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少俠仗義,感激不盡。

後怕的摸了摸自己的臉,司南才轉頭對身旁之人道謝。當然了,再滂湃的感激之情,司南也只能含蓄的道了聲‘謝謝’便不再多言語。

屁股又往車裏送了送,一雙白嫩爪子緊緊的抓住壓在最下面的提包帶子。生怕再被颠出車外去。

來接他們的驢車,連個圍欄都沒有,就是兩個轱辘上面架了一塊木頭板子拼湊出來的車。這樣的驢車別說司南得小心了,就是一起坐車的男知青都得時刻注意着。

縣裏都是土路,出了縣,路就更不好走了。坑坑窪窪的,每颠簸一下,司南都感覺自己的屁股學會了自由飛翔。

飛上去,再落下來,只有兩層布的屁股重重的砸在車板上,那滋味消魂的呀,能讓人老淚縱橫。

從撫順縣到三友村,有三十裏地的路程。以司南為例,步行需要走上四個來小時,但坐驢車卻只需要一個小時多一些。所以哪怕這一個來小時塵土飛揚,飛飛躍躍,跌跌蕩蕩的,他們一行人到達三友村的時候也還不到晚上七點鐘。

剛上路的時候烏明還與趕車的的村民寒喧客套了幾句,不過等彼此說了名字,面對這一路你是風兒,我是沙的路況,也沒人有心思說話了。

原本想要借着身上的挎包拿塊紗巾出來遮臉的,可惜司南兩只手都抓着提包帶子,并不敢松手,也就只能那麽硬挺着了。

于是揚風擡風,在劉海豎起之時司南在心中大喊了一句:讓這夾着的塵火的風來得更猛烈些吧。

╮(╯▽╰)╭

趕車的王鐵柱在出門接人的時候,就得了他們二生産隊蔡隊長的指示,所以一回到生産隊,就将驢車趕到了分給新知青的住處。

“到地了,下車。”驢車在一處院子前停了下來,王鐵柱跳下車将虛掩着的院門打開,趕着驢車進了院子。

在院前下車的司南等人,一邊打量這處樸素的農家小院,一邊跟着驢車往裏走。

到了裏面的土坯房前,王鐵柱就吆喝幾人卸行李。

一時等四人卸完行李,王鐵柱才指了面前的土坯房道,“男的一間,女的一間,中間的外屋地鍋和碗架子都一邊一半。咱村有兩口井,你們去村東邊的井打水。吶,看見那顆樹了嗎?井就在樹邊上。”王鐵柱還想指一指西邊的井在什麽地方,不過這處院子離村西邊太遠,指也沒有參照物,王鐵柱就放棄了。

Advertisement

說完也不理這四人是不是還有什麽問題,留下一句老支書和會計一會兒就來的話,就趕着驢車走了。

從外面看,這是一個長約九米的土坯房。至于有多寬,這得進了屋子才能知道。

“你住哪邊?”烏亮想要往屋裏搬行李,但前提得确定他們住哪邊屋子。看一眼還在打量屋子和院子的烏明和柴簡,直接出聲問了司南。

司南見問,随手指了東屋。

三個大老爺沒誰會跟司南一個小姑娘計較什麽,見她選好了,就開始屋裏挪行李。

……

三友村是由三個前後緊鄰的小村子合并的大村子,村子合并後,自然而然的就産生了三個生産隊。

從縣上一路過來,先是第一生産隊,之後是第二生産隊,最靠後的便是第三生産隊。

第一年知青插隊的時候,三個生産隊每隊均了幾個人回去養活。

沒錯,就是養活。

剛從城裏下來的知青,秧苗和豬草都分不清,鐮刀都沒拿過,這樣的人來了鄉下能幹什麽?不光什麽活都幹得亂七.八糟,還見天的批那個,鬥這個的,惹得村民都特別的反感。

一群不務正業的小屁孩。

最叫村民受不了的是這些個知青旁的沒學會,竟然先學會的攀比。今兒一生産隊的知青說二隊的知青住的好,明兒三隊的知青說一隊的夥食好。後兒二隊的知青又說他們幹的活最累人。

總之一天天的正事不幹,就些雞毛蒜皮的破事,鬧得生産隊之間,生産隊和村民之間以及村民和村民,村民和知青間處處都是矛盾。

于是第二年上面再派知青過來的時候,三個生産隊的隊長一合計,就成了一個生産隊負責一年的知青。別管來多來少,都是你們生産隊自己的責任。

而生産隊的村民在見識到了知青的‘能耐’後,更是反感了叫知青住到他們家裏搭夥生活的方式。

知青下地做工,前一兩年都得不得十個工分。工分少了,分的糧食就少了。跟村民搭夥吃飯,人家就得貼補他們,時間長了,這事誰樂意?

怎麽辦呢?

那就建房子,将人挪出去呗。

于是為了不叫知青住在他們家,吃他們的,喝什麽的,還挑三撿四瞧不起他們,更有甚者還勾搭家裏的大姑娘,村民們對給知青建房這事特別的熱衷。

然後問題又來了,村民們開心了,知青們卻又生事端了。

跟村民們比不了,但老知青都是經過時間洗禮,學會怎麽幹農活,怎麽做飯能叫自己本就不多的糧食吃到下一次發糧食的日子的。而新來的知青,得從隊上借糧食不說,還壓根沒有省吃儉用的概念。等糧食吃完了,傻眼了。村子不借他們了,他們就從老知青借,然而借了又還不起,不借就将城裏那套拿出來批這個,鬥那個的。

一個院子住着,那矛盾多的,罄竹難書。

就像村民嫌棄老知青那般,老知青也嫌棄新知青是拖累,是禍害 。于是新老知青住到一起那就真是麻煩不斷,累得生産隊的隊長和支書們心力憔悴。

最後無法,生産隊就養成了一個傳統。

什麽傳統?

那就是這一年如果輪到這個生産隊接收知青,那這個生産隊就會在村子裏給新來的知青批一塊地,趁人沒來前蓋上三間屋子,再用籬笆給圍個院子。

三間屋子,東西兩間是男女知青宿舍,中間是連着兩間宿舍的外屋地。

這裏的外屋地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堂屋,準确的說法應該是廚房。

說廚房,是因為這邊的建築都是挨着窗戶壘的火炕,所以裏間壘了火炕後,外屋地正對的地方就會疊個可以燒炕做飯的竈臺。

而有竈臺的地方,叫廚房總是沒錯的。

分給司南和柴簡三人的屋子就是這樣的格局。

推開外屋地的門,左右各一個老式竈臺。兩個竈臺中間有一米左右的過道,加上兩個竈臺的,外屋地差不多有三米寬。

外屋門正對着的牆,東西各擺一個叫碗架子的廚櫃。

從門口到碗架子後面的牆,這個距離應該就是整個屋子的寬度了。司南目測了一下,整間屋子縱深應該也就三米左右。

走過竈臺,再走三五步是進裏屋的門,進去後,裏面除了一張三米大炕外,就什麽都沒有了。

當然,這樣的環境已經比想像中的好很多了。

炕上鋪了張草編的席子,不過上面都是灰。司南正準備打水擦炕的時候,生産隊的隊長帶着老支書和會計就來了。

同類推薦