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缙王府,議事廳。
關于在和官軍的激戰中獲取兩萬餘人降俘該做如何處理,謀臣們正在和王爺緊急商讨。
古代戰争中對于降俘的處理方法無非就是殺、放、用三種了。殺的話簡單,一般也就是坑殺之類的,這個缙王在征讨北元的時候多次采用,故而獲取“戰神”之美譽的同時也得了個“活閻王”的名聲。放的話呢,就是放走任其自生自滅,這一個基本不可能,因為萬一他們走了,卻沒有回家種田,轉而又奔回朝廷那邊繼續掙軍饷,不等于是在給自己這邊找麻煩嗎?用的話就是改編或收編為自己的兵士,但是這樣的兵士一般不值得信任,故而常常是罰做奴役苦力或者驅趕用于攻城、充當炮灰。
一謀臣出列,說道:“王爺,臣以為,還是和以往一樣,全部坑殺為上策。因為倉促之間無法整編為己所用,緊跟着王爺還要出征塘口,這批降俘跟随王爺去征伐則怕其臨陣叛變,留下守城則怕其勾結外軍,為穩妥起見,不若消滅之。”
另一謀臣則不以為然地說:“這批戰俘不是北元鞑子,都是咱們漢人的老百姓來的。一下子坑殺兩萬人,影響太壞了。再者,殺降不祥,歷史上的項羽不正是前車之鑒嗎?”
謀臣們分為兩派,為殺不殺降俘争吵不休。
林默一直低頭不語,忽然擡起頭,目光中帶着一絲決斷,望向缙王。
缙王看見了,便說:“好了,諸位。世子那邊的謀臣也要發表一下高見了。”
林默拱手答道:“不敢在老大人們面前誇嘴,實則卑職的一點拙見而已。雖不能在王爺帳前謀幹出力,但是,‘位卑不敢忘憂國’,卑職亦是時刻不忘為大軍謀劃,而今形勢急迫,卑職不揣冒昧,将這一點不及推敲的設想說出來,獻醜于王爺,世子,乃至老大人們之前。”
缙王端肅的面容上露出一點笑意,說:“文绉绉的客套話就別說了,直接說你的想法吧。”
林默洋洋灑灑說了一通,大意就是:若是北元鞑子,異族者狼子野心,且不堪教化,用缙王之前采用的坑殺戰策,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無疑是極其明智的決策。但是,現在對壘淳于鉅之官軍,他們同為大晉之子民,若是還采用活埋坑殺的老政策,則“為求速勝,失卻民心,實不可取”。
林默最後說:“王爺将來要取盡天下民心,何懼區區二萬人?”言下之意就是缙王您将來是要當皇帝的人,這兩萬人您都搞不定,還怎麽叫天下子民臣服呢?
先前主張坑殺的謀臣們都無話可說,缙王面上亦是浮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來。
一謀臣說:“金主簿言之有理。只是,‘知易行難’,這兩萬人不能殺,亦不能用,留下還要耗費我軍的糧草,卻作如何處理?”
林默主動請命說:“王爺現去征讨,這兩萬人就由臣來改編吧,等王爺肅清了魯南附近的敵軍,臣亦已将這兩萬人訓練成可用之兵,屆時王爺便可将其編入大軍,一起南下讨逆。”
缙王眉梢一挑,道:“哦?只需那麽短的時間?年輕人不要妄誇海口。”
林默意氣飛揚,信心滿滿:“願立軍令狀。”
缙王允之。
林默的自信是有根據的。經過高中時的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林默認識到一點,軍隊不是簡單的兵力的相加,政治洗腦工作十分重要。小米加步槍為何能絕地反擊,最終戰勝當年強大到貌似不可戰勝的敵人,就是因為高超的政治手段。而這些天在缙王軍中的觀察,林默得出結論,缙王手下的一萬精兵之所以強悍,在于他們跟随缙王征戰多年,對缙王的指令一一嚴格執行。而餘下的臨時招募的民兵和之前整編的當地守軍則無這樣的軍心,大多數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混到軍饷就了事。這兩萬人的降俘則更是軍中的不安定因素,要怎麽叫他們死心塌地地為缙王征戰呢?林默認為可以采用懷柔政策和鐵血手段并用。
首先,将兩萬人中的将領全部宰殺。戰争中兵多是服從将領的意志,故而投降的将士絕不可留,要全部換成自己人。
然後,為避免出現由降俘改編的兵士叛變或是叛逃的現象,林默将兵士們每十人編作一組,十組編作一隊。其中,一人叛變,則同組中的其餘九人亦被連坐,一同斬首,這樣,可以叫兵士們互相監督,并采用鐵血鎮壓的手段,反正他們的命也是林默争取來的;此外,還要采取懷柔政策來穩固軍心,前文提到過,周長春的軍隊多是綏北人口,而缙王軍中亦有兵士是綏北人,林默覺得可以善用這一點,先給缙王軍中的綏北兵士洗腦,然後叫他們去宣揚追随缙王出征的好處,進而在全軍中推廣開來,堅定大家的信念,追随缙王讨伐不義不仁不孝的昏君。通過這樣層層推進,極有信服力的全軍洗腦,時間久了,忠心忠義的理念深入人心,這剛柔并濟的戰俘改編工作就大功告成了。
在林默大張旗鼓整編戰俘的同時,缙王和世子淳于钊則以龍興之地(根據地)魯南為圓心,将自己能控制的地區擴大,并打通其中關口,同時接受了許多當地百姓的投軍,隊伍日漸壯大。
缙王對林默的整編工作很滿意,将幾路人馬并作一路,湊成十萬大軍,決意趁着積極勝利,銳不可當的勢頭,南下讨逆。
缙王馬鞭指處,江山如畫,殘陽似血。
林默再次提筆為缙王寫下《告朝廷書》。
在這篇文章中,林默将缙王描繪成處于被昏君迫害得無處可去的可憐人,并憤怒指責淳于钊殺害太皇太後的暴行,一再申明起兵乃是為了召明大義,文章的最後號召天下有識之士追随缙王的正義之師,并威脅說,如心不一,志不堅,則會身遭孥戮;相反如果缙王取得勝利,則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
據說,淳于鉅看到這一封義正詞嚴、口誅筆伐的《告朝廷書》的時候,又驚又怒地說:“缙王粗通文墨,哪裏寫得出這樣錦心繡口的文章來!這必是有人代為捉刀而作。這樣的人才,居然流落民間,最後落入缙王之手,實則宰相之失責也!”
淳于钊聽說了這一段話,笑着對林默說:“若不是你戴着面具隐姓埋名,現在可是聞名天下了!”
這邊,伴随着魯南附近的城池紛紛失手,被打得昏頭轉向的淳于鉅瘋魔了,急調全國兵馬,整編為五十萬大軍,開往京城前哨,嚴陣以待缙王的南下讨逆大軍。
缙王南下的同時,必須安頓好根據地——魯南,否則,萬一失敗,則無退路。
臨行前,缙王将淳于钊和林默召入議事廳,鄭重其事地對淳于钊說:“父王今日将魯南的城池托付給你,等于是将全副身家性命托付于你,你一定要想方設法守住它,待我大軍歸來之日即是全勝之時!”
淳于钊面容堅毅,以無比的銳氣回應道:“父王放心,兒臣殚精竭慮,浴血奮戰,也一定要守住城池,以待父王凱旋之日。”
缙王點點頭,又拍了拍林默的肩膀,說:“好,我把城池交給兒子,再把兒子交給你,請你一定盡心輔佐他。”
林默熱淚盈眶道:“臣定不負所托!”
缙王大軍揮師南下,在途中,缙王忽然有了一個主意。
缙王瞧不起淳于鉅,可是,他卻不能瞧不起淳于鉅的五十萬大軍。缙王再怎麽骁勇善戰,兵力不足,又是長途奔襲,勝算并不大,而淳于鉅雖然背負不仁不孝的名義,到底是一國之君,後勤補給能力更是遠遠勝過僅僅取得魯南附近控制權的缙王,拼消耗缙王是拼不過淳于鉅的,必須設法一擊得中。
怎樣才能一擊得中呢?兵力是關鍵。缙王将補給的目标轉移到了寧王的頭上:寧王的朵顏三衛乃是蒙古騎兵整編而成的,戰鬥力超強,若是能說服寧王與自己一起造反,則兵力大大增強,取勝有望。
說幹就幹,缙王馬鞭一指,轉了方向,大軍往寧王的封地而去。
在諸王之中,寧王的威望雖然遠遠不及缙王,但是,一來,寧王的“朵顏三衛”着實厲害,可以說是大晉朝戰鬥力最強的一支軍隊,二來,寧王看似粗豪,實則粗中有細,曾有人評價說“缙王善戰,寧王善謀”。若能得寧王之助力,則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可惜,缙王的如意算盤被寧王拒絕了,理由是:我不是不想追随兄長您造反,我也早就看那小子不順眼了,但是,我家世子運氣不好,沒逃出來,現在還扣在淳于鉅那小子手裏,我為人所制,無法追随您了,姑且請您體諒體諒我這一顆做父母的心吧?
缙王淡然說:“這樣啊,為兄一路勞頓,能否在兄弟你這裏略歇歇腳?”
寧王聽說缙王大軍不入城,就是缙王帶着一些随行侍衛,便放了心,當晚則設下酒宴為缙王接風洗塵。
當然,全過程寧王都是提着一顆心的,生怕缙王及他身邊的侍衛暴起發難。
所幸沒有。
缙王歇息夠了,次日午後便向寧王告辭。
寧王想着這瘟神終于要走了,便松了一大口氣,同時放下一顆心,殷勤地将缙王送至城外。
在最沒有意想到的地方,出事了。
原來缙王早就算到寧王會推脫,便故意按兵不動,松懈他的戒心,并在城外設下了圈套,引開了寧王身邊的侍衛,最終将寧王劫持了。
寧王怨憤地瞪着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
缙王淡然說:“取天下之大義,豈惜一子之命?”
善謀的寧王栽到了缙王的手裏,不過,一向務實的寧王馬上屈服,并以十分合作的态度和缙王一起踏上了讨逆的道路。
只是,在這一刻,即将面臨失子之痛的寧王深深地認識到了一點:在昏君淳于鉅的手下,自己都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這狡猾又善戰的缙王手下,就更難讨生活了。
行至無路思變通,一個以前從未有過的想法漸漸在寧王的腦中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