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日本戰争2

“知道這個就算知道嗎?我告訴你點吧!中日甲午戰争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争,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于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争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于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将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崐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只得下令退卻,午後二時全部撤離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企圖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只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将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于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軍撤退。六天裏,清軍狂奔五百裏,于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占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于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發生于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的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于盡,不幸中敵魚雷,200餘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沉四、逃二、傷二,只餘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并重創日本旗艦松島。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

平壤、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則誇大失敗,以進一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後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争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鴨綠江防之戰開始于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

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将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将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将領多無抗敵決心。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于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将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争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今遼寧金縣)。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玙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隐帥”之稱,共轄三十三營,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将日軍擊退。是日,龔照玙竟置諸軍于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臺。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占領旅順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占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争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将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将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桢中将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臺。駐守南幫炮臺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英勇抵禦,壯烈犧牲。日軍也死傷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将中彈斃命。由于敵我兵力衆寡懸殊,南幫炮臺終被日軍攻占。

2月3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占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連日來,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向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在此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淩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臺”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将艦炸沉,以免資敵,并毅然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将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拒不從命,自殺殉國。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僞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将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臺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并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複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月4日攻占牛莊,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臺。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馬關條約》的簽訂随着戰争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的主要內容為: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②中國将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紮,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将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産品免征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⑥日本軍隊暫行占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占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領軍;⑦本約批準互換之後,兩國将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戰争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4.1931-1945侵華戰争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沈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占東北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争。但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前,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戰争。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争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

中國共産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挽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産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并就此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争取抗戰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産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并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阻滞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

但是,由于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采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盡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丢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群衆的全面抗戰的路線。1937年8月下旬,共産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開赴華中前線。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辟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第二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随着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争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争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占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産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争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争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僞軍,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争,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争,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争的主要戰場。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

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僞國民政府,組織僞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同時,國民黨的反共傾向也日漸增長,蔣介石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共産黨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堅持“發展進步勢力,争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一面抗擊日僞軍的“大掃蕩”,一面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Advertisement

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僞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系。當時,由于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正式向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争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

1945年9月9日,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司令部禮堂接受日本侵略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遞交的投降書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诏書”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于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争勝利結束。

整個抗日戰争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僞軍118萬人。戰争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僞軍146萬餘人。關于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裏,人民受戰争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争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颠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産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産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争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産及戰争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因此大部分中國人痛恨日本人。”阿三也介紹到了日本的戰争!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