護的意思。掃雪因為是跟着林默出門的小厮,平日就住在儀門之外的下仆專用房舍裏,除非林默召喚輕易進不了“小山居”,但也有個便利之處,就是他出府辦事卻是方便,只要不輪值,一溜煙便出去了,不像丫鬟們基本束縛在儀門之內。
淩紫帶着個小丫鬟同去,自己在一個隐蔽處等着,叫小丫鬟去喚了掃雪過來,滿面愁雲地說:“默少爺好像出了點什麽不太好的事情,被老爺叫去書房後就一直沒回來。你悄悄地爬到老爺書房外面的樹上哨探哨探,聽聽到底是為了什麽事故兒。若是沒要緊的事便罷,若是有事,咱們得往上面報個信,這是世子爺專門交代了的。”
掃雪答應着去了,沒多久便大驚失色地回來,将偷聽到了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了淩紫。
淩紫蹙眉道:“這可不是小事,一定要叫世子爺知道,不然,真有了什麽,咱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掃雪半是緊張,半是義憤地說:“好,我馬上飛馬疾奔去魯南告訴世子爺去!”
淩紫揪了揪他的臉,說:“你頂什麽用?別趕到魯南,馬沒累死,你先累死了。我跟你說,你現在去菱花巷一趟,那裏有秘密接頭的人,可以往王府那邊通消息。”
掃雪便馬上去了,到了菱花巷,費了半天勁說清楚了事情的厲害,掃雪才知道,世子爺現在不在魯南,卻是在帝京。那接頭的人倒是不敢馬虎,馬上叫人往帝京處傳遞消息。
要說淳于钊為何在帝京,其中話長。
缙王成為大晉第一位的王爺,可不僅僅全靠他身為先帝爺唯一胞弟的身份,更因為他的赫赫戰功。雖然他沒有得到大儒的點撥,可以在文化學識上叫人敬佩,但是,自幼童時期開始就和武将們厮混鍛煉,其中一些還是開國時期的著名将領,這使得當時還是孩子的缙王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培養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在缙王的胞兄,當時的皇太子正在學習孔孟之道、聖人之言以及如何統治臣民的時候,缙王或許在黃沙遍布的大漠裏尋找敵人蹤跡,或者在血肉紛飛的戰場上指揮作戰。無數次的殘酷殺戮,無數具冰冷的屍首叫缙王迅速從熱血青年蛻化成了堅強的大将:唯有強者才能在戰場上活下去!
就這樣,缙王成了大晉朝的“戰神”,經過一場又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将當時和大晉分庭抗禮、占據北部地區的北元生生打回了蒙古,又進一步将退縮回去的北元集團軍生生打成了游擊隊,後來北元根本不敢和缙王的大軍對抗,只是仗着騎馬骁勇,神出鬼沒,時不時騷擾一下大晉的邊防,打砸搶一番來回憶往日霸占漢人大好山川的好日子。
這一次,北元是再也受不了這窩囊日子了,集合了三十幾個部落的力量,趁着大晉皇帝搞改革搞得怨聲載道的時機大舉南下,不過半月不到的時間就占了北部大片的土地,軍情如火,皇帝只得擯棄對缙王的防備之心,下诏令缙王為全國兵馬大元帥,集結三軍,出關迎敵。
本來淳于钊也要跟着去的,可是,帝京那邊傳來消息,說是太皇太後身子有些不适,缙王憂心老母的孝心驅動下,命長子淳于钊代替自己前往帝京,侍病榻前,替父盡孝。
淳于钊到了帝京,才知道太皇太後原來是為了缙王的事情着了氣惱才生病的。因為北元的戰情初起的時候,皇帝因為一直防備着缙王,覺得他勢力太大,威望太高,恨不能削藩呢,哪裏會想要缙王挂帥出征呢?奈何邊關将士不給力,節節敗退,朝廷中要求缙王出征的呼聲很高,皇帝偏是壓着,太皇太後蘇氏看不過眼,某次便委婉勸了皇帝幾句,誰知惹翻了皇帝,竟然犟頭犟腦地扭頭便走了,氣得蘇氏當時就犯了心口疼,事後皇帝也不肯親自過來探視皇祖母(皇帝是世子爺的堂兄),只是命太醫好生醫治。蘇氏皇祖母的面子沒了,只得病得重些,好給皇帝施壓,實則沒什麽大礙。淳于钊到帝京後,天天陪着蘇氏,百般說笑引她開心,加之後來皇帝想着已經迫于壓力派了缙王出征,說不起硬話了,便也服了軟,蘇氏本來就無大病,加之小兒子出征後果然不負衆望地捷報頻傳,給她掙了臉面,自然是氣色一天比一天好。
淳于钊便打算打道回魯南了,收拾東西的時候他心裏忽然轉過一個念頭:平素父王将我約束得緊,幾乎沒有離開魯南的機會,想去看看睿兒也不能夠,現在不正是一個脫身的好機會嗎?
Advertisement
淳于钊想到父王對自己的殷切期許,又狠心打消了這個念頭:算了吧,見了面又能怎樣呢?徒然令人惆悵罷了。
可是,一旦動了心思,又想起林默和自己在一起的種種歡樂溫馨往事,淳于钊簡直是坐不安于椅子,食而不知其味,那點子想要見他的念想被淳于钊在腦子裏勉力按下去之後又頑強地起來了,就如同一個不倒翁一般。
恰在淳于钊徘徊猶豫的時候,張爽快步趕過來,說:“世子爺,姑蘇那邊出事了。”
淳于钊臉色一變。
張爽便面色凝重地将自己收到的情報原原本本說了一遍。
淳于钊聽完了張爽的說明,猛然一擊案面,咬牙罵道:“賤婦安敢如此!”
張爽窺探着淳于钊的臉色,試探着說:“要不,讓卑職去走一趟?定不叫小公子吃虧,世子爺請放心。”
淳于钊擺擺手,說:“我原以為嫡母厭惡庶子也不過是人之常情,叫太皇太後出面給她家吃了一頓派頭就沒事了,沒想到這個女人這麽喪心病狂,她這是不弄死睿兒誓不罷休啊。她是三品诰命,又是林家的家務事,你一個六品侍衛,又不是在咱們王府的屬地,怕是按不平此事。”
張爽垂頭,說:“如此說來,卑職确實有心無力。”
淳于钊說:“罷了,你去準備幾匹最快的馬,我進宮一趟,随後便啓程。”
淳于钊到了蘇氏的寧壽宮,親熱又恭敬地和皇祖母問了好,敘了話,才說:“孫兒平素被父王約束得狠了,大晉的秀麗山河,還幾乎沒看過呢。”
蘇氏最疼愛這個孫兒,覺得比現今龍椅上坐着的那個更得人意兒,可惜大晉朝規矩就是立嫡不立幼,不然要是當初大兒子死的時候叫小兒子繼了位,钊兒就該是太子了,可恨她當時尊為太後,竟然做不得主。一想着這些,蘇氏就有些心疼,所以平日對淳于钊的要求幾乎是百依百順。
蘇氏便慈愛地笑着說:“孫兒想去哪裏玩啊?”
淳于钊說:“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孫兒想去姑蘇,看看寒山寺,再去杭州,看看西湖啊斷橋之類的人間勝景。”
蘇氏疼愛地婆娑着淳于钊的頭,說:“那你去吧。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你皇祖父往日在的時候,也是鼓勵子侄多出去游歷,知曉民間疾苦。”
淳于钊笑着說:“還是皇祖母最疼我了也最知道我的心思了。只是,我父親總是不放心我一個人,要不,皇祖母撥個武功最高強的人和我一起?”
蘇氏呵呵笑着說:“大內侍衛,你看上哪個,就叫哪個去吧。”
淳于钊說:“侍衛什麽的我一般地也有,孫兒想要南鎮撫司指揮使朱萬裏大人同行,聽說朱大人不光武功高強,而且斷案如神,孫兒對他仰慕已久,若是一路相陪,不光可以盡情游覽山色,旅途有伴,也可以多向他學習讨教,相信孫兒一定會獲益匪淺,不虛此行的。”
蘇氏遲疑着說:“人家成天忙着抓人審案子,哪有時間游山玩水?”
淳于钊說:“皇祖母有所不知,現在正是打仗的非常時期,朝野上下都是一致對外,鎮撫司哪敢在這當兒抓人呢?聽說朱萬裏一直在歇假,說不準和孫兒一般想法,想要出去游歷山水呢。皇祖母您也不用頒懿旨,就打發個人悄悄和他說說,他一準兒得給您這個面子。”
蘇氏拍着淳于钊的肩膀,說:“唉,你個纏人精,你都打聽好了,我能有什麽法兒?少不得依了你。”
淳于钊和朱萬裏會和後,朱萬裏見這缙王世子年紀雖小,說話行事卻從容自信,頗有缙王之風,待人上卻是十分謙虛熱忱,是以話語投機,相見恨晚。本來朱萬裏作為鎮撫司指揮使,官職不高,卻是天子近臣,不該和藩王等人有過多牽扯。可是朱萬裏最是個心性乖滑的,見此次缙王打北元氣勢如虹,內心十分敏銳地就察覺出一絲不尋常:這大晉是不是要變天了?那我得做兩手準備啊。
所以,朱萬裏便順水推舟地答應了蘇氏的委托,又順水推舟地對淳于钊十分熱絡。
淳于钊便将林默的事情大致說了說,朱萬裏笑着說:“這事兒還不容易?就看世子閣下的意思了。若是一點情面不講,就直接将那林海之妻緝拿了,大刑伺候,管叫她什麽都招了,到時候想定什麽罪就定什麽罪。若是想留些情面與林家,不做絕了,咱們便在林家家宅處料理清楚,不傳揚出去便罷,那便對世子的小友的将來,還有對那林鹽課的官聲都好。”
淳于钊一點架子也不擺,笑着說道:“一切都有勞朱指揮使費心指點。”
淳于钊等人騎馬到了京杭大運河處,便棄馬乘舟。運氣好在一路南風勁刮,不過三日,就到了姑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