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1

“哦,那我說說日本人的戰争吧!”狼博看着坤說道!

“說吧!我聽着呢!”坤摸着小寧的頭說道!

“日本人的戰争

1.白村江之戰

白村江戰役,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661年正月(農歷,下同),日本齊明天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親赴九州島,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于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八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辎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将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随時準備渡海作戰。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将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舟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五六月間,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讧,實力銳減。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将,于八月十三日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将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将扶餘隆則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三國史記》中描述道:“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骁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翌日,日軍諸将與百濟王商讨對策。他們依仗兵力優勢,妄言“我等争先,彼應自退”,遂未加整頓部署,便“率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結果,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衆,舻舳不得回旋”。《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戰後,百濟豐璋王逃亡高句麗,殘軍盡皆投降,百濟複國化為泡影。白村江之戰,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餘年(至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間未敢再大規模入侵朝鮮半島。白村江戰敗後,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于是從664年起,花費巨資,先後構建了四道防線。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實際上是一座用于防禦的土壩,壩長1.2公裏,底部寬80米,高十幾米,外側是一條5米深的水溝。為了保險,667年,日本将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并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白村江的戰敗,也加深了日本國內的階級矛盾。人民群衆對沉重的戰争負擔深為不滿,守舊勢力趁機向革新派施加壓力。在守舊勢力的攻勢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協退讓政策,另一方面頒布法典,編制戶籍,積極致力于內治,為奈良時代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白村江海戰,是日本與唐朝的一次直接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東亞地區的中心地位。面對強盛的大唐帝國,戰争的慘痛教訓,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對外政策。于是,日本及時修正對外政策,恢複了與唐朝的國交,開始積極選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在白村江戰役之前,日本已經派遣過4次遣唐使。但史實證明,白村江戰役後,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使團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戰争之前。最具典型意義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團規模較大,一般為4條船,五六百人,約是戰前的兩三倍。這一時期中日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也最為興盛,彪炳史冊者很多。遣唐使作為日本朝廷派遣的國使,政治上發展與唐朝的睦鄰關系,經濟上交換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産,文化上積極吸取唐代豐富的典章制度,他們推動日本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壬辰戰争

中日萬歷之戰又名萬歷朝鮮之役,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争。日本史書把萬歷朝鮮之役分為兩次戰争,分別叫做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朝鮮史書則稱之為壬辰衛國戰争。整個戰争從萬歷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枭雄。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長期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全日本。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豐臣秀吉為“關白”(攝政)。正如歷史上所有完成統一大業的枭雄一樣,豐臣秀吉也有一個很大的夢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亞洲擴張。

豐臣秀吉為侵略中國制訂了戰略計劃。日本侵朝前一年,即萬歷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義智曾通告朝鮮國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貴國道路進攻明國,屆時還請多多包涵與協助!”日本在數年內儲備了大量的軍糧、戰船和火器,矛頭直指鄰國朝鮮,試圖把朝鮮的三千裏富饒江山變為日本的一個行省,使之成為日本向亞洲大陸擴張的橋頭堡。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企圖在亞洲實施它的大陸政策。

萬歷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以9個軍共15萬兵力(按:不同史料給出的兵力數不一,根據《日本戰史》的說法,用于作戰的陸軍兵力共為9萬多人),大小艦艇七百餘艘,出征朝鮮。先頭部隊是小西行長率領的第一軍,共1.8萬人,分乘350艘艦船。四月十二日,渡過對馬海峽後,翌日淩晨搶攤登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釜山朝鮮守軍,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內,朝鮮海防重鎮釜山、東萊、梁山等地相繼陷落。其餘沿海守軍聞風而逃,朝鮮的海防線迅速崩潰。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軍2.2萬人、黑田長政率第三軍1.1萬人也相繼在南部海岸登陸。前三軍登陸後,日軍後續主力8萬人和其餘艦隊相繼入朝。日本傾舉國之軍力,目的是速戰速決,以強大兵力在短時間內控制朝鮮。日本大軍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進。驚惶失措的朝鮮王廷,倉猝組織了8千人的朝鮮精銳在烏嶺天險據守。朝鮮軍隊的布防尚未在烏嶺山口展開,就被小西行長迅速突破。朝鮮将軍申昱受命倉促集結了1萬多人,在忠州背江與日軍3萬人激戰,全軍覆沒。随後,日軍如入無人之境,沿途各道守軍望風而逃。不幾日日軍已經到達王京漢城城下,朝鮮備邊使李谥看到日軍軍容強盛,竟然慨嘆說:“今日之敵,似如神兵!”此時漢城守城主将李陽元,竟把兵器沉入漢江,落荒而逃。五月二日,登陸僅十七日,日軍便兵不血刃地進入朝鮮國都漢城。

日軍稍事整頓,繼續北進。守臨津江之朝鮮軍隊,暫時使日軍進攻受阻。日軍佯裝後撤,誘朝軍走出工事,然後迅速反擊将之擊敗。守大同江之朝鮮軍隊,竟坐視日軍徒步安然過江,不敢發一矢。随後開城、平壤相繼失陷。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浃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兩個朝鮮王子被俘,朝鮮國王李昖逃到義州。處在絕望中的李昖忙派使臣向明朝求救。(按:朝鮮關于這段敘述時,用了這樣的話,“因朝鮮人民奮起抵抗,日軍進攻暫告停止。”三都十八道都給占了,當然沒什麽地方可進攻的了。)

豐臣秀吉看到侵朝戰争進行得如此順利,欣喜若狂。五月二十六日,豐臣秀吉制定了征服朝鮮及明朝的計劃二十五條,其中幾條為:“高麗都城已于(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內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卷大明,當以大唐(明朝)關白之職授汝(指豐臣秀吉的侄子豐臣秀次)。宜準備奉聖駕于大唐之京城,可于後年行幸,屆時将以京城附近十國,作為聖上之領地。諸公卿之俸祿亦将增加,其中下位者将增加十倍,上位者将視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指秀次)為大唐關白,以京城百國之地封汝。日本關白一職,将視大和中納言與備前丞相二人情況,擇任之。”

六月三日,豐臣秀吉下達了進攻明朝的命令。他煽動說:“如處女之大明國,可知山之壓卵者也,況如天竺、南蠻乎?”豐臣秀吉把明朝比作任“猛漢”日本宰割的“處女”,可謂狂妄到了極點。侵朝日軍将領也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日将鍋島直茂請求豐臣秀吉把明朝大片領土賞封給他,戰國名将伊達政宗寫下了這樣的狂言:“何知今歲棹滄海,高麗大明屬掌中。”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大大地震動了明朝。兩個多月以來,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應出兵援助朝鮮,争論不休。不少朝臣認為朝鮮太過無能,即使援助,也是”扶不起的阿鬥“而以兵部尚書石星為首的主戰派則認為應禦敵于國門之外,就在群臣争論不休的時候,一直不出來的萬歷皇帝卻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一錘定音:宜速救援!

由于一開始過分的輕視日軍的實力,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師前往朝鮮。萬歷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三千出征,誤中日将小西行長誘敵之計,冒進進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戰,被七百名日軍火繩槍手連番伏擊,騎兵和火铳力無法發揮出來,結果全大多數陣亡,只有祖承訓等寥寥幾人逃回。消息傳來,明廷好像炸開了鍋一樣,群情激昂。此時主戰派也罷,主和派也罷,紛紛要求明朝出動大軍遠征朝鮮。明神宗命宋應昌為經略,總領抗倭事宜;急調陝西總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入遼,為東征提督,總體負責軍事。明朝從全國範圍調集了4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精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綎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

Advertisement

遼東、宣府和大同共2萬多輕騎兵主要是用來突擊,備有輕甲、馬刀和長矛,同時也備有火铳鎮、保定的步兵則來自明軍的神機營,以火铳槍和火炮為主要武器。江浙兵擁有豐富的抗倭經驗,熟悉戚繼光傳下的鴛鴦陣。劉綎的川軍多年來一直與西南夷族作戰,山地作戰經驗豐富。這4萬軍隊在宋應昌和李如松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跨過了鴨綠江,開進了朝鮮。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五日,大軍進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難攻。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臺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當時日本守軍為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全部,第二軍一部,以及部分新軍(朝奸部隊),共2萬3千人,配備了火繩槍等火器。一月八日晨,平壤之役打響了。随着主帥李如松一聲令下,金鼓聲大作,喊殺聲四起,明軍開始攻城。明軍勁弩齊發,巨炮齊轟,一時火焰蔽空,震天動地。日軍火繩槍雖然略優于明軍火铳日軍卻沒有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明軍火炮射出的鉛彈不斷落入敵陣,給日軍造成很大殺傷。日軍戰鬥力非常頑強,拼命死守,火器兵手執火繩槍雨點般射向近距離攻城的明軍。明軍略微受阻,後續攻擊部隊繼續攻城。

當時戰況十分慘烈,神機營參将駱尚志冒險登城,腹部被滾石擊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60的老将吳惟忠,胸部中彈,猶自大呼督戰。李如松的坐騎被敵火繩槍手擊斃,李如柏的頭盔中彈,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顧,愈戰愈勇。主将如此奮勇,何況士卒!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日軍一直以為蘆門方向的是戰力很弱的朝鮮軍,因而沒有重點部署兵力。直到近距離時,日軍才發現這是僞裝為朝鮮軍的明軍,但此時明軍手中的火铳開火,日軍紛紛倒下,開始敗退,蘆門被明軍攻破。

接着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占。小西行長一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一隅風月樓。入夜,日軍自東南方向突破,渡過大同江向王京退卻。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寧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陣掩殺,擊斃數百日軍。平壤的收複有着相當大的戰略意義,整個朝鮮半島的戰争形勢就此逆轉。平壤之役是很典型的攻堅戰,頗具近代化戰争的特征。此役中明軍有非常傑出的表現。首先明軍以優勢兵力和火力主攻城西,另以奇兵僞裝成朝軍強攻城南,這種部署完全出乎日軍的意料之外。其次,城東給日軍留出退路,使得日軍無死守之志。再次,明軍動用了當時在世界上比較先進的火炮,給日軍以極大的殺傷和震撼。明軍攻城時,曾有日将大友義統率領一支部隊來增援小西行長,結果被明軍震天動地的炮聲所吓阻,不戰而退。

最後,在日軍撤退路線上設有伏兵,使日軍再受重創。李如松就憑此一戰,威名大振,可以說平壤大捷超過其父李成梁在遼東任何一次戰役。萬歷二十五年(1595年)七月十五日,被日本人稱為“海賊大名”的九鬼嘉隆,率領龐大的日本艦隊,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世濟島北端西)的朝鮮海軍。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十一月,明軍分兵三路:左路由楊鎬、李如梅率明軍1萬2千人,朝鮮軍4千人;右路由麻貴、李芳春率明軍1萬1千人,朝鮮軍3千人。左右路大軍圍攻據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中路高策率明軍1萬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進,一方面采用打援戰術,阻止小西行長部支援加藤清正。不難看出,這是個頗為周密的進攻計劃。進攻蔚山的中朝軍隊總計三萬餘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千人(按:一說1萬6千人)于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島山據險紮營,嚴陣以待。十二月二十三日,聯軍總攻開始。黎明前由游擊擺寨為先鋒,率步兵1千人,參将楊登山為後援,率精騎3千人,突襲蔚山城。城內日軍大半被殲,擺寨佯退,誘敵深入,大敗敵援軍。日軍逃回島山,堅守待援。第二天聯軍開始圍攻島山外圍,游擊茅國器率領河南步兵,連破日軍新築的外圍三寨。這三道防線一破,日軍堅壁據守,不敢複出。

時至中午,明軍攻抵島山寨下,裨将陳寅率領浙兵,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攻堅,連破島山寨二重栅門,就在明軍将要攻擊最後一重栅門時,眼看平壤大捷再次重演,明軍的攻勢戲劇性的停下來了。關于這個停頓,不同資料有不同的說法。《中國全史》裏說,楊鎬命令游擊茅國器割敵首級報功,致使陣腳稍亂,攻擊受阻。又稱茅國器不願居功,自行退兵,喪失了這個寶貴機會。《明史.李如梅傳》則稱楊鎬為了把軍功留給後來的李如梅而鳴金收兵。無論如何,這次鳴金都與楊鎬有關。随後幾日,明軍久攻不下,戰況沒有任何進展。明軍減員非常大,彈藥供應也漸漸捉襟見肘。但雖然固守蔚山城和島山的加藤清正依舊困獸猶鬥,卻也已是彈盡糧絕,瀕臨絕境。而十天後傳來有利于日軍的消息,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率領援軍五萬陸續趕到。戰場形勢立刻發生變化,明軍由攻勢轉為守勢。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明軍統帥部決定撤軍。

然而,在日本援軍的追擊下,明軍撤軍失控,陣營大亂。《明史.李如梅》載,李如梅的遼東騎兵部隊,率先逃奔,致使各營潰散,兵敗如山倒。《明史.楊鎬傳》、《明史記事本末》、《中國全史》等書載,明軍潰敗是由于主帥楊鎬策馬先逃引起,這種說法最不可信。事實上,3萬人大軍的撤退,不可能是主帥一人率先逃奔引起全軍潰敗。關于楊鎬的歷史記述都是後來撰寫,由于楊鎬對明與後金薩爾浒之戰的慘敗負有主要責任,因而使得他在史書裏也對朝鮮之役承擔了過多的責任。

最符合邏輯、最接近事實的是,明軍撤退過程中組織調度失控,致使全軍潰敗。據說此次潰敗,明軍、朝鮮軍一路死傷無數,血流成河。蔚山戰役,明朝和朝鮮聯軍慘敗,日軍慘勝。聯軍傷亡人數約為2萬人,日軍也付出了約1萬人的代價。日軍雖解蔚山之圍,但卻無力恢複早期的進攻态勢,而日軍內部主張撤退的聲浪卻逐漸高漲起來。小西行長認為,日軍雖取得了蔚山之戰的勝利,但長期來看,日軍無法守住這些沿海要塞。勿庸置疑,前方戰事不利,給遠在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很大打擊。內外交困的豐臣秀吉于萬歷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郁郁死去,給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劃上了一個悲劇的句號。他留下一首辭世歌:“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毫無不可一世之态。豐臣秀吉一死,大臣們決定:密不發喪、自朝鮮撤軍。九月五日,五大老以豐臣秀吉名義,指示在朝各軍,“争取最體面的議和”。豐臣秀吉的死,給日本撤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實際上日軍當時非但已經完全無力再次占領朝鮮,連自保都已成了問題。日軍确定于十一月十五日(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全線撤軍。

日軍撤退過程中,明軍乘勢追擊。東路軍麻貴攻入島山、西浦,追擊加藤清正,在日軍潰退中斬敵2千餘。西路軍劉綎攻奪栗林、曳橋,斬獲甚多。日軍駐順天之小西行長部第二軍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開始撤退。然後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當時聯軍封鎖了出海路,日軍第二軍無法撤走。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與從南海開來之宗義智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1萬餘人,艦船五百餘艘,于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命老将鄧子龍駕三艘巨艦為前鋒,埋伏于露梁海北側。陳璘率明朝水師主力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正面阻擊日軍,待機出擊;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十一月十二日午夜戰鬥打響,聯軍三面合圍,在露梁海域與日軍展開東亞近古時代規模最大的海戰。及至天亮,日軍死亡人數以萬計,第五軍主力幾乎全部被殲,艦船也幾乎全部被擊毀擊沉。島津義弘後率只50餘艘戰船突圍而去。這一戰中,聯軍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李舜臣、鄧子龍皆戰死。露梁海戰後,日軍退回日本,朝鮮半島殘餘日軍也基本都被消滅。不久,明軍全部撤回朝鮮。《明史》稱萬裏朝鮮之役的勝利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無法否認這場戰役的意義,如果日本在這個時期徹底占領了朝鮮,恐怕侵華戰争也不會拖延到二十世紀了。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軍一樣,豐臣秀吉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争。”

3.甲午戰争

中國甲午戰争博物館圖片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争,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戰争是一場非正義的戰争,是日本一手挑起的。是日本對曾經的恩人——中國(大化改革),一次深深的傷害。”狼博笑着說!

“怎麽樣,你是學歷史的嗎?”阿三說道!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